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乙脑健康知识讲座小结
扩展阅读
同学坐飞机该怎么祝福 2025-01-18 04:28:48
优雅的狐狸是什么动漫 2025-01-18 04:27:54
音乐播放器怎么没歌词 2025-01-18 04:26:22

乙脑健康知识讲座小结

发布时间: 2022-07-20 06:58:56

A. 脑炎如何预防

一是怎样预防乙脑。乙脑是蚊虫传染的,灭蚊是预防乙脑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消灭蚊子外,还防止蚊子叮咬,如装纱门、纱窗。睡觉的时候,可以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另外,在乙脑流行期间,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觉,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10岁以下儿童应在4~5月份开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据上海市传染病院统计,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很轻。所以家长不应忽视按时给孩子注射乙脑预防针。
二是做好疫苗预防。接种这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占50%。一般要求1岁接种2次,2岁加种1次,5岁再加种1次,共4次,若有遗漏者应去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外来人口中有遗漏接种者也应去补种。
三是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四是搞好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针至6岁,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6~12个月婴儿0.25毫升;1~6岁0.5毫升;7~15岁1毫升;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大约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在乙脑流行季节,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乙型脑炎病儿常在数日内病情迅速加重,所以应在医院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如腰椎穿刺输液等。不要因疼爱孩子延误诊断。病儿应隔离在有防蚊设施(沙门、沙宙、蚊帐)、凉爽(室温低于30℃)、安静的病室内。发热时应多补充水分,可给西瓜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米汁,菜汤等清凉流质食物。对高热多汗病儿应勤擦皮肤。用热毛巾定期擦摩骨隆起处(如骶、尾部等)皮肤,以防褥疮发生。

B. 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是

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30℃。

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三条:

一是灭蚊、防蚊。搞好环境卫生,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除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消除蚊虫滋生地。扑打、烟熏或药杀室内成蚊。在蚊子多的地方,睡觉应尽量用蚊帐,家庭和幼儿园要安装好纱门、纱窗。搞好个人卫生,常洗澡,常换衣,去除汗臭味,是防蚊的重要措施。有人观察,蚊子喜欢叮咬皮肤红润的婴幼儿,皮肤白嫩的女性;出汗多、体胖健壮、过多使用浓香化妆品及着深色服装的人医学`教育网整理,更易为蚊子光顾。

二是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三是搞好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

C.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样的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乙脑或大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我国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他省皆有不同程度流行。其流行特点为:具有严格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病例呈高度散发性,一户两人以上患病者甚少;分布很广,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大多数动物形成不显性感染,只有马能得脑炎,孕猪能发生流产,公猪发生睾丸炎,人被带毒蚊叮咬后,大多呈不显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病得脑炎。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有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乙脑是严重的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疾病。

D. 乙型脑炎后遗症明显,其传播途径是什么

这个病,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它叮咬感染的人和动物后,即已携带病毒,再叮咬健康的人,就会把病毒传染给未感染者。这个病就是乙脑。

乙脑的全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大脑炎”

这个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这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不药博士】简介

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E. 乙脑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小年龄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为易感。因此,预防乙脑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F. 乙脑问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④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着。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左右。整个病程分为三期:
①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
②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皆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③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 ,称之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热期 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二)极期 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 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 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 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 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本期。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4型:
1.轻型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
2.中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 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暴发型 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乙脑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三个月内。起病前1~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大多近期内无乙脑疫苗接种史。
(二)临床特点 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且在2~3天内逐渐加重;早期常无明显体征,2~3天后常见脑膜刺激征,幼儿出现前囱膨隆;查体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等。重症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等表现;小儿常见凝视与惊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 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着,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学检查
(1)血凝抑制试验 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
(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 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若仅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以上有助诊断。
(4)中和试验 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早期为IgM,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抗体持续终生。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 发病初1~2天的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全程的脑室内的脑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比较灵敏、特异。
4.病毒分离 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通常仅于死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内,传代后作鉴定,可作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
(一)中毒型菌痢 本病亦多见于夏秋季,儿童多发,病初胃肠症状出现前即可有高热及神经症状(昏迷、惊厥),故易与乙脑混淆。但本病早期即有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无改变,大便或灌肠液可查见红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与乙脑相区别。
(二)化脓性脑膜炎 症状类似乙脑,但冬春季节多见,病情发展较速,重者病后1~2天内即可进入昏迷。流脑早期即可见瘀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链球菌脑膜炎以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幼儿,常先有或同时伴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或皮肤化脓病灶,而乙脑则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查脑脊液鉴别。
(三)结核性脑膜炎 少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病急,早期脑脊液含量可不低,在乙脑流行季节易误诊,但结脑病程长,有结核病灶或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大多阳性。结脑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减低,蛋白可增加;放置后脑脊液出现薄膜,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四)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这类病人脑脊液白细胞可在0.05~0.5×109/L之间,但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先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以后发生腮腺肿胀,鉴别时应注意询问流腮接触史。少数乙脑病人可有弛缓性瘫痪,易误诊为脊髓灰质炎,但后者并无意识障碍。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等也可引起类似症状。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检查加以区别。
(五)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的脑膜炎型易与乙脑混淆,但多有疫水接触史,乏力、腓肠肌痛、结膜充血、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脑脊液变化轻微。可用血清学试验加以证实。
(六)脑型疟疾 发病季节、地区及临床表现均与乙脑相似。但脑型疟疾热型较不规则。病初先有发冷、发热及出汗然后出现脑症状。还可有脾肿大及贫血。血片查找疟原虫可确诊。
(七)其他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暑、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斑疹伤寒及败血症等所致脑病,亦应根据发病地区、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治疗]
乙脑病情重,变化快,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症状,可互相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抓住主要矛盾,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促使矛盾转化。以利康复。
(一)一般治疗 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二)对症治疗
1.隆温 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室内放冰块、电风扇、空调等。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一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
上述方法效果不显时,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每4~6小时一次,同时加用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8℃左右。
2.惊厥或抽搐 应根据惊厥、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1)多数抽搐者,降温后即可止惊。(2)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脑水肿或脑疝者,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1~1.5g/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必要时作气管切开。(4)脑实质炎症引起的抽风可用中药、新针治疗。给予镇静剂或亚冬眠疗法。频繁的抽风可同时加用氢化考的松治疗。(5)低血钙引起的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6)由脑性低血钠引起的抽风可用3%盐水滴注。
镇静剂应用原则:(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燥,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与应用:(2)肌肉松弛后即停;(3)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常用药物如下:
(1)安定 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次,肌注,必要时静脉缓注,但不超过10mg。
(2)水合氯醛 成人1.5~2g/次,小儿50mg/kg/次(每次不大于1g),鼻饲或保留灌肠。
(3)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成人0.2~0.5g/次,小儿5~10mg/kg/次,稀释后静脉缓注(1ml/分),至惊厥缓解即停注。用时注意观察呼吸,如减慢则立即停止注射。
(4)苯妥英钠:成人0.1g,每6~8小时肌注一次。有积蓄作用,不宜长时间应用。
(5)苯巴比妥钠、副醛、冬非合剂等可酌情选用。
3.呼吸衰竭的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2)给氧 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3)气管切开 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4)应用呼吸兴奋剂 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可用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应用血管扩张剂 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03mg/kg/次,稀释后静注,20~30分钟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儿0.5~1mg/kg/次,稀释后静注,15~30分钟1次。
(6)应用脱水剂 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亦为昏迷,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脑疝,故应及时处理。其具体方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推完,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7)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4.皮质激素 多用于中、重型病人,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氢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儿童酌减。
5.能量合剂 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甙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可酌情应用。
6.应用免疫增强剂
乙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虽有使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乙脑疫苗、胸腺素等治疗者,但疗效尚不能肯定。干扰素亦可试用。
7.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1)药物治疗 ①28.75%谷氨酸钠注射液、谷氨酸片、烟酸等促进血管神经功能恢复。②兴奋不安者可用安定、利眠宁或氯丙嗪。③有震颤或肌张力高者,可用安坦,东莨菪碱或左旋多巴,亦可使用盐酸金刚烷胺。④肌张力低者,可用新斯的明。
(2)新针疗法 ①神志不清、抽搐、燥动不安者取穴大椎、安眠、人中、合谷、足三里。②上肢瘫痪者取穴安眠、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下肢瘫痪者取穴大椎、环跳、阳陵泉透阴陵泉。③失语取穴大椎、哑门、增音。④震颤取穴大椎、手三里、间使、合谷、阳陵泉。
(3)超声波疗法 应用超声波机每天治疗15~20分钟,双侧交替,疗程2周,休息3天,可反复数疗程,据报道亦有一定疗效。
(4)功能锻炼。

[预后]

[预防]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一)灭蚊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二)人群免疫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我国正在试用中,该疫苗系选用60年代SA14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后获得的三个减毒活疫苗株,远较国外的减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参考资料:
流行性乙型脑炎,根据神经系统受损的轻重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轻型。神经系统受损不重,表现为一般发热(39℃以下),全身不适、头痛、呕吐、轻度嗜睡,多在一周内恢复。
(2)普通型。突然发热39℃~40℃,头痛、呕吐、嗜睡、浅昏迷,偶尔有抽风、颈部硬直,病程一至二周,经治疗大部分患者能恢复。
(3)重型。突然高热40℃左右,神志昏迷、反复抽风、高热不退、颈部强直、肢体紧张,病程可达二至四周以上,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少数死亡。
(4)极重型(暴发型)。高热40℃以上,反复抽风,深度昏迷,常死于呼吸衰竭。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蚊子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传播媒介。
乙脑病毒存在于病人和受病毒感染后的动物(猪、马、驴、牛、羊、狗、鸭、鹅等)的血液中,当蚊子吸了这些动物的血液后,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经皮肤进入毛细血管,在血液中繁殖。
病毒最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大脑发炎,出现头痛、呕吐、血压升高,严重的还会抽风,昏迷以至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
怎样知道小儿是患了乙型脑炎? 在蚊子孳生的季节(七至九月),遇突然有高热、头痛、呕吐、精神差、嗜睡、昏迷、抽风、脖子发硬以及肢体瘫痪等症状,年龄在十岁以下,尤其是三至六岁的小儿,就应该警惕。需经脑脊液检查证实,如蛋白稍高,糖及氯化物正常,就可诊断乙型脑炎。
“乙脑”和“流脑”不是一个病。“乙脑”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炎,是经蚊子传染的、夏秋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源是乙型脑炎病毒。
流脑是冬春季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多见于儿童。病菌经呼吸道进入体后,部分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最终局限于脑部形成脑膜炎。
因为致病原因不同,表现症状及治疗方法也不同。
小儿患了乙脑有什么危险?
由于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从大脑到脊髓的广泛病变,使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受到威胁。因此,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一旦抢救不及时,病孩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虽然大部分病孩经抢救治疗后,大约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少数孩子在得病6个月后,仍留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以致造成终身残疾。
乙型脑炎有哪些后遗症?
患乙型脑炎后六个月以上,还残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的叫乙型脑炎后遗症。最常见的后遗症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神志不清、智力障碍、大小便失禁、精神失常及癫痫等。儿童以失语和肢体瘫痪为主。
治疗乙脑有特效药吗?
治疗乙脑并没有什么特效药,但是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如能正确辨证,合理用药,及时处理,大多病儿可以转危为安。
常用的中药是以清热解毒为主,西药则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即在高热时可用退热药或放冰袋等降温,抽筋时可用止惊药,痰多时要吸痰,循环不好时可用强心利尿和维持血压的药物,病儿不能进食可用静脉补液维持营养,呼吸障碍时可根据引起呼吸障碍的原因选用不同药物或使用人工呼吸器。总之,通过种种方法,尽量争取渡过危险期。在恢复的过程中,如有后遗症,还需要根据后遗症的不同情况,采取针灸、理疗、按摩或用中西药物治疗等措施,力争早日康复。
怎样隔离乙脑病儿?
乙脑病毒是通过蚊子作媒介而在禽畜和人类中相互传播的,所以乙脑病人也应隔离起来,不过隔离方法与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的疾病不一样,只要把乙脑病人放在没有蚊子的房间里,或者用蚊帐罩起来,不让蚊子叮咬,那末病人身体内的病毒就不会传染给别人。
怎样治疗乙型脑炎后遗症?
乙型脑炎治疗方法包括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针刺、耳针、电针、推拿、按摩、理疗、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等。患儿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治疗,坚持治疗一至二年就有可能恢复健康。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经蚊子叮咬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重症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可有后遗症,儿童疫苗接种后发病率大幅下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总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九本病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7-9月份,这与气温和蚊子的繁殖有关.3~6岁的小儿最易得病,近年来由于普遍接种预防疫苗,无免疫力的幼儿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 被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病毒血症,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绝大多数成人都因此而获得免疫力.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一15天后发病.症状较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头痛.2~8天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痉、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控不止,脑水肿、呼吸式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孩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就完全恢复正?/div>

G. 乙脑疫苗的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是什么是很多朋友迫切想要了解的,了解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对大家的帮助比较大。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1、注射时间 乙脑灭活疫苗: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国内还使用减毒活疫苗: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既往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以及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均不可注射。
2、有效期 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 1、乙脑疫苗接种应注意,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
2、乙脑疫苗接种要注意在启开小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如在使用疫苗时发现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 小瓶有裂纹或溶解前疫苗变红时均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对用不完的要废弃。
3、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儿童以及来自非流行地区的其他健康人群均为接种对象。
4、本疫苗不良反应较少,乙脑疫苗接种注意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反应, 但一般不超过2天, 可自行缓解。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5、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儿童的接种方法是首次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毫升;2岁时加强注射0.5毫升;7岁时再注射0.5毫升,以后就不再免疫; 其他人群的接种方法可参考儿童的免疫程序进行。
6、患发热、 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及心、肝、肾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这是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需特别注意的。

H.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隋炎有何区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间称乙脑,是乙类传染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潜伏期10 ̄14天。病人常突然起病,有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约经3 ̄4天,病情加重,体温高达30 ̄40度以上,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变浅、变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颈项强直、肢体强直性瘫痪,甚至角弓反张。严重者可死亡。发病后7 ̄10天左右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少数人在病愈后可留有智力减退、失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

本病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以及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该菌分为A、B、C、D、X、Y、Z、E、H、I、K、L、W共13个群。
流行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病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出现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痛、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由于很像感冒,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流行性脑膜炎?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首先要注重个人卫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经常保持房间良好的通风环境,少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去探视病人;其次对于部分抵抗力差的同学也可以就近到大华医院免疫科去接种流脑疫苗;第三遇到自己或周围人有感冒发烧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疏忽大意。

你说的这个“流行性脑脊隋炎”应该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吧。和第二个差不多,可看看这个http://www.37c.com.cn/medicine/medicine01/11/1102008.xml

I. 怎样防治猪乙型脑炎

猪乙型脑炎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为高发期,尤其是夏季发病率最高。由于该病是人畜共患病,所以一旦发生危害大,且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现有猪感染最好的办法就是淘汰,因此很有必要警惕加强预防。

控制乙脑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及传播媒介。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疫病发生。在乙脑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群接种乙脑弱毒进行预防。做好计划,安排免疫工作。

猪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这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平时在养猪过程中,注意猪群的营养供给要平衡,提高猪体抵抗力。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加强管理,保证猪舍不潮湿、通风良好,避免猪场内有蚊蝇等昆虫出没。

2、科学消毒。定期清理猪舍内猪粪便,勤打扫使猪舍干净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尤其是由疾病发生或由发病史的猪场格外要加强。

3、疫苗免疫。这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方法,每年春季对猪群进行猪乙型脑炎疫苗免疫。对于已经由发病的猪舍,要及时对其它未感染的健康猪群进行免疫预防。另外,流行地区尚无注射疫苗的猪场,也应及时进行疫苗注射免疫。


猪乙型脑炎免疫注意事项

(1)首免必须在150日龄以上,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2)以间隔2~3周注射两次为佳。

(3)2周岁以内的种公猪、初产母猪产后都要免疫一次,2胎以上的母猪可不免疫。

(4)疫苗必须用专用稀释液,内含免疫增强成分,不要随意用生理盐水替代专用稀释液,并保证在稀释之后2小时内用完。

(5)疫苗要严格按照规定在低温条件运输、贮存,在2℃~8℃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在-15℃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不要使用过期、失真空及接近失效期的疫苗。使用过程中应防高温、消毒剂和阳光照射。其他使用注意事项参见兽用生物制品一般注意事项。

(6)乙脑活疫苗经安全性试验证实,1头份剂量接种早期怀孕母猪,接种后虽可能出现短时(2~4天)的病毒血症,但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不能通过怀孕母猪的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发病,对胎儿的发育也未出现不良影响,因此,后备母猪漏免而已怀孕的,可在怀孕早期补免一次。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在配种前做好免疫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