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框架图
扩展阅读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框架图

发布时间: 2022-08-01 22:55:11

❶ 苏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例题(完美版)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❷ 哪位大神能给我绘一张初中数学知识系统的框架图哦!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x1d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x1e?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扑愎剑篖=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b^2-4ac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❸ 数学八年级重点内容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

2.. 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正数)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❹ 八上的数学实数的知识结构图

一、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⑴概念:如果x2=a,那么x是a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⑵性质:①当a≥0时,≥0;当a<0时,无意义;②()2=a;③=|a|。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⑴概念:若x3=a,那么x是a的立方根,记作:;

⑵性质:①=a;②()3=a;③=-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⑴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⑵分类: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二、简单的平移与旋转

三、四边形:

1、多边形的分类

2、本章重要知识点:

四、位置的确定:

五、一次函数: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

1、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消元的基本方法是: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此外还可用图象法;

2、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相等关系;

3、解应用题时,按设、列、解、答四步进行;

4、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看成一次函数,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看成求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

七、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⑴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记作。

⑵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了f1次,x2出现了f2次,…,xk出现了fk次,那么:叫做x1,x2,…,xk的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

3、中位数和众数

⑴中位数指的是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⑵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以后你的学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求解答网”寻找,既快捷又方便

❺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结构图

有理数知识梳理一、 知识结构相反意义量正数零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法则运算律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乘方法则除法法则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二、 知识要点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进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本章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理数的概念.由“比零小的数”、“数轴”、“绝对值与相反数”等3节组成.第二单元为有理数的运算.由“有理数的加 法与减法”、“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有理数的乘方”等3节组成.第三单元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由“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单独1节组成.此外,通过观察、试验、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符号和图形,能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和符号感;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中的数学信 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难点:绝对值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图整式的加减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整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二、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整式的加减是学习下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方程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在第2.1节“整式”主要介绍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相关概念。这些概念是结合实际问题给出的。在引出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教科书充分重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在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在第2.2节“整式的加减”是在学习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基础上,研究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本节内容的编写充分重视了“数式通性”,是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本章教学必须抓好概念的教学,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教学,以及去括号的符号变化教学。要适当进行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本章重点和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本章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章重点和难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因此必须要熟练地进行合并同类项。本章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1 整式 约2课时2.2 整式的加减 约4课时数学活动及本章小结 约2课时 单元测验 1课时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框架图: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问题的解(x = a) 实际问题的答 案检验解方程实际问题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二、知识要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全章共包括四节内容:3.1从算式到方程:分为两个小节。3.1.1一元一次方程: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3.1.2等式的性质:本小节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2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本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3.3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二)——去括号与去分母: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本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本节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如下: 二、知识要点:本章是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前两个学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但较为肤浅。本章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直线的两种最常见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线段与角是两种最基本的图形,它们在周围随处可见,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几乎所有问题都会涉及线段和角,熟练掌握有关线段和角的知识和技能是学好几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起点。本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利用这些探究点,鼓励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从开始阶段的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 教学重点:线段和角。教学难点:正确应用几何语言基本图形进行分析、判断和表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❻ 五四制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框架总结

初一、初二知识点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π是无理数
1.5.1
有理数的乘方
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求n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一般地,在 a^n 中,a 取任意有理数,
n 取正整数。
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要把整个负数或分数用括号括起来。
知识扩展:

1.5.2 科学记数法
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即有其中1≤a<10,n是比A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少1的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般的,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2 等式的性质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我们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补充性质:对称性和传递性
如果a=b,那么b=a;
如果a=b,b=c,那么a=c。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将这个数分别带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一、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概念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一
合并同类项复习
一、 书写要求
数字与数字相乘,用乘号;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省略不写
数字与字母或括号相乘时,数字在前
除号写成分数线,分数线有括号作用
带分数应化成假分数
代数式是和或差的形式,并且有单位,代数式应加括号
二、 列代数式
1、 除以a^2+b 的商是5x的数
2、 减少20%后是a的数
3、 三个连续奇数,中间的一个是2n+3,表示这三个数的立方和。
三、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若4a^(m^2-1)b^2/5与3a^3b^(n-m)能够合并,则m=±2,n=4或0
四、添、去括号
五、化简求值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现实生活问题
1、利润问题
(1+提价或降价的百分数) 原价=现价;
利润=售价-进价

2、储蓄问题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本金 利率 期数(每个期数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
从1999年我国开始对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实得利息=(1-20%) 利息
3、球赛积分问题
4、纳税问题
5、交通问题
6、最优方案问题

3.1.2点、线、面、体
通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等角的补角等,等角的余角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段最短
注意问题:
1、 在表示直线、射线、线段时,一定要先写出文字。
2、 注意延伸与延长的区别,延长与反向延长的区别,延长线要用虚线
3、 注意定义的准确性。本章重要定义:两点距离、角、中点、角平分线
4、 注意相似图形的区别:直线与平角,射线与周角
5、 注意点、线、角的表示法,区分大小写及字母顺序
6、 作图要用铅笔尺子。尺规作图要保留痕迹,并写结论。
7、 论述题要写推理步骤:题目中的已知作为因为,由已知推理得到的作为所以。
8、 注意区分中点,角平分线三种形式的选取。
9、 注意分类讨论。依靠图形把情况想全面。
10、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可动手实践。
一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移项要变号
1、 用不等号连接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互逆行:若a>b,则b<a
传递性:若a>b, b>c,则a>c
3、 使不等式成立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叫不等式的解集。解集是范围,解是具体的数。
4、 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两定
一定边界点:含于解集为实心点;不含于解集为空心点
二定方向:大于向右,小于向左
5、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变号、合并同类项(化成ax>b或ax<b的形式)、系数化一(当系数是负数时,注意变号)
6、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法:分别解,再求解集。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矛盾无解
注意:解集用小于连接。例:-2<x<3
7、 应用题:
注意超过、不小于、不大于、至少、最多等关键字。
注意隐含条件。
注意设法:不写“至少”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尤其是性质三)
2、会解不等式(组),利用数轴找解集(不等式组要写解集再取整数解,数轴要有原点、箭头),应用题(注意关键字,是否带等号)。

第七章 三角形
一、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
要求掌握: 定义、书写格式、画法(钝角三角形)、交点结论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两边差<第三边<两边和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
四、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和按角分
五、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定理证明、书写、例题(整体思想和方程思想)
在△ABC中,∵∠A+∠B+∠C=180°
六、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书写:∵∠ADB是△ADC的外角
∴∠ADB=∠C+∠DAC
∴∠C=∠ADB-∠DAC
七、多边形
1、对角线:
2、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无关
4、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八、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用来镶嵌。
注意:画图用铅笔,要准确,标明字母,写结论
方位角、用三个字母表示角。
辅助线及延长线是虚线。
常用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整体思想、见比设份数

三角形: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第三边的范围。
2、掌握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的定义、推理形式、画法(铅笔、标字母、写结论)。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严格推理形式。
4、三角形外角定理及推论,严格推理形式。
5、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定理,会构造方程。
6、镶嵌:任意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镶嵌。
7、会写四步以内几何推理。不用写理由。

第十章 实数
1、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取值范围)
(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
2、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4、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5、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6、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7、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
8、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三类数:含 的式子;开不尽方根的数;类似循环实际不循环的小数
9、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还可分为正数、0、负数 注意:分数都是有理数
10、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11、实数的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概念与有理数中相同。
12、实数的近似值 。会比较两数大小
会背1到20的平方,1到10的立方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
(1)点p(a,b)到x轴的距离为︱b︱
点p(a,b)到y轴的距离为︱a︱
(2)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在x轴上方的点纵坐标大于0
在x轴下方的点纵坐标小于0
(3)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在y轴右方的点横坐标大于0
在y轴左方的点横坐标小于0
(4)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
在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反
3、用坐标表示平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 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 + b)(或(x,y - 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 左(或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4、建立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
5、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注意:建立坐标系要完整。用铅笔画图,画图不整洁要扣分。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平移的两条基本特征;
2、图形的移动为平移变换的重要标志:
图形在移动的过程中,
自身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3、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
1、 常量与变量;(非重点)
2、 函数概念;(非重点)
3、掌握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使解析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二次根号下的式子有非负性
使实际问题有意义:注意边界点及是否要取整
4、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5、点在函数图像上(函数图像过这个点) 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
6、正比例函数概念:y=kx (k是不为0的常数)
图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性质:k>0 直线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直线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7、一次函数概念:y=kx+b(k,b为常数,k不为0)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图像:一条直线
性质:k>0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b>0 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
b<0 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
b=0 直线过原点即为正比例函数
k相同的直线可互相平移得到
(k,b与一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见笔记)
注意: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需找两点即可
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8、用函数分析方程和不等式;
会求函数值,会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并会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关系(会识图);给出y(或x)的范围会求x(或y)的范围.
9、求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利用图形找点求解析式
10、会看分段函数图像
重点:变量与函数知识的掌握要突出讨论意识。
函数的概念、性质、应用都应该强调讨论;运用函数图象进行的讨论

《数据》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有三小节内容。
第1小节“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主要在已经学过的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等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这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并引进一种新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2小节“用图表描述数据”包含两层含义: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和学习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
第3小节“课题学习”旨在让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
二、.课程学习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2. 会画扇形图,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3. 理解频数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4.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分组;会列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会用它们描述数据。
5.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建立统计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数据收集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记录结果。
 表示数据的两种方法:
1、利用统计表
2、利用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

全等三角形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3、会做角的平分线,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知识内容小结
13.1 全等三角形
1、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相关概念: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结论: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边边边”(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HL):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3.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尺规画法。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三、复习建议
1、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边等、角等的关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初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要求学生把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书写格式一定要规范。
如:已知AB=CD,BE=DF,AE=CF,问AB∥CD吗?

2、用“三找”模式证明三角形全等。
一找已知,最好在图中标注出来;
二找隐含,通过图形语言告诉的已知,如公共角是对应角,公共边是对应边,对顶角是对应角。
三找欠缺,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证明欠缺条件。
3、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小结。将零散的知识概念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和网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有意识进行引导。如: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除了书上给出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以外,能够得到的常用结论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再如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五个,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呢?建议教师可以以表格形式给出如下小结:
已 知 可选用的方法
两边对应相等 SAS、SSS
两角对应相等 AAS、ASA
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ASA、AAS、SAS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首先考虑使用HL,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使用SAS、AAS、ASA
4、应重视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的距离,用卡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5、中考创新题。
一、补充条件型;
例:已知AB=AC,如果要判定△ADC≌△AEB,需添加条件__________

二、探索结论型;
例: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途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并任选一对给与证明。

三、编拟命题型
例: 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
(1) AD=CB(2)AE=CF(3)∠B=∠D(4)AD∥BC
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四、易错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学生易将HL与SAS弄混。
有不少学生在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只要找到两条边对应相等就认为是HL定理。所以提醒学生注意,分清所找的边是关键。如果找到的是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使用的定理是SAS,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使用的定理才是HL。
2、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典型反例。
如: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两个命题均为假命题,但学生及易犯错,原因是学生易忽略钝角三角形高在三角形外的情况。
再如: AAA, SSA不成立的反例图:

DE∥BC AD=AC
3、注意角平分线性质性质和判定定理的使用条件,记住典型图形,线段CD或BD为常添辅助线。

4、有多个垂直关系时,常用等角的余角等证明角等。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
翻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整式
幂的乘方
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求n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一般地,在 中,a 取任意有理数,
n 取正整数。
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要把整个负数或分数用括号括起来。
知识扩展:

分式
分清“且”“或”
约分:约去公因式
分子分母为乘积形式才可约分
分式方程要检验
去分母别漏乘常数项
移项要变号
不能假检验
分式方程应用题要双验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注意:前提在直角三角形中
会利用定理进行边的计算 a2+b2 =c2
2、勾股定理的证法 书或课件或新学案43页
3、勾股逆定理 注意:哪个角是直角(最大边所对角)
会用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会写逆命题:题设与结论与原命题相反
5、常用勾股数:
3k,4k,5k; 5k,12k,13k;
7,24,25; 8,15,17; 9,40,41
6、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7、注意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书写格式
8、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
(分类讨论)
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上的高
(双垂直图形,等积式)
9、含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2: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1:
10、勾股定理常作为列方程的隐含条件

四边形复习

项目
四边形 对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等腰梯形

四边形 条件
平行
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5、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等腰梯形 1、两腰相等的梯形 2 、在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的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结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菱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矩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正方形
1、连接对角线
2、构造平行四边形
3、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上任一点与对称点的连线相等。
4、直角三角形中,有斜边中点,常作斜边中线
5、梯形:做高、平移腰、平移对角线(对角线垂直时)
辅助线要写在证明第一行,用虚线,交代新添字母位置
本章常用定理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中垂线定理

反比例函数复习
1、 定义: (k是不为0的常数)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y与x成反比例 y=kx-1
2、 自变量x≠0 函数y≠0
3、 反比例函数图像是双曲线
4、 当k>0时,图像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图像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增减性取决于k,与x无关。

K<0
5、 两条双曲线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y=x和y=-x)。
两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k|越大,图像离坐标原点越远。
6、 反比例函数 与正比例函数y=k2x
当k1k2同号时,两交点关于原点对成;异号时无交点。
7、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通常为正,图像通常在第一象限。
8、必会题型:
1) 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提醒:设两个函数解析式要区分k
2) 面积问题 S矩形=|k| S三角形= |k|
3) 比较函数值

4)会比较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大小
5)会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坐标
本章约占10分,有一道6分解答题,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4)

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小)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中位数定义: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

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
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
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鞋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众数
公司老板一般以中位数为销售标准
裁判一般以平均数为选手最终得分

3.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
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
1、判断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形式再判断。未知数出现在分母或根号中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ax2+bx+c=0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只与a有关,与b,c无关。
3、各项系数及常数项相对于一般形式而言,而且注意前面符号。
形如 x2=k或a(x-m)2=k的方程可利用开平方法求解。
注意a和k对方程解的影响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应用:不解方程判断根的情况;给出根的情况,求待定系数的值或范围。

注意:1、与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2、注意方程中的字母
这里要特别注意: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所得的根一般有两个,所以要检验这两个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旋转中心在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性质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性质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❼ 八上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结构图

1.勾股定理:

文字表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表达: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两边长的平方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❽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和典型例题总结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