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国舞蹈知识讲座总结
扩展阅读
专插本教育机构怎么宣传 2025-01-15 16:50:17
同学生日送什么生日盲盒 2025-01-15 16:36:14

中国舞蹈知识讲座总结

发布时间: 2022-07-27 20:10:35

1. 北京舞佳舞的创始人

冯正,北京舞佳舞创始人之一,毕业学校于北京外国语学校,擅长舞蹈风格为Popping。1998年中国第1届街舞大赛总决赛排舞冠军、个人SOLO冠军,2003年CCTV3全国青春劲舞大擂台总冠军、全国青春劲舞大擂台全国冠军。

2018年3月,参加爱奇艺综艺节目《热血街舞团》获得年度热血“舞”士称号;6月,作为嘉宾参加爱奇艺综艺节目《机器人争霸》。

拓展资料:

北京舞佳舞,中国第一街舞团体,2018年2月,团队成员黄景行、杨文昊、林梦、王子奇参加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3月,团队成员冯正、腾仔参与爱奇艺综艺节目《热血街舞团》 。

2004年CCTV5中国街舞大赛男子单人冠军 团体齐舞冠军;

2005年CCTV5中国街舞大赛男子单人冠军 男子单人亚军 团体齐舞冠军;KEEP ON DACNING VOL1 POPPING组冠军 BREAKIN组冠军;

2006年CCTV5中国街舞大赛男子单人冠军 男子单人亚军 团体齐舞冠军;KEEP ON DANCING VOL2 POPPING组冠军 HIPHOP组冠军 团体齐舞亚军;

2007年CCTV3舞蹈大赛 团体齐舞冠军 编排金奖;上海BEATFLAVORVOL1 亚洲舞蹈大赛 POPPING组冠军 ;NEWSTYLE组冠军;郑州THATS MY WAY VOL1亚洲舞蹈大赛 POPPIING组冠军、亚军;NEWSTYLE组亚军 ;LOCKING组冠军、亚军;韩国4DA NEXT LEVEL国际舞蹈大赛 BEST 4;韩国BBOY UNIT VOL8中国代表并获得POPPING组亚军;英国UK BBOY CHAMPIONSHIP POPPING组冠军;

2008年CCTV5中国街舞大赛男子单人冠军、团体齐舞冠军。

参考资料:网络-北京舞佳舞

2. 吴晓邦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有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3

3. 简述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

美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

美育的特点

1、计划性。学校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接受训练,从而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

2、循序渐进性。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美育活动。不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美育的要求和内容是分层次有计划来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门课、每一个专题、每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也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

3、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必须严格地符合科学的结论,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什么美,什么不美,为什么美,为什么不美,都应作出科学的解释。学校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进步的、健康的4、集中性。由于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机会,而且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使之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4. 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习题答案 用考古文物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女乐的审美特征

文物推荐:赏功宴乐铜壶。特征建议自己总结,在下学考古的……皆觉得,大体还是纤瘦。

5.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高中文化生活每一单元选取要点作答,则高分

6. 急!求中国古典舞的简单介绍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

1、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

(6)中国舞蹈知识讲座总结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7. 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

我们要先讲透一句话,才能讨论“爱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句话,是孔子说过的。

“爱自己”是对于任何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类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事。

它是一个人存活于世所能够创造出意义的根本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爱他自己,那么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个人等同于没有存在过。

因此“爱自己”是一种无条件的、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应该秉持的信念;这种信念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不与任何外物有逻辑关联,没有任何一种理由、任何一种原因可以让一个人不爱他自己。

“我不可爱、我长得丑、我一事无成、我贫穷、我没有任何成就”等等这些都不是你讨厌自己、伤害自己的理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你如此轻视自己。

我们爱自己是且仅仅是因为:我存在着,我要让自己活得舒服。
这就是唯一且最根本的原因。

任何因为“我无能、我很丑、我很穷”等理由而导致的你的不自己,其全部的来源只是——你被洗脑了。

每个人从本质上讲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但是,社会和集体创造出了很多价值评判的规则与类别:长得好看的人比长得丑的人价值高、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价值高、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价值高等等;

但是多数人看到这些价值对比时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难道不是吗?这个社会本来就是长得好看、有钱的、学历高的人价值会更高啊!

所以这更加印证了前面所说的:你被洗脑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谁规定的有钱的人就价值更高?为什么多数人都这样认为这就是理所当然的?

根本的原因是且只是你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意识的婴儿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就在不断的被灌输这些价值评判的标准,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执行着这些价值对比,你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这些影响,所以你才会这样认为。

这就是唯一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其他。如果你开始论述价值标准存在的合理性、开始大谈什么种群发展、什么迷因之类的,那只能说明你的思考现在连边儿都没摸到。

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无条件的“爱自己”,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人类一切社会属性的解构。
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一切的价值评判标准不过是人类社群所创造出的一些概念、只不过是一个多数人都在玩的游戏,然后——“我们爱自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这种信念也就自然地诞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

有很多人将“爱自己”称之为是一种“能力”,其实“爱自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问题只在于我们的群体和社会扭曲、阻碍、扼杀了这种天赋。

它们抹灭我们这种天赋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价值评判系统”。

看到这里有一些聪明的读者会认为“社会价值评判系统”造成的根本问题在于令我们开始向外寻求了,我们开始用外在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其实不是,这种评判标准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令我们开始追求“价值”。

“价值”是这个大型游戏——“地球online”游戏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它是衡量一切的通用标准,它是所有玩家日以继夜都在追求的东西。

我们的确已经深陷于这个局中,我们也的确没有不玩这个游戏的选择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的认同这套标准,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把这场所有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游戏理所当然的视为客观现实。

佛教的很多观点都是在说叫我们不要执迷于这场红尘游戏,而是要保持清醒,意识到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但是这样一种认识其实是非常的极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彻底的将人的社会属性给消解和否定了,所以佛教的思想会走到一个“空”。

但就像我们打网络游戏一样,只要有人在玩,我们就不能彻底的否定这个游戏就是完全虚拟的,游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它存在的形式在于人类的脑海、认知、行为方式等之中。

如果彻底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那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消极的虚无,“一切都没有意义”这句话就变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而不是一种“接受”。

“接受”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是一种平静的表达,只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描述,这里没有失望、没有疾世愤俗、没有心如死灰,没有陷入绝望。当你说“一切都没有意义”时就像你说出“今儿天气不错”一样平淡。

我在这第一部分阐述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为了为你提供一个视角:

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概念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非理所当然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和限制,我们并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价值标准和别人的看法来衡量自己。

只是我已经加入了“生存”这个游戏,所以这一切的概念我都承认他们是客观存在的,我不会被它们限制,但也不会无视它们。

总结成一句话来讲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Ⅱ、

当我们对人的社会属性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新的信念——我最重要。

在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这篇文章里我们谈到:不自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拥有一种负性的核心信念——我不重要。

当一个人认为他自己不重要时,他就会从潜意识的最深处丧失掉做事情的动力。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他们自己也很想努力,也很想做出一些成就,但是他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们知道要停止玩游戏好好看书、他们知道现在是考研的关键不能再在图书馆里混日子、他们清楚不好好工作的后果,但是,他们无论如何就是做不到。

其实这就是因为最根本的内驱力的缺失,他们在骨子里就并没有要去做出一些成就、创造一些意义的动力,所以自然会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

那为什么认为自己不重要会和一个人没有做事情的内驱力有关系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自我故事世界”的中心”的问题。

“自我故事世界”这个词是我造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在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时候用的是一种“故事”的视角。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像“看电影”“看小说”一样去记忆和理解。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自我故事世界”的中心应该是他自己,他就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他获得了自我故事的绝大部分的戏份和关注,他自己会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义,经历各种各样的冒险,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故事主角”——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所有人都向往的一个精神原型:Hero。

但是,当一个人秉持着“我不重要”的核心信念时,他就会将自己放置在“配角”的位置上。他会认为自己不配做主角,认为自己太垃圾,自己不够格。

他厌恶这个无力成为主角的自己,于是他转而会去向别的更优秀的“故事主角”认同,并通过“攻击和否定自己、自我伤害、自我贬低”等方式来和真实的自我“划分界限”,从而不用体验到“我很差劲”的负面感受。

向别的主角认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崇拜明星偶像,看电影,看动漫,向优秀的人亲近、成为他们的朋友或附属等。(ps:这种认同在形式上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类似,但内在动机是不同的。)

要注意,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都会看电影、追明星,但是这种正常的观影追星只是在那些短暂的时间之内通过对角色的代入感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这些时间之外,我们还是自己故事世界的中心。

但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回头想一想发现绝大多数时候你都不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你始终在幻想着成为别人,始终在关注别人的生活,多数时候你都是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你好像从没关注过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怎样才开心,那么这说明你一直在干一件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忽视你自己。

为什么说忽视自己是最愚蠢的事?

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世上只有一个你,你只有这一次人生,你本来就是你自己世界的中心,而你却一直在抹灭自己的存在,非要去做别人的配角,非要浪费自己生命,非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标准来伤害你自己,难道还能有比这更愚蠢的吗?

为什么我们要在第一部分去解构人的社会属性呢?其实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意识到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评价你,你不需要因为任何自己的短处而羞愧,你更没必要用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

那些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概念,用来洗脑你、控制你、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更听话的社会奴隶。

为了让你为了一个只是多了个LOGO的包而拼命工作从而把你的血汗钱送到资本家的手里,为了让你接受买房子是刚需从而为了一栋添加的住所背上一辈子的债务,为了让你在既得利益者面前卑躬屈膝以满足他们的优越感。

你用金钱来衡量自己时你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奴隶,你用外貌来衡量自己时就成了男人、整容院、化妆品商的奴隶,你用知识来衡量自己的时候你就成为了罗振宇这些知识贩子的奴隶。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鼓励大家不赚钱,不好好打扮外貌,不学知识,而只是说你不要用这些外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赚钱、好好打扮、多学知识能令你生活的更好,我们当然要去做这些事。

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无价”的,每个人都是“无价”的,我们都没有任何价值,所有的这些外物其实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的价值增益,你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你也不需要让自己有什么价值。那根本无所屌谓,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舒服而已。

然后,你就能转换一种心态,也就是我们在开头所说的:我最重要。

为什么解构掉一切外物的价值之后,我们就能够认为自己最重要了呢?

因为我们之所以把别人当成中心,把自己当成配角、想成为别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价值评判系统”在作怪,有了价值对比,你自然会想成为“更好的”,但如果我们在根本上就跳脱出这个价值评判系统,那你就不会被这些外在的标准所控制。

所以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我的生活只能由我自己掌控、我不可能成为别人、我也不可能去体验别人的生活、我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自己摆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这个“最重要”不是说我们完全忽略掉其他人,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了;
而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世界中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是我自己世界的唯一中心。

Ⅲ、

在从信念层面上完成这两个转变之后,我们需要从四个小的层面上做出些调整。

一、充分而适当的自我关注

不恰当的自我关注主要有两种:一个是自我忽视,一个是关注的重点全在自身的负面特质上。

无论是爱人还是爱己,对爱的对象足够的“关注”永远是第一要素。

你只有足够关注这个对象才能够了解他,只有了解了一个人你才能谈得上去爱他。

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吃年糕,有的喜欢吃苹果,有的喜欢自在逍遥,有的喜欢每天工作排满,你也需要先了解你自己,知道了自己的特性和喜好才能爱自己;

同时你要关注的并不是天天要揪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是在于关注你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通常都比他自己所认为的要敏感,也正因此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己的感受有着忽视、压抑、和否定。

“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做事情的动力,丧失了对生活敏锐的感知,也会导致一个人的生活丧失激情。

所以我们要先学会“充分而恰当的自我关注”,才能够逐渐给自己的世界注入多样的色彩。

二、意识到我们拥有“对自己好”的能力

有很多人非常擅长对别人好,对自己的恋爱对象、对朋友、对亲人,但唯独会忽视对他们自己。

这种情况本质上其实是因为:这些人在逃避责任,他们希望让别人对他自己的生活负责。

因为当我们对别人好的时候,多数时候都是基于一个隐含的“交易要求”:我对你好,请你也要对我好(请你对我更好)。

比如说是一个小孩子,他想要一个玩具,很贵好几百,他自己买不起;于是他向父母或者长辈撒娇,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可爱听话的样子,给他们捶捶腿,讨好他们,然后这个孩子发现他自己的愿望竟然被满足了!

于是“对别人好”和“讨好别人”在这个孩子的认知里面就成了一件很划算的买卖——我只需要撒撒娇、让别人喜欢我,就能够获得很大的回报。

这样一种认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那么一些,但有的人如果没有完成心理上的自立的话,那这种观念就会被扭曲成一种很可怕的限制——我是个没有能力的人,我没有办法达成我自己的愿望;我只能通过讨好别人,来让别人能够满足我。

这种信念的背后有一个自我否定性的假设:我没有能力对自己好,我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在恋爱中对于恋人过度的讨好,如果对方不再爱他或是抛弃了他,他就会十分痛苦,不断地苦苦哀求,希望复合。

其实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多爱对方,他们放不下的只是一个“能满足我所有要求的父母”的幻想罢了。他们对对方的各种好只是为了控制对方,就像小时候讨好父母以期他们为自己买玩具、好吃好玩的一样,他们也是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一种隐性的回报。

所以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作为成年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多种层面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不再是需要通过讨好别人才能获得满足和回报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是需要别人的关爱才能安全生存的小孩子,我们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有能力对自己好,我们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停止任何形式的自我攻击

很多人之所以会自我攻击是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自我攻击是促使自己改变的一种动力。

这种认识恐怕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多数都是打骂一通,威逼恐吓,而不会先去试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们作为学生没考好时,所有的老师都只会点名批评,劈头盖脸的骂一通,指责你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却考不好,你真是头穿着迷彩服头戴一条内裤的野猪!

我们习得的面对自己的失败、错误的方式就是对自己的攻击,所以我们想都没想过这有没有效,就直接作为传统一样拿来对付自己了。

事实是这种自我攻击通常起不到促进自我改变的作用,它只会令我们更加丧失行动力。

失败了、做了错事,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永远应该是“先对自己表示理解和包容,然后再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提升的途径”。

四、创造一个爱你的“场域”

这个场域指的是环境和人际关系。我之前也在一些文章里提到过,环境、和别人的看法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心情和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我们也需要自己主动地去选择和创造一个让自己觉得更舒服的环境与人际关系。

把家里收拾的更干净一些,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饰品,选择三观相近的朋友,换掉消耗自己的工作,这一部分可以不用展开叙述,总体思路就是“选择让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

Ⅴ、

最后还有一个实操层面的建议可以给到你:好好地去谈一场恋爱,好好地去试着“爱”一次别人。

我们所有理论层面的讲述都可能会在你看完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被彻底抛在脑后,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抱持着一种认真的心态好好地去爱一次别人,那么这种对于爱的认知就会根深蒂固的被你所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爱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既是爱的主体、也是客体,这样不可避免的会给我们理解什么是“爱”造成一定的障碍。

但如果我们先试着去爱别人,有一个活生生的客体是我们爱的对象,那么我们就能够很清晰的理解到怎样才是真正的对一个人好。

我们就会清楚,爱是尊重,我们会尊重自己的独特天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会再试图成为别人;

爱是真正的理解对方的需求,我们就会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会沦为别人的从众,不会为了一些虚幻的意义而虚度自己的生命;

爱是真正的在爱对方这个人,而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如此你就不会再以一种很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你会给予自己真正的滋养和关注,并充分的享受当下在做的事;

爱也要建立在双方各方面基本契合的基础上,如此你就不会再追求什么更好的,而会意识到对你最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爱是…………

总而言之,“爱自己”这三个词的关键字是在于“爱”,而非“自己”。自己还是别人这只是爱的对象的不同,但爱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是在“爱”,这才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学习的。

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天赋,但更是一种“状态”。

这个状态指的是这个人他的心态、行为、习惯、倾向等等都是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出“爱”。

我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大致是说有一个人经常健身,床上总是放着一个臂力棒。
有一天他隔壁的舍友来他们宿舍玩,就说他健什么身啊就是装逼,他握这臂力棒肯定连50个都握不到。
这个人就笑笑没说话,含糊了几句。
但隔壁这个舍友的情商好像确实是比较低,反而更加得意,嘲笑说他要能握到50个自己就吃屎,还拉着旁边人起哄。
这个人拗不过就拿起了臂力棒,一口气轻松地握了49个之后,把臂力棒一丢,说没力气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这几天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里,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觉得故事里的这个人就是拥有着一种“爱的状态”。他的胸怀非常的宽广,他拥有着容人之度,他非常绅士的证明了自己同时也没有置人以难堪。

一个人爱不爱自己,从他对世界、对别人、对问题的气度和反应中也能可见一斑。

接受自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不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试着对这个世界更温柔一些。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变了,你自己“场域”的气质也会因而逐渐变化。

以上。

8. 八篇思想汇报求救

摘要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9. 佛教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为自己的组成方面。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并对中国的舞蹈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