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身心保护知识讲座

身心保护知识讲座

发布时间: 2022-08-06 13:56:19

‘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1

同学们: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荟萃》月刊7月号发表的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

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的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冯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卫生局健康播报: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62.9%从未求诊或接受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

(一)我国儿童心理存两大缺陷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着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进行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上万条数据。“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沈德立主持这项研究已达十年之久,出版相关专着300多万字。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

重成功轻失败:关注成功重于面对失败(忽视了失败对于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质轻精神: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视了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重结果轻过程: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忽视了成长和积累的过程)

重智商轻情商: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重答案轻问题: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行为轻心理: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忽视内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轻个性: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重说教轻交流: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2

幼儿健康的心理包括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是十分的重要的,培养好幼儿良好情绪才能保证幼儿的心里健康!

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涉及幼儿情绪培养的课程:

1、测量情绪概念的游戏:没人和我玩、有人弄坏了我心爱的东西。

2、情绪配色游戏,当我快乐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颜色表现我的情绪呢?

3、拍下幼儿的情绪,让幼儿理解。

4、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二)、满足幼儿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幼儿的情绪体验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外在表现:分心、不安、给老师捣乱——对此切忌批评。

(三)、营造逾越积极温馨的教育环境要求我们:

设定合理规范

为由而创造与伙伴交往机会的条件

避免暴力武力色情等场景在幼儿面前出现

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要融洽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3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10不要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贰’ 维护身心健康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保健”就是保护身体健康。

什么是健康?

传统的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或症症。这种提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是全面的健康标准。

那么判断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2.一旦感染上了疾病要有较快的恢复力。

3.性格开朗,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生气勃勃,生命充满活力。

如何保健?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保健”措施是比较消极的,是以依赖医生为主,当今时代健康已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保护身体健康也是人类自我觉醒的主要方面,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改变观念,预防疾病,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说明21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将出现以预防和保健为主的保健热。医疗的目标将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而是疾病的预防以及对人体身心健康的维护。

保健的具体措施:

1.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穿着要舒适。

2.要有全面均衡的营养膳食,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能量。

人是活的生物机体,总在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各种细胞都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原有体内维持生命的各种营养物质在不断的消耗,需要不断的补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如果营养补充不足,体质肯定不好,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态。

‘叁’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好、学习好,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青少年益智健脑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在营养和饮食上要科学的搭配。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但由于早上时间最为紧张,有的孩子又懒床,就来不及吃早餐。这样,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因为不吃早餐造成人体血糖低下,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课最多的时候,大脑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应,长期下去,会影响功课和大脑的发育。早餐中鲜牛奶最为适宜,它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卵磷脂。

2、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睡眠不仅能保持大脑皮层细胞免于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睡觉时不要蒙头,因为蒙头睡觉时,随着棉被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大脑供氧不足,长时间吸进污浊的空气,对大脑损伤极大。

3、饮水充足。水是人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饮水不足是大脑衰老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饮用8杯水,以保证身体的需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锻炼不仅可以使骨骼、肌肉强壮发达,依能促进大脑和各内脏器官的发育。

4、不要带病用脑。在身体欠佳或患各种急性病的时候,就应该休息。这时如仍坚持学习用脑,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的损伤。

二、科学的营养饮食为满足脑的营养需要,最好把效能不同的营养食物搭配成平衡膳食。在营养成分和食物中,对脑的健全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最佳健脑营养素和最佳健脑食物有:

1、脂肪是健脑的首要物质。脂肪在发挥脑的复杂、精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给脑提供优良丰富的脂肪,可促进脑细胞发育和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并保证它们的良好功能。最佳食物有芝麻、核桃仁、自然状态下饲养的动物及其他产品和坚果类等。

2、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控制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主要物质,在记忆、语言、思考、运动、神经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最佳食物有瘦肉、鸡蛋、豆制品、鱼贝类等。鱼脑是很好的保健健脑食品。

3、碳水化合物是脑活动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后,即成为脑的重要能源。食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已可以基本满足机体的需要。糖质过多会使脑进入多度疲劳状态,诱发神经衰弱或抑郁症等。最佳食物有杂粮、糙米、红糖、糕点等。

4、钙是保证脑持续工作的物质。钙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的正常状态,防治人陷入酸性易疲劳体制。充足的钙可促进骨和牙齿的发育并抑制神经的异常兴奋。钙严重不足可导致性情暴躁、多动、抗病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迟缓甚至弱智。最佳食物有牛奶、海带、骨汤、小鱼类、紫菜、野菜、豆制品、虾皮、果类等。
http://www.zxs.net.cn/jzwx/jkys/62815.shtml

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组长洪绍光教授在中南海讲座

各位首长、各位专家: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座谈关于“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至90岁才算正式老年人。咱们在座的有好我中年、青年老年人。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至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那么应该怎么度过呢?

在120岁当中,70、80、90、100岁健康不是梦;人人都应该健康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平均活到120岁却只有70岁,整整少活了50岁。本应该70、80、90岁健康,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冠心病,60多岁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岁。

http://www.phy.pku.e.cn/chinese/jiaogong/jiaogong.htm

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维度?有否心理健康的标志?这些一直是国内外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总的看法是,心理健康只有相对标志,没有绝对界线,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区别。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两极之间,是一个延续的频谱带,有人称之为黑白两端之间的灰色带,要在哪个地方划上一条绝对界线是困难的。从实践中讲,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无法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更谈不上心理卫生防治。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A?Maslow等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志: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这些标志虽被广为认可,但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实际状况,只能作为参考。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有的人说,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原则是看其心理与环境是否统一,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承受一定的挫折,有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意识水平清晰,社会交往良好,情绪愉快等。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人群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IQ多数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健康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和护理。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反映出人的身心活动和谐与满意。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乐观、开朗、满意的情绪状态占优势;而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作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够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意志不健全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违拗,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四)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非健康者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就大赌气,或是对强糊糊反应谈
(五)个性良好
个性是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性格良好反应了个性的健全与统一心理健康者个性相对稳定,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于助人;而心理不健康者个性多变,性格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自卑,缺乏自尊心。
(六)自我意识
正确自我意识正确主要指自我评价符合实际,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信心。
(七)人际交往和谐
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别人,待人慷慨与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者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八)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备不同的心理特点,儿童的过于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为常常被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健康的影响因素一样,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预防与促进具有重要意义。此处引人台湾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一个心理卫生公式来阐明这些因素:
B=P/E
B症状出现率 P内外压力总和 E自我强度
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根据上述公式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呈正比,与内外压力呈反比。
(一)外压力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一种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有生活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长期作用,会导致人的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人的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室内气温过高,会使人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心理性应激源中,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当遭受他人冷落和讥笑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对方也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应激源的强度增加。社会性应激源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社会性应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
(二)内压力
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人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需要漂亮的着装。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护,需要情爱,需要自尊,需要公正与合理的评价并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独立,要自己去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成功,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成为一名成功者。这些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身心素质有关。由于遗传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质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躯体健康者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而患病者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感知与判断力下降,对环境不适应。个性中的气质特征对自我强度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灵活,行动迅速果断,对周围环境剌激敏感,很快作出反应;而另一些人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低,反应强烈,手脚不停,易分心,也难适应环境。另外,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影响。

五 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促进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变态的最根本性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对群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人们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充满康宁的状态。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终身学习,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不断促进自身、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一个健康的个体,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保健侧重点不同,只有了解这些重点,才能真正搞好健康促进工作。以下根据年龄阶段简要归纳心理保健的重点内容。
(一)婴儿心理保健
婴儿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体格发育正常,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有规律,动作与言语发育良好,情绪反应适度,对陌生环境能较好适应。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就应该在婴儿养护的过程中,补充丰富的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哺乳定时定量,进食情绪愉快。要满足婴儿的睡眠需求,卧室空气流通,气温相宜,培养单独睡眠习惯。要加强母子的情感相依,通过母亲的哺乳、抚摸、微笑,促使孩子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要加强对婴儿感宫、动作和言语方面的训练,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对婴儿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如情绪不稳、易哭闹的孩子常常是由于得不到母爱或患病,应给予爱心,并及时治疗疾病。对睡眠不安、夜惊的孩子应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不要恐吓、训斥,被褥不要太厚或太薄。对饮食元规律、食欲不好的孩子要纠正不良的喂养方法,营养合理,定时定量。对发育迟缓的孩子要加强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
(二)1~3岁幼儿心理保健
要促进此期幼儿脑的发育,通过补充营养,加强肢体活动,亲子间一同游戏,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吃饭、穿衣、自我服务;要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通过亲子间情感交流、榜样与示范的影响,使孩子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礼貌待人、分享食物。要促进幼儿言语发展,认真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鼓励说话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还要注意培养其认识能力。
此期幼儿常出现一些心理卫生问题,如突然断奶导致情绪不稳,大哭大闹和拒食,因此,要有计划地断奶,及时添加辅食;大小便的控制训练不宜太早,从22个月开始,要有耐心,如打骂斥责,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逗孩子玩时,不要吓唬,否则会导致恐惧感。有些幼儿会出现依赖和退缩行为,多因教养不当所致,要注意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练,不要包办一切,并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对口吃现象不要讥笑、批评,要正确引导训练,解除心理压力。
(三)4~6岁幼儿心理保健
游戏是此期幼儿的主导活动,可通过亲子与同伴间的游戏,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促进身心健康水平。家庭气氛要和睦,父母要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不打骂,不溺爱,教育要求耍一致,并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合作。对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对遗尿症的幼儿要排除心理压力,进行适当的生活训练。对神经性呕吐的患儿要找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对咬指甲的幼儿进行卫生行为与习惯的训练,对恐惧入园的幼儿要进行一定的行为治疗,如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将幼儿恐惧的情境安排成一个从轻到重的梯级程序,让幼儿逐一适应不同的恐惧环境,如能适应就及时奖励,使其消除“敏感',状态,顺利进入幼儿园正常生活。
(四)小学儿童心理保健
小学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开始转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心理保健应重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作好入学准备,家长可先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还要调整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办,娇生惯养。三是教养要科学,不要“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太重,打骂或溺爱均不利于孩子心理行为发育,教养方式要民主,以表扬为主。四是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走出家庭小环境,鼓励孩子多与小同伴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五是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与行为,注意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说谎、斗殴、逃学、偷窃、吸烟、对性过分关注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搞好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保健。
(五)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断乳期,,,是“危险期",因此,促进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过低会自卑,评价过高、太自信,往往经不起挫折。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点建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合理调节欲望,提高自我疏导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适应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使自己适应环境。注意促进性心理健康,要进行科学适时的性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性问题,与异性自然交往。必须克服性愚昧和早恋现象,对手淫的行为不必过分自责,可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减少对手淫的注意与关心。
(六)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胸怀坦荡,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计较是非得失,遇胜不骄,遇败不馁,顺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冲突和压力。要丰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乱,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并注意家庭娱乐设施的添置,促进家人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要量力而为,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正确认识,保持不懈的求知进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轻,才能有所作为。夫妇要尽量心理相容,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全家人的情绪与心境举足轻重,只有长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心相印,使家庭和谐健康。不吸烟、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七)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学认识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要正确看待,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有准备地去适应这一变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无所事事、老态龙钟,又不能好胜逞强,超过身心承受力。家人间要多关心、体贴、照顾,对更年期的反常行为要谅解、宽容。要正确对待身心症状,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八)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缓衰老感的产生,因为它会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适当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心境要开朗,不论晚景顺逆、好坏、喜悲,只要心宽、乐观、超脱,就能抗拒外界恶性刺激,经受住挫折和不幸打击,做到心舒气顺,颐养天年。要保持脑力活动,脑力不用则退化,要勤思考,学习不松懈,以推迟大脑的退化与老化。要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临贫困、孤独和疾病之苦,为之不安和恐惧,家庭和社区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父慈子孝,家人和睦、友爱、互助,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备感天伦之乐。社会要帮助丧偶老人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多数离退休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他们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中可寻找友谊、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也希望通过新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家庭和社会应理解与支持这种心理需求

‘肆’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我们要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根据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主动查阅相关书籍、浏览心理健康视频资料(如经常看心理访谈、听听心理健康讲座等等),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培养情商和应对挫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及时解决心理困惑或者预防相应心理问题的发生。

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献爱心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等多种途径来陶冶情操,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广泛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体验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发展个性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三,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健康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正确看待困难,从积极的角度面对并解决问题。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等释放自己,从而调整心情,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式,找到不利因素中的积极因素,善用可利用的资源,合理地解决问题。保持美丽心情,可以让我们开心幸福每一天。

第四,懂得良好的自我心理调适。
我们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解铃还须系铃人”,良好的自我调适和助人自助才是解决心理困惑的最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己、有效调控自己以及努力追求自我实现,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合理认知、情绪转移、换位思考等等。

第五,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有时自我的想法毕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就可以通过求助专业的心理机构,如医院中的心理咨询科、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室以及一些私营的心理诊所等等,通过专业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对个人完善、人际关系、婚恋心理、职业规划等进行心理辅导,促使我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有效预防、缓解或解决心理困惑,更好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伍’ 如何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分开来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身体健康是基础,而心理健康又可以作用于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开,但是保健可以分开来考虑,在保护身体健康方面,可以参考几句话: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还有一句是保持心态,直接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好有一样爱好,经常听听笑话,看看小品什么的,另外人是群居动物,要多交朋友。上述是一点个人意见,比较凌乱,希望对楼主有用。

‘陆’ 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徐亚灵象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从国外到国内,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些标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维持都有实际意义。现把其中的几种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教师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给老师们,老师们可以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并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让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之中,对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也是非常有益的。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台湾心理学家黄厚坚在《青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徐亚灵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够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同时他常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之感,因此他常是乐于工作的。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在与人相处时,正常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常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憎恶等)。3、心理健康者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忧。4、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正确、客观地观察,并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适应。他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在企图逃避。3、我国心理学家李树珍综合研究各心理学家的观点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徐亚灵这七条标准更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根据我的理解介绍给大家: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的知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体相、健康、体能、心理动机、兴趣、情绪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维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个人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我意识是调整每个人行为的前提。2、自爱——正视自我,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智能力及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上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惭形秽。不论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或疾病的轻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自我接纳是生活、学习安定的前提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会接纳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动力的。3、自持——情绪稳定、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保持乐观向上心理、善于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的人,使自己对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有良好的适应。4、自尊——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友好和谐的相处。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较多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因而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许多的烦恼甚至伤害。5、自强——有理想,有生活目标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是整天无所事事,对人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他会是一个热爱生活,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人。并且他会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去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6、自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于社会道德范围之内。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他会约束自己服从社会规范。因为这是自觉的行为,所以他会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7、自觉——努力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他能自觉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4、、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在网上查到某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标准,具体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但是这是我在网上查到比较全面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该教材写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师心理须达到如下标准和要求。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师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动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并能在教育岗位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2、悦纳教师职业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3、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的意志品质。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一般都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他能为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5、徐亚灵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徐亚灵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心理健康对人的身体、情绪、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越来越显示出来,以至现在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生部等17个部门于2008年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比较详细的对国民的精神卫生问题纳入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工作体系。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教育和培养成长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师不仅要让这些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学生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等做人的素质上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的一代新人,就成为了现代学校和教师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平静、生活是否幸福,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伤影响到教师能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影响到教师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冲动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要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识和情绪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一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悟,所以,我从心理健康的这一特点出发,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在社会、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在学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十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并能从教师职业生活中找到乐趣。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自己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责任,对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无怨无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没有怨言。2、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教师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我的价值有客观的评价,明白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未来一代中的价值,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能教育好学生,相信自己的从事的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职业。3、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教师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是指教师的心理和情绪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状态,没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心理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和情绪是稳定的,即使遇到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冲突,也能冷静的面对,通过自我心理调很快消除烦恼,缓解不良情绪,比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4、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教师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是指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好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即使在学校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也能冷静、科学的做出处理,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没有长期处于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严重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师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以理性、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人际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人群中有安全感。5、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教师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是正常的,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没有因为职业竞争的激烈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用平、从容的心态去应对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他不会在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产生焦虑、烦恼和不良情绪。6、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是指教师对师生关系有理性客观的认识,能够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有爱心,不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没有出现严重的对现代学生的怨天尤人和问题行为学生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有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学生具有关爱之心,并且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差生没有歧视的态度,也不会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怒气和焦躁情绪,更不会产生简单冲动的教育行为。7、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指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家庭和社会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教师面对的是接受教育和训练成长中的未成年学生,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决定着教师能否让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责任感的强弱反映出教师心态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责任心不强或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本身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消极的。而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积极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会敷衍塞责,而是高度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退缩,努力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尽力把科学文化知识交给学生,尽力教育学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对工作充满着高度负责的精神,8、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教师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是指教师对人生意义有积极的认识,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以积极良好的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去面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能够对人名义的是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不会为名义所束缚,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心理健康的教师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绩效,而且对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会对教书工作产生厌倦感,更不会产生职业倦怠。9、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教师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是满意的,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满足的,对家庭和生活没有不满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家庭富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员充满着关爱情感,积极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努力。10、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教师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是指教师对自己锁定的人生目标切合实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既不会自甘落后,也不会好高骛远,能脚踏实地的去为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且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能实现的尽力去做,不能实现的能平和面对。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晕头,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而且会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不会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而焦躁不安,责备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也不会为了实现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产生心理疲惫。

‘柒’ 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

关于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范文1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生活目标,而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人,血脂异常者1.6亿,超重及肥胖人群达2亿多人,这是导致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其中不可控因素遗传基因约占25%,社会和环境因素及医疗条件占15%,而可控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占60%。所以,许多人不是死亡于疾病,而是死亡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要求我们要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科学养生。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达到延长生命、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顺应自然,合理膳食

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要顺其自然,粗细荤素都要吃,提倡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营养要全面、均衡。限制食盐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乳制品、豆制品。每天吃较多水果和蔬菜的人心脑血管病相对危险度减低,而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食盐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指五谷杂粮是养命的,五果指水果是帮助消化的,五畜指肉类是起补益作用的,五菜指的是各式各样的蔬菜是起补充作用的。这是我们祖先总结的饮食结构经验。每个人可根据自己不同的体质来调节。随着年龄的增大过了中年以后,在饮食结构上更要注意,是好吃八分饱。

二、适当运动,动静结合,控制体重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可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血脂和降低体重,从而起到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作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4次的有氧运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根据每人具体情况来选择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健身操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最好在上午太阳出来后或下午为好,因为清晨时段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慎重对待晨练。运动固然重要,不过一旦出现下述情况,如出现严重呼吸费力,前胸压迫感,有明显心慌、头昏眼花、面色苍白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应尽快就医。理想体重约为身高(厘米)减去105,体重波动范围在理想体重的正负10%以内。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宁静,宁静是指心平气和、内心宁静,保持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通过宁静降低人体生命活动能量消耗,使生命进入一个最佳的运转状态,动静结合,从而达到延长生命,健康长寿。

三、戒烟限酒,注意饮酒与药物作用反应

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等。因此,要鼓励吸烟都戒烟。长期大量酗酒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所以建议饮酒都一定要适度,每日饮白酒不超过50毫升(即一两,乙醇含量小于30克),啤酒不超过64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200毫升,女性减半。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在注射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降压降糖类药,治疗心血管的硝酸酯类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欣康等),甲硝坐、氯霉素、痢特灵等药物期间应禁止饮酒。避免由酒精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从而防止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面部潮红,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四、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

自觉保持永远快乐的心境,是一门健康的科学,又是一门生活艺术。世卫组织对心理健康提出的建议是:“了解自已,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善待他人;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一定要记住不可过度,过度就会伤害身体。一个人的心态一旦失去平衡,势必引发神经体液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为疾病的`发生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引起猝死。做好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条。

五、介绍几种保健养生按摩供大家参考

(一)熨目擦面:两手搓热熨摩双目,可做三五次,然后两拇指根从眼角经鬓角发际轻轻推至耳后,顺手搓双耳三五次。擦面:双手从下向上贴面擦搓,至发际时,十指弯曲,经头顶梳至后脑,再变掌擦颈,回到下颏,如此三五次,可焕发精神,头目清明感。

(二)按摩手:先双手稍用力搓热手掌,然后用右手掌心搓左手背至热,左手掌心搓右手背至热。按揉指节:用右手拇、食二指按揉左手各指节,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顺序,从前后和内外侧分别按揉各指节18—36次,然后换手进行。拍击双掌:取站或坐式,双手在胸前合掌,然后双手掌心在腹前拍击若干下,之后再合掌。

(三)腹部按摩:科学摩腹,增强胃肠之功能,回阳固精,从而社病强身。摩腹宜在临睡前及晨起时进行,先排空大小便,站立或仰卧均可,须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位于肚脐下4横指处)。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以胃胱部为中心,作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揉摩全腹100次,逆时针方向100次。而后用手指在气海穴(脐下2横指处),关元穴(脐下4横指处)按摩99次。

(四)腿部和足底按摩:重点介绍足三里穴和涌泉穴,按摩足三里和涌泉穴达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洛、祛邪扶正、消除疲劳,强身健体的作用。足三里穴又称它是一个养生长寿之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4横指处。涌泉穴自古就有临睡前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此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养生保健方法很多,但要因人而异,生活中不能照搬。最后需要提醒大家,有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关于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范文2

同学们:

为了提高你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确保你们的身体健康,特对你们进行一次卫生保健知识宣传:

一、如何注意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种类。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另外,菜豆中毒、豆浆中毒和因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那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自我卫生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度,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注意流感的措施:

冬季是学校传染病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是传染病易感人群。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结合我校实际,特做如下决定,请同学们遵照执行:

1、加强晨检及时就医

加强晨检工作,保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班主任、卫生委员要做好登记和上报工作,并动员学生及时就诊,暂停上课,重者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病愈。

2、开窗通风

注意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保持空气新鲜、清洁;下课后,学生应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3、勤洗手

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研究结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感冒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关键。

4、劳逸结合

注意劳逸结合,每天保证至少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增加抗病能力。经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物质。因此感冒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

5、少去公共场所。

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少到公共场所。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几率。与流感病人接触时,最好戴口罩。

6、注意生活细节

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合理均衡饮食提高人体免疫力。在夏、秋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冬季尽管出汗较少,也要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饮食过咸,会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内的溶菌酶减少,并降低干扰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使感冒病毒易进入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冒,故提倡清淡饮食。勤换牙刷,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牙刷,如果上面带有病毒,则容易反复感染;另外,牙刷常处于潮湿状态,病原体易滋生繁殖,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注意脚部保暖,脚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扰;同时提倡冷水洗脸。

7、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要增加室外的体育运动,改善学习的紧张情绪,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8、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对发病学生所在的班级和宿舍进行随时/终末消毒,流行期间要对教室、宿舍进行空气消毒(过氧乙酸、乳酸、紫外线、食醋等),食醋熏蒸法对预防流感有良好效果,食醋用量5—10毫升/立方米,加水稀释一倍,置火炉上温火加热到食醋蒸干,每日1次,连用3天,可有效控制流感病毒的传播。教室、宿舍地面每天坚持采用湿式打扫,疾病流行期间坚持对地面进行消毒。

9、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类药物目前公认对甲型流感有预防效果,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进入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但由于这些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易推广应用。亦可用中药贯众、板蓝根、藿香、生甘草各9g煎服,每日一剂,连用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