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科学的小新闻小知识
扩展阅读
同学群怎么加女孩微信 2024-11-02 04:35:23
经典双喜一包多少根 2024-11-02 04:26:05
马三经典款后雾灯怎么开 2024-11-02 04:26:04

科学的小新闻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8-05 06:15:57

‘壹’ 简短科学小知识有哪些

简短的科学小知识:

1、生的饺子会沉、熟的会浮,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加盐可以让马铃薯和鸡蛋浮起来,加盐是为了增大水的密度;

3、用塑料薄膜做的降落伞可以在空中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是因为高楼边有上升气流;

4、我们能看见蓝天,是因为阳光中蓝光的穿透力最强;

5、放大镜能把纸燃着,是因为凸透镜能聚焦;

6、指南针能指南,是因为南边是地磁场的北极;

7、雪地开车轮子上缠铁链,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8、夜观星星越来越少,是因为宇宙还在不断膨胀;

9、植物有制造氧气、吸收灰尘和噪音、降低周围温度、抵挡风沙、固土固水的作用,所以应多种树种草;

10、空调、汽车尾气、水泥地面、大量建房,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贰’ 小学生必知的趣味科学小知识

链接: https://pan..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提取码: i6zb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stem科学

‘叁’ 收集10篇科学类新闻,字数 100字,

  1. 南极泰山站实现白日视宁度测量: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南极视宁度测量仪DIMM在南极泰山站一直连续正常观测,获得了宝贵的泰山站视宁度数据。结束南极泰山站的观测任务之后,该设备将被运往我国南极中山站继续进行视宁度监测。其观测时间为极夜,从而可以对中山站的视宁度进行持续监测。


2.“机遇”号新发现补充“好奇”号不足:美国宇航局所报告的新的“机遇”号的发现,在奋进陨石坑形成之前,冲刷该区域的水是近乎中性的(略带酸性),而它会比该撞击之后流至那里的水对微生物的生命更为适宜。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富含矿物质岩石中的球粒、岩脉及破裂,这些结果提示,在奋进陨石坑形成之前与之后,具有不同pH值的水曾经在这一区域流动。


3.美科学家捕捉到老鼠大脑记忆形成过程:美国研究人员最新视频拍摄到制造记忆的重要分子穿行于老鼠大脑组织,这些分子进行了荧光标记,便于进行观察。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叶史瓦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先进成像技术拍摄到老鼠大脑如何形成记忆,他们描述这项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动物实验技术杰作”。


4.我国首个高铁动车WiFi系统将投入使用:我国首个面向铁路乘客提供无线局域网服务的“高铁动车WiFi系统”已经研制成功,预计将于近期在部分线路的列车上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克服了三个方面的技术难点。首先要满足“车载”要求,在列车高速行进中能良好运行。二是满足信号要求,同时接入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的3G/4G无线通信网络。三是满足网速需要。


5.美科学家开发手机充电风车: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微小的“迷你发电风车”,它的直径只有1.8毫米,它能把风能转化成电流。每个风车均由柔性镍合金制成,即使是强风也不会导致扇叶折断。由于它们非常小,一粒米上甚至可以插10个这种风车。这种风车的工作原理与风轮机相同。扇叶随风旋转,促使与发动机相连的转动轴转动。


6.“糖电池”问世 耐用度将为锂电池10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糖电池”。这种新的电池以糖为能源提供电力,能量密度超越过去水平,并且还能重复使用,不用担心会爆炸或燃烧,利用完后便可生物降解。继续发展有望替代传统电池成为一种廉价且可充电的环保电池。


7.科幻照进现实:波兰公司开发全息影像电话 :一家名为Leia Display Systems的波兰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全息影像电话,效果与电影《星球大战》中描述的技术类似。要拨打电话,用户需要坐在一个高科技摄像机前,该摄像机有两个镜头和一个麦克风。之后,系统会将把两个图像合成起来,然后通过互联网传输到线路的另外一端。当另外一端的全息设备收到图像后,会将其投影到一个由水蒸气构成的屏幕上。


8.美制造出“纳米电子有限状态机”处理器: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由麻省理工大学研究会公司和哈佛大学科学家与工程师组成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合作,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极微细的纳米线晶体管进行复杂的组装,制造出一种超小、超低能耗的控制处理器,在制造超小电子计算机系统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也将逼近的“摩尔法则”的大限远远推开。


9.美中科学家成功验证硼墨烯的可行性:布朗大学王来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硼原子团簇的性能。布朗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利用超级计算机搜索硼36的结构并计算其电子结合能谱,发现计算得到的具有六边形缺孔的结构最稳定,其理论模拟的光谱与实验发现非常吻合。它验证了猜想,为发展新材料推开了一扇门.


10.欧核中心首次成功制造出反氢原子束: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创新的粒子陷阱装置——“卡斯波”陷阱,可利用多个磁场的综合作用将反质子和正电子集合到一起,形成反氢原子。然后这些反氢原子转移到远离强磁场的区域,导入真空管状通道中呈现飞行状态,由此测量反氢原子由基态开始的超精微跃迁。

‘肆’ 身边的科学小知识50个。

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 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 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4. 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 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6. 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借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7. 为甚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

‘伍’ 科技小知识(50字左右)用于做小报

科学小知识
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陆’ 科学小知识50字。

1、树叶会变颜色的原因: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

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2、鲸鱼会喷水的原因: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它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

但当它往水面换气时,它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3、银河系的大小:

许许多多的恒心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4、白天看不见星星的原因:

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5、太阳系的天体:

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着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6、蓝天的高度:

“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

7、打雷的原因:

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柒’ 科技新闻资料摘抄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

‘捌’ 50个科学小知识

链接: https://pan..com/s/1RSgXkDmK-Pu7aqSE5od-zQ

提取码: i6zb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stem科学

‘玖’ 科学新闻或科学知识

《环球科学》杂志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该杂志最新一期评出了2007十大科学新闻,“人造生命诞生”位列榜首。

NO.1 人造生命诞生

2007年6月21日,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在《科学》杂志上介绍说,他的科学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不同物种间完整基因组的移植,向从零开始构建简单的基因组迈出了关键一步。10月初,文特尔再次宣布,他的团队化学合成了人工染色体,并成功移植到了另一个没有染色体的细胞中,创造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人造生命”(Artificial Life)。研究人员可以定制人工染色体,让这些人造微生物具有各种用途,比如制造生物燃料、清理有毒废物,清除二氧化碳等。人造微生物的出现,是生物工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NO.2 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出“类胚胎干细胞”

2007年11月20日,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撰文,宣布他们各自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两个研究小组利用相同的基因重组技术,向皮肤细胞插入4个基因,将它们改造成了所谓的“iPS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与胚胎干细胞十分相似,能够培育成各类人体组织器官。这种技术不仅能避免因利用人类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引发伦理争议,它的高效、便利也为进一步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科学界评价这一突破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同时意味着风靡一时的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可能退出舞台。

NO.3 嫦娥一号升空,亚洲向月球进军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拍摄的首张月球图像公布,表明卫星各项科学设备工作正常。“嫦娥一号”将在绕月轨道上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对月面地形地貌、月球物质分布、月球土壤厚度及地月空间环境展开观测研究。在此之前,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也于9月14日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绕月轨道。这两项月球探测任务的开展实施标志着,亚洲开始向月球进军,参与到全球探月热潮之中。

NO.4 太阳系外发现“第二地球”

2007年4月24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20.5光年的红矮星Gliese581周围,发现了迄今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表面温度可能介于0℃~40℃之间,恰好允许液态水存在于它的表面。这是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首次发现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7月12日,欧洲航天局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60多光年的另一颗行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水蒸气的踪迹,不过这颗行星向阳面的表面温度高达2,000℃以上,不适合人类生存。这是天文学家首次确认太阳系外行星上有水存在。这些发现让致力于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家们看到了希望。

NO.5 IPCC确认是人类导致气候变化,各国制定应对方案

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法国巴黎发布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称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科学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是人类影响了气候,而且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进一步发展。不过,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变化的程度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温室气体的排放。
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决议,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路线图”还为谈判确立了明确议程,具体议题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消极后果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广泛使用气候友好型技术的方法,以及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进行资助。

NO.6 发现构成DNA的第六元素

2007年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宣布,他们发现DNA中存在第六种元素——硫。DNA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科学界以往认为,它是由五种元素——碳、氢、氧、氮和磷构成的。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许多微生物合成DNA后,还会进行一种叫“硫修饰”的工作,它们依靠基因组中的硫元素,改变遗传特性。这一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领域——DNA硫修饰的研究,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够干扰这种“硫修饰”,就可能改造病菌,化解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药物的研发也可借鉴大自然中硫修饰的过程,通过基因药物,对癌症、艾滋病患者的DNA进行人工修饰,治疗疾病。

NO.7 人类癌症基因组计划启动

2007年3月8日,英国威康信托基金会桑格中心(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表示,他们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破译计划,目标锁定在致死率最高的肿瘤身上。就过去的研究来看,肿瘤的发生绝大多数和基因的变化有关,不过影响蛋白质活动的基因太多,不进行深入的序列分析,很难找到这些影响颇大却又很微小的变化。此次计划中,科学家将首先分析与200个特定肿瘤相关的500个目标基因。

科学家认为,测定肿瘤基因的序列并不困难,不过要找出真正引发癌症的关键基因变化,却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测序计划,可以对未来找到关键的起始基因变化提供更多可用的线索。

NO.8 个人基因组时代来临

2007年5月31日,美国454生命科学公司向“DNA之父”沃森赠送了一张DVD光盘,其中记录了沃森本人基因组的所有信息,使他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自己基因组图谱的人。沃森的基因图谱绘制采用了新的测序技术,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费了不到200万美元。随着测序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个人基因组时代将全面来临。
10月11日,我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成功绘制出第一幅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科学家认为,这项基因组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对于中国乃至亚洲人的DNA、隐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NO.9 在土卫六泰坦上发现液态湖泊

2007年1月4日,《自然》杂志封面文章公布可信的证据,表明土卫六泰坦上存在液态甲烷海洋或湖泊。科学家在20多年前就预测,甲烷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泰坦的表面。2006年7月2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探测器飞掠泰坦,获得的雷达成像数据为泰坦上大量液体的存在提供了可信证据。这些液体在泰坦表面聚集成湖泊和海洋,使泰坦成为地球以外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颗仍存在活跃液体循环的天体。这一发现将人类研究气候和液体循环的视线延伸到地球之外,有助于揭示早期地球演化过程,甚至揭开生命起源之谜。

NO.10 世界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2007年1月21日,法国图卢兹材料设计和结构研究中心研究院与德国柏林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纳米技术》上撰文宣布,他们成功地组装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分子机器。分子机器的主要构件是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能够行使某种加工功能,是近年来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它们的用途极为广泛,可以在人体细胞内清除病灶,充当药物运输的人造载体,构成分子阀门等。研究人员确信,他们发明的“分子轮”将在复杂的纳米机器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分子卡车和分子纳米机器人等。

‘拾’ 科学小知识简短

科学小知识就是平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小常识。

1、暖水瓶能保温的原因

暖水瓶的瓶胆,是由两层玻璃制成的,中间加层里的空气被抽掉后,里面就形成了真空。由于真空不容易传热,里面盛的水就不容易变凉。当我们把冰块放到暖瓶里时,暖瓶外边的热也同样不容易进到暖瓶内,冰块也就不容易溶化了。

4、雨多瓜果就不甜了的原因

瓜果里除了水分以外,主要就是糖分了。光照充足,叶子就能通过阳光制造出很多糖分,多余的贮藏在瓜果里。如果在瓜果生长的过程中,阴天和雨水多,植物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叶子造不出更多的糖分,瓜果就不甜了。

5、夏天的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的原因

夏天的清晨和傍晚,天气比较凉快,这时候给花浇水,土壤温度和水的温度差不太大,花儿不会受到伤害。到了中午,土壤里的温度也很高,要是忽然给花浇上凉水,一些花会经不住温度的突然变化,也许很快会死掉的。所以,夏天浇花,一定要在清早或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