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英语教师对文化知识的忽略性教学
扩展阅读
儿童术后吃什么排便 2024-11-05 20:58:37

英语教师对文化知识的忽略性教学

发布时间: 2022-07-24 08:26:29

㈠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彭桂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每一位英语教师见证和经历了英语教学方法、方式的巨大转变,从原来的纯语言知识教学,到现在的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出,涵盖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及学习策略的培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在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做了以下尝试: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任务型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常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学习中接触和了解该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例如,我在准备上七年级下册Uint8 Topic2.SectionC这课时,我先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分成6组,分别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Japan、Thailand、Indonesia、Brazil 、Muslim Countries以及我们国家或其他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同学们也感到很好奇,兴致很高,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第二天上课,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先做了开场白:“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m? 完成任务的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地推举代表想抢先回答,我让他们按序号来进行口头陈述:Group1: In Japan,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 shoes. Group2:In Thail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Group3: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Group4:In Brazil,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Group5:In Muslim countries,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Group6:In China and Korea , people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每个组代表回答完毕时,其他组的学生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所布置的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我及时给予鼓励:每个组均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一枚红五角星。学生们个个都神采飞扬。接下来,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整合,把1a和2综合在一起,拿出事先做好的表格发现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把传统习俗与国家对号入座。以竞赛的方式,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表格如下: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同学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其中Group3以最快的速度和正确的答案填好了这份表格: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 √ Group3获得了竞赛第一名,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们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兴奋之余,我听到有几个同学发表议论说:“怎么有些国家的风俗习惯那么小气,那么计较呢?”我的心里不由得正视起来,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理解的问题,作为教师是不能忽视,避而不谈,吱唔过去的。我抓住这几个学生的话题因势利导:“我们对异国文化没有必要去评头论足,应该采取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了解其背景、渊源、文化含义、宗教含义等,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我们除了尊重异国文化,还应保持本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这堂课上下来,学生们收获颇丰,既学到了英语语言知识,又了解了异国的文化传统,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外语的。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外国语言的背景,渊源等,而以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去理解,势必会闹出笑话或让对方不高兴。因此,我在上课遇到相关语言材料时,常常会提醒学生注意:我们遇到熟人,常常会问“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里?”。但是,遇到英美人士,如果问对方“Have you had dinner?”“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多管闲事。当有人因为你穿的衣服漂亮,英语说得很好或某件事做得很棒而夸奖你时,按照我们的传统习惯常会回答说:“没什么!”“哪里,哪里。”“干得不好”以示谦虚。而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说:“Thank you”以表示感谢对方的赞美和夸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words、expressions and patterns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 所以,我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正确、得体的交际,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㈡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详细�0�3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摘 要】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并做好。本文就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去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英语阅读同样重要。正如《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到小学毕业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 小时,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由此可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分析 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并做好。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为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浅,知识点少,有的英语教师对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适当地开展阅读教学,巩固学生英语课内学到的单词和句型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教好基本教学内容就可以,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开展阅读教学。 2.忽略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有的英语教师没有通过指导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过程采取放任态度,缺少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阅读兴趣滑坡。 3.忽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英语教师虽然开设英语阅读教学课,但也只着重在学词汇、讲语法、做练习上,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困惑。她们在教学中主导课堂,使学生养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她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注意文章的个别细节,忽略整体篇章的结构;或停留在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理解句子,缺少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割裂了语篇,影响了学生对完整语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4、忽略对阅读背景知识的渗透。有的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艺术、生活习俗、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等特点的背景信息的介绍,使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产生歧义。 二、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着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因此,要改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合理选择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很重要,教师首先要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要遵循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的原则。因为阅读内容过于简单便起不到阅读训练的作用;而小学生英语词汇量少,阅读能力弱,如果阅读材料生词量太大,知识内容太深,难度过大,学生很难进行阅读,容易让学生有强烈的挫折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仅限于书本上的阅读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有必要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得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并从中接受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教材里那一篇篇生动的故事,便是他们很好的阅读教材,且教材内容难易适中,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掌握教材里面的内容,教师还应补充课外的阅读教材,如《新课标小学英语阅读100 篇》、《阅读升级》等,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英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所以,教师教学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包揽了许多应由学生主持和负责的学习过程,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善于组织教学,克拉申曾经说过:教说话的最好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所以语言的输入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语言的输入何来语言的输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理,把自己作为活的课程资源,如和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身边的人和事,把这些话题作为重要的话语素材融入教材,引入课堂,如在教学三年级起点第七册Mole 1 时,教师可通过谈论自己的假期旅游经历引入课文,同时利用自己所拍摄的照片以及旅游所获取的信息,引出句型的教学;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决定,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特别是要完全在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阅读超出自己词汇范围,稍稍有点难度的材料,长时间保持专心致志地阅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采取比赛形式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比赛猜测词义,有意识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新词词义的能力,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比赛查字典。对于一些无法猜测的新词,鼓励学生查字典,特别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很少,通过字典的帮助,减少了阅读的困难。另外还可采取讨论法,根据所提出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话题或利用文章的标题、插图来预测文章可能要谈及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起点第六册Mole 5 时,教师可先出示课文的挂图,让学生讨论:What happened?讨论完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辅导,最后让小组推荐一人说出答案,教师再作点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并介入学生的理解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控,把阅读训练渗透到阅读能力培养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训练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渔”而不是“鱼”。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应倡导反复阅读。对同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如在教学三年级起点第七册Mole 6 时,教师可让学生听第一遍录音,解决生词;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⑴ Who wrote the letter? ⑵ Where is Laura from? ⑶ Where does Laura live? ⑷ What has Daming got? ⑸ What has Laura got? ⑹ Can Laura use them?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第二遍录音,听完后,为了兼顾差生,可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听第三遍录音并跟读;最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再次讨论,以Sam and Amy 的名义向Laura 回信。另外,教师还应提倡复述课文,包括填空复述,或把课文主题图分解成连环画看图复述,或根据段落大意复述等。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和阅读鉴赏力,而且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再造力。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遵循这些阅读心理特征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够正确得体。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时,还要结合人文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国情、文化等知识,可以结合每个单元背景知识的介绍,查找选用或改写类似文章,供学生们阅读。如在教学三年级起点第七册Mole 4 时,通过让孩子了解英美国家的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的来由,既帮助小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又了解了外国的风俗习惯,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阅读文章的兴趣。再把西方节日文化与孩子们都很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理解课文甚至整本教材带来方便,而且还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阅读策略,对以后同类文章的阅读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巩固阅读能力。环境可塑造人,亦可改变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小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教师应利用学生活动的空间融入英语,千方百计使英语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同时学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质设施,精心打造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的环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校园的醒目处设立英语标志牌或张贴英语格言、英语标语等,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画廊,利用学校的广播定期定时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语儿歌、英语歌曲和英语儿童电视节目。教室里,用班内图书角里的全英故事让孩子们融入到英语世界,轮流自制的英语日历要配上天气预报及个人特色内容,英语板报成为孩子们自由创作的园地,英语习作展示栏为学生提供了放飞梦想的发表平台;在联欢会上,要让英语节目成为一大亮点。总之,应通过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巩固阅读能力,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阅读是一个特殊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对我们课改前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我们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潜能,进一步提高、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㈢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教学一定要贯穿文化教学,我们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理解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文化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为此我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我们的学生即将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交往,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等.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们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制作了有关课件.其提供了圣诞节的历史,有关圣诞的英语故事、歌曲,整体内容丰富有趣,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可爱的圣诞老人现场互动并且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通过阅读ChristmasEve等英语故事,可以欣赏Silentnight等优美的歌曲来感受圣诞的气氛.课后,让学生制作一张ChristmasCard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浓郁的外国节日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呈现圣诞文化同时,还让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新课标》二级要求,让学生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由于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的习惯存在着差异,我们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中国人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因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有鉴于此,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们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都不一样.不熟悉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反之,在英语国家对年长者直呼其名并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恐怕就会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而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种寒暄在在我们上海已渐成习惯,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响之故.
我们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民都十分讲礼貌,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习惯说最普通的回答是:哪里,哪里而在英语国家却应该说Thankyou.如,B:Yourshi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维就与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通常通过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应答(quickresponses)设置文化语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初次见面的外国游客和中国导游,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遵循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要求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避免谈话禁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其自觉又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国的特色菜外,还给他们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吃点甜点,在美国等西方的餐馆里,点菜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饮料(drinks),汤(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点(dessert)等.同时,我们共同回顾所学过的课程请学生进行口语操练,同时希望他们keepagooddiet.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此时我们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我们还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传播文化.
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来共同开发学习资源.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交笔友,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强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活动,能活跃英语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课堂内外穿插英语歌曲,英语短诗和故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教材九年级中的TheNewOceanWaves乐队时,又讲述了摇滚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爵士音乐诞生的社会环境等,这样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收看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或教学节目.这类节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而且也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给他们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找答案.
3.在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板报开辟了英语学习园地,介绍一些习惯用语,名言名句,利用这些展板定期进行英语文化宣传.此外,我们重视教室英语氛围的创建,我们通过教室布置,体现文化理念.比如:本学期开学,我们预备班级通过走出家门,了解世界这一主题来布置,学生们搜集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概况,以及英语国家的一些地理历史状况、风土人情和潜在的文化理念.
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进思想,但不能因此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爱家乡意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语言学专家说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正确的信息,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欠缺,使其对英文的某些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误解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就拿一些颜色词为例,如:green-back(美钞),green-house(温室),green-eyed(眼红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红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纯金),blue-blood(贵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hite-livered(胆小的),white-headed(淡黄色头发的),yellow-belly(可耻的胆小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等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以上内容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就必须平时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

㈣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

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种等级证书考试,多半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样一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技能外,更应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融人高职高专的语言教学中。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其学习目的并非单纯地修学分、考级拿证,而是为了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其英语教学的核心之一应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较之以前,中外文化的交流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就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了探讨。

一、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培养离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当今社会,互联网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学生普及英语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去体验相关的文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结交外国朋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赏经典影片,了解外国文化和西方的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从而培养文化意识、增强文化修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例如: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时事评论,甚至电影台词中有意义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强化文化素养,拓展文化视野。除了在课堂上的渗透之外,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角,举办校园文化节,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文化专题讲座,组织英语晚会,排练英文戏剧,课本剧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于主导地位,统领着全局,但是这个阶段本应采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的课堂教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此外,现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要使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教师的传授。所以,教师不仅是文化内容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边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双边的文化知识,这种双重的文化修养是保障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增强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动向.以便第一时间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进而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以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际。在英语教学当中,教师更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文化方面存在的难点与盲点了然于心。只有文化修养提高了.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把相关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三、注意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如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并找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比如赠送礼物,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四、注重本土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输入与传授,也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主要起到帮助交流的作用但有时影响交际的原因不在于缺少英语文化知识,而是本土文化知识欠缺造成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都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英语文本,而以本土文化为背景的英文读本则鲜见。一直以来,我们都时刻感受着本土文化,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未系统地接受过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只学会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而无法有效地把本土文化输出与传递给对方,从而导致学生慢慢丧失立足本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并不单是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国家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本土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到与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能力在不同文化场合下有效地与对方交流,达到互动,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要让学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揣摩对方的意思,这样可以大大避免将对方简单分类及民族中心论的倾向”。因此,文化的融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成为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作用。

㈤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

1. 小学英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1.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风俗习惯到历史宗教,从物质文明到社会制度,从价值观念到审美情趣等等。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用语言来记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也要用语言来描述,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信仰、世界观等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语言可以记录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它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即语言的变化反映文化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
1.2学习语言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极其有限,而中西文化差异的范围又那么广泛,因此没必要把功夫花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以它为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我们用英语这门外语交际自然涉及跨文化交际。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具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交际提供前提,同时语言的得体性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要想运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仅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成功交际提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渗透。
1.3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文化层面,单词、短语、成语、句子、语篇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PEP Book1 Unit4 We Love Animals时,一般我们都会用到:I like…这个句式。有个学生说:“I like pigs.”,不少学生都笑了出来,于是我便问了一些学生“What do you like?”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告诉我“I like cats.”于是我给他们解释了一下,虽然pig在我国一般有着“好吃、懒做”的含义,是贬义的,而在西方却是财富的象征;相反cat在西方则指的是魔鬼的化身,如“She is a cat.”不是说她像猫一样很可爱、很温柔,其真正的含义是指她的心地很恶毒。经过了这番解释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如果套用我们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1.4所学目的与文化意识的增强,促进小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作为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应该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中的。只有学好了自己本国的语言,了解了本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在进行外语文化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逐步地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1.5开放的信息社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2. 曾经的“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2.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经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2.2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我曾经使学生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借助音标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应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W. 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这四步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存在,只是侧重不同。为了将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读几遍本无可厚非,但像这样违反认知规律,将读的心理过程分化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到每次的阅读活动中,将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3割裂文章,只抓重点
我有时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 渗透文化意识的措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进行日常交际呢?怎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我结合PEP英语教材,在把握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意识。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3.1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
小学生喜欢动手和游戏,因此以游戏来吸引他们,以此产生对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
3.2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其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3.2.1通过词汇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
如“dragon”一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而在汉语中,“龙”却是古代帝王的标志。在教授单词时我还列举了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Green格林(绿色)等。最后我还补充了有趣的习语:black tea(红茶),White House(白宫),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可让学生一些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3.2.2通过课文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盘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
在教授“How nice!”时,要向学生渗透:在英语国家,当别人用“How nice!”夸奖你的东西时,你应爽快地回答:“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又如,在教“How old are you?”时,就应该适时告诉学生,中国人对年龄问题没有太多的禁忌,但是要尽量避免向英语国家的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在他们眼里,young代表生机、希望,old 则代表无用、累赘。“收入”、“去向”和“婚姻状况”等问题也是他们不愿随便被问及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当成话题来谈论。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适时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3.2.3通过歌曲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挑选了几首歌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动动、演演,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演唱《Old Macdonald》”一歌时,我让学生分组轮唱,边唱边叫,这儿呱呱,那儿汪汪,小鸡唧唧,老牛哞哞,猪仔噜噜,绕口令似的词,越来越快的节奏,同学们唱得、笑得气都喘不过来。在教学歌曲《There was an old lady》时,我先告诉学生,有位老太太吞吃了一只苍蝇,问学生老太太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她大概会死的。果然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随后,我让学生想办法救救她,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人提出让老太太吃蜘蛛。原来,接下去的歌词大意是:为捉蜘蛛吞下小鸟,为捉小鸟吞下猫咪,为捉猫咪吞下小狗,为捉小狗吞下山羊,为捉山羊吞下老牛,在吞下老牛以后,老太太死了。当然,这是一首荒诞的歌,但其中体现出西方人的特有的幽默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授了物物相克的生物链知识。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3.3 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如果能在比较中学习和运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说打招呼吧,中国人见面很喜欢用“吃饭了吗?”来互相问候,而若你对英美国家人士说这话,他们很可能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加以说明。
如PEP Book1 Unit1 中有一句话“Bye, Miss White!”,此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为称呼语用。再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 it’s a secret.”,因为在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显得不礼貌。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禁忌,我们才不至于陷入“虽能发音,却不会说话(说话不得体)”的尴尬境地。教会学生讲话并不难,教会学生说话得体却不易。说话得体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
3.4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我们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
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互相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西方有个Valentine’s Day(情人节),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忌讳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诉学生:在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人人可为此庆祝。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教唱《Valentine’s Day》,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动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此刻情人节的含义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谈到鬼,我们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却深受孩子的喜欢。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 or something to eat?”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然能如此有趣、好玩,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学生听后非常有兴趣
3.5借助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使用电教手段这一现代数学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而互联网的教育网站里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在网络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网页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在为英语兴趣小组选择上课内容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下载了以下背景知识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英国人见了面喜欢谈天气,这大概与该国天气变化无常有关。学生对网络获得的英语知识接受得快,掌握起来轻松。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3.6开拓第二课堂,拓宽文化视角
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
本学期我承担了我校英语团队辅导员一职,我将我们的团队活动定位为“文化大讲堂”。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过程中,我都会向我的队员们介绍一些西方礼仪方面的内容,包括交谈礼仪、饮食礼仪、拜访礼仪、礼仪“禁忌”等等。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并且队员们我鼓励大胆想象和创造,将一系列礼仪知识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此外,我还提供一些书籍和资料,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西方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曾有位学者说过,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扎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交流,我们即要掌握外语,又要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才能充分展现交际功能。教学中的文化资源开发,生成,利用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特有的敏感和洞查力,给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能从简单的语言交流中透露出某种文化气息,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做最自信的交流。

㈥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一、引言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和文化教学是很重要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各个层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功能,有意识、有个性地进行文化教学,带领学生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并能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意义
这是在一项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中所做的教师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看法对比调查的结果,从此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其实非常渴望了解更多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介绍,而我们教师却恰恰忽视了学生的这个渴求。我们教师忽视语言文化的教学而过分重视语言技能的结果常常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给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造成了障碍。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课文文本,引导学生解读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意识的渗透要自然得体,否则将会给学生一种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觉,那么,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渗透文化意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英语教材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文化教育的载体。这套教材以话题为主线,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只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善于从课文文本中捕捉、理解和引导学生欣赏文化差异,都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例如在七年级上的Unit 1当中我们可以适度地介绍中英文姓名的差异,再比如讲到家庭成员这些表示称呼的词时,学生常常会提出疑惑:为什么英语中的一些称呼有些只区分男女性别,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人区分爸爸的姐妹要叫姑姑,妈妈的姐妹要叫阿姨,而英语里统统称呼为“aunt”,这其实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他们推崇男女平等,这样不区分配偶双方的性别的称呼就显得男女平等。因此,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指的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包括对自己本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渗透。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的Section B 3a这个语篇中就介绍了用中国传统方式怎样让我们保持健康。A healthy lifestyle ,the Chinese way.我们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告诉我们的学生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丰富地蕴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现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在世界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让学生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学校各项教学资源(讲座、英语沙龙、英语广播等)开展语言文化渗透。笔者所在的一所初级中学是一所以英语为特色的学校。我们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英语广播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例如在English culture 栏目中我们就会结合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比如:在11月份我们就介绍Halloween的一些习俗:When Halloween arrives,the children will wait to wear colorful costume,wear strange masks and carry a light “Jack Light”to others’homes,asking the people for the great holiday gift.If the owners do not give candies or gifts,children will throw eggs into their houses which is called trick or treat.我们甚至还会介绍一些地道的英语俚语、谚语等。这样做效果不错,所编制的节目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还鼓励学生投这方面的稿件,让他们体验感受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在每半个学期举办的英语文化周活动中,我们会开展英语文化讲座、英语文化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我们的文化意识渗透也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也许做得远远不够,但我们要始终保持着这份传播英语文化的使命感,不断尝试新的更具实效性的做法。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我们应不辱使命!
3.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词汇教学在英语课堂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也能很好地进行语言文化的渗透。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拘泥于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运用,并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了解文化内涵。如:在教授颜色的单词时我们可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红色在中国表示喜庆,而英语中的red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白色white在中国人眼中代表悲哀而在英语中却是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礼的幸福,所以英语中会有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hite man(高尚的有教养的人)和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表达。让学生知晓词汇同样会折射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逐步推进语言文化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㈦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结合英美文化知识总结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所以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然而,外语教学界只是到了 20 世纪中叶才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到了 70 年代,跨学科的综合学科 “ 跨文化交际 ” ( cross-cultural )在美国、 “ 语言国情学 ” 在前苏联形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直接的信息来源。 1983 年斯特恩( Stern, 1983 )提出了一个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的教学模式。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重要的地位。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人们逐步意识到: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美国着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 Goodenoungh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 “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 。所以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如果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考虑到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西方人交流时,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在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对方对你说 “Bless you!” 你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你坐在国外唐人街的中餐馆中,仿佛周遭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侍者拿来 Fortune cookie 的时候,你可能会想也不想地作为一种食物放入口中,而不知道这是美国中餐馆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 签语饼。以上两个例子并非笔者杜撰,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事件的主人公英语技巧不能说不好,但是,缺少的正是对对方语言背后文化的解读。而我们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启蒙教师,更应该鼓励孩子们钻到文化的深处来看英语!
二、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分类
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文化的定义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原在 1871 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仍然是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他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着名定义是: “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仍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 文化的分类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知识文化。我们刚刚探讨了文化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还是趋于笼统。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之为知识文化。其次是交际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之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及至体态语言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 一 ) 是现代外语教育家的共识
很多现代外语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过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查斯顿( Chastain, 1976 )认为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外语技能,还取决于对对方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跨文化理解本身就是在相互依赖的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目的之一;外语学习者对讲所学语言的人有极大的兴趣。布兰贝克( Brembeck, 1977 )说得幽默干脆: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外国文化是造就一个口齿伶俐的傻瓜的极好方法。
( 二 ) 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 “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而 “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的形成是建立在 “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 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是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数年前,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份不太成熟的文化测试题。(详见相关资源 “有关文化知识的测试题目” )这十道题目,与我以往所设计的语言测试题非常不同。看似没有什么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却包含了一些语言表象之外的文化内涵。可能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并不广泛,但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的内容。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十道题目都回答上来,其中包括了许多 PETS 一级、二级都已经考过的学生。我把这份题目给一些英语教师做,答对的情况也很少。而且,有的教师还向我提出了疑问,知道这些对英语教学有什么作用啊?或者对于学生的升学考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
的确,“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脱离 ” 仍然是存在于我们小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我们的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有形的东西,而对这些语言的物质外壳后面隐藏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却很少关注。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 (一) 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家庭背景不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各异,加之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并没有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所以,笔者一直认为:文化渗透的最佳途径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讲解,又要在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文化信息呢 ? 笔者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用语和身势语等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1. 利用游戏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喜爱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 “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那么,如何把游戏作为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呢?如何确定文化教学目标( target culture )呢?目前,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所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一番心思。如笔者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 Where is …? 这一课的时候,在操练环节就设计安排了西方节日 “Easter day” 的传统活动 “Easter egg hunt”. 班里的一个同学扮成复活节的 Easter bunny ,把事先准备好的彩蛋藏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然后问其他的同学, “Where is my Easter egg?” 让其他的同学来猜。同学们会问: Is it in your desk? Is it on the floor? Is it under your chair? Is it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猜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这枚彩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在 ” 找彩蛋 ” 这个特定的活动中,很自然地掌握了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等几个方位介词。在完成了这个 “Easter egg hunt” 的游戏之后,教师再通过课件介绍一下西方的 Easter day ,如复活节的由来,复活节兔子的英文名称,西方传统的复活节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复活节彩蛋等等,学生对复活节的初步认识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应景游戏。如我就曾经在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 Halloween 里,在课堂上模仿了 “Trick or Treat” 和 “Bobbing for the apples”. 在学习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名叫 “Secret Santa” 的活动。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份圣诞小礼物,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而把所有写有学生名字的纸条混在一起,让学生依次抽取。如果纸条上的名字是谁,谁就要扮演 Santa, 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对方。扮演圣诞老人的学生要对对方说: Merry Christmas! This is a present from me, Secret Santa. 收到礼物的学生也要回应: Thank you! Merry Christmas, Santa! 并打开礼物。我们在课堂上还模仿西方人的生日聚会。一起来玩他们的传统游戏 “Pin-the-tail-on-the-donkey”. 这个游戏有点类似我们的 “ 帖鼻子 ” 。被蒙住眼睛的孩子需要在别人提示下把驴的尾巴贴上。我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尝试用英语来做提示, “Go straight! Turn left! Raise your tail! Stick it on…” 每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 .利用课堂评价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教育评价( Assessment for English ecation )一直是这些年英语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的研究者对 “ 评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Ralph W. Tyler 认为, “ 评价是一个过程 ” , “ 基本上在于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程度 ” 。也就是说,我们要检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既定目标的程度,评价是要对这种程度就行判断。而作为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评价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具体的评价工具。像这些年被广泛使用的 “ 学习成长记录袋 ” 就是一种很好的同步评价和后续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也有非常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手段。如语言的鼓励,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小贴画、盖小印章等等。除了一般的课堂评价用语,在生活中我还注意收集外教们的评价用语,了解他们真实的课堂模式,尝试用一些趣味性更强的、原汁原味的英美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的语言。如 Give me a high/low five. Please give yourself a pat on your back! Give yourself a big hand ! Please give him/her a thumb! 等等。特别是在中低年级, High Five 这样的伴有身体接触的评价方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每节课中老师发的小贴画( sticker )非常感兴趣,总是希望能够多得几个。但是得到之后呢?有的被随便贴在铅笔盒中,有的被夹在书里,还有的被 任课 老师贴在学生的脑门上,然后可能就不知去向了。其实,学生每节课获得的贴画数,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该节课的学习状态。但是,学生没有特定的地方收藏这些 sticker, 他也就无从知道这节课收获几个,这周收获几个,这个月收获几个。换言之,这些贴画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如果就让它随便的丢失,小贴画就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评价手段,而无从看出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乃至一年的学习状况。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就设计了下面的两个 “Reward Paper” ,分别适用于两个不同的学期(详见附录 2 , 3 )。每张都按照本学期的月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例如十月份这个月得到的所有贴画,都贴在 “October” 这一栏中。每月都要根据学生的贴画数量评出五名当月的明星,如十月的就叫 “October Star”, 而每到学期末,就会把每个月的小贴画累计加在一起,评出十名本学期的 Super Star. 另外,我在每个月份旁边都会有当月西方重要节日的图片注解,例如五月份旁边就会有 Mother's day 的图片,六月份旁边就会有 Father's day 的图片。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使用这样的 “Reward paper” 把它贴在英语书后。这样不出两三个学期,学生们会对西方的主要的节日 “ 眼 ” 熟能详,而且还经常在图片旁别添上一些图画,来补充自己知道的其它节日。
另外,我还用自己的英文名字设计了一种名叫 “Ginger dollar” 的小卡片,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同学。会在卡片上印上一些中西方有名的建筑物,中西方有名的节日食品,或者干脆效仿 “Fortune cookie”, 在卡片上写上一些充满美好祝愿或者哲理的句子,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3 .利用身势语来渗透文化意识
笔者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搭车的经历,当时和一起的同学冥思苦想,好像就是不记得要求搭车的手势到底是什么?情况颇为尴尬。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当地人举行的 Christmas Opening House, 和其中的一位加拿大人就数字的手势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他教我加拿大人数数的 gesture, 而我教他北京人数数的 gesture. 加拿大人数数的手势我一遍就学会了,因为非常简单。而我教他数遍,他才学会,因为较之他们的手势,我们的要复杂得多。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的确,我们在教英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 “Body language” 和 “gesture” 是用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的,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因为它可以使对方很容易地明白你自己的意思。所以说,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课堂上,我就力求用一些英美国家常用的身势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图,

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身势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六年级的同学在课下还通过网络等媒介,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身势语的资料。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介绍英语知识的时间,连续介绍了英美国家的 Body language 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身势语。我想,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逐步明白一点: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这个国家的身势语是很重要的。尊重他们的习俗会助你与人交流,也会使你和当地人愉快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的渗透,对他们今后的英习,一定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课堂教学外的文化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渗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弃课外的自主学习。相反,教师如果在课堂中 “ 吊足学生的胃口 ” ,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只保有短暂的表面化的兴趣,而是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差异保有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自己的课外时间加以探究,这样的英语学习才算成功。笔者尝试用 “ 读书推荐卡” When East Meets West 等主题课外活动使学生对 “ 文化 ” 领域的探究更为深入。
1 .利用 “ 读书推荐卡 ” 来渗透文化意识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来实施。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 “ 挑战美国阅读 ” 、 “ 卓越阅读方案 ” 等举措。在日本,政府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另外,还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儿童阅读日。可见,各国政府均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
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记载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学阶段,就母语经典读物阅读而言,尚且受到了漫画、游戏等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何况英语阅读呢?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尝试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了一次 “ 英语读书推荐卡 ” 的展览活动。每个学生利用暑假读一本适合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经典读物(如牛津书虫,外研社分级读物等等),然后按照书目名称、作者姓名、主人公肖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图书类型、我的读后感、快乐指数、购买地点等信息制成 “ *** 的读书推荐卡 ” (详见附录 4 )在学校开办展览,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图书。这项活动开展之初,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活动。我想:读书推荐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是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中西方文化对比来渗透文化意识
重视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要重视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换言之,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较为准确与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学生在和英语国家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无论英语的语言功底如何,总是爱犯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语言的问题。例如,我们的学生很爱询问对方的年龄和一些生活的隐私。在受到对方的夸奖时,显得很拘束、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比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找出其相同之处与异同之处,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
笔者在学校中曾经开展了 “When East Meets West” 的主题壁报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比中西方国家在称谓语、饮食、服饰、谚语、重要节日、国家重要的标志物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配以文字及图片说明。例如有的学生在搜集谚语的过程中就发现西方和中国的表达内容相似的谚语。如,西方关于一日三餐有 “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s a pauper.” 的说法。和我们中国的有关养生的谚语 “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学生在研究有关 “ 颜色和节日 ” 这个话题后,发现了其中非常有趣的关系。制作出了 “Holidays Colours Cards”.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初步渗透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考虑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那么,在文化教学这个研究领域,我们一定会大有可为的。

㈧ 目前,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一些英语教师过多地 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学 生进行商务

嗯没有错

㈨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知识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高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and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来翻译。例如:Todayisyesterday’s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直译为: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doesthe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Day),重阳节(Double-NinthFestivalortheElder’s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isfrom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语。如:
Thelineisengaged.(占线)
Let’sbagit.(先把它搁一边)
Howbigofyou.(你真棒)
It’suptoyou.(由你决定)
Getdowntobusiness.(言归正传)
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amallears.(我洗耳恭听)
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dog幸运的人,topdog优胜者,underdog失败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seldom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Party的活动。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就应当给学生讲一些英、美人的生活习惯,包括谈话的习惯,否则,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