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心律失常知识讲座总结
扩展阅读
卡坦为什么成为经典游戏 2025-01-13 15:40:15
中学急救知识大全 2025-01-13 15:38:10
幼儿园防疫知识宣传资料 2025-01-13 15:38:09

心律失常知识讲座总结

发布时间: 2022-07-30 08:58:39

1. 什么是心律失常,它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一、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二、心律失常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7)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控制和预防风湿活动,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细菌感染等。 在这里祝你健康快乐!

2. 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一种会严重损害到我们的心脏健康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气候变化、适量运动、劳逸结合、保持标准的体重、生活规律以及舒适的居住环境等方式来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全方位的做好心律失常的预防工作。

心律失常这种病症的发生会导致我们出现心悸的症状,还会影响到冠状动脉以及脑动脉等组织的正常供血,严重损害到我们体内多个脏器的健康,甚至还有可能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点防治心律失常,及时针对心律失常做好一些有效的预防工作,避免被心律失常所困扰。

以下是几种需要我们牢记的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的介绍:

1、保证生活的规律是帮助我们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规律生活的方式来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于维护我们的心脏健康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2、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可以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避免生活在过于喧闹的环境之中,在所居住的环境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花草,通过种植花草的方式来颐养自己的性情。

3、劳逸结合也可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身心过度劳累的情况发生,及时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

4、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些安全的锻炼方式,适度锻炼有益身心健康。

5、为了能够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我们还要注意保持标准的体重,避免身体过于肥胖的情况发生,因为过度肥胖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对心脏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6、及时根据天气的变化来添加衣物也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心律失常,季节的变化很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

可以预防心律失常的方式非常多样,按照心律失常的病情由来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而引发心律失常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样,我们在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之前最好是先找到确切的病因,根据病因来采用对因治疗的方式应对处理心律失常。

3. 心律失常如何进行护理

1、心律失常患者应预防诱发因素
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焦虑、忧郁及失眠均可诱发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房颤等疾病,避免这些诱因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一些无器质性疾病的早搏,一旦确诊早搏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2、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稳定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
3、心律失常患者应自我监测
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口服安定片或其它抗心律失常药可防患于未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心律失常的作用
4、心律失常患者应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心律失常患者应定期检查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心律失常患者应生活规律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4. 心率失常是怎么回事

心律失常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病,心率起源部位、心博频率表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中的任何一项出现异常都叫心律失常。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心脏会按照一定的节律和频率进行规律性的运动,当心脏跳动失去原有的规律的时候,则被称之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这个现象很常见于各种的器质性心脏病,比较常见的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心肌炎等,这些疾病都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发现自己有心律失常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的就医检查进行治疗。

2、酸碱平衡失调

当体内的电解质或者是酸碱平衡失调的时候,也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的现象出现。一些严重的低钾患者会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的酸中毒会直接的抑制心肌,从而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并且会让身体对于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心脏骤停。

5.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
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态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他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不良副作用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碳酸氢钠)。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甲氧明、苯福林)间接兴奋迷走神经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3.非药物治疗
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电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或激光消融以及手术治疗。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住气等。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亦用于治疗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通过程序控制的单个或连续快速电刺激中止折返形成。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用高压直流电短暂经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心脏,使正常和异常起搏点同时除极,恢复窦房结的最高起搏点。为了保证安全,利用患者心电图上的R波触发放电,避免易惹期除极发生心室颤动的可能,称为同步直流电复律,适用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则用异步直流电除颤。电除颤和电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是快速终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无预防发作的作用。
晚近对严重而顽固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反复发作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伴显着循环障碍、心源性猝死复苏存活者或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率极快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主张经临床电生理测试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后,静脉内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抑制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判断其疗效而制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无效者,结合临床电生理对心律失常折返途径的定位,考虑经静脉导管电灼、射频、冷冻、激光或选择性酒精注入折返径路所在区心肌的冠脉供血分支或手术等切断折返途径的治疗。
6预防
1.预防诱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抑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查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受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体检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规律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

6. 心律不齐的症状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根据你的陈述,考虑为“心律失常”的问题。
正常的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钟(成人),比较规则。在心脏搏动之前,先有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就叫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脏传导失常等,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畏寒、浮肿、喘促等。
1)发病原因
常见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有:
1. 正常心脏:疲劳、喝浓茶、烟酒剌激、情绪激动及冷饮等,常可出现心律失常。
2. 器质性心脏病:如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以及可以引起一过性心律失常的风湿性心肌炎、白喉及流感等急性感染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等。
3. 药物作用: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氯化喹啉、灭虫宁、安眠药中毒等均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4. 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如严重高血压、低血钙,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产生室内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无力,并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心脏骤停。
5. 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房纤维性颤动。
……
5)饮食宜忌
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饮食,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在饮食中应避免促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情发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时还应限制热量供给,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1. 限制热量供给。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2. 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3.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 应供给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5. 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6. 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7. 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6)饮食疗法
用食物治疗心律失常(中医谓心悸),最早见于《灵枢·五味篇》,其曰:“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其中“薤”即薤白,现代医学已证明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一记载可能是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应用中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早记载,比英国人布伦顿发现亚硝酸戊酯治疗心绞痛要早1800年以上。
1. 中医认为:
① 麦,甘润养心,食之可养心安神,减少或治疗心悸症状。羊肉为性温味甘,血肉有情之品,有养血补心,治疗心悸作用。《伤寒论》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产后贫血,有补血养心之效。
② 杏为果类,性味酸温,食之有补心气作用。古人用治心悸,也可能取其酸敛心气作用。
③ 薤白:味甘辛,性温。食、药均宜,有理气通阳宽胸作用,为常用治冠心病药物。
2. 传统上用治心律失常(心悸),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还有:
① 元肉:味甘性温,养心安神,补益心气。
② 莲子:味甘性温,健脾安神。
③ 百合:味甘淡,润肺养心安神。
④ 羊心、猪心、鸡心等,同气相求,以脏补脏,具有养心安神功效,多配朱砂蒸服。
⑤ 马鹿、梅花鹿护心血,为被猎杀的鹿死后剖胸,凝固于心及胸腔之血,取出晒、晾干后,研末,蒸猪心服,具有养血安神宁心之作用。对于治疗心悸效果较好。唯近十几年来鹿的减少和国家禁猎野鹿,故马鹿护心血十分珍贵和难得,仅能在人工饲养的梅花鹿病、残或衰老宰杀时取得少许而已。
……
10)注意事项
1. 正确对待,心胸开阔:心律失常患者要做到心胸开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尽管心律失常是一种病态,但除了严重的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的患者能够同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
3.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宜适当地做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保健操、练气功等。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病人才应长期休息。
4. 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在气候变化大、季节交替的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5. 注意安排合理饮食,戒烟,少饮酒。
6. 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
7. 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药,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7. 心率不齐是怎么回事应该怎样锻炼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更为确切和恰当。预防保健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五招缓解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心律加快为生理性心动过速;若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称病理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无心脏病者一般无重大影响,但发作时间长,每分钟心率在200次以上时,因血压下降,病人发生眼前发黑、头晕、乏力和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厥、休克。冠心病病人出现心动过速,往往会诱发心绞痛。 突发心动过速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因为紧张情绪往往会使症状加重。你不妨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缓解症状。 1、呼吸憋气法:嘱深吸气后憋住气,直至不能坚持屏气为止,然后用力作呼气动作。 2、刺激咽喉法: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呕吐,可起到终止发作的作用。 3、压迫眼球法:闭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眼眶下压迫眼球上部,先压右眼。同时搭脉搏数心率,一旦心动过速停止,立即停止压迫,切勿用力过大。 4、压迫颈动脉窦法:患者处于平卧位,家属帮助压迫一侧颈动脉窦(在甲状腺软骨水平,颈动脉搏动处压向颈椎),每次10~20秒,无效时换另一侧。压迫时动作宜轻巧,不宜用力过猛,同时应摸脉搏以监测心率。 5、潜水反射法:可强烈兴奋迷走神经,对小婴儿更有效。方法是用5℃左右的冰水浸湿毛巾或冰水袋敷整个面部,每次10~15秒,一次无效时可每隔3~5分钟再试1次。

8. 心律失常怎么办

正常的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钟(成人),比较规则。在心脏搏动之前,先有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整个或部分心脏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的激动顺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改变,就叫心律失常。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

心律失常的预防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达到疗效高、副作用少为目的。

(2)最好不联合用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3)Q-T间期延长,在选用有可能进一步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4)最好避免与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用。

(5)β-受体阻滞剂不可与异搏定合用。

(6)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时,应十分慎重,且宜加强监护。

9. 什么是心律不齐应该怎么调整能正常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常常会得到“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这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 其实,“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窦性心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率就是由此而来。但这个频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呼吸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心律失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窦性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但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气时心率可增加数跳,呼气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关系。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不少医生也注意到“窦性心律不齐”给人带来的恐慌,于是在诊断时会写作“窦性心律”。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 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心动周期显着快慢不均,称为窦性心律不齐。临床上,窦性心律不齐分以下几种类型: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发生机理是由于在呼吸过程中,体内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发生变化,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气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变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心律转为规整。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形态恒定。 ②心率的快慢随呼吸变化而变化,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其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 ③在同一个导联中,R-R间距或P-P间距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 R间期大于0.12秒。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生气、情绪不稳定、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有关。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形态较恒定。 ②P波频率变化与呼吸无关,心率有时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导联中,P-P间距或R R间距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 R间期大于0.12秒。 (3)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 激动的发生点在窦房结内移动,因此,心电图上的P波形态、大小与方向逐渐发生变化,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是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 ②P波形态、大小变化不一致。 ③P R间期发生长短变化,但都已超过0.12秒。 (4)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 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室收缩排血异常致窦房结血液供应不均匀,从而造成窦房结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5)异位心律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异位激动,尤其是发自心房的异位激动,有时可使窦房结的激动提早发生,继之窦房结受抑制,因而发生一过性异位激动所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症状。 希望不要过于剧烈运动

10. 心律失常是什么引起的,怎么预防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