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鸣虫文化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如何找到同学问题 2024-11-02 22:17:58
如何从中医基础到临床 2024-11-02 22:14:30

鸣虫文化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31 15:39:13

㈠ 能说出3种就是大神,夏天5种会鸣叫的动物都有哪些

1、蝉

蝉又叫知了,生活中见到的不停鸣叫的是雄蝉,它的腹部有发音器,可以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而雌蝉是不发声的,被称作“哑巴蝉”。

2、蟋蟀

蟋蟀又叫蛐蛐或者夜鸣虫,因为它总是在夜间鸣叫。蟋蟀发声主要是利用翅膀相互摩擦而发声的,也是雄蟋蟀能发出叫声,雌蟋蟀是不叫的,一般而言雄性昆虫的鸣叫声主要用来吸引异性、呼唤同性以及惊吓敌人。

3、蝈蝈

蝈蝈也通常是雄性才发音,它的两叶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翅膀越大越厚,摩擦越有力,发出的声音越大。

4、纺织娘

因为常发出““轧织、轧织”的声音,像织女织布一般,所以被称为纺织娘。雄性纺织娘主要是靠前肢摩擦发出声音,用来吸引雌虫的注意。

5、鸡

公鸡在清晨打鸣,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

㈡ 蛐蛐什么样的好


蟋蟀(详情介绍)

蟋蟀别名蛐蛐儿,属于一种昆虫,被农民视为害虫,由于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近年来蟋蟀也成了一种新型的宠物了。那么对于如何购选蟋蟀也便成了一大难题,下面教你如何选购蟋蟀。
鉴别大蟋蟀是否优秀,不论从听其鸣声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打斗的凶狠度出发,挑选的标准都是一致的。
标准是身长体壮,头大,背宽,大腿粗壮有力,大腿胫节上的刺要长而尖,无残缺,前翅要长而大。
大蟋蟀的头部 ,要求有光泽,金光发亮者即为佳品。
其后翅也应挑选长大的,因其后翅越长,即表明身体越强健。
另外,大蟋蟀的体色 以深暗的为好,也体现其体质的结实。

㈢ 蟋蟀的蟋蟀文化

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2010年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产自山东宁津的蟋蟀。
宁津蟋蟀种类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宁津蟋蟀英勇善战,美誉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云集至此。这也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树林、沟壑、村头空地、村内宅院,甚至农家屋内,到处有蟋蟀出没。日以继夜,鸣声不断。
据传,明朝时贾大岭、耿老夫(身份不明)为给皇宫寻找“斗蟀”,走访民间来到宁津县,住在原尤集乡赵铁锅村,亲自采定陈庄一带的土地所产的“斗蟀”为贡品。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坚利、斗性厉害,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而着称于世。由于蟋蟀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宁津县政府从1991年起,年年办蟋蟀节,招揽天下“虫迷”。宁津县的各个乡,几乎都设有蟋蟀市场,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的“虫迷”川流不息,可乐坏了宁津的父老乡亲。蟋蟀文化已成为一道诱人风景线。山东省宁津县蟋蟀,以体健力足、剽悍好斗、刚柔相济而闻名全国。近几年来,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西安等十几个大城市都有爱好者到宁津县大量选购蟋蟀。
斗蟋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几年,中国部分城市及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蟋蟀热。在一些省市,蟋蟀协会、蟋蟀市场也应运而生。
现宁津县城、龙集乡、孟集乡、柴胡店镇等都形成全国性的蟋蟀市场。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即开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选购人员,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500-600元,最高可达一两千元,商场上日成交额能超万元。据专家介绍,宁津县有适宜蟋蟀生长繁殖的气候、水质、土壤。在以往的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县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近几年,宁津县把开发蟋蟀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中科院联合成立了“宁津县蟋蟀研究会”,聘请中科院吴继传教授为名誉理事长兼技术总顾问,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一书,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节。
蟋蟀随着日期的推进,上市蟋蟀越来越多。县城、龙集乡、孟集乡等处,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则有三四十,多则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们在南东墙根下、树荫下等凉爽的地方,一溜一溜的,分开等级,摆摊出售。
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些六十多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行家里手,拿着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用它拨斗蟋蟀,然后观察其反应,进行挑选,最后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场旁,每天有多次班车和出租车辆往返于柴胡店、龙集乡、孟集乡之间,还有包车,约定时间接送,十分方便。
2010年8月15日,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蟋蟀文化节在宁津开幕。这一时隔16年后重新举办的节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众的视野。
宁津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蟋蟀文化节的县,1991~1993年连续举办过三届蟋蟀节。该县蟋蟀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大发展,每年来宁津捉虫、贩虫的达10万人次。捉蟋蟀、贩蟋蟀、养蟋蟀及蟋蟀用具、蟋蟀旅游、蟋蟀工艺品等,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的收入,全县有3.7万人从事与蟋蟀有关的产业。
蟋蟀文化节开幕式上,着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着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海政文工团国际一级演员、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贞等也前来助兴演出。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古代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泗店镇的蟋蟀以曾向皇帝进贡、在打斗中不断得冠而闻名国内外。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
斗蟋名着《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 个。 蛐蛐儿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儿,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说“逮”,说“拿”。
过去拿蛐蛐儿,要到北京郊区。据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说,过去北京专有人从事逮蛐蛐儿、卖蛐蛐儿的。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一走就十来天,回来后拿到庙会上去卖。玩蛐蛐儿的主儿到庙会上去拿就行了,当然不是白拿,得给钱。有名气、有地位的玩家儿,到时候有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儿拿蛐蛐儿,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装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装一条。这140条蛐蛐儿就够玩一个秋天了。当然140条不是全部养起来,还要挑选一番。挑选的标准是:“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符合这些标准的留下,其余的就处理掉了。
玩家儿们也有自己到郊区去拿蛐蛐儿的。北京郊区有几个地方出蛐蛐儿。说什么地方出蛐蛐儿,大概源于两条:一是那地方蛐蛐儿多,好拿;一是那个地方的蛐蛐儿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小时候曾听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铁嘴钢牙。昌平十三陵一带的山区也是出蛐蛐儿的地方。到后来北京附近没蛐蛐儿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买了。如今蛐蛐儿的产地,讲究是河北易县的,号称“小易州”。山东泰安宁阳的也不错,最好的数宁津尤集的蛐蛐儿。 养蛐蛐儿的器具,讲究的是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蛐蛐儿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性能好、适合蛐蛐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垫在蛐蛐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碱性么,打完底儿等三合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泡,把碱性彻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行,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蛐蛐儿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觉得这应该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蛐蛐儿水喝的。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容纳两条蛐蛐儿。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蛐蛐儿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蛐蛐儿的窝;二是养蛐蛐儿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蛐蛐儿不和雌蛐蛐儿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性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蛐蛐儿过铃儿的洞房。
养蛐蛐儿,必须给蛐蛐儿提供一个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条件。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此处难以尽述。过去有钱的玩家儿,一到秋天专门雇把式给他养蛐蛐儿。蛐蛐儿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儿的专家。 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读平声)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这种“秤儿”,比老中药辅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巧,“秤儿杆”是象牙的,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儿的体重精确到一两的万分之一(两、钱、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称体重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主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儿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玩家儿们带着自己的蛐蛐儿赴约,没有带一两条的,一般还要带上一两个人,帮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儿。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儿的体重。比赛开始以后,赛场上鸦雀无声,多少只眼睛都盯着赛盆里的蛐蛐儿,蛐蛐儿的主人心里甭提多紧张了,手心里能攥出汗来!因为蛐蛐儿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儿和人一样,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有时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勇士!斗胜了的蛐蛐儿带给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败了,主人自然沮丧。但玩家儿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气气、礼尚往来。玩家儿斗蛐蛐儿,图的是好玩,非为获利。有时虽也“挂点儿彩”,不过是一两盒香烟而已。当然,用此种方式赌博的也不是没有,但也应以“玩物不丧志”为度。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号称“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不妨称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促织经》一部传世。他专权跋扈、蒙蔽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奸” 。

㈣ 养蝈蝈有啥风水

我觉得没有什么风水之说吧,只要自己喜欢,这也是一种爱好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1]
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
蝈蝈[guō guō]
螽斯科大型鸣虫通称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杨红珍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1]
蝈蝈的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与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2]
中文学名
蝈蝈
拉丁学名
Gampsocleis grafiosa Brunner Von Wattenwvl
别称
哥哥、蛞蛞
二名法
Gampsocleis grafiosa

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冷知识大全
秒懂短视频,让科普更有趣
进入频道
快速
导航
生活习性食性体色种类按地理位置分叫声与选膀天敌捕捉方法自然繁殖养殖技术蝈蝈历史文化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翠绿,少数淡褐。触角发达60mm,复眼2只,单眼3只。前胸背板宽大,背板下缘有黄色边。胸部腹板各具1对锥状刺,后胸的刺最大。附式4-4-4, 1-3附节有垫,后足第一附节附垫分成2个叶片。后足胫节端距6个,背面2个,腹面4个,中间的2个小。后足腿节略比胫节稍长。
卵褐色,长6.0mm,宽1.6 -2.0mrn。卵壳坚硬。以卵在2-3cm土层越冬。[3
若虫共经5龄。
生活史:一年一代。

㈤ 什么叫翅子啊,蛐蛐,麻烦了

翅子和蛐蛐都是蟋蟀的别称,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昆虫,在求偶的时候翅膀振动会发出嘹亮的声音。翅子是蟋蟀是特别的品种。笼型大,发口快,翅子有能飞行的后翅。蛐蛐也叫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

(5)鸣虫文化知识大全扩展阅读:

翅子和蛐蛐一样,是蟋蟀是特别的品种。由于笼型大,发口快,再加上外型漂亮与众不同受到大家的喜爱。一只好翅子往往能浑身见长。不但有最基本的躯干长更有很重要的但不被重视的脚丫长、铃门长、翅筋长。

选择翅子对脖子和头部的要求不求大,但一定求长,尤其是长圆头在翅子中的出将比率要远远高过平时看到的蟋蟀,能够成为大将的翅子许多都有粗长的尾巴,不但能发口也能受口。

㈥ 求与昆虫有关的民俗文化

鸣虫文化
蟋蟀,金铃子,纺织娘,蝈蝈,古人对于鸣虫的饲养,寄与的情感,玩乐,包括丰富的有趣的精致的饲养器具,以及大众化的普及度。
关于斗蟋蟀,以前只作为贵族玩意,后好像有一位皇帝热衷,随大众化。
古人也养蝉,还有用好看的甲虫做装饰。
另外,说到文化,很多成语古诗都有虫。
看了这个问题,我网络搜了一下,发现有很多讲的很全面的网站,我自己也了解到不少。楼主自己网络吧,比我零星回忆准确多了。
http://www.taiming.com.cn/whkw/
http://www.yang.com/news/200710/2007_10_17_8952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7e87e01009l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