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春节小知识
扩展阅读
花非花雾非雾歌词有哪些 2025-01-15 06:28:32

春节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4-02 04:24:25

1. 春节民俗小知识

春节民俗小知识:
1、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2、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3、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二十六割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5、二十七赶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二十八蒸馍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二十九请祖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三十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拜访家里年长的长辈,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去拜年一定要带着礼物,而且要带双份,喻义着好事成双。而长辈给孩子红包,装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也寓意着辟邪。
为了迎接亲朋好友,主人会准备茶和甜点,这是为了让来访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装糖果用的托盘通常被称为八宝盒,八种食品跟中国汉字中的“发”谐音相似。喻义在新的一年里会发财。

2. 关于过年的民俗知识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

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历法的变动,新年也就是岁首在日期上有所调整。

辛亥革命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改称为元旦。春节早已不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

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4. 春节知识

春节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5. 关于春节的小知识。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6. 春节冷知识有哪些

1、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3、压岁钱原来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4、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

5、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7. 关于春节的知识

关于春节的知识如下:

1、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2、春节历史的演变

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历法的变动,新年(岁首)在日期上有所调整。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3、春节名称的变革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节文化内涵传承中丰富

春节早已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春节蕴含的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传承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该与时俱进,过“环境友好型春节”。

5、春节可以节日欢聚共享一段记忆

“每年春节前夕,到了吃杀猪饭的时候,总是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杀猪确实是个体力活,快乐当然就是因为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儿段艳文告诉记者,杀猪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不管白族、汉族还是彝族,吃着同一锅肉,喝着自酿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8. 春节安全小知识有哪些

1
教育孩子不要玩明火
加强对儿童的看管,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玩明火,放烟花时一定要避开窗户、井盖和柴堆等,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2
教育孩子不要靠近电
不要让孩子随意乱接电线,避免灾害发生;检查家用电器是否漏电、是否老化、是否会对老人和小孩直接构成威胁;教育孩子不要在变压器附近、高压电线下玩耍。对于取暖器材做到人离电断。
3
预防零食坚果噎住
逢年过节,一般家庭都有大量坚果、零食之类的,孩子一旦被这些小东西噎住会造成窒息,严重会导致大脑缺氧,轻则造成脑部器官损伤,重则可能夺去生命。哪些食物容易诱发安全事故:
1)果冻、桂圆、核桃、花生、瓜子等食物建议5岁以下的儿童不要食用。幼儿教育专家小编告诉你,这类食物大多是圆形的,跟儿童咽喉大小差不多,一旦吸入会将呼吸道卡死。
2)面条等长条形的食物。儿童的牙齿没有发育完全,无法完全咬断,很可能吸入造成窒息。
3)玉米、黄豆、面粉类食物遇水易膨胀或变成糊状,容易堵塞孩子的呼吸道。
4
谨慎玩具伤人
过年时,亲戚朋友拜年,都会给孩子赠送玩具,一些刀、棍、枪之类的玩具容易捅伤、射伤眼睛,每年被玩具弄伤眼睛的病例不在少数,建议父母警惕。

5
水土不服,肠胃不适
过年了,有些家庭除了走访亲戚、回老家过年或者旅游,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较陌生的环境后,可能会出现全身长水疱、腹泻、肚子痛等所谓的“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父母可携带家里带的开水饮用,或者随身带一些药物以防不适。

6
游乐场踩伤或走散
过年时,动物园、游乐场人满为患,最容易发生踩伤事故,家有孩子的,建议避开人群高峰游玩;另外,幼儿教育专家小编提醒,孩子年龄还小,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弱,爸爸妈妈如果稍微有个疏忽,容易导致孩子丢失。还有就是,人流高峰让游乐场的器材设施负载,从而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7
取暖器烧伤烫伤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不少家庭采用取暖器、炉子等取暖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放置位置在地上,这个高度对好奇的孩子来说,触摸到并不困难,因此,只要父母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意外。

8
氢气球
氢气球被称为“不定时的炸弹”,孩子们对这些花花绿绿的气球毫无抵抗力。氢气球十分危险,氢气易燃易爆,国家已明令禁止给卡通气球充氢气,但街上的小贩为节约成本还是给气球充氢气。每年被氢气球炸伤烧伤的儿童层出不穷。

9. 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是泛指整个春季。

3、生肖不按阳历算按阴历新年开始算

不少网友对属相从何时算起表示疑惑,大多数人认为属相是从阳历元旦新年开始算。

民俗专家表示:属相应该从正月初一开始算。立春是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计算的,与古代的阳历有关;属相是跟着农历走的,与月亮的运行规则有关,所以,除夕子夜之时,属相交接。

中国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确定日期和月份,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一年的长度。古人因此设计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辛丑为干支之一,“丑”对应的生肖为“牛”。

4、“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5、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6、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

7、压岁钱最早不是“钱”

压岁钱最早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祟”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称为压岁钱;再到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10. 春节习俗小知识

春节习俗主要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