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鼠疫健康知识讲座记录表
扩展阅读

鼠疫健康知识讲座记录表

发布时间: 2022-07-31 20:43:20

A. 预防鼠疫的手抄报a4

1、先画出上方的报头文字,右边画一只老鼠的轮廓,接着画出背景边框,如下图所示。

B. 鼠疫的传播途径

1、皮肤的感染

鼠疫可以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者是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然后经皮肤伤口感染。

2、消化道感染

如果体人食了没有经过煮熟的已经染菌的肉就会感染。

3、鼠蚤的叮咬

可以经过鼠蚤的传播,鼠蚤的叮咬是非常主要的传播途径,从啮齿动物到蚤再到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的传播途径。

4、呼吸道感染

也可以经人的呼吸道飞沫来传播,人体之间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所以飞沫就形成人到人的方式传播,并且可以造成社会中鼠疫的快速流行。

(2)鼠疫健康知识讲座记录表扩展阅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导致的传染病,由于鼠疫的传染性非常强,病死率也高,鼠疫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早在二千年前,人类的文字就有了鼠疫的记载。而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历史上是记载过三次。

鼠疫最近一次发生是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已经是波及32个国家,而且死亡人数也不在少数。

而在14世纪,当时鼠疫是称之为黑死病,恐怖的鼠疫使欧洲人口大大减少。

C. 鼠疫是什么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是鼠传给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国际上定为第一号法定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鼠疫本来是啮齿动物的传染病,当鼠间流行鼠疫时,就会出现大批的病鼠和死鼠。鼠死后,它身上吸有鼠疫菌血液的跳蚤就会离开鼠体,找到活的动物吸血传染病菌,如果叮咬了人,人就会感染上鼠疫病。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脑膜炎鼠疫等病型。

D. 鼠疫的饮食,鼠疫吃什么好,鼠疫不能吃什么

鼠疫患者在初期阶段或热未退清之时或热清核未消之际,禁食粥饭、米气,其余生冷热滞之物,更是禁食。“热清核未尽消,仍宜戒口,鸡、鸽、牛、羊、虾、蟹、葱、蒜,糯米面酒,凡生冷热滞有毒等物,切不可食。”

一、鼠疫饮食

1、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对于伴有发热的肺炎患者更应注意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使机体水分的丢失得到补充,还有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及降低体温。

2、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消毒隔离严格隔离,室内灭鼠、灭蚤。平常食物应干净消毒。如果食疗效果不明显,尽快就医。

二、鼠疫的症状

一般得了鼠疫,往往没有明显的皮肤病灶,呼吸系统受累一般发生在发热数天至1周以后,表现为咳嗽、气促、发绀、咯血、胸痛、肺底部有少许湿啰音,可并发胸腔积液。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可有呕吐、腹泻、肝脾肿大及出血表现,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三、鼠疫的传播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

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

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4)鼠疫健康知识讲座记录表扩展阅读:

一、鼠疫的种类

1、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4、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二、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E. 预防鼠疫的小知识

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种蚤类。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避免处理老鼠。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F. 关于预防鼠疫的标语

为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提醒同学们增强对鼠疫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预防鼠疫的的意识,根据《玉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5年鼠疫防控知识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 2015年4月13日-19日为2015年鼠疫防控知识宣传周,活动主题为“人人参与,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我校各班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全校开展了预防鼠疫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办好本次主题活动,各班班主任提前几天就做好了资料收集的准备工作,我校就鼠疫防控进行了专门的知识讲座,学校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中,教师就什么是鼠疫、鼠疫的传播、治疗、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重点指出: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认真“三不”、“三报”制度。“三不”制度: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报”制度:发现病旱獭和其它病动物要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我校还利用校园板报、宣传栏及教室布告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地将预防鼠疫知识展现给大家,并且在教室内张贴宣传单,要求学生回家也向家长宣传预防鼠疫的知识。

通过此次主题活动的举办,集中向学生宣传普及了预防鼠疫知识,同学们通过对鼠疫科普知识图片的学习,深刻认识到鼠疫的危害性,同时掌握了鼠疫的传播、预防及治疗措施。活动结束,要求同学们向家长也做了预防鼠疫的宣传工作,并下发了宣传资料。

附:鼠疫防控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称为传染源。

二、鼠疫是怎样传播给人的 ?

鼠疫的传播途径:一是从动物 ——跳蚤——人的传播;二是通过人 ——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三是通过剥食患有鼠疫病死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感染,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

三、旱獭是一种什么动物?

旱獭,俗称为“哈拉”,是一种食草动物,主要生活在草原上。旱獭的个体随年龄、季节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体重也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旱獭是一种冬眠动物,常于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在洞内冬眠。

四、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和感染途径 ?

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鼠疫病人。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五、怎样发现鼠疫疫情?什么是 “三不三报”制度?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认真“三不”、“三报”制度。

“三不”制度: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三报”制度:发现病旱獭和其它病动物要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篇二

鼠疫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这就是腺鼠疫,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 鼠疫的传播途径:

1.鼠蚤叮咬: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 →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鼠疫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 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 9~12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 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②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③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④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⑤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鼠疫的防治

1.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痰培养 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 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 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切断传播途径

(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

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

(1)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2)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100px。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 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 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3)医务人员保护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篇三

1、大力开展灭獭灭蚤,预防鼠疫发生

2、预防和控制鼠疫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3、严禁非法猎捕贩运销售旱獭

4、预防鼠疫不猎捕、不剥食、不携带疫源动物

5、人人参与,预防为主,科学防控鼠疫

6、依法监督管理,加强鼠疫防控

7、预防鼠疫,人人有责

8、预防鼠疫 ,造福人类

9、行动起来,预防鼠疫危害

10、为了你和他人健康,请不要猎捕剥食旱獭

11、鼠疫是甲类传染病,国家依法实行卫生检疫

12、禁止猎捕贩运销售旱獭,严防人间鼠疫发生

G. 鼠疫讲的是什么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将鼠疫分为腺型、肺型及败血型等类型。肺型、败血型鼠疫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H. 鼠疫讲的是什么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它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为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传染源。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和羊也可能是传染源。病人是肺型鼠疫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鼠蚤叮咬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此可将动物身上的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形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带有大量的鼠疫耶尔森菌,可经呼吸道飞沫形成人际间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经皮肤传播

接触传播。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痰液或与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血液接触可发生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疫区的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的猎人、牧民是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可将鼠疫分为轻型鼠疫、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和其他类型鼠疫。不同的分型,潜伏期有不同,腺鼠疫2~8天,肺鼠疫数小时至2~3天,曾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一)轻型鼠疫

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预防接种者。

(二)腺鼠疫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淋巴结。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病人常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散、伤口愈合而康复。

(三)肺鼠疫

根据传播途径分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

1.原发性肺鼠疫为呼吸道直接感染所致。多见于流行高峰,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重症病人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

2.继发性肺鼠疫是在腺鼠疫和脓毒血症型鼠疫的基础上,继发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肺鼠疫相同。

I. 青海省鼠疫防控条例

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控制鼠疫的发生及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鼠疫预防、控制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鼠疫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科学防控、社会参与、有效处置、加强宣传的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鼠疫防控工作的领导,制定鼠疫防控规划,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将鼠疫防控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间和部门间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各地区间鼠疫防控信息共享制度。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鼠疫防控队伍建设,充实鼠疫防控专业人员,改善工作条件,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鼠疫防控工作人员的津贴和补助。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鼠疫防控、监督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鼠疫防控巡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落实防控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民族宗教、林业草原、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鼠疫防控的相关工作。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鼠疫疫情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预测、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第八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发挥群防群控作用,依法做好本辖区内鼠疫防控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鼠疫防控宣传教育,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牧区的鼠疫防控工作。
物业服务人应当参与鼠疫防控工作,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和其他管理措施。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鼠疫防控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普及鼠疫防控知识。
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鼠疫防控公益宣传,增强全社会鼠疫防范意识。
每年四月为鼠疫防控宣传月。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引导志愿者参与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鼠疫防控工作。
鼓励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加强鼠疫防控的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十一条对在鼠疫防控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鼠疫防控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鼠疫监测方案和防控工作计划。
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鼠疫疫情的发生及传播。第十三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固定监测点建设与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作人员,提高鼠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鼠疫控制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鼠疫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和快速检测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鼠疫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鼠疫病原体和鼠疫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和首诊医师负责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疑似鼠疫患者隔离治疗等工作。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判定动物鼠疫、人间鼠疫或者疑似人间鼠疫疫情后,应当在二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省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准确、全面发布鼠疫疫情信息,加强舆情管控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