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扩展阅读
适合幼儿播音小知识稿 2025-01-15 17:45:44
野心粤语歌词什么意思 2025-01-15 17:41:43
没了妈妈的孩子怎么教育 2025-01-15 17:37:56

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发布时间: 2022-04-02 20:03:53

A. 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然而仅有外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方能使修身养性与时俱进。谈心话题的着眼点也正在于此。心理健康了,身体棒了,学习就会更得诀窍,事业就会更有成就,社会也就会更加美好和谐。
中学生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吧!
一、中学生为什么要注意心理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诸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中学生在身心发育中注意心理健康努力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五个高峰并呈现出五个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探讨高峰和超常行为高峰,并由此产生奇、胜、变、动、疑五个行为特点,也因此产生心理矛盾,渴望别人理解、渴望对传统认识的批判、渴望自我意识的独立、渴望丰富的社会需要。若是在这些方面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或者心理危机和心理疾患。因此,注意心理健康,做到心理平衡,使之有一个比较符合时代潮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其次,从中学生成长的现实情况来看,注意心理健康也是很必要的。
中国心理协会2003年对全国22个省市的青少年调查表明:我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13%是一个什么数字概念呢?我国青少年有3.6亿,也就是说在3.6亿青少年中有四千七百人有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而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障碍患病率又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点六到百分之三十二。这一事实提醒中学生朋友,注意心理健康决不能等闲视之。

二、中学生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一般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或环境而逐渐适应,这就是习成自然。比如南方人初迁北方,还不习惯那里的气候,住久了,也就习惯了。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通常说的好习惯好风尚、不良习惯、不良风尚,就是属于这个范畴。
习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名言极富哲理,长期的习惯会养成一定的性格,这就是习与性成。养成了一定的性格,就会影响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命运。习惯能决定命运,习惯也确实太重要了。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认识其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付诸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首要是着力打造学做人的好习惯,要做到讲礼貌、讲诚信、守公德、遵法纪。做人的好习惯养成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会相得益彰。
学习做人,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情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违背做人准则的事就是三思就要警惕,同学间相互提个醒,不要习焉不察,发现不了自己一些习惯中的问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认真牢记,把它当成我们学做人的座右铭。

三、中学生应如何警惕“十五岁现象”?
一般来说,青少年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常常表现出非常叛逆,也就是逆反心理,希望自己独立行事。心理学家把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此类特别的心理变化统称为“十五岁现象”。近来,心理学家发现:“十五岁现象”悄悄提前了,十二三岁是高峰期。这段时期,他们的情绪层面大于理智层面,做事不问后果,往往我行我素。
由于中学的年龄特点,对事情有时有点偏激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任其发展,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别人反对的事他却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做。这种叛逆心理,中学生一定要自我警惕。
要避免逆反心理,首先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1)具有强烈好奇心,对自己弄不懂的事情或禁止去做的事情,有的中学生跃跃欲试或挺而冒险;(2)企图标新立异、寻找自我表现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躁动;(3)遇到失恋、挫折、受冤、父母失和的特异生活经历者容易产生逆反心。
其次,在了解逆反心理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强自我防护。(1)对不懂的事情或禁止做的事情有好奇心不是坏事,但不能贸然行事,要多想想为什么不能做,实在搞不懂,不妨请教一下老师或他人,弄清禁止做的道理。(2)对事情有好奇心,想标新立异也不是坏事,同样不能不假思索就行事,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跟同伴、家长或老师交流沟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作决定,以免产生不好的后果。(3)遇上特异生活经历,自己可能是痛苦的,此时,找一个最信赖的人去倾诉一番,或者在信赖的朋友面前哭诉发泄一下,都能使自己心情舒畅许多。若碍于面子不便在旁人面前倾诉,找一个空旷地方喊叫渲泄一番,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中学生应如何应对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高速运行的通信网络,在信息提供者与用户之间迅速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这种高科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妙绝伦的画卷,它使网民一揽天下小,给网民提供了工作、学习和科研的极大便利。网络可谓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高科技工具。
然而,如果仅仅把网络当成一个高科技的玩具的话,它的负面影响却是令人沮而悔恨的,它会使人痴迷,会把人变成网络瘾君子。
一旦沉迷于网玩、网聊的人就会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主要症状是:(1)对学习和工作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下降,满脑子电脑画面挥之不去,不玩电脑就感到不舒服;(2)陷入偏执的误区不能自拔,错把虚拟世界当成现实世界;(3)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就像吸毒一样,并形成恶性循环;(4)扭曲自己的人格,扭曲人际关系。
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过份沉迷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中学生上网要做到五注意:(1)上网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切忌泡网吧。玩电子游戏更要控制时间。(2)尽量利用网络学习一些知识,查资料或搞些制作动漫等小科技活动。(3)进入聊天室要谨慎,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未经父母同意不要跟网聊的人见面、写信或回信,不要透露个人和家庭信息。不要在互联网上或通过电子信箱给在网上的人发照片。(4)未经父母同意,不要进入一个要花钱的在线领域。对电玩中虚拟的财富、装备不要羡慕,更不花钱去购买。(5)对于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挑衅性的联系不要理睬,对有碍身心健康的图像、文字,要用理智用注销的方法来结束这种遭遇,或主动与父母或老师交流沟通。

五、中学生在气质修养上应注意什么?
200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完成的对2—5岁幼儿气质、行为评估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点八的孩子具有攻击性,有暴力倾向。如果这些孩子不去矫正攻击行为,努力培养良好气质,长大了说不准就会“犯事”。事实上,有些中学生也许是小时候不注意,长大了却真的有暴力行为,影响了自己在气质上的修养。
所谓气质,是指一个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等。也就是说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由此看来,气质上的修养对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自己的气质呢?
首先,每一个人都要有一定的个性,遇事要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勇于战胜困难的气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气魄、魄力。
其次,要学会有魄力还得有魅力,也就是要有气度,有度量。古人云“宰相肚里好撑船”,就是指一个人的宽宏大量。能够包容、宽恕别人,即使他人完全错了,也能够诚恳地善意地帮助他人,决不能为人气盛,目空一切。每一个人都有个性,要注意自身的反省,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之处,并付诸于行动予以克服。
第三,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个性强容易冲动,容易发怒。情绪失控是不利于办好事情,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议中学生朋友在气质修养上,遇事要冷静,忍一忍,学会控制自己,学会转移情绪。

六、中学生如何缓解学习生活中的焦虑情绪?
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或者学习成绩不尽如意,而产生压抑,出现焦虑情绪。若不能作适当调整,对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呢?
第一、中学生一旦感到因学习方面的原因而压力重重,提不起精神,焦急忧愁时,要学会转移情绪,尝试作自我调试,在课余去参加些体育活动,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外界的欢快气息,或者揉揉双耳泡个热水澡。
第二、要学会人际沟通。焦虑的心理现象并不是瞬时即至,而是有个发展过程。一旦感到因学习原因而产生焦虑时,要主动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倾诉,或许不能“一吐为快”,但倾诉出来了,心胸就不会那些淤积,会感到轻松许多。
第三、要学会自我鼓励。一旦感到焦虑袭上心头,切记不要唉声叹气,可以找一张纸片书写一句箴言或一个短语。自我暗示自己是一个有希望的好学生,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肯努力,没有跨不过的坎。
第四、要学会融入集体之中。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居住环境又都是单元房,活动空间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住少了。假如能参加些集体活动,主动为他人为集体多做点事情,在家中主动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心情就会得到调适,情绪就能得到释放,快乐也会油然而生。

七、中学生如何从长辈的溺爱中解脱出来?
溺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亲人的情感世界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们对孩子的溺爱屡见不鲜。
溺爱,危害极大。前苏联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其一,会毁灭孩子的志气,使孩子丧失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丧失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遇事畏首畏尾,依赖家长,依赖他人。其二,会毁灭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胸无大志,必然懈怠,与生俱来的天资会在懈惰中渐渐泯灭,这就是所谓娇子难成才。其三,会毁灭孩子的情操。所谓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受溺爱的孩子,我行我素,颐指气使,对社会对群众冷漠,难于形成高尚的情操,甚至会六亲不认。中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否被长辈溺爱惯了,都应该记住马卡连柯的箴言,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些。中学生要理智的从父母及长辈的溺爱中解脱出来,很有必要知道一些溺爱的表现。
长辈对孩子溺爱的范围很广,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层面都会有溺爱的温床。凡是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处处呵护、甚至明知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还要百般袒护等等,都可谓是溺爱有加了,值得警惕。若自己仍无自知之明的话,劝君不妨从学习自立入手,或许更有利于自己从溺爱中理智地逐渐地解脱出来。

八、“留守孩子”怎样排解孤独和失落感?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工远走他乡打工谋生,在原居住地留下了一群“留守孩子”。
“留守孩子”跟随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往往一年或更长些的时间才能见到父母,难免有惆怅的心绪,孤独、失落之情会时常袭上心头。特别是生活上遇到不顺心、学习上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思念父母、向往父母的情绪会异常激烈的涌动,年幼一些、脆弱一些的“留守孩子”会伤心落泪,情绪低落、学习开小差。而且一个“留守孩子”的情绪会感染其他“留守孩子”,一人落泪,众人陪哭。
对于“留守孩子”的心态调理,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构建关爱和谐的环境。学校、社区要充分关注“留守孩子”,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诸多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尤其在学校,哪怕是老师一个细微的形体语言,哪怕是同学的一声嘘寒问暖,哪怕是学校领导一个关爱的小举措,暖流都会在“留守孩子”的心中油然而生。
其二:“留守孩子”要努力学会自强、自立,要在内心呼唤自己:“我是一个留守孩子,我学会坚强,学会独立,就是为家庭分愁解忧。我就是《红灯记》中的小铁梅!安徽省合肥市“留守孩子”全国十佳少年谭海美有过许多失落和伤感:出生不久妈妈离家出走,爸爸伤残后还要外出打工挣钱以偿还欠下的医疗费用……但她选择了自强自立。她把学校的留守孩子组织起来,成立“留守中队”,生活上互相帮助,学习上互相鼓励,节假日还相互支撑,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们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多彩,他们的人格绽开花朵而升华,他们在留守中成长。

九、为什么说高中生心理调整是关键?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平台,高中生随着身心发育,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基本形成,一些心理矛盾也更会凸显,心理调整更显得重要。
第一,避免出现人格障碍。
据心理学家研究,由于幼儿教育的原因,有不少孩子潜伏着人格缺陷。而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在小学、初中还不容易看出来,但高中以后就会显现。这时候,学生的社会性在迅速成长,与人的交往频率增加,不会与人交往的学生将会陷入孤立,接触外界的信息越多,心理就觉得越乱。这些高中生一定要多关心班级事务,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融入同学之中。
第二,避免与父母的关系的不和谐。
高中生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对子妇女的期望值高,家长的心态也会出现一些偏斜,如要求孩子上重点学校,进重点班级,对子女唠叨不停,甚至是命令、责难,从而影响这些高中生的心理平衡,甚至对父母冷淡、关系紧张,想离家出走。这些高中生要通过心理调整,善待父母、理解父母,调整与父母的关系。
第三,避免各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高中生在走向成熟的时候,其自我掩饰性增加,掩饰自己的短处,表现自己的长处。与此同时,反而觉得别人太滑、太奸,对别人的看法油然而生,人际关系也随之不和谐起来。这些高中生要学会宽容他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少揭别人的短处。
高中生在走向成熟,注意调整心态,为走向社会、走向更高平台夯实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十、中学生应怎样培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决定着人们的心理质量和人品,决定着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呢?建议中学生朋友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对待自己、
学会做到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过低了会丧失信心。过高了会导致骄傲自满或失败,甚至目中无人而远离集体,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
(2) 正确对待别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它犹如和煦的春风明
媚的阳光使人心情舒畅。一定要学会善交朋友。
(3) 正确对待环境
“适者生存”,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既不格格不入,又不无原则的附和。在新的环境中同样要注意人际关系,学会欣赏别人。对于新的环境要从心理上接受、行动上努力适应。
(4) 正确对待工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
学会在荣誉面前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背荣誉包袱,要把荣誉
当作前进的动力。中国乒乓球队能久盛不衰,就是能坚持在巨大荣誉面前头脑冷静,坚持“从零开始”。
(5) 正确对待挫折
对于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善于分析挫折的原因,放下包袱,吸
取教训,再接再厉。如果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势必会形成心理重压而畏首畏尾。
培养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重要课题,请记住一位着名的日本心理学家的名言:“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心理健康,人格就一定会有魅力,人生也一定会绽放光彩.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年学生对未来总有一番美好的憧憬,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然而,怎样投入到沸腾生活之中,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此,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的生活方向,人生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那么,怎样科学地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一、人生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形成,就会指导和支配人的志向和行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每项具体活动都有具体目标,而这种具体目标要受总目标、总志向的支配,就会确定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向和道路。青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逐步成熟时期,期望着独立开始探索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否正确,是关系到青年学生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大问题。
对中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成才的需要。我国着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因此,必须逐步树立科学人生观,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正确人生观是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
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确定一个人事业的方向并取得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古今中外,大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或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获得的。他们在为社会工作,为人类服务的崇高思想指导下,忘我劳动,敢于创新,做出许许多多成绩。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理想的看法是积极的、进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人生观指导下,积极工作,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征途上,就会或彷徨徘徊,或随遇而安,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那么作为充满理想,斗志昂扬的中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1. 增强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当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里,同学们应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代社会将更重视个体知识、智慧、才能的充分发挥,更强调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独立自主作用。反映在社会导向机制上,就是提倡竞争,鼓励学生敢干敢闯。谁要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就会被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淘汰。这种变化,必然给你们以很大的影响。尽管你们还没有走上社会,无法涉及社会的竞争,但是在学习在、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你们会展开激烈似的竞争。所以你们应该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好地把个人奋斗目标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有利于调动你们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务实,讲究效率的观念。培养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也为你们以后踏上社会增强了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 正确认识自己强化成才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异常激烈,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其说是科学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跟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根本。拥有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人将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不言而喻,这种情况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从显示社会生活中领悟到一个道理:学历越高,越受社会的欢迎;知识越多,社会适应性越强;技术越高,待遇越高。无华知识的多少同个人的前于好坏密切相连。因此同学们对无华科学知识的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进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和成才意识的增强,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因为,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不过许多同学们和家长观念中还存在着的“重知轻德”“知行脱节”倾向,应予以重视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因为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动用知识于实践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
成才意识的增强,对自身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无意是当代中学生思想的显着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越来越强调公平竞争。学生便懂得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犹如社会,才家激烈的人才竞争,才能为自己创造光明的前途。然而,也应看到另一种倾向,即自我意识过强,不恰当地过高估价自己,不懂得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实现和认可。着说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真确认识个人与过、社会的关系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的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甚或竟年不足的中学生来说回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中学生变得不那么纯真了。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往往是灵活有余,原则性不够;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以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应该有责任引导学生面对显示论享乐,讲幸福,使他们认识到国家还是不富裕,大多数收入还不高;在个人享受上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办的不等于手多数人尊重的。染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
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中学生还处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真正摸清情况,理清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持之以恒地去做好工作,就能引导广大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是2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4、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旧的传统观念,仍然继续存在并且还在影响着人们。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有益经验的同时,那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都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青年学生必须树立科学人生观,增长识别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方向,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和锻炼的过程。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修养。她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只有用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才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识别能力,才能正确认识人生。其次,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磨炼。科学的人生观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劳动、生活一步一步地形成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刻苦锻炼,于细微处见精神。良好的道德和观念,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磨炼,才能培养起来。
最后,要坚持经常地解剖自己。青年学生难免会出现偏激的认识,狂热行动和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要经常地解剖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要认真地做自我批评,及时改正,在人生道路上才不掉队,勇往直前。

B.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影射着自己特别是对自己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遗言,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C.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识如下: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D. 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

挑战竞争 超越自我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已经无处不在。校园里也充满竞争,我们时刻面临竞争的挑战。竞争既可以促进学习和生活的进步,也可能使我们身心疲惫。学会认识和应对竞争对于我们就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竞争呢?

首先,面对现实,承认竞争。在今天,我们视竞争为常态,不竞争为非常态。因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应该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任何试图回避或逃避竞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竞争是双刃剑。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锤炼人的坚韧力,克服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的现象;竞争能增强人的智力,促进注意力集中,使想象力变丰富、思维更敏捷灵活。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等问题。

第三,竞争是激烈的。学习生活与球赛并无两样,只要入局,就应该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斗争。在这个一切都基于竞争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没有童话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尤其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是没有退路的。

第四,竞争是双赢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竞争更多的是激发我们相互的斗志,其结果往往导致你追我赶、比翼双飞的局面。特别是有分量的竞争对手,与其说是对手,更不如说是我们的榜样和领跑者。

如何来应对竞争呢?

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会使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份开朗乐观的心情。不要苛求永远成功的辉煌,也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我们要感谢生活,理解生活,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境,能够活出一份轻松,一份从容,一份洒脱,人生就能更精彩。

其次,要扬长避短。一个人的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发挥自已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同时,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即使处于劣势时,也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不要采取贬低或破坏对方来获得自己的优势,也不要心生嫉妒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更不要就此一蹶不振。

第三,要有竞争意识。在与同学交往中应树立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要不甘落后,敢于脱颖而出;在人生道路上,要敢于冒尖,争当“出头鸟”。不难想象,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学习成绩平平,工作不积极的人是很难赢得同学的尊重和好感的。

第四,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力量愈强,自然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有人说过,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总之,同学之间要互相竞争,在竞争中要消除嫉妒心理,讲求协作友谊精神,认识竞争,挑战竞争,百舸争流。祝愿我们同学间在竞争中,超越自我,永葆青春活力。

==

宣泄法

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使之发泄。切忌把不良心情埋于心底,隐藏的忧伤似炉中之火,能把心烧成灰烬。当你受到挫折后或心中气愤时,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会和他人的场所尽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还可以找一些事物作为你发泄的对象。在日本的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有一些用布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人,当有些人对上级领导或他人不满而忧虑来咨询时,心理医生就让他们把那些布人当成自己不满的对象而进行拳打脚踢。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住校的学生,水房和厕所则往往可被作为宣泄的场所,在那里可以尽情地大喊大唱。

其他的宣泄方式还包括谈心、写日记等。一个人如果经常压抑自己的心情,长期下去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因此,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还是把它宣泄出来为佳。

转移法

就是把自己的注意、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他方面。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忆喜忘忧:把令你高兴的事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并且边写边尽自己努力反复进行想象,沉醉于当时的愉快的情景中去,这样便会使你乐以忘忧,从而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听音乐: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在这种旋律中心情会获得放松,而且变得舒畅起来。

为你所好: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你的情绪时,不如先暂时把它避开,而进行你所喜爱的活动或游戏。比如说,你喜欢下棋或玩扑克,你将会在快乐中忘掉那些烦心的事。

积极工作: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更加勤奋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会踏实许多。

睡觉:有些人心烦时,往往以“一醉解千愁”的方式来应对,然而非但不能解愁,却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酒只会伤身,别无它益。倒不如说:“一睡解千愁”更有道理。况且,充足的睡眠可令人精神振奋。

冷静分析法

遇到挫折时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正确面对社会现实:要知道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社会是光明的,但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但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短处,只要积极有为,扬长补短,“长风破浪”就会“有时”;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否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别人攀比要知己知彼,这样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自我鼓励:要有辨证的挫折观,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圣贤们的思想与名人们的事迹予以我们许多启示。“自古雄才多磨难”,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正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

E. 心理健康小常识

、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智力:智力发育正常,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

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可以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努力适应环境。

意志: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刺激和打击,能够正确对待,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作出优异成绩。

行为:行为协调,言行表里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说、所做是统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与人交往适度。择友得当,能与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情感,能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无论在生命的任何时期,其认识、情感、言谈举止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年龄。

2、 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人的健康,既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影响。比如,极端的担忧、恐惧和焦虑可使人头发变白,便是由于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极度的情绪紧张造成的结果。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对胃造瘘伴有胃粘膜疝的病人进行观察发现,情绪愉快时,胃粘膜分泌与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运动也明显增加;而当情绪悲伤、自责和沮丧时,则胃粘膜苍白、胃蠕动减慢,分泌明显减少。中医则概括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反会损害人的健康。

3、 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就是指我们如何看待客观世界的人和物以及我们如何作为。积极乐观地看,就会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地作为,自然也会产生积极乐观的结果;悲观消极地看,就会指引我们消极悲观的作为,自然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结果。自然人生命运也就不同了。其中,遗传基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肯尼迪家族在不到50年的其间,先后有10名男人死于非命,就是因为其家族中含有DRD47R这一冒险基因的结果。

4、 真的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吗?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难移=/=不能移,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突然发生完全会改变一个人。如四川大地震就会使很多人由外向转为内向,由积极变为消极或由软弱变为坚强。

5、 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如家庭遗传、性格好坏、身体健康状况等;精神因素如是否乐观、自信、坚强还是自卑、消极、悲伤厌世等;社会因素指人际关系、工作、住房等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心理危机。

6、 公务人员易引发哪些心理问题?

刚参加工作时易产生:如不自信、人际关系难处、个人工作难以定位、工作压力大导致效率下降。

工作时间长了易产生:职业倦怠、找不到激情、养尊处优缺乏斗志、官场势利化。

7、 职业“女强人”存在什么问题及如何自我调适?

职业女强人在他人眼中通常会被认为:一是没有人情味。女强人因追求事业的成功无暇顾及恋爱、婚姻、家庭或不愿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复杂的人际纠葛中,结果引起外界的非议和猜测。不少人从理性上愿意并且接受“女强人”,但在感情和现实中则对女强人望而生畏。二是有作风问题。面对女强人的成就,一些人在怀疑其能力的同时自然将作风问题联系上去,认为她是靠......

如何自己调适?一是面对非议,泰然处之,不要斤斤计较。二是要学会角色转换,要“外强内弱”,到家后就当好母亲和老婆的角色,让老公找到自尊心,不可“外强内强”,否则一般男人都不能容忍。三处理好人际关系,让自己工作上的压力和情绪能得到及时倾诉,以免转移到家庭成员身上。

8、 如何调适中年心理危机?

中年心理危机其实是指人到中年时,需要面对这一人生阶段特有的问题、变化和挑战。如果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展开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则人生就会受阻。

(1)要了解该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更年期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作好心理准备。

(2)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做到劳逸结合,不能透支体力和生命。

(3)重视婚姻关系。人到中年婚姻最容易出现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晚年能否幸福,我们要有意识地经营好婚姻。

(4)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人到中年,亲人病故、车祸、意外事故等天灾人祸容易发生,我们要乐观对待。

(5)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家庭事业趋向稳定,生活变得平淡,易产生倦怠感。多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寻求新快乐,保持心态年轻。

(6)要协调好人际关系。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好友都是你最能获得力量的人。

9、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什么?

(1)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象你会尊重任何人一样。

(2)每个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及活力,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发展出好的心态。

(3)成员们视信任、支持和爱为家庭里的最高价值,超越一切其他事物,同样亦能引导孩子重视这些价值。

(4)每个成员都能勇敢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也能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每个成员容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更敢于尝试,敢于认错。不要坚持别人与自己一样,这样也会使孩子变得宽容。

(6)成员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与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学习,独立思考。对别人的不同或新颖想法,先听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义作出肯定,而不是一开口就否定。这样有助于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成员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孩子肯定和说出每个人的能力和对别人的贡献。

(9)成员乐于与家人分享,无论是乐趣或悲愁。不要只说欢乐的事,也可讨论不愉快、伤心的事。关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苦乐,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善解人意。

(10)成员们在一起所做的事,应该注重过程和意义更甚于结果。注重过程就是在乎对方的参与,肯定一起做的意义,不要太在乎结果,这使孩子学会如何享受生活热爱生活防止畸形的心态。

10、夫妻间如何理性吵架?

夫妻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恩爱夫妻也会吵架。但如能做到理性吵架则会使消极危害降到最低点:

(1) 签订“君子协议”。规定吵架不得污辱人格、不得摔东西、不能撒气打孩子、不能揭老底等内容,使吵架柔性化,减少暴力性。

(2) 严守秘密。即吵架坚守四点保密原则,不当着孩子面吵,不当着双方父母和亲友吵,不让邻里知道家中在吵架,不在夜深人静时吵架。

(3) 注意危险信号。如一方过于激动有可能摔东西、威胁离家出走或自杀时,要严密关注。

(4) 要学会让步。夫妻俩吵架没有赢家,即使一方“赢”了也伤了和气。所以凡事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方首先要作出让步,休战。

(5) 不要一走了之。一走了之只能使夫妻矛盾公开化,表面化,进而进入“冷战”状态,产生新的危机。正确的做法是静静地待在家中反思,并尽量做到同床共眠。婚姻心理学告诉我们,夫妻身体的贴近,会增加双方的心理融合,缓解紧张情绪。

F. 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 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 人际关系融洽; 适应能力良好。

为什么说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当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行动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宽广、情绪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过来能使人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时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正确指导身体锻炼,自觉调整作息时间,使身体各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 有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有个人独立的意见, 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G. 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它预示着一种持续且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认知,并以此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对社会、家庭有贡献有价值。
我国将心理健康概括为: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很多研究证实,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数与社会孤立、暴力倾向、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负面问题存在着微妙的关联。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
1)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食五谷杂粮+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保持体重、预防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当然,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脑获取充足的营养,才能保持良好的运作。
现在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饮食结构,对于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疾病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2014年,英国华威大学医学院Saverio
Stranges团队在BMJ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证实,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有益于身心健康。
2)规律的运动习惯:适合体能+循序渐进+持久规律
与健康饮食一样,有规律的运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同样很重要。现在都市化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长时间久坐室内,对身体造成负担的同时,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还证实,当散步与集体结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参加户外步行,锻炼的同时不仅可以改善心态,还有利于积极预防一些常见类精神疾病。
运动除了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的锻炼项目之外,还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养成规律。定时锻炼身体,才能够持久性的对身心产生积极的效用。
3)优质的睡眠时光:深度睡眠
有科学家证实,每天睡眠少于5小时,会增加患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即便是轻微的睡眠问题都会对健康产生损害。长时间缺少睡眠易累积精神问题。
养成规律的作息制度,特别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会扰乱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兴趣相投的朋友参与各类兴趣班和活动。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娱互动为主,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应付各种压力!
带着现实的目标启程
也许,你会觉得上述食物、锻炼、睡觉都是老生常谈。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为什么还有不少人难以付诸行动呢?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对心理健康有益处的目标,在漫长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动力地坚持下去。
此外,目标需要提早设定,同时,将饮食、运动、睡眠等目标告诉家人和朋友,形成监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记录目标完成的情况。
做健康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H. 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

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适应不良则不健康。医学上对人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对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几种心理特质,以加深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决不企图逃避。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具有一些年龄阶段性。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 现代科学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

*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认为心身是统一的,与近代西方的心身医学理论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I. 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9)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扩展阅读: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