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古代消防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外国基础教育怎么样 2025-01-13 09:50:10
建筑基础占主体预算多少 2025-01-13 09:48:39
英语8上第5单元知识点 2025-01-13 09:29:03

古代消防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31 07:22:12

Ⅰ 多为木质结构,已有600年历史的故宫,是如何防火的

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虽然也遭遇过火灾,但也顽强的走到了现在。且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它的防火,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古代故宫中的储水缸、金水河水可以用来灭火,并设定了相关的防火传统。

雄伟壮观的故宫,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木质结构的故宫,在古代就有比较强的防火意识。首先是金水河的建造,不仅能够用来排水和预防洪灾,还可以作为失火时故宫的救火水源。在冬季金水河结冰时,官兵们除了从河面上取冰贮藏到冰窖中,以供次年夏天消暑用外,还会每隔几十米将冰面凿出一个冰窟窿。为的就是当有火灾发生时,能够取到水来灭火。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火灾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因雷击与蜡烛灯具使用不当等诸多原因,故宫太和殿曾在二十年内就发生过近4次火灾。还有一次严重到,紫禁城的前三殿都被烧毁,后期又重现修缮和建立。

三.现代故宫沿用了古人们的一些防火法,并升级了防火装备和措施。

到了现代,人们对于故宫的防火,仍没有掉以轻心。除了延续古人们以前用的防火设备和措施外,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加强。其一是定时检测,消防设备、报警装置和避雷设备等的安全性,并及时汇报异常情况。其二是防火源,规定了故宫禁烟禁明火,在闭馆之后要做到切断所有电源。其三是对于进入故宫的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提前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总之,为了保护我们的故宫,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用心。

Ⅱ 古代的建筑大多都是木头的,古人们是怎么防火的

古代的建筑大多都是木头的,古人们是怎么防火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制建筑一着火就化为灰烬。 因此古人在建筑过程中对材料进行一些处理,主要有以下方法。

涂料防火

使用砖作墙壁等不易燃的建筑材料。二是对易燃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木材表面涂石灰泥等耐火性能。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用土做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涂上了坚固的防火涂料(胶结材料)。

翘在旧建筑物屋顶两端的构件被称为“吻”,形状为鱼尾、水龙头、龙尾等水中的动物,也经常利用水进入屋顶救火。 也有更直接地将“水”纳入建筑名称的,如文渊阁、文澜阁、文吹阁、文津阁等。

Ⅲ 处处留意防火灾,古代消防安全的措施是怎样的

最为常见的就是分隔技术,其一就是在可燃物的外层上涂上湿润的泥土,隔绝火焰与可燃物的接触面积。第二就是使用不易燃烧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其三宫廷建筑群、大型民居群中安放着许多装满水的大缸,这些大缸还有一些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太平缸"、"吉祥缸"等等。为了保证里面有足够的水源,人们经常对缸中水进行补充和清理,冬天时还会用火给缸体加热,防止里面的水结冰影响扑救。

Ⅳ 古人有哪些防火措施

人类的文明与火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要是没有火的出现,人类可能很难在原始时代生存下来,火成为文明的关键,可是火自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东西,一旦使用不当,往往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直到现在,火灾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威胁,一旦起火,往往很难控制好,在古代,建筑物大部分都是木制,砖石建筑是在宋明时期才慢慢推行,可直到清朝,建筑也会用上很多的木料,木头是非常容易引火,一旦被火点燃,就会烧得非常快,因此木制建筑面对火灾是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

那么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防火的重要性,他们到底是如何来进行防火的呢?具体都有哪些措施呢?

但是还有一点,有的建筑所处的地段较为偏僻,周围可能没有什么可用的水源,负责消防的官兵也是人,他们不可能凭空变出水来,即便自身携带着水袋这些东西,也有用完的时候,还有一些火情较大,量太少的水根本不行,人们就开发出了水车。利用储备水量足够多的车子,来配合这些消防人员工作,虽然没有现代消防车那么好用,但在当时也是非常出色的设计。

不过,再怎么发展,古代的条件也确实不好,要想更好来防火,就需要发动人力,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各个王朝对于灭火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人们都有着要灭火的义务,比如某处起火,要是周围的人明明有能力却没有去救火,就会承担责任,还有人要是看到了某处起火却没有当回事,也会承担责任,早期还会对这类人实行严苛的刑罚。利用这种法律约束,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救火的工作中,这就能更好去解决火情。

只是自然的力量实在是太厉害,即便现在,我们有着这么好的消防能力,一样没有办法解决一些火灾。因此古代火灾还是更加无解的灾难,比如像着名的故宫,有着非常好的防火体系,结果还是先后烧了好多次,只能是烧了再重建,在以木制建筑为主的古代,人们面对火情更多还是只能祈祷。

参考文献:

《申鉴杂言》

《史记》

Ⅳ 在消防技术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因地制宜科学防火

古代的时候,消防技术落后,更没有像现在的消防队这样的专业防火救援队伍。那么,他们怎样防火呢?

第三,建设衣房、门房。古代的时候,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火灾等因素。院子里的房屋布局,一般除了正房之外,还会在另一边盖上偏夏子、或者门房等。将一些可燃物、易燃物都集中在存放,杜绝一旦失火对主房、客房的影响。

Ⅵ 中国古代有消防局吗是怎么灭火的

在宋朝,管理公众事务的消防治理,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队。这种城市消防队,无论组织形式及其本质,与今天的城市消防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支国家消防队创建于北宋开封,完善于南宋临安,到淳祐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100人,有望火楼10座。 中国古代的消防,作为社会治安的一个方面,没有独立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机构。从汉代中央管理机构的“二千石曹尚书”和京城的“执金吾”开始,均“主水火盗贼”,或“司非常水炎”、“擒讨奸猾”。消防机构同治安机构始终在一起,也就是水火盗贼不分家。这种始终一体的治安消防体制直到社会分工已相当细化的今天,尽管我国的消防治理已有相当独立的管理范围,但就国家体制而言,消防治理同维护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仍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这是中国的一种历史传统。
西汉长安“每街一亭”,设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城内二十四街,共有24个街亭。这种需内的街亭,又称都亭。唐代京师长安,没有亭,却建有“武候铺”的治安消防组织,分布各个城市和坊里。这种“武候铺”,大城门100人,大坊30人;小城门20人,小坊5人。受左右金吾下属左右翊府领导。在全城形成一个治安消防网络系统。北宋开封“每坊三百步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显然是唐代“武候铺”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元化的正史中未见有“军巡铺“的记载,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却有与军巡铺完体相同的“遮荫哨所”。而明朝内外皇城则设有“红铺”112外,每铺官军10人。这些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城市基层的治安消防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或警亭.灭火主要使用木质水桶,还有各种不同大小的水龙:木质手柄上下压动,装在桶里的水就被压着通过软水管喷射到着火点灭火

Ⅶ 故宫防火措施有哪些,故宫防火措施有哪些知识

1、古代防火

明清时代灭火法仍沿用,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一直注重防火。“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是故宫自明清时代起就有的防火传统。

故宫中共有铁、铜、鎏金铜大缸308口,这些都是明清两代为防火而设置的储水缸。每口缸大约可储水3000多升,时刻保证储水缸满盈。金水河也是故宫自古的消防水源。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防火传统仍然适用。每年冬天官兵们要冒着严寒在金水河内每隔20米凿出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

平时,在故宫的开放区域,故宫各殿门前的水缸不储水,以防止孩童误入,但在非开放区域,殿前的水缸都将储满水。一旦失火,水缸中的水可以成为距离最近的水源,便于及时使用。

到了春秋两季,中队指战员还要对故宫内的植被进行湿化,同时会给几十米高的宫殿房顶清理杂草,防止有可燃物造成失火。

2、现代防火

消防设备每月检查一次,据故宫消防监督员、天安门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监督指导科副科长马冀昆介绍,结合消防安全法和自治自查自改的“三自活动”,要求故宫博物院落实消防主体责任。

作为故宫的消防监督员,马冀昆每个月会对故宫的消防设施和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在实际中,马冀昆每周一半的工作都会放在安全检查上。防火首要的是防火源,根据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规定,故宫全院禁烟,故宫内也不能使用明火,故宫餐厅包括故宫消防中队都是使用电热锅。

故宫经常会有维修殿宇的施工工人,对于他们和故宫博物院的新入职人员,马冀昆和故宫防火处还会对他们进行消防培训。工人施工时,要求不得在殿宇内使用电力设备,同时必须使用金属围挡,避免施工时形成火源引燃易燃物品。

由于故宫无法使用消防喷淋报警系统,目前,大殿内使用的主要是吸入式消防报警器和红外对射消防报警器。故宫在存放藏品的重点部位都加装了电力火灾监控设备,该设备在电流不稳定时会报警,消防人员便可以针对报警对电路进行排查。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消防安全要求,故宫在闭馆时必需关闭除保卫处、消防处之外的所有电源,且故宫对电源管理采取三级断电管理制度,一级遗忘了断电,上级系统也会完成断电工作。此外,故宫建成后多次遭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来自雷击,目前故宫的避雷设备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全覆盖。

3、灭火措施

增加94个高压消防栓,以前,故宫博物院的消防供水系统主要来自市政消防栓,需要灭火的时候由市政部门加压,加压时间慢。2015年,“平安故宫”工程升级改造后,故宫增加了高压消防栓,在故宫内增加了一个水泵房,在不加压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达到灭火水压。

目前,故宫内共有94个高压消防栓,73个市政消防栓。同时,故宫消防处下设供水科,24小时由专人值班,每天对消防栓进行巡查。在故宫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后宫也需要依靠故宫博物院内的4866个灭火器。故宫中队的指战员每天都会对167个消防栓和4866个灭火器进行巡查。

是否漏水、是否生锈、是否出水,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在后宫殿宇密集的地方,更需要防火处工人员和消防指战员重点巡视,增加设置应急岗亭的密度,保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消防处理。

在文物医院内有机械排烟和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殿内人员会第一时间撤离,人员全部撤离后,会由专门负责人启动气体灭火装置,房间内会迅速充满阻燃气体,从而完成灭火工作。

(7)古代消防知识大全扩展阅读:

故宫作用价值:

1、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

2、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

3、学术价值

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宫及其丰富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故宫学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提出并确立将使其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高故宫学研究的水平。

Ⅷ 古代如何灭火

古代灭火工具
唐代
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水袋的灭火器。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

宋代
宋代有关消防的法律基本照抄唐律,为做好消防工作,除了立法,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消防队。
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军巡铺的铺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不但消防救火技术过硬,还很有责任心。
在救火时,铺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运水的、有灭火的,还有救护居民的。因为组织得好,每遇火灾,军巡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扑灭火势,而且还不会劳民伤财。
除了救火,军巡铺还负责防火,每到夜晚,铺兵就要深入街头巷尾检查消防情况,并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灭火工具·水囊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军巡铺配备有各种灭火工具,如大大小小的桶、斧锯、梯子、绳索等,应有尽有。而水囊是宋代消防队最常用的灭火装备。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南宋都城要道 设有消防部队
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主要街道都驻扎有一支称为“防隅军”的消防部队,整个城市的消防队员有千人之多。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套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听从指挥、奋力救火的人,给予奖赏;在救火过程中受伤的人,可以放假养伤;而玩忽职守或贪生怕死之徒,则要依军法治罪。

明清
紫禁城内放水缸
以备救火之需
明清两代有规定,凡是故意放火烧自己的房子,却烧着了其他人的屋子和财物的,要将纵火者发配到边远之地充军。
作为明清两代国都的紫禁城,由于里面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极易着火,为了以备救火之需,便在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为“太平缸”或“吉祥缸”,当时共有308口这样的大缸。
水缸的水每天都要更新,防止有异味、生蚊虫。
到了冬天,水缸要“穿棉衣”保暖,如果天气特别冷,则要给水缸烧炭加热,防止缸里的水结冰。

灭火工具·水龙
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灭火了。

Ⅸ 故宫在古代是怎么防火的故宫防火的方式有哪些

在为巴黎圣母院的惨况忧虑之时,我自然而然也想到了我国的故宫,故宫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其名气和世界影响力并不逊色巴黎圣母院。故宫有着和圣母院相似的存在时间,同样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飘摇,其中还有多次差点失火,让这一伟大建筑毁之一旦,但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才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那么问题就来了,故宫作为和圣母院同级别的古建筑,是如何逃过多年的火灾,保存至今的呢?跟我一起来看看“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吧。


而发展到现代,故宫是我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对故宫的防火保护成了重点事情,故宫成立了专门的消防队伍,每一个消防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出色队员,而且在故宫四周布满了几百个消防栓,每个月都会进行大型检查,将可能产生火灾的因素一一排除,确保宫殿的正常。这就是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

Ⅹ 古代消防的工具有哪些

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不断创新。北宋仁宗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专 用救火工具。据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 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水囊 “如囊,以猪牛胞盛水”,“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麻搭,以八 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水袋: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通典》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 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 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
水缸: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内曾有大缸 308 尊。由于历史的变迁,现还剩 200 余 尊。在宫殿前设置的这些大缸,称之为“门海”,每尊可贮水 3000 多升,过去由几十个太监专 门负责管理,每天派劳役从井内吊水,一担一担把缸打满。夏天要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 冬天除在缸口加盖之外,还在大缸外围包上一层棉絮外套,在特别严寒的季节里,要把缸架在 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免缸水冻结。
机桶:明代皇宫消防工作由禁卫军兼管。清康熙年间,始有防范火班。康熙、雍正、干隆 三朝,其人数不下 200 人。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 火器具原置于消防队队舍,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品标牌为“水龙”。
其他装备:如苏东坡先后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建立了官府消防队(时称“潜火队”), 配置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消防器材装备。明代,杭城由官府设防火铺,配置 有水桶、云梯、火钩等救火器具,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枪。至清光绪前,杭州官办和民间、 善堂兼办的消防,主要的灭火器是水龙(又称“水铳”、“唧筒”)。至此,其消防器材装备发 展至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以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 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 背心等简单的消防装备。光绪十三年(1887 年)闰四月初七日,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购置洋 车式水龙(简称洋龙,即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 称机龙)一架,雇夫役 50 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灾。十九年(1893 年),杭州府署购置水龙两 架、洋龙一架、雇水夫 20 余名、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