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配送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朱迪歌词有哪些 2024-11-05 15:45:48
英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2024-11-05 15:30:45
敖瑞鹏同学什么公司 2024-11-05 15:28:23

配送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28 19:15:57

❶ 介绍一下关于物流方面的知识

物流(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如今,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被运用在贸易上,连系了整个世界.物流的基本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最佳的有效组合,形成物流的总体功能,以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
1.包装
2.装卸搬运
3.运输
4.存储保管
5.流通加工
6.配送
7.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
8.情报信息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 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1、按物流的范畴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属于宏观范畴,包括设备制造、运输、仓储、装饰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公共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贯穿其中;企业物流属于微观物流的范畴,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
2、根据作用领域的不同,物流分为生产领域的物流和流通领域的物流:
生产领域的物流贯穿生产的整个过程。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即采购生产所需的材料;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是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
流通领域的物流主要是指销售物流。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销售物流活动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
3、根据发展的历史进程,将物流分为传统物流、综合物流和现代物流:
传统物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仓储和库存的管理和派送上,而有时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仓储和运输方面,以弥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综合物流不仅提供运输服务,还包括许多协调工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如对陆运、仓储部门等一些分销商的管理,还包括订单处理、采购等内容。由于很多精力放在供应链管理上,责任更大,管理也更复杂,这是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现代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储存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它强调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提高了物流的标准和要求,是各国物流的发展方向。国际上大型物流公司认为现代物流有两个重要功能:能够管理不同货物的流通质量;开发信息和通讯系统,通过网络建立商务联系,直接从客户处获得订单。
4、根据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将物流分为代理物流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
代理物流也叫第三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
企业内部物流是指一个生产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后,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成零件,然后零件组装成部件,最后组装成成品出厂,这种企业内部物资的流动称为企业内部物流。
5、按物流的流向不同,还可以分为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内向物流是企业从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货所引发的产品流动,即企业从市场采购的过程;外向型物流是从企业到消费者之间的产品流动,即企业将产品送达市场并完成与消费者交换的过程。
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❷ 物流管理什么叫配送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洁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第一种,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

1.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2.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项调查表明"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以"现代"两字概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quot;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4.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第二种。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

1.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2.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仅?quot;送''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定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6.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送者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近些年国外的研究着作也常提到。

发达国家的配送

1.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

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其区别。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认识,配送就是送货。美国配送的英语原词是Delivery,是送货的意思,强调的是将货送达。日本对配送的权威解释,应该是日本工业标准JIS解释。"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送货含义明确无误,配送主体是送货。

当然,现代经济中的送货也必定比历史上送货有所发展,这种发展是竞争的产物,受利润和占领市场驱使,想方设法使送货行为优化,于是实践上出现了送货时车辆合理调配、路线规划选择、送货前配货、配装等。

在发达国家对配送解释中,并不强调配,而仅强调送达,原因是在买方市场的国家中"配"是完善"送"的经济行为,是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是在竞争中优化形式,既然是一种必然行为,就没有再强调的必要了。

对于配送稍详尽一些的解释,反映了发达国家对配送范围、性质、作用等认识。1991年版日本的《物流手册》这样描述它的范围:"与城市之间和物流据点之间的运输相对而言,将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需要者的运输,称之为'配送"。很明显,日本人对配送的一个重要认识,是配送局限在一个区域(城市)范围内,而且从性质来看,配送是一种运输形式,关于这一点书中又有进一步描述:"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

2.发达国家的配送发展及现状。

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做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做为推销手段而不认识到做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七十年代仍然将送货看?quot;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

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做为企业发展战赂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达一点。国外一篇文章提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quot;。这种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方式,将"无法回避、令人讨厌,且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刻意追求、容易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动。

第二,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发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潜力,不少实践证明,包括配送在内的物流领域开发,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不再"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服务性社会出现,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性质,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quot;。

在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配送共同化的进展。初期送货,是单独企业为主体,为满足用户配送要求,出现了配送企业车辆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业之间交错运输,交通紧张,事故频繁等许多方面不合理。例如:日本于60年代开始的"共同配送",是在各个公司效率低而且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被采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统,也就没有必要考虑共同配送了。但近来的发展,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致力于推行整个城市,所有企业的共同配送。

(2)配送计划化的进展。初期配送,强调即时较多,即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而并不是按顾客的合理要求办事。制定合理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要求那样进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计划配送的一大进展。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配送合理化,由于可采用大量发货减少收费,也受到用户的欢迎。

(3)配送区域的扩大。近些年,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中找到了优势。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进行的,如日本东京的三味株式会社的全国性配送系统,日本Asica配送系统,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等都是全国性的配送系统。

(4)直达配送的进展。不经过物流基地中转,在有足够批量且不增加用户库存情况下,配送在"直达"领域中也找到了优势,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来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直达配送有更广泛的应用。

(5)计算机管理配送的进展。随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计算机管理配送取得很大进展,这个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甚至建立了EDI系统;

二是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车辆计划和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

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

有一篇名为《日本制造业行业配送系统变革》的文章中认为配送领域"技术条件的核心,就是信息系统和建立在该系统上的分拣系统"反映了这一进展已形成厂配送技术条件的核心。

(6)配送劳动手段的进展。配送劳动手段做为支撑配送的生产力要素,是进展很大的领域。到80年代。发达国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大规模分拣、光电识别、条型码。

配送中心概念

一、配送中心的一般概念

配送中心是以组织配送性销售或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结点。在配送中心中为了能更好地做送货的编组准备,因此必然需要采取零星集货、批量进货等种种资源搜集工作和对货物的分整、配备等工作,因此,也具有集货中心、分货中心的职能。为了更有效地、更高水平的配送,配送中心往往还有比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此外,配送中心还必须执行货物配备后的送达到户的使命,这是和分货中心只管分货不管运达的重要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如果说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的职能还是较为单一的话,那么,配送中心功能则较全面、完整,也可以说,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之综合,并有了配与送的更高水平。

配送中心做为物流中心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有时便和物流中心等同起来了。

配送中心的形成及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输送的知识》一书,将此说成是物流系统化和大规模化的必然结果,《变革中的配送中心》一文中是这样讲:"由于用户在货物处理的内容上、在时间上和服务水平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利地满足用户的这些要求,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分拣设施和配送设备,否则就建立不了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因此,在运输业界,大部分企业都建造了正式的配送中心。"

可见,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基于物流合理化和发展市场两个需要,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

配送中心是物流领域中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之后产生的。在新型配送中心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配送中心现在承担的有些职能是在转运型结点中完成的,以后一部分这类中心向纯粹的转运站发展以衔接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规模的运输,一部分则增强了"送"的职能,而后又向更高级的"配"的方向发展。

二、配送中心的定义

日本《市场用语词典》对配送中心的解释是:"是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贮藏仓库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做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开展经营、管理工?quot;。

《物流手册》对配送中心的定义是:"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王之泰在《物流学》定义如下:"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

这个定义的要点有:

1.配送中心的"货物配备"工作是其主要的、独特的工作,是全部由配送中心完成的·。

2.配送中心有的是完全承担送货,有的是利用社会运输企业完成送货,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开展配送的初期,用户自提的可能性是不小的,所以,对于送货而言,配送中心主要是组织者而不是承担者。 "

3.定义中强调了配送活动和销售或供应等经营活动的结合,是经营的一种手段,以此排除了这是单纯的物流活动的看法。

4.定义中强调了配送中心的"现代流通设施"着意于和以前的诸如商场、贸易中心、仓库等流通设施的区别。在这个流通设施中以现代装备和工艺为基础,不但处理商流而且处理物流,是兼有商流、物流全功能的流通设施。

配送中心的类别

对配送中心的适当划分,是深化及细化认识配送中心的必然,从理论上和配送中心的作用上,可以有许多理想的分类,这里仅就已在实际运转中的配送中心类别概述如下:

1.专业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2.柔性配送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3.供应配送中心。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送货的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我国上海地区六家造船厂的配送钢板中心,也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

4.销售配送中心。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在国外,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很多;

另一种是流通企业做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

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

5.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物流手册》中介绍?quot;仙台批发商共同配送中心"便是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已建的"北京食品配送中心"也属于这种类型。

6.区域配送中心。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一般而言,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外物资管理》杂志曾介绍的过?quot;阪神配送中心: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7.储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

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都采用集中库存形式,库存量较大,多为储存型。

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美国赫马克配送中心拥有一个有163,000个货位的储存区,可见存储能力之大。

8.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前面介绍的阪神配送中心,中心内只有暂存,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

9.加工配送中心。许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职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实例,目前见到不多。我国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加工,上海六家船厂联建的船板处理配送中心,原物资部北京剪板厂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中心。

配送的一般流程及要素

1.配送功能要素

(1)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

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已往送货的重要区别之处。

(5)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

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线运输的干线是唯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i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6)送达服务。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7)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2.配送的一般流程。

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配送者按下述流程进行。

不同产品的配送可能有独特之处,如燃料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货、分放、配装工序,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过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环节出现。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

❸ 我想开蔬菜配送公司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1、物流,供应链这块的知识是基础;2、车辆知识(车型、人车配比、运营成本等);3、配送资质(通行证,道路运输证等)

❹ 配送分类

近年来,由于小批量,多批次的及时配送方式的发展,运输费用正在逐年提升,许多企业的运费已经超
越了库存费用. 选择有效的配送路线,已成为控制物流成本的主要措施. 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配送路线呢?
现代企业已经普遍接受了一种观点,即有效的配送路线实际上是在保证商品准时到达客户指定点的前提
下,尽可能的减少运输的车次和运输的总路程.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节约法已成为选择配送路线的主要
方法,并受到国内外物流界的青睐.
1 节约法的基本原理
假如由一家配送中心(D

1.物流科学概念:
物流科学就是以物的动态流转过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了物流活动(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认定这些物流活动都是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
2.物流与流通
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流通活动包括商流和物流
商流:对象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
物流:物流是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存储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3.商物分离的概念:
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流通的最佳路线的必经之处。
2.如果商品的交易和实物的运动过程路线完全一致,往往会造成实物路线的迂回、倒流、重复等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
3.商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物流则不需要受经营环节的影响,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尽量通过最少的环节、以最短得物流路线,按时保质的送到用户手上,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
4.物流与生产
1.物流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物流系统的改善能带来能以预料的效益。
2.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次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物流分类
1. 按照作用分类
a. 供应物流 b. 生产物流 c. 销售物流 d. 回收物流 e. 废弃物物流
2. 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a. 地区物流 b. 国内物流 c. 国际物流
3.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a. 社会物流 b. 行业物流 c. 企业物流
6.企业物流结构及其合理化途径
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 1 管理层 2 控制层 3作业层
企业物流的意义:
1.降低物流费用、减少物流成本
2.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3.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1.各种设施再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
2.合理控制库存
3.均衡生产
4.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物流机械
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7.物流的后进性
物流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技术,物流科学的产生也比加工科学历史短暂,称之为物流的后进性。
8.物流定义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9.网络时代的物流特点
1.经营全球化
2.网络系统化
3.供应链的简约化(供应链是指涉及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的全过程中、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系统)
4.企业的规模化
5.服务一体化
10系统性是物流科学的最基本特征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物流的全过程,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费用最小
第二章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者相互作用的单元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完成某一个功能的综合体。
2.系统成立的条件:
1.系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要素组成
2.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使系统保持稳定
3.系统具有一定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点:
1.具有可以判断目标性能好坏的标准
2.为了完成同一目标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3.有可能应用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分析验证
4.物流系统的概念:
是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组成(物流子系统),系统的输入各个环节所消耗的劳务、设备、材料等资源,经过处理转化,变成系统的输出即物流服务。
5.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
1.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制约关系
2.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之间的约束关系。
3.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关系
4.个子系统的功能和费用的关系。
6.物流系统的模式
输入、处理(转化)、输出、限制或者制约、反馈
7.物流系统化的目标(5S): p41
1.服务性 (Service)
2.快捷性(Speed)
3.有效的利用面积和空间(Space saving)
4.规模适当化(Scale optimization)
5.库存控制(Stock control)
8.物流系统分析的作用: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当系统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或者矛盾的因素的时候。
9.物流系统分析的特点: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对象
3.运用定量方法
4.评价值判断
10.运输
1.运输是物体借助动力在空间上产生的位置移动
2.运输的任务是对物资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的移动
10-1.运输的方式:
铁道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10-2.合理化运输的途径
1.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
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3.提高运行效率
4.推进共同运输
5.采用各种现代的运输方式
11.仓储
仓储是“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11-1.仓储的目的
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质产生时间效果,实现其使用价值。
11-2.仓库的功能
1.储存和保管的功能
2.调节供需的功能
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
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11-3仓储合理化
1.实现ABC管理
2.科学的库存控制
3.应用预测技术
12.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指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在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地说,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
12-1.装卸搬运的意义
1.装卸搬运载物流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装卸搬运在物流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
3.装卸搬运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
12-2.装卸搬运的构成:
1.堆放拆垛作业
2.配货作业
3.移送作业
4.其他作业
12-3.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原则
1.省力化原则
2消除无效搬运
3.提高搬运活性
4.合理利用机械
5.连续化原则<p>
6.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7.集装单元化原则
8.人格化原则
9.提高综合效果
13.包装
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以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
包装可以分为单个包装、内包装、外包装
13-1.包装合理化
1.包装的轻薄化
2.包装的单纯化
3.符合集装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4.包装的机械化与自动化
5.注意与其他环节的配合
6.有利于环保
14.流通加工
物品在从生产地道使用地过程当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等简单作业的总数。
14-1.流通加工的目的:
1.方便运输
2.方便用户
3.方便综合利用
15.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挑选、加工、包装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15-1.配送的特点:
1.配送是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一种送货形式
2.配送不是单纯的运输或者输送,而是运输和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
3.配送不是广义上的组织物资订货、签约以及对物资处理分配的供货,而已供货者送货到用户的服务性供应。
4.配送是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运送。
15-2.配送的分类
按配送组织分类:
1.企业内部配送
2.企业之间配送3.企业对消费者配送
按照配送时间分类:
1.定时配送
2.准时制物流配送
3.定量配送
4.定时、定路线配送
5.共同配送
15-3.配货作业方法
1.分货方法
2.拣货方法
15-4.配送路线的确定原则
1.确定目标
2.确定配送路线的约束条件
15-5.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
工厂—〉进货—〉集货—〉存储—〉分拣、—〉配货—〉分发—〉车辆配装—〉送货—〉用户
31配送中心的功能:
集货、储存、分货和配货
15-6.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
要考虑到配送范围的距离、集货渠道的距离、实际交通状况,又要考虑时间、费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15-7.配送中心的功能划分:
进货区、储存区、分拣区以及其他功能区
16.物流信息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或者物流活动进行中必要的信息称为物流信息。
16-1.物流信息的特点:
1.物流信息量大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
3.物流信息种类多,由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的信息。
16-2.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针对环境带来的挑战而做出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使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管理思想、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所开发的信息系统
16-3.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
1.集成化
2.模块化
3.网络化
4.实时化
5.智能化
16-3.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数据的收集和录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
16-4.物流信息系统的类型
1.操作型系统
2.决策型系统
16-5.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
按照垂直方向: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
按照水平结构:供应物流、生成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流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

第三章: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

1.物流成本:
是指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消耗的物化活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物流成本由3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和费用。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
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1.1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动到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1.2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3.加强物流成本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1.3 物流成本计算的目的
1.揭示物流成本的大小,提高企业内部堆物流的重视程度。
2.发现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
4.指出由于其他部门引起的不合理物流活动。
1.4 物流成本基础数据的取得方法
1.计算范围取决于成本计算的目的,在讨论物流成本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该成本计算所含盖的范围。
2.在计算物流成本时,由于原始数据是来自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因此,首先应该把握按支付形态分类的成本。如材料费、人工费、物业费、管理费等。
1.5物流成本计算表
1.从领域类别的角度把握支付形态类别成本
2.从功能类别的角度把握支付形态的成本
3. 从功能类别的角度把握领域类别的成本
1.6 物流成本计算的新方法--- 物流ABC
ABC: Activity Based costing 活动基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
1.7物流ABC的运用程序
1.明确导入ABC的目的及对象
2.调查作业流程和物流中心布局
3.界定作业环节。
4.计算各作业环节的单价。
5.确定费用分担比例。
6.其它
2.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的一系列物流活动的结果。
物流服务的质量决定于物流系统的质量,与物流系统的各项工作的质量高低密切相关。物流服务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备货保证)
2.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输送保证)
3.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品质保证)
2.1物流服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1.物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一环。
2.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具有重大影响。
3.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4.物流服务起着连结厂家、批发商、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2.3物流服务的特性
1.从属性
2.既时性
3.移动性和分散性
4.需求的波动性
5.可替代性
2.4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
工商业企业物流服务是客户服务的一部分。客户服务是由企业提供的、能够使交易中的商品增值的服务。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功能活动得物流服务
2.作为执行标准的物流服务
3.作为经营理念的物流服务。
2.5工商业物流服务的标准:
1.库存保有率
2.订货周期
3.配送率。
商品完好率
2.6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
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物流系统设计及网络化物流服务、信息咨询
2.7物流服务水准的确定
物流服务水准的确定应该通盘考虑商品战略和地区销售战略、流通战略和竞争对手、物流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物流系统负责人所采取的方针等具体情况,再作决定。
2.8服务与成本的关系:
1.服务水准一定,成本降低。
2.服务水准与成本同时上升
3.服务水准上升,成本一定
4.服务水准提高,成本下降。
利润曲线上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点,规划物流系统就是要寻找这一理想的服务水平。
2.9 确定物流服务水准的步骤
1.对顾客服务水准进行市场调查。
2.顾客服务水平设定<p>
3.标准费用的感应性实验。
4.根据顾客服务水准实施物流服务。
5.反馈体系的建立
6.业绩评价。
7.标准与计划的定期检查
8.标准修正。
3.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存储、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
3.1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1.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
2.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3.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5.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物流标准的种类:物流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3.2 物流基础标准:
1.专业计量单位标准
2.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是指标准化的共同单位尺寸或系统个标准的最小公约尺寸
3.集装基础模数尺寸:是指最小的集装尺寸,它是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基础上,按倍数推导出来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
4.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主要是指物流系统中各种建筑物所用的基础模数,在设计建筑物的长、宽、高尺寸、门窗尺寸以及跨库、深度等尺寸时以次为依据。
3.3各个分系统中的技术标准
1.运输车船标准
2.仓库技术标准
3.包装标准
4.传输机具标准
5.站台技术标准
6.集装箱、托盘标准
7.货架、储罐标准
8.信息标准
3.4 工作标准
物流工作标准是对各项物流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和规范化制度。
3.5作业标准:
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设备运行标准、作业程序、作业要求等标准。
3.6包装标准化
1.包装基础标准
2.包装材料标准
3.包装容器标准
4.包装技术标准
5.产品表包装标准
6.相关标准
4.物流质量管理
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现在企业物流质量就是现代企业根据物流运动规律所确定的物流工作的量化标准与根据物流经营需要而评估得物流服务的顾客期望满足程度的有机结合。现代4.1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概念:
依据物流系统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了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运用经济办法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4.2 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1.全员参与
2.全程控制
3.全面管理
4.整体发展
4.3 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质量保证以及改善
2.物流服务质量
3.物流工作质量
4.物流工程质量
4.5 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体系
1.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
2.物流服务设计
3.物流服务过程
4.物流管理业绩的分析和改进
4.6 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途径
树立现代企业物流整体管理思想
1.真正形成物流整体质量管理的认识
2.认真做好物流服务过程的整体质量管理。
3.整体考核现代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4.同时提高现代企业内部服务质量和外部服务质量。
4.7 建立有效的物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1.计量顾客对物流质量的期望
2.强调信息质量
3.实时监控物流质量状况
4.8加强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
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计算、评估体系,切实消除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差错。
2.积极引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全员质量管理。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
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得物流活动,以合同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已达到队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1.1第三方物流于传统的物流委托的异同
传统的物流只是将企业物流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施物流作业活动,如货物运输、货物保管交由外部的物流企业去做,而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物流管理活动以及一部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仍然保留在本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得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系统运营的目标<p><p>
1.2 物流服务商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经营管理机构
2.能够独立的签发物流服务单证
3.具有与经营能力相适应的自有资金
4.具有承担物流服务合同义务的能力
1.3 国际物流服务商的要求:
1.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际运输服务路线。
2.有一支具有国际运输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队伍。
3.在各条运输路线上要有完整的分支机构、代表或者代理人组成的网络机构。
4.在涉及多式联运的情况下,要能够制定出各线路的多式联运单一费率。
5.有必要的设备和设施
1.4 物流服务商的经营方式
1.企业独立经营
2.大企业联营
3.代理方式
1.5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模式
1.自主发展模式
2.合作发展模式
1.6 第三方物流与企业物流模式选择
1.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队物流的管理能力
2.企业对物流控制能力的要求
3.企业自身的物流特点
4.企业规模和实力
5.物流系统总成本=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信息
6.费用+顾客服务费用
7.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8.自拥资产和非自拥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1.7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内容
服务功能:
从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上看,我国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包括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和物流信息服务只有15%。
2.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管理,提供一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不仅仅对特定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
2.1 第四方物流的特征
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他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再造:供应链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
2.变更:通过新技术来实现各个供应链只能的加强。
3.实施: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
4.执行: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
2.2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第四方物流具备的一些条件:
1.不是物流的利益方
2.实现信息共享
3.必须有能力整合所有的物流资源。
第四方物流是比第三方物流更进一步得物流服务业态,它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为整个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在物流服务上,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应该互补合作,达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❺ 电子商务中配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电子商务中配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特别是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货运、存储等层面上。因此,人们在对电子商务重视的同时,却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限制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的发挥。
2、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技术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和货物包装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配送中心的管理、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也都亟需解决,加之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也不健全,严重影响物流配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从而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较少,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物流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4、与物流配送相关的制度及物流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任何经济活动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来制约和引导,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制度方面还几乎空白,在这种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之下,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形成物流设施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同时降低了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

❻ 蔬菜配送的相关知识

推荐回答: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农业产品,是人类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蔬菜的重要作用,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蔬菜品质等级,可将蔬菜分为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三类。
一、无公害蔬菜的定义
无公害蔬菜(包括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三个内容)。
(一)、无公害蔬菜:一是农药残留不超标,不能含有禁用的高毒农药其它农药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二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不超标;三是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规定允许量。
(二)、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是根据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具备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蔬菜产品或生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二是蔬菜的种植、栽培管理过程及产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污染标准;四是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绿色蔬菜又分为A级和AA级。
A级绿色蔬菜:指生产过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蔬菜:指生产过程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以及其它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按照有机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产品类似于有机食品。
(三)、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等,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产品,实际上是采用传统的农家肥培育的蔬菜产品。有机蔬菜是一种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然保护相和谐的一种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它不含任何一种化学物质与激素残留物。是广大消费者最喜欢的纯天然食品。
二、无公害蔬菜的区别:
(一)、无公害蔬菜:是市场准入的最低产品,不准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允许使用的农药、化肥使用后残留不超标,要求建立生产档案。
(二)、绿色蔬菜:A级蔬菜限制使用某些农药和化肥,产品质量符合A级绿色食品标准。AA级不准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防腐剂,产品质量符合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必须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档案记录。
(三)、有机蔬菜:生产难度大,生产时间需要3年,3年内未使用过农药的土地,水、土、气等坏境质量必须通过3年的监测并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必须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档案记录。
无公害蔬菜是靠政府推动的,是一种强制性行为;
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是推荐标准,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无公害蔬菜是一种质量标识,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是产品商标,有专用的知识产权
三、生产无公害蔬菜环境选择
(一)、远离城市垃圾、工业“三废”污染源,距主干公路40米以外;
(二)、空气、灌溉水和土壤环境质量,必须符合农业部《NY5010-2002》FWM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