Ⅰ 健康使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 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 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一、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网络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中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热,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干扰。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当今社会,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四、社会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脑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脑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来就如何正确引导和防治上网带来的弊端,提出如下建议:
消除弊端的建议
一、中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中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中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学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三、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中学生心理特点,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建设一批能吸引中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站,用主旋律和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中学生、凝聚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学生就一定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
四、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颗毒瘤。我国在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法规,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的健康发展。我们的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等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网吧的管理与查处力度,坚决取缔违规操作的“黑”吧,并对有营业执照的网吧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加强网络“防火墙”的研制,特别是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的软件的开发。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安全部门,招募网上警察,加大打击力度,以对付日益猖獗的网上犯罪。
研究结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以上4点都是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 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Ⅱ 互联网技术对多媒体技术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信息传播过程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空军各飞行院校的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局域网初步建成,并已投入航空理论(以下简称航理)教学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的作用,能否起到提高航理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广大教员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提高教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前提
飞行员是空军战斗力的主体,航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达21世纪军队的战斗力,关系到军队能否适应军队长远建设和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新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军质量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决策的实施。目前,各飞行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航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不同看法,有少数教员片面认为航理进行多媒体教学是花架子,不适用,不如传统教学效果好。就其根本原因,这部分教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认识,对多媒体不甚了解,不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更不知道如何创作与开发。为此,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学术界专家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了五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法,即教学设计。
第二种解释: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而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
第三种解释: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更注重探讨那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第四种解释: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第五种解释: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上述五种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它们都强调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1998年李克东教授在给华南师大电教系研究生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讲座中指出,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由当初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用于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指出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把新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形、语言来表达信息,只能使学员大脑皮层中的一部分发生作用。而多媒体教学,将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媒体,融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于一体,满足学员同时接受视觉与听觉的全方位交互感官信息的要求,充分发挥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它不同于已往的电视教学,更有别于黑板教学。它既可以像电视教学那样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声音来进行教学,又大大节省了拍电视教学片需要的人力物力,只需要教员根据本专业内容自己进行设计、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即可达到甚至超过电视片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实现交互式选择,使教学方式灵活、方便。总之,进行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它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模式。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质量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关键
目前,空军各飞行院校开展多媒体教学时间比较短,有的才刚刚起步,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就其原因,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缺乏,并不配套,课件质量较差,以至于影响到教员和学员对航理多媒体教学方式及其作用产生怀疑。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的助教型课件,另一种是用于学员个人自学的自学型课件。这些多媒体课件应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员亲自设计制作。由于大多数教员没有接受过课件开发与制作的专门培训,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理缺乏了解,对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缺乏研究,因此,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广大教员当前的首要任务。
1、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对于航理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原理等内容,往往具有抽象、微观、不可见等特点,可利用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空气动力学》教材中,流线、流管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流线、流管在实际飞行中不可见,讲起来非常抽象,学员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流线、流管用二维动画方式,将微观、抽象的空气“微团”流动情形“放大”,并配上气流流动声,展示在学员面前,让学员明白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流线、流管的变化规律。注意在课件设计时,画面制作得不能太繁琐,画面要主次分明。又如,在设计附面层的形成过程这一课件时,利用二维动画把气流流过一物体表面时各层空气分子相互影响,流动速度渐变这一微观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让飞行学员仿佛看到了空气流过飞机表面时所形成的很薄的一层空气(附面层)。这样,不仅加深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模拟实际飞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利用多媒课件模拟实际飞行是提高航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实际飞行,不仅可以增强学员对飞行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学员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而且能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对于那些难度大、危险大且不易掌握的驾驶动作,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模拟实际飞行就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例如,《飞行力学》教材中,就可以把“斤斗”这一空战和飞行训练的基本动作之一制成三维动画。在设计和制作时,先展示飞机作斤斗的整个飞行过程,然后正反两方面演示进入斤斗的条件,最后演示完成斤斗这一飞行动作的操纵方法及操纵原理。再如,在《飞行力学》教材中“失速”这一节,失速这一不正常的飞行现象是飞行安全的大敌,在实际飞行中应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节设计出模拟这一现象的多媒体课件。首先飞机在正常飞行状态下不断增大迎角,当迎角增大到失速迎角时,出现失速现象,然后操纵杆、舵改出失速状态。利用这一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员“亲身”飞行实际,有助于学员对这一特情的判断和处置方法的掌握。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循规性原则
循规性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符合航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员的认知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须是正确、准确的。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就是指多媒体课件的选择或设计要考虑到教材与学员的实际情况。内容要选择恰当,注意不要选择期望计算机代替教员能做的事,而应选择那些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和形式。如选择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原理以及在飞行实际中易出现的特情等内容。
交互性
多媒体教学中,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适合不同特点的教员要求。例如,对于“起飞着陆”这一部分内容,有的教员喜欢先讲原理,然后讲操纵动作,而有的则习惯于先讲操纵动作后讲原理,这样,教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来选择内容及顺序。
启发性原则
充分调动学员学习航理的自觉性,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把航理知识运用到飞行实际中去。多媒体课件要体现出重视学员飞行员驾驶技能和全面素质方面的培养这一核心,要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动态性原则
利用多媒体运动功能,将航理教材中静态的图形、图片“运动”起来,充分深入飞行实际,让航理教学与飞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飞行力学》教材中“直线飞行中改变迎角的原理”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把“拉杆→产生俯仰操纵力矩→迎角增大→俯仰安定力也随之增大。当两力矩平衡时,飞机就在这一新的迎角下飞行”这一变化过程用多媒体的运动功能表现出来,让学员的学习变得轻松,理解深刻,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智能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智能性,最直接的应用是在学员把答案(图形或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自动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进一步的应用是学员只要与计算机进行短时间的人机对话,计算机马上就可以知道该学员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等情况,从而针对各个学员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就是指多媒体软件应该自成一体,不能要求一个课件在运行时必须在某环境下。课件唯一依赖的只是操作系统。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航理教学中作用的最佳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讲解为主,配合黑板、粉笔、挂图等零散的教学媒体。在这种方法中,教员首先对教学内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把教学信息通过语言、板书和其它辅助材料呈现给学员。其特点是:教员与学员之间存在情感交流,教员可以根据学员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但信息量不够,学员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不够。而多媒体教学则克服了以上的不足。多媒体课件包含了大量的视听信息,使用高科技表现手段冲击学员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像、二维、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使学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航理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点建议
1、空军要统一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飞行院校航理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
教员要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就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作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各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
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培训
主要使教员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及其教学适应性、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教学媒体的优化与选择、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开发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
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2、空军各飞行院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在开发多媒体课件时,相同专业,相同学科,应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加强合作,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空军应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会,推广好的经验、方法,使多媒体教学广泛开展起来,以适应未来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薛理银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97
杨学军《现代教育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96
南国农 李运林 《电化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一期
Ⅲ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一、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对学生有利的一面,肯定网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这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他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鼓励上网是全社会都在抓的一项工程,鼓励学生上网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其次,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学生有弊的一面,,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他们往往通宵达旦上网之后,第二天有的逃课,有的到了课堂上也是睡大觉。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跟家长、老师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怜,还总是觉得老师和家长不理解他们的世界。网络在很多学生眼里还只是一种时尚之物,上网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的本来意义。如果说他们如此上网是“玩物丧志”,也许有些过分;但是说他们上网是掩盖在亮丽泡沫下的“不务正业”,恐怕一点也不为过。网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学生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学生的交往面,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造成了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交流又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和隐匿性,这种随意性和隐匿性,极易导致学生交往的随便和不负责任。他们可以在网上随便的和任何一个陌生人倾心相谈,可以一切从自我出发;可以想怎样就怎样,可以丝毫不用顾忌对方的感受。这种极端自私的交际态度在现实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习惯了这种处事方式的学生在现实中就会处处碰壁;但他们却从不认为错在自己,而是觉的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对,难以适应。虚拟时空还直接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多,使学生本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二、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在现实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改变网络特性,因而只有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正确看待网络。
在我校,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教师却不到在职教师总数的5%,学生的痴迷,教师的不懂,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却不懂,学生迷恋的东西教师却不感兴趣,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很难做到学生的心坎上。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渗透,形不成强大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因而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
教师应该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动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教师只有掌握了网络技术,才能与学生共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教师高尚的网络道德,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学生的表率,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谈话、学校月报、广播站、辩论会、黑板报等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三、信息技术课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尽管构筑学生网络道德文明心理防线的手段和方式可能很多,但主渠道应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此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切实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超时空性等特点,网络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通过每一次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网络道德的形成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构筑学生网络道德文明心理防线呢?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我们应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开展日常教学,决不能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课是次要的,就可以减轻质量、降低要求。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渗透网络道德文明教育,并使这种教育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结合。另外,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引人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使学生―接触网络,就接受到网络道德素质的教育。
四、学校网络的严格管理
首先学校应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尽管国家已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垃圾”的东西过滤出去,尽可能使网上信息都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良的信息。因而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如可制订《计算机网络使用要求》、《网络道德文明承诺制度》、《学校上网管理制度》等等,使学生上网做到“定时间、定座位、定要求”,并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自觉养成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其次,学校应加快步伐,建立校园网络主阵地,使网络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的主阵地。如学校可进行个人主页设计大赛,引导许多同学的电脑技术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还可采用新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如校园网上可建立用户账号管理系统、发布信息管理系统、DBS站管理系统等,用技术进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四,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文明系统是构筑学生网络道德文明心理防线的重要保障。
五、家长的监督职责
在我校,有些家长极力反对学生上网,认为网上都是些“垃圾”,学生上网就会学坏;而有些家长则是放任自流,学生找借口到网吧查资料,实际却在上网聊天或是看一些不良信息,但在我看来,就学生上网本身而言并没有错,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在校,教师可以监督,但在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说,学生上网时,家长尽量陪着他们(包括在网吧也一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必要时及时与学校联系,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Ⅳ 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哪些技术知识
很多同行的朋友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争论往往分为三派。 正方:产品经理不需要特别精通技术,但需要懂技术,知道一些技术实现的方法,防止技术同学打模糊眼说功能实现的问题。 反方:产品经理不需要懂技术,技术会让你陷入技术的思维,在思考产品创意的时刻陷入平庸。 中庸:看团队的特点,如果团队人员配置完整且目标高度统一,那你就专注于产品创意本身,如果团队配置不完整或者技术人员并不是专注于技术实现那么最好懂技术,保证最终结果可以实现。 围绕这三个观点,产品经理经常吵的不可开交,也造成了很多产品初学者陷入误解,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特别高端,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时陷入了迷茫。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到底需不需要懂技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每个产品经理都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围绕这个话题,我想先从我的成长经历谈一下技术在产品经理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我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可是学艺不精整个大学时代只限于专业课不挂科那种,也只是了解基本的软件工程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07年大学毕业后,实在学艺不精也没有技术团队要我,于是就是干了网站编辑,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还没有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位,很多用户体验,网站细节的改进往往都是网站编辑提出的,在那时候有了用户体验优化的思维但也只限于操控体验还没有整体的产品概念。做了一年多的网站编辑到09年的时候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引入了产品经理的职位,我则跟风开始学了互联网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技能工具诸如入axure,visio,ppt之类的,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常常考虑的是产品创意的事情,如何把创意的东西通过工具呈现出来描绘给公司高层,技术童鞋让他们知道我的网站是什么样,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可以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等,因此当时的我也认为我作为产品经理只需要把大家心中所希望的产品形态传达给技术,最终拿出来给大家用。至于用哪种开发语言,如何提高访问速度,图片加载速度,如何解决高并发状态下的性能问题等等的技术问题,完全不考虑,心里认为那不是我的事儿,是技术的事儿。可产品出来后,问题出现了,网站访问速度慢,图片加载速度慢,50的并发就报404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你可以不懂技术,但你一定要知道哪些问题你得替技术考虑到。 因为前期不知道这些技术的细节,也没有一个有经验的技术大牛操控
Ⅳ 中小学生要怎样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一、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中小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
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小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录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二、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
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三、建立适合中小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目前,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建设一批能吸引中小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
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站,用主旋律和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中小学生、凝聚中小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小学生就一定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公约
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和谐课堂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步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网络已成为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成为“网民”。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良资讯、长时间上网也危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个别网站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甚至传播暴力文化及严重危害社会的内容,使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侵蚀,身心受到摧残,行为失范。
Ⅵ 我需要一篇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3分钟演讲稿 急急急!! 谢谢!
不应该之举成功人士的例子,因为要辩论胜利需要从方方面的事实证明,名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名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那种例子有一两个够用就可以了。 一下辩词,提供参考第一、可以开阔视野。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四、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同志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 3.现实性。我省的曙光工程就是为了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我省每所中小学建立因特网教室,普及计算机因特网知识,推动中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网上课内外辅导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林寿桦书记、陈欣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年段、班级的网页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中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 21世纪将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莘莘学子将担任未来社会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上网利大于弊。 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类似的远程教育在许多其他教学中也有应用。像我们现在大四的学习中,因为有部分同学已经出去参加工作,不能回校参加剩余课程的学习。但是无论在校上课还是在外工作,都必须进行毕业考试。老师为了方便缺课的同学,就把笔记放在网上,让同学们易于自学。
Ⅶ 想要学点互联网技术,应该学习些什么
互联网技术,这里面概括的太多了。做网站、做手机端、做虚拟、做开发、敲代码等等。 这里面你要仔细研究一下。 找到你最感兴趣的 ,去学习。 不然学不下去。
Ⅷ 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个问题牵扯的问题面很多,重要时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例如,首创公司在对已有的有关GSM/GPRS研制的科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GSM/GPRS无线通信系统算法,并由此研制和开发了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打破了国际垄断,有效地提高了整机厂商的竞争能力,进而推动了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科技进步。但这种成功的例子在我国还不多见,绝大多数企业依然缺乏这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缺乏除了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之外,科学思维、方法、工具的推广与普及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企业在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方面加大能力建设,为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供帮助。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低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较低,据有关调查,2003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仅为1.98%,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的水平相距甚远,这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形成了很大反差,这种严峻形势既表明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任务的艰巨性,也表明了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不仅要加强公众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更要提高公众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形成对科学具体而丰富的把握。全面推动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传播,将对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抓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三个层面”,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三个对象”,积极推进技术、管理和体制的创新。在“十一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创新方法行动。
首先,加大对创新方法的投入力度,引导与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方法行动。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项目的设置上,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支持,形成国家对创新方法投入的长期的、稳定增长的渠道;并在相关科技计划与优先领域中,超前部署对未来科技发展有引领作用的科学思维与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中采用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方法以及进行工具设备创新的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引领学科前沿、抢占高科技战略制高点、支撑重大技术创新、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方法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对在方法上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科研项目的立项与选择评价上,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科学研究评价方法,提高同行评议的水平。在科研成果评价与科技奖励上,向有重大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性创新的研究倾斜;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中,加大创新方法在成果评价上的权重。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应用水平。
其次,系统地组织开展创新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组织我国优秀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综合、系统地整理、分析科学思维、方法与仪器设备创新的成果;根据当前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全面开展“科学方法大系”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出版有关科学方法的大型系列专着;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开展针对科学思维、方法与仪器设备创新的学术论坛、专题讲座以及相关调研工作;加强支撑创新方法工作的平台建设。与此同时,针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蕴涵重大科技突破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方法工作:一是对能够导致方法创新的科学原理和能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思维方法的研究;二是对涉及军事、纳米、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以及解决资源、环境、工程建设、公共安全、人口与健康等重大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的研究;三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域(如中医)开展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设备的研究;四是支撑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包括能有效带动和引领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等的研究;五是对支撑企业、行业重大技术发明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
第三,从教育和人才使用机制的改革入手,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是构建新型的基础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科学思维的基础性教育工作,重点从“娃娃”抓起,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开发系列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工具的中小学教材并进行试点应用。二是在高等教育中增加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方面的教学内容。鼓励进一步加大科学方法与方法论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鼓励开设新兴或交叉学科的前沿讲座。三是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选拔和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将具有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作为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标准之一,把在科学方法的研究、应用与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教学、管理人员选拔推荐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通过开展创新方面的工作,培养一批科研帅才和领先团队。四是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文化氛围。提倡开展平等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创精神的青年人才及团队给予优先的支持与鼓励。
第四,重点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点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一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产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并在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为大规模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培养师资队伍。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应用相关培训教材,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主要研发人员进行试点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创新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三是结合试点培训情况,对不同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
第五,加强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将科学方法宣传与科学研究过程、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促进技术成果与科学方法同步推广,推动科学方法的普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宣传与教育。同时,加强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创新方法宣传活动,普及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让创新方法在公众中广泛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