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教育知识分子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分割动漫是什么 2025-01-15 14:26:37
云南有什么经典好看 2025-01-15 13:54:24

教育知识分子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28 05:07:39

❶ 叶圣陶的着名作品有哪些

叶圣陶的着名作品:

1.《隔膜》

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着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2.《线下》

《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题材也由乡镇扩展到都市,写到革命和战争,范围扩大得多了。选题的内容中,都有叶圣陶心目中应该铲除的“附生物”,藏着他所渴求的,充满着“爱”、“生趣”、“愉快”的那样一种理想人生得以实现的企盼。

3.《倪焕之》

《倪焕之》是叶圣陶在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早期白话小说之一。倪焕之即小说的主人公。倪焕之的身上有叶圣陶的影子。主要述说了一个抱有理想青年,在寻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事情,包括爱情,但最后梦想破灭,他也死了。此后叶圣陶再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倪焕之》在当时是连载小说。

4.《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鲁迅:“《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5.《西川集》

《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 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 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 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1)教育知识分子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对文学的贡献

现实主义作品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同时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叶圣陶发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

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而训练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

儿童文学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为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注入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笔名来历

叶圣陶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首诗说:“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以后他又把姓“叶”与字“圣陶”联了起来,成为了他的笔名。


❷ 关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所有文章,图片,信息。谢谢

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之七

——农根文化精神的形成

魏晋之际的中国文化,在儒学僵化为“名教”,老庄道学沦为空谈的“玄学”等诸多消极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却在悄悄形成。这种基于对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揉合了儒道诸学中所有具备积极因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成分,而抛弃了其中的“愚蠢的满足和刻薄的叛逆”,发展成为一种达观、明理而不失叛逆个性的人文精神。而且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以来,它一直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所追求的完美人格与自然之合谐共存、积极入世与清淡无为互为辩证的道德目标与人生理想。它代表着中国人文思想之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也是为当今中国人所普遍缺少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我们姑且称之为“农根文化精神”。

农根文化精神的形成基础,是农业文明之下的朴素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个人道德操守,和道家文化崇尚清淡、自然的观念三者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是农民一样的纯朴生活、儒家的教育和道家的自由思想三者的结合。而魏晋之际的社会和政治氛围,恰恰为这种人文观念的形成提供极其难得的客观环境。

我们知道,经过汉末大乱之后一直到隋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乱世”的时代。大乱之中,人们自然渴求一种安宁的农业文明之下的生活方式,所以,能够与世无争地耕作,过一种自食其力、宁静淡泊生活,近乎成为战乱时期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目标。到魏武帝统一北方时,中原的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此时中国的农业文化之下的生活方式,基本上也已经定型。同时,儒家提倡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所谓“男耕女织,耕读传家”的观念,也许从此时,也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目中。

之后的三国之间互相攻伐,西晋之末的“五胡乱华”,一直到南北朝并立。我们可怜的中国人民因而基本上很难求得比较长久的安宁以维系他们恬淡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这时的“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平静的农业生活,也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最大的愿望、最崇高的理想了。“大乱之际,人心思定”,所以,此中间的“田园文化”的兴起,确实与这几百年的乱世有绝对的关系。而对农业文明之下平静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近乎宗教感情般的崇敬,也就是的农根文化精神的出现成为必然。

政治是改造儒道文化,从而作出扬弃并使之融合于农根文化精神之中的又一基本原因。晋之代魏,如魏之代汉,本属于巧取豪夺。而这种风气一发而不可收拾,东晋王朝之后宋齐梁陈诸朝,无一不是篡夺而成。所以,儒家学说中以“忠”字为核心的一些观点,便无法被历代的统治者们所喜欢。而官方的儒家思想也就被改造为用于维系即定的、严格的等级关系的“名教”。而儒学一成名教,便变得一无是处。

所以,维护原来的儒学经义的忠诚的儒士们便会出来反对,但是他们遇到的却是当头一棒地无情的打击。因为自司马氏篡魏前后,正统儒学“忠”的观念便显得与当权者过不去。而耿直之士偏要拿它给当权者找麻烦,于是,儒士因此而获罪者不少,最早从曹操诛杀孔融起,到以后被司马氏所杀的嵇康等人,都是儒学正统观念的献身者。

于是,持儒家正统思想的儒士们不得不采取一种不合作主义的方式,他们或在朝而不问朝政,一味大谈学术。但谁若还不合时宜地大谈儒家之“忠孝仁义”,便有攻击当朝之统治者的嫌疑,因而儒学坐上了冷板凳,而无伤大雅的老庄思想便成为时髦。从此而起清谈之风,清谈的内容包括哲理(主要是老庄哲学)、儒学中一些无伤大雅的经义、以及一些佛学的内容等等;他们要么日日醉酒,佯狂装疯,这里有一个有名的“穷途之哭”的故事可以佐证: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常独自驾着马车,由马率意而行,自己在车上狂饮。到无路可走之际,往往“大哭而返”,后人称之为“穷途之哭”。这样的作法,似乎为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他们已经努力了,但也到了无可奈何、无路可寻的地步了,所有一切,只能求保命而已。所以,我们在今天不要指责他们“消极、颓废”,换上我们在“言论自由”“民主”的今天,尚且不敢言政府之是非。而当时敢言者更是拿着身家性命作赌注,所以嵇康被杀,阮籍“口不臧坯人物”自有他的无奈。

也有一部分不愿合作或被排挤、或为避祸、不愿同流合污而退出官场者,也就回家过上了男耕女织,耕读传家的生活。于是,这些原来的儒士们只能做一个艰难地取舍,抛弃“致仕”的想法,而只能将基本的精神生活,偏重于自我完善的修身这一方面了。所以,这一时期,开始了中国儒学的反思时期,也是被冷遇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自我反思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文化人格”的时期。儒家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从此也就融合到农根文化之精神中。

而此时在汉代坐惯了冷板凳的老庄道学,却在魏晋成为时髦。积极入世的儒学反而坐了冷板凳。清谈成风,老庄哲理自是清谈的主流。不过,魏晋之际,从学术上来说,却不失为一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对《易》、《老》、《庄》的注解和阐发,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学术成就。这种庙堂风气,也影响了退隐回家的“在野者”。而当他们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下,打开老庄着作寻找精神慰籍的时候,却也同时发现了中国文人的最佳的精神归宿。于是,儒家文化中千古皆可通行的“独善其身”主义的精华,与道家返璞归真的无为主义相结合,在崇尚农业文明的观念和与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合作的道德原则之上,产生了“农根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就出现了它的第一个先觉者和躬行者——陶渊明。

❸ 知识分子都有谁

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
根据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典型的的知识分子可包含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在这里,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

❹ 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这样的家庭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有一个非常愉快幸福的成长环境,从来没有“别人家孩子”的压力,性格独立有主见;坏处是讨厌被约束被指教,并且不喜欢和别人争,不具有什么上进心和人生的野心。

最后说,有很多知识分子,其实是礼貌而带一点疏远的,不会对他人提诸多要求,那并不是感情上的不亲,在我的理解里,大概是一种克制和界限感吧。

❺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

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

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

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级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

❻ 真正的知识分子有哪些

知识分子,是指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以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工程师、管理员、技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的代表、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教师、科学工作者均属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人。

❼ 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当今还有没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而产生,它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灭而消失。所以,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同。我国现阶段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我国现阶段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❽ 什么是知识分子

不带职业背景说两句个人立场的看法,世界范围而言,除了极个别地区,不存在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分类。如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一般以资产阶级、工薪阶层等划分最主流的群体,而职业上会根据领域称某些人文科学领域的人为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等),也会根据职业环境划分称谓,如白领、蓝领(往往收入更高,因风险大)等,还有以学术成就称呼某些群体,如博士等。基本上,国外统治阶层大部分都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所以不会刻意称有教育背景的人为知识分子。而在国内,大部分主流城市也有近几十年未听到过这些对读过书有一定学术认知的人为知识分子,普遍性而言,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一定教育,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特殊称呼。为何在国内某些机构或者群体内仍能听到这类叫法呢?历史原因,这是中国在1949年由工人和农民联军夺得政权后,对资本家、科学家、老师、医生、律师等不属于工人农民阶级的分类,也是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及中立的定义,知识分子分类的出现是相对于当时执政者及其带领的主力领导班子而言的,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大多是农民放下农具,或者工人停止生产而通过抗战成功登上政治舞台,所以自然会把阶级斗争看成重中之重。从清朝开始,常年的农民及工人处于社会底层,被剥削、被打压,所以当他们登上政治舞台后,会否对曾经处于他们上方阶层的群体有看法、甚至常年产生冲突,这是值得探讨的。但无可否认“知识分子”这一特殊分类和叫法是出自那个时代的执政者对有学术及受教育程度偏高的人的叫法,因为当时的农民及工人确实是最缺乏被教育的背景。所以某个特定时期的动乱,报复知识分子、资本家、科学家、企业家、甚至有一定成就的政治人物全面爆发。进入到新时代,超越法理的集体暴力批斗是不允许的,领导人们更是全部属于高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领袖、企业家、科学家等,时代已经不一样,当新一代领导人也开始是由有知识、有见识、有一定生活条件的人带领后,只会成为一种优质榜样,让大家明白有知识是日后的必备生存条件,不再存在特意把读过书有学识的人特殊形容成异于统治阶层的群体。笔者也庆幸是活在这个时代,否则早几十年出生,以笔者的受教育背景和学历而言,不是被定义为知识分子就是臭四狗类,被批得体无完肤。如果现今还听到谁刻意对别人贴标签用带有这些特定时期被批斗过的群体类型称号去拉动群众吐口水及辱骂的,切记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及分享情况。因为现在上面也是严打旧社会、旧观念、旧作风等问题,主要还是担心中基层有遗留这些曾经对百姓和国家发展非常不利的文盲式问题。试问哪家生了孩子不希望他多读几个书?哪来什么知不知识分子,还批斗?日后全部都会普及被教育程度,这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❾ 中国有什么着名的近代教育家

1.蔡元培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2.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3.吴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

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时担任校长长达17年,直至1966年逝世,为人民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竺可桢(1890.3.7-1974.2.7)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5.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

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

后见1915年《学生会会报》、1917年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9)教育知识分子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教育家们

20世纪以来, 以何子渊、蔡元培、陶行知、厉麟似、晏阳初、黄炎培、陈鹤琴、梅贻琦、张伯苓等为杰出代表,教育界名家荟萃,大师云集。

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家如黄炎培、陈鹤琴、吴玉章等从旧中国走来,跨越了两个时代。作为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在教育的不同领域有开辟之功,晚年大多沉潜治学、扶掖后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霍懋征、斯霞、敢峰这批教育家,如春风化雨一般,提供了教育作为人学和“爱的艺术”最初的本土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