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知识
扩展阅读
幼儿园课外书知识 2025-01-10 19:04:50
动漫的蝴蝶结怎么扎 2025-01-10 19:04:48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8-10 03:56:32

A.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链接: https://pan..com/s/1O0FIHzSJY51AxxG-8SOtOA

提取码:x48s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B. 小学一年级图形分类。有正方形、正方体、长方形、长方体、三角形、圆和圆柱,如果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平面图形为一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

立体图形为一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平面图形是几何图形的一种,指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是基本的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solid figure)是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

立体图形的应用:

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利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特点,自己动手摆出不同形状的立体组合。

还可以通过拆分体会各种几何体之间的变换关系,从而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两个正方体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可以拆成两个圆柱体。

C. 低年级除了用几何形体搭一搭还有什么方式认识立体图形

最新版的苏教版教材仍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样安排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因为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不过,由“体”到“面”再到“形”的教学安排,让部分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主要疑惑有三点:(1)学生未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靠什么来正确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2)一定要按教材中出现的顺序依次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吗?(3)在感知中要不要引出平面与曲面的概念?
2012年下半年,我们年级组的老师站在“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高度共同打磨了《认识图形》这堂课,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益。
一、及时引入曲面与平面,促使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层面
师:这种积木的形状叫什么?对,球!摸摸球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球是滚圆的。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这样描述球面的特征的,但在数学上,这样说是不准确的。数学上怎么说呢?很简单,小朋友看,球面是平平的,还是弯弯的?
生:弯弯的。
师:对,球面是弯弯的!数学上将弯弯的面称为——曲面。知道球为什么容易滚动吗?对,因为球面是弯弯的,是一个曲面。(板书:曲面)让学生一起边摸边说一说——球的面是一个曲面。
师:谁知道这个积木的形状叫什么?——对,圆柱!摸一摸圆柱的面,这是它的上面,这是它的下面,再摸摸上面和下面之间的侧面。上面和下面跟侧面的不同点在哪儿呢?
生: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侧面是弯弯的。
师:对,侧面是弯弯的,所以侧面是——曲面。
师:正因为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所以,侧着放好后轻轻一推,圆柱就会怎样?
生:滚起来!
师:而上面、下面是平平的,像这样平平的面,我们数学上称为——
生齐:平面(板书:平面)。
师:如果竖着放,圆柱会滚起来吗?(不会)为什么不会?
生:因为下面是平面。
师:谁上台来指出这个圆柱的2个平面和1个曲面?拿出形状是圆柱的积木,同桌间互相指出它的2个平面和1个曲面。
以上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一年级玩积木时玩出数学的味道,即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初步感悟曲面和平面的特征和含义,并通过正向点拨——“球的面是平平的,还是弯弯的”,自然引出“在数学上像这样弯弯的面就是曲面”,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创造和合情推想出——平平的面是平面,同时产生顿悟——“因为球面是弯弯的,是曲面,所以容易滚动”。由弯弯的和平平的这两个极富生活色彩又极易理解的词,让学生在看、摸、想、说中感悟平面与曲面的区别,易如反掌地用平面和曲面来数学化地描述物体面的特征;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概念和数学的思维来重新认识他们早已熟悉的积木形状,使原有的感性认识及时提升为理性认识,并使学生拥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也为顺利建构由四种“体”到两种“面”再到多种“形”的空间观念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由单面图形过渡到多面图形,使学习过程更符合知识逻辑与认知规律
无论是第二轮课改之前还是之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都将四种立体图形的呈现顺序安排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决定大胆、及时地引入平面与曲面的概念之后,我们就突发灵感,决定将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顺序来个大逆反:球、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顺序既符合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又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数学的本质特性上讲,球是一个单面立体图形,只有一个曲面,最易辨认,同时球状玩具是孩子们玩得最早、最多又最熟悉的,所以从认识球开始认识立体图形,符合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与此同时,由只有一个曲面的球引出也有一个曲面的圆柱,接下来,引出有6个面的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摸一摸、数一数它们的6个面,并在比较中让学生说出这6个面的共同点是——平平的,都是平面,这不仅是对先前所学的方位知识的极好巩固,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它们面的特征。将认识正方体安排在认识长方体之前,主要是考虑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正方方的特征是学生最易感悟的,这也很好地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球到圆柱再到正方体和长方体,教者巧妙地抓住图形“面的变化”这一重要线索,即由曲变平、由1个到多个图形的面在特征、数量和方位上的变化,通过有序呈现和巧妙对比,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点连线、由线结网,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和结构化的数学思维,展现了知识内在的逻辑和魅力。
三、借助变式、对比及形象化表述,使学生能有效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
学生未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靠什么特征来正确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决定在变式、对比和形象化表述中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关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清晰而准确的表象,借助表象来形成空间观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认识圆柱后,教者通过创设“圆柱变魔术”的情境,及时将圆柱的位置、大小、外形、颜色等进行变式,并在观察与对比中让学生发现:将圆柱由正放变为斜放或横放,或将它变得又细又长,或变得又扁又粗,或变化它的着色,形状仍是圆柱。当扁扁的圆柱在学生头脑中生成清晰的表象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不会将它与扁扁的长方体混淆了,因为圆柱中总有一个面是曲面,而扁扁的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这两种图形相应的表象是有区别的。
(2)认识正方体后,教者又通过创设“正方体也想变魔术”的情境,变出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为什么?生说都是正方体,因为都是正正方方的。之后再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正方体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最后教者及时小结:这几个物体虽然有大有小,但它们的形状都是——正方体。
(3)接下来教者故作神秘地说:下面变的魔术更神奇了,看!如果将这个正方体变得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这几个图形还是正方体吗?生一致认为不是正方体了,因为正方体总是正正方方的。师乘机启发:这样的图形叫——长方体。然后教者让学生拿出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带领孩子一起摸一摸它的面,并追问:是平面还是曲面?有几个平面呢?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6个平面)与正方体不同的地方在哪儿?(不是正正方方的,看上去是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这样,在观察、变式和对比的探究情境中,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就一清二楚了。
(4)创设“长方体变魔术”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变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最一般的长方体,即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至此,学生头脑中已经生成了丰富的有关长方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图形表象了(即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变式教学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在以上的四个变式过程中,(1)、(2)、(4)的变式过程是变中求同,通过变化图形的非本质特征,来突显出每种图形共同的本质特征;而变式(3)则是变中求异,变化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即由正正方方的变成高高的或长长的或扁扁的,使图形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正方体也就变成了长方体了。在有序而巧妙的变化中,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也就被梳理和表征得一清二楚了。变式过程中极富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不仅使数学学习变得极为生动有趣,还别具匠心地强化了正方体的本质特征,渗透了关乎长方体外形特征的三个要素——长、宽、高,使看似枯燥难懂的数学学习既有了生活味、儿童味,又有了数学味。
从6个同轨班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都学得非常轻松流畅,能易如反掌地分清图形的各种变式,尤其是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通过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不仅创造性地找到了认识立体图形的三条有效路径,还生动地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教学中最需要尊重的不是教参,而是学生真实的学习现实和认知规律。最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效果最好的,就是最权威的。

D. 初一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有理数总复习

一、知识归纳:

1、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长度单位的直线。有了数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在数的研究上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数和最简单的图形——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但要注意数轴上的所有点并不是都有有理数和它对应。借助于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互为相反的两个数位于数轴上原点的两边,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有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

3、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显然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0。

4、倒数可以这样理解:如果a与b是非零的有理数,并且有a×b=1,我们就说a与b互为倒数。有了倒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即负数<零<正数;(2)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4)在数轴上表示的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6、科学记数法:是指任何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用式子表示|a|的范围是0<|a|<10。

7、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近似数:一个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这些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越多,近似数就越精确;(2)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03206,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是3,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所得到的数是6,从3到6中间的所有的数字是3、2、0、6,左边的三个不算,但2和6之间的0要算,这个近似数有4个有效数字。

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由此可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0;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一切加法和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运算中,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6、有理数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一定要注意考虑负数。如不能认为“最小的整数是零”。

2、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3、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省略的指数是“1”,而不是零。

4、对负数或分数进行乘方运算要注意加括号。如当时,;而不是。

5、有理数的运算要特别注意符号。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 知识梳理

1、______和______统称整式。

①单项式:由与的乘积式子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单项式的系数:单式项里的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②多项式:几个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命: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所以我们就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来命名一个多项式。如:3n4-2n2+1是一个四次三项式。

2、同类项——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①所含的相同;

②相同也相同。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方法:把各项的相加,而不变。

3、去括号法则

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符号;

法则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符号。

▲去括号法则的依据实际是。

〖注意1〗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注意2〗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注意3〗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可运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错误.

〖注意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

4、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就是。如遇到括号,则先,再,合并到为止。

5、本单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整式(既单项式和多项式)中,分母一律不能含有字母。

②π不是字母,而是一个数字,

③多项式相加(减)时,必须用括号把多项式括起来,才能进行计算。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的因数。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 知识梳理

1.方程

(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为多项式的要加上括号;

②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时注意括号内的项都要变号;

③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移项和交换位置不同;

④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合并成一项,把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注意只合并同类项的系数;

⑤系数化为1,在方程ax=b的两边都除以a,求出方程的解x=,注意符号,不要把方程ax=b的解写成x=。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相等关系: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找出相等关系.

(2)设出适当的未知数: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方程:根据问题中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所求解的答案:求到方程的解,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果符合实际意义,要写出完整的答案.

5.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利息问题:①相关公式:本金×利率×期数=利息(未扣税);②相等关系:本息=本金+利息.

(2)利润问题:①相关公式:利润率=利润÷进价;②相等关系:利润=售价-进价.

(3)等积变形问题:①相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②相等关系: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

(4)工程问题

①数量关系: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②相等关系: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5)行程问题:①相关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②相等关系:(相遇问题)两者路程和=总路程;(追及问题)两者路程差=相距路程.

二、思想方法总结

1.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就是把末知数看成已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很多问题都能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2、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章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采用画图,列表格的方法展示数量关系。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3、“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是指在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前的问题感到困惑,可把它先进行交换,使之筒化,并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如本章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简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通过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要体会并掌据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三、易错点突破

1、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出现错误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式ab=ac中,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B、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

C、在等式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D、在等式2x=2a一b两边都除以2,可得x=a一b

剖析:A中a代表任意数,当a≠0时结论成立;但当a=0时,不能运用等式的性质(2)结论不一定成立,如0•3=0•(-1)但3≠-1,所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要保证除数不为0才能行。B中c2+1≠0所以成立C用的性质错误,应在等式两边都乘以a,D中一b这一项没除以2,应为x=a-选B

2、去分母去括号时出现漏乘现象或出现符号错误;移项不变号,错把解方程的过程写成“连等”的形式。

例2解方程.

错解:=3x-2+10=x+6=2x=-2=x=-1

剖析:错解的原因是对方程的变形理解不深,受到代数式运算时使用连等式的习惯影响。

正解:去分母得3x-2+10=x+6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所以x=-1

3、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出现的错误

(1)审题不清,没有弄请各个量所表示的意义;

(2)列方程出现错误

(3)应用公式错误

(3)单住不统一

(4)计算方法出现错误。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一、 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

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另外,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等等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知识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1.多姿多彩的图形: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引入几何图形,使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通过三视图我们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也可以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线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如广场礼花在夜空中留下的图形,你是否看到了点动成线?在电视中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你是否看到了线动成面?

2.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从图形上看,直线、射线可以看做是线段向两边或一边无限延伸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看做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量。

3.直线、线段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或者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线段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线段中点,如图:

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1)AC=BC=AB或(2)AB=2AC=2BC,反之,若有(1)式或(2)式成立,亦能说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5.关于线段的计算:两条线段长度相等,这两条线段称为相等的线段,记作AB=CD,平面几何中线段的计算结果仍为一条线段。即使不知线段具体的长度也可以作计算。

例:如图:AB+BC=AC,或说:AC-AB=BC

6.角的意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7.角的度量:1°=60′1′=60″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8.角的大小的比较:(1)叠合法,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在重合边的同旁进行比较;(2)度量法。

9.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OC平分∠AOB,则(1)∠AOC=∠BOC=∠AOB或(2)2∠AOC=2∠BOC=∠AOB。

10.有关角的运算:

举例说明:如图,∠AOC+∠BOC=∠AOB,∠AOB-∠AOC=∠BOC

特殊情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E. 一年级立体图形有几种

一年级立体图形有3种,一年级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立方体,也称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面组成的正多面体,故又称正六面体,它有12条边和8个顶点,其中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立体图形的内容

立体图形是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即由面围成体,看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等的规则立体图形最多看到立体图形实物的三个面。

所有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图形叫立体图形,对现实物体认识上的一种抽象,即把现实的物体在只考虑其形状和大小,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基础上在平面上的表示。

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利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特点,自己动手摆出不同形状的立体组合,还可以通过拆分体会各种几何体之间的变换关系,从而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两个正方体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可以拆成两个圆柱体。

F.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与五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年级是认识

五年级是复习后再来教体积

我五年级的!!!信我没错

求采纳

G. 认识平面图形是几年级的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单元中的知识内容,它是在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近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打好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⑵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指导学生以下学法:

1、初步掌握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不同的平面图形,再描画出这些平面图形,再把形状相同的图形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归类,渗透分类的思想。通过“摸、看、描”立体图形来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的不同,特别是球和圆的比较,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这种学习方法。

H. 小学数学知识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
1 数一数
2 比一比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分类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学乐园
7 11~20各数的认识
8 认识钟表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我们的校园
10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位置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 图形的拼组
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想一想
5 认识人民币
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7 认识时间
小小商店
9 统计
10 总复习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比较—— 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比多少、比高矮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三、认识物体——认识立体图形
四、合与分
五、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六、分类
七、认识11~20各数
八、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九、20以内的加法

一年级下册
一、位置——左右、前后、上下
二、20以内的减法
三、观察物体——前后面、上下面、左右面(观察杯子、汽车)
四、认识图形——认识平面图形
五、认识100以内的数
六、找规律——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和事物中的规律
七、认识人民币
八、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九、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
1 长度单位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我长高了
3 角的初步认识
4 表内乘法(一)
5 观察物体
6 表内乘法(二)
看一看 摆一摆
7 统计
8 数学广角
9 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
1 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一)
3 图形与变换
剪一剪
4 表内除法(二)
5 万以内数的认识
6 克与千克
7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有多重
8 统计
9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一、测量——认识米、分米、厘米
二、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三、方向与位置
四、表内乘法(一)——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归纳2~6的乘法口诀。
五、角的认识
六、表内除法(一)
七、统计
八、时、分、秒

二年级下册
一、排列问题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二)——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
五、认识1000以内的数
六、方向与路线——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认识行驶线路图
七、千克与克
八、四边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辨认平行四边形,会画
三年级上册
1 测量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
掷一掷
10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1 位置与方向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作年历
5 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
一、对称
二、加、减法——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可能性
四、乘、除法——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
五、混合运算
六、周长
七、生活中的大数
八、吨的认识
九、乘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年级下册
一、旋转与平移
二、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解决问题
三、时间
四、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五、统计——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六、测量——认识千米;认识毫米
七、生活中的小数
八、面积
九、分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上册
1 大数的认识
1亿有多大?
2 角的度量
3 三位数乘两位数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6 统计
你寄过贺卡吗?
7 数学广角
8 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1 四则运算
2 位置与方向
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 三角形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 统计
8 数学广角
小管家
9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一、升和毫升
二、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三、线和角
四、计算器
五、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比万大的数
六、垂线和平行线
七、倍数和因数
八、统计——认识众数,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
一、观察物体
二、用字母表示数
三、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分数的认识——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乘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数和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五、小数的认识
六、多边形
七、小数加减法
八、统计——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上册
1 小数乘法
2 小数除法
3 观察物体
4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
5 多边形的面积
6 统计与可能性
铺一铺
7 数学广角
8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1 图形的变换
2 因数与倍数
3 长方体和正方体
粉刷围墙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 统计
打电话
7 数学广角
8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一、对称、平移与旋转
二、小数乘法
三、统计与可能性
四、小数除法
五、混合运算
六、土地面积
七、分数的再认识
八、多边形面积

五年级下册
一、生活中的负数
二、方向与路线——看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
三、方程
四、分数乘法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分数除法
七、体积
八、统计——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六年级上册
1 位置
2 分数乘法
3 分数除法
4 圆
确定起跑线
5 百分数
6 统计
合理存款
8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1 负数
2 圆柱与圆锥
3 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4 统计
5 数学广角
节约用水
6 整理与复习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应用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