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叫知识分子
时常听人们戏谑读书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细细一想,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知识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怎么个分类的?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了?如此说来还不如不要知识。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们正在构筑知识型社会,怎么可能不要知识呢?要知识自然要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载体可不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要,而且还要“和谐”。所谓的“和谐”就是叫你知识多了还不要反动。
那么,什么叫知识分子呢?以笔者看来,就是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个体的人或一类人整体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欢对什么个东西下定义,所以这个定义下的也不伦不类。但2004年底有个以《解放日报》评论员为谐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识分子”论》的文章,后有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他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定义下的比我下的那个定义还混蛋。很简单因为知识分子早在我中华的历史上就有了,而中华历史肯定是比党的历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这个马屁拍的实在不像个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样的读书人才叫知识分子呢?如果以读书多少来论,该分为大知识分子、中知识分子和小知识分子。这么说院士、博士、硕士该算是大知识分子了,依此类推学士可以算中知识分子,学士以下读过书的人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但是怎么就还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读过书,甚至还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学问,而且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但他们很明显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所以我上面下的定义也是狗屁不通。因为就如数学上的集合一样,只说了他们之间的交集,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却没有说出来,所以要给知识分子分类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
但是我记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给知识分子分过类,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类,一类是幕僚型知识分子,即葛兰西称之谓“统治集团的管家”;一类是技术型知识分子,就是技术专家;一类为人文知识分子。前两者好理解,因为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古代就流行过“养士”,其实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识分子了,现代的幕僚说白了,就是秘书,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征还是脱不了一个“养”字。与下面所说的“上书房行走”属于一类。
而技术型的知识分子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张衡、李冰等等在现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们到底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所以这一类知识分子是永远值得人们景仰的。
惟独人文知识分子很复杂,所以还要作进一步的划分。鄙人不揣冒昧,对人文知识分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风花雪月型、考古型、隐士型、上书房行走型、和脑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风花雪月型。好理解,这类知识分子就是不问时世,“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像古时候的李白、李商隐、柳三变、唐伯虎等知识分子就是这一类,他们或是不满权贵而流连于山水之间,或是不被权贵所容而嬉戏于青楼红粉之中,或是蓬头跣足于闹市,或是醉心于琴棋书画,而藏于山野寺庙。参差不齐,要用现实的眼光看这一类人,就是颓废,就是无聊。但他们却以为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或嬉笑怒骂,或对酒当歌,或对着天空和星星哀叹。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
其次为考古型知识分子。考古型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时势他管不着,因为闹不好会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纸堆里,如清朝初始时就以考据着称,为什么?怕文字狱,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国的古还是有危险,于是索性就考外国的古,介绍一些外国的东西,离里中国更远。但这类的知识分子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里仍有悲悯情怀,所以或借古讽今,或借外讽内,以微风细雨润之。这类知识分子可敬,但也可叹。难道不是吗?
再次就到了隐士型。隐士型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多。这叫打不过你,我让你,我自己图开心,图消遥。以老子的思想为宗旨。这类知识分子经过了打和博的阶段,知道时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归隐,一是觉得不好玩了,如以鸟般“恋旧林”的陶渊明,如鱼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济就象王国维也投入了颐和园的湖,等等等等。二是不带你玩了,因为负有盛名,不便于消灭,不如就让你归隐。变大隐为小隐,隐于野。到底落得了善终。这一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再次为“上书房行走型”。这一类的人也算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不少还是弘学大儒,美其名曰:“大隐隐于朝”,他们以皇上的圣旨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这也怪不得他们,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且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实在要怪的话,就怪皇上太英明了,士能为我所用,何乐不为?唐太宗开科举取士后大喜:“天下士子尽入我瓮中也”。而士子却甘心被驱,且谓之“士为知己者死”。这似乎竟成为士的最高目标了。比如现而今的两院院士,谁不垂涎?即被统治者视为知己,且又有丰厚的俸禄,自然得为主人效力,这么说称之谓“御用”也就不过分了。其二为生存所迫,如果要养成独立的思想,最简单是要有住处,有衣足,有饭饱,至于要求“食有鱼、出有车”那已是将自己买了,在待价而沽呢。如果切断了他们的面包,或干脆将其共产,你还不乖乖的投靠于面包?悲兮,面包!面包,悲兮!所幸现在不搞共产了,在搞私有制,也许将来有了“破帽遮颜”、有了面包,他们就不在上书房行走了,也未可知。
最后该说说到脑生反骨型的了。所谓脑生反骨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敢于直面现实,且心存济世情怀,不甘被豢养,独立特行,与体制保持一定的距离,于体制外叫嚣,他们不是隶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集团,而是属于自己,善于整个社会。如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可惜的是他们的声音一般不被听到,一方面是没有他们说话的地方,就是偶尔被听到了,人家也装着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属于体制外的声音。很不好听,甚至很难听。所以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就很难找到了,简直成了国宝,如李贽、如鲁迅。就连鲁迅还有人不认为他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不是学士、不是硕士、更不是博士。这些知识分子因为不能造导弹,不愿在“上书房行走”,不甘被收买,没有谁给他们任务,甚至还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莫名的压力。但他们还像“一条老狗”样的一厢情愿的在叫,这样的叫声只是出于一种道义、出于一种良心。所以他们活的很累,很辛苦。如在元代就被放在官、吏、僧、道、医、工、猎、民之后,放在乞丐之上,谓之老九,甚至就连老九都在加上一个臭字,闹不好,人家一翻脸,脑袋就搬了家。可是因为他叫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的很远,所以他们是属于公共的。
准此我以为区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具有自己的灵魂,其“分水岭”就是在于是否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叫。
而今连这样叫声都很难听到了,都被收买在上书房行走了吗?还是考古去了?抑或是玩风花雪月去了?所以只剩下李敖这么个四不象还在走俏了。
‘贰’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
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主要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
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
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级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
‘叁’ 什么是知识分子
不带职业背景说两句个人立场的看法,世界范围而言,除了极个别地区,不存在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分类。如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一般以资产阶级、工薪阶层等划分最主流的群体,而职业上会根据领域称某些人文科学领域的人为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等),也会根据职业环境划分称谓,如白领、蓝领(往往收入更高,因风险大)等,还有以学术成就称呼某些群体,如博士等。基本上,国外统治阶层大部分都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所以不会刻意称有教育背景的人为知识分子。而在国内,大部分主流城市也有近几十年未听到过这些对读过书有一定学术认知的人为知识分子,普遍性而言,大部分人都接受过一定教育,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特殊称呼。为何在国内某些机构或者群体内仍能听到这类叫法呢?历史原因,这是中国在1949年由工人和农民联军夺得政权后,对资本家、科学家、老师、医生、律师等不属于工人农民阶级的分类,也是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及中立的定义,知识分子分类的出现是相对于当时执政者及其带领的主力领导班子而言的,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大多是农民放下农具,或者工人停止生产而通过抗战成功登上政治舞台,所以自然会把阶级斗争看成重中之重。从清朝开始,常年的农民及工人处于社会底层,被剥削、被打压,所以当他们登上政治舞台后,会否对曾经处于他们上方阶层的群体有看法、甚至常年产生冲突,这是值得探讨的。但无可否认“知识分子”这一特殊分类和叫法是出自那个时代的执政者对有学术及受教育程度偏高的人的叫法,因为当时的农民及工人确实是最缺乏被教育的背景。所以某个特定时期的动乱,报复知识分子、资本家、科学家、企业家、甚至有一定成就的政治人物全面爆发。进入到新时代,超越法理的集体暴力批斗是不允许的,领导人们更是全部属于高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领袖、企业家、科学家等,时代已经不一样,当新一代领导人也开始是由有知识、有见识、有一定生活条件的人带领后,只会成为一种优质榜样,让大家明白有知识是日后的必备生存条件,不再存在特意把读过书有学识的人特殊形容成异于统治阶层的群体。笔者也庆幸是活在这个时代,否则早几十年出生,以笔者的受教育背景和学历而言,不是被定义为知识分子就是臭四狗类,被批得体无完肤。如果现今还听到谁刻意对别人贴标签用带有这些特定时期被批斗过的群体类型称号去拉动群众吐口水及辱骂的,切记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及分享情况。因为现在上面也是严打旧社会、旧观念、旧作风等问题,主要还是担心中基层有遗留这些曾经对百姓和国家发展非常不利的文盲式问题。试问哪家生了孩子不希望他多读几个书?哪来什么知不知识分子,还批斗?日后全部都会普及被教育程度,这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肆’ 什么是知识分子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
(1)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四大劳动者之一: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专业技术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2)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从这个角度,现代中国社会已无知识分子。
(3)现代社会仍然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为敬语的习惯,一般指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
(4)知识分子的蔑视名称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朝、文革及以后时期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5)党外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
‘伍’ “知识分子”指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而产生,它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灭而消失。所以,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同。知识分子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陆’ 知识分子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知识分子,也就是有知识的人,他们的角色应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挥舞知识,能带动社会向更文明,更科学,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他们是知识的主载者,是知识的应用者,是社会发展的探索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创造推动者。
‘柒’ 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什么
你好,知识分子一般是上世纪60-80年代的叫法,那个时期,文盲很多,为了体现读书识字的重要而提出来的,那个时期一般指初中毕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算知识分子!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的要求提高了,一般指大学毕业,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生活的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你的认可和赞扬是我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谢谢!
学习
‘捌’ 如何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
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技兴国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据调查,我县目前共有知识分子6311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4566人,占72%。其中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283人,占党外知识分子的50%。他们大多数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蓄牧等系统,相当部分人在这些领域都取的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如何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从内因和外因等多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同行商榷,供领导参考。
一、党外识知分子的特点:
一是文化层次高,科技素质好。党外知识分子大多专注于技术领域和行业突破,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在学习上能与时俱进,在工作上能意进取,综合素质高,常成为各科学和专业领域的带头人。二是淡泊名利,政治思想纯。他们大多不争权夺利,不图虚名,务实进取与人为善,为国争光,奉献社会,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只要是能对社会进步做贡献,他们就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爱岗敬业多做贡献。同时,我认为党外知识分子相对来说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轻团体协作提高,重学习理论,轻管理实践,这是相当一部分的党外知识分子的不足之处,有待找出差距,扬长避短。
二、 如何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
1、从党外知识分子自身来说:一要讲团结。党外知识分子要与党员的同事及领导搞好团结,不能因己之长自视清高,沾沾自喜,要谦虚谨慎,取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不能因为自己是党外人士,就游离于集体管理,团体协作之外,而是要与党内外同志同舟共济,一道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其次要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长处及优点,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讲政治。首先,政治理念坚定,要衷心拥护现行政策,拥护党史的领导,拥护多党合作制度,支持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公无私,不记个人得失,讲奉献,讲正气,开拓进取,在政治,业务上取得成效。其次,参政议政要积极。要能围绕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主动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客观地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当好参谋,发挥协商监督作用。三要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成效,党外知识分子不能满足于本专业和学术理论取得的成绩,更要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尤其在基层各种农业技术,医疗技术,教育方法都要广泛地应用,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积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2、从党委、政府以及统战部门来说:从方针政策上,一要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看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分不开的。党外知识分子重视和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和表现,是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护的。党和政府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等一系列政策,鼓励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知识分子如果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和最高追求,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就会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背离。二要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看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李四光等知识分子纷纷回国,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改革开发后,王选、袁隆平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了科技带头人,即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价值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三要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要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的知识分子政策,把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党外知识分子的专家、学者出版学术着作,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等,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要促进科学技术向显示生产力的转化,在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分实现和体现个人价值。
从工作措施上,一要加大与党外知识分子联系沟通力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参与合作。县领导要带头密切联系党外专家学者,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与专家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就全县的重要工作和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工作,思想情况。要定期按层次,按区域召开座谈会,收集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诚恳接受批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要定期掌握他们取得的成果,为他们建立人才资料库,并提供优良的环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指挥和作用。二要加大党外知识分子培养推荐使用力度。首先,在党外知识分子的物色培养上要加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留在党外,同时,给予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诸如选送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中共党校主办的骨干培训班,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系统学习党的统战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不断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为党外知识分子在实践岗位上和领导岗位上对各种复杂的局面造就综合素质。其次,在党外知识分子的推荐使用上要加强。党委组织部,统战部要制订工作计划。认真物色培养举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党外知识分子到各级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任职。要坚持“分层管理,立体锻炼”的思路,采取“搭台阶,换舞台,压担子”等办法,突破陈规旧俗,营造有利成长环境,对突出党外知识分子、党外干部轮岗换位,破格提拔越级提拔,不架空,不虚设,给位放权,并且可以适当增加非党人士任正职的岗位,激发党外知识分子参政从政的活力,朝看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方向完善发展。三要加大为党外知识分子排忧解难力度。尊重,理解,支持关心和宽容,是凝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要落实好“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对党外知识分子,在就业上给予办证,信贷,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福利待遇上要予以适当的照顾,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奖励上要予以支持倾斜,在职称评比要予以跟踪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党外知识分子人尽其用,才尽其用。
‘玖’ 什么是知识分子 举例说明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1)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四大劳动者之一: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专业技术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2)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从这个角度,现代中国社会已无知识分子.
3)现代社会仍然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为敬语的习惯,一般指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
3)知识分子的别名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文革及以后时期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知识分子条目补充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用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语境中,知识分子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政策的对象,其中的党外人士还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除了一般理论上的界说外,还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
厘清“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入手:第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第二,典型的知识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征?第三,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实际上包括那些人?
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
不少中国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西文的译语.台湾大学社会系的叶启政教授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讨论.按照叶启政的看法,“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 另一个是intellectual.这两个词分属东欧和西欧,含有不同的历史意义.intelligentsia来自俄国,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当时的沙皇俄国相当落后,留学生带回西欧社会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满当时俄国的状况,或者满怀乌托邦的理想高谈阔论并模仿西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者着手实际的社会改革,他们当中后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群体,如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康德主义等.另有学者认为,intelligentsia这个词源于波兰,1844年即由李贝尔特(Karol Libelt)使用.当时的波兰有一个文化上同质性很高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价值体系都独具特色.这个阶层是拥有土地的城市贵族,与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有别,为了维持其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设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突出培养强烈的领导意识与社会责任.由此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学历并以此为荣.后来这种贵族式的精神为波兰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继承,他们勇于批判社会,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当波兰被列强分割时,这批人成为救国和反抗统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从intelligentsia这个词的历史含义来看,知识分子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这个阶层及其传统特性在十月革命后已经逐步瓦解消失.苏联时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人才,不再指具有强烈社会意识及批判态度的特殊阶层.西欧“知识分子”一词的来源与东欧不同.Intellectual来自法国,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弗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几个字来形容它.此后,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们就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他们对时政和时局多所指陈訾议,是政治上激进色彩很浓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反抗当时社会既有的标准及措施,谈论、鼓吹实证哲学,具有相当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
在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知识分子”涵义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说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功能.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降,在比较安定的时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维持都落在“士”的身上;在比较黑暗或混乱的时期,“士”也往往负起政治批评或社会批评的任务.通过汉代的乡举里选和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士”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集团,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整个官僚系统大体上是由“士”来操纵的.通过宗族、学校、乡约、会馆等社会组织,“士”成为民间社会的领导阶层.因此,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他们所受的道德和知识训练(以儒家经典为主)使他们成为唯一有资格治理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人选.
余英时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来自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而这个“道”是中国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脱离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们尽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们批评社会则不必根据宗教信仰或神学理论.相反地,他们的凭藉往往只是个人的“理性”或“知识良心”.另一方面,西方中古的“道”寄托在基督教.这是上帝所启示的“道”;其代理人是教会僧侣与神学家——和世俗政治权威并立的精神权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识分子不肯自承源于这个宗教传统,因为他们已不复遵守“凯撒之事归之凯撒,上帝之事归之上帝”的原则,他们要管的正是凯撒的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直接承三代的传统而起.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已不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故孔子斥之为“天下无道”.统治阶级既不能承担“道”,“道”的担子便落到了真正了解“礼意”的“士”的身上.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先出现的第一位知识分子.孔子以前的“士”只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个固定阶层,孔子以后,士的处境开始变化.孔子首先便对“士”重新加以界说.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同上“宪问”)这种新的“士”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原型.上古的“道”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这个传统到了孔子手中却并没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转入了“人道”的领域.孔子以后,百家竞起,虽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最后归宿.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受到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的规定:就要管凯撒的事这一点来说,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则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侣和神学家.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伴随着废科举、兴新学而出现的,是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从封建士大夫中脱胎而来的.他们或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或从事近代学术研究,或创办近代企业,或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严复,梁启超,张謇,詹天佑等人可以算作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今天我们在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时,它的涵义早已远远超出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是指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具有相应职称的脑力劳动者.
二、典型的知识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知识分子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当人的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就是说,知识分子是社会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产物.由此而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就是“脑力劳动者”.
当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T.Parsons)从结构功能主义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识分子的产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一是“哲学的突破”.所谓哲学的突破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宇宙世界有了一个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识到人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人不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出现了文化事务专家即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索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的原因.因此,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文化性的活动,为社会建立一个文化性的意义系统.在社会发展的早期,文字是极少数人能够掌握的象征符号,因此具有“神圣的”性质.在一个文字被社会大众崇拜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才能成为一个阶层,一个身份集团.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分子应当是“文化事务专家”,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中关心并从事创造、阐发、传播文化价值的那一部分人.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自然总是倾向怀疑与批判,他的想法和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有距离.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因此知识分子总是对社会现状不满足,总是批判他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企图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会.这也许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由于这个形象,他们被浪漫地认同为社会的良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典型代表,他们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以至最终灭亡的客观规律,号召无产阶级充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敲响旧制度的丧钟.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但是他们并非来自无产阶级,其真正的社会成分是知识分子.就此而言,知识分子又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众的代言人.
由于知识分子总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因此,他与政治权威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一方面知识分子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持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政治权威也不喜欢知识分子,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怀疑和批判.就这点说,知识分子又具有同政治权威疏离的倾向.
因为知识分子仅仅掌握知识而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并不占有独立的地位,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某些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甚至也不同任何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毛泽东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毛,认为他们附在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五张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张皮,社会主义革命革掉了后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结果只能附在无产阶级身上.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Karl Mannheim)则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由飘游、无所依附(free-floating).从这里看,知识分子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不与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而是一个社会中相对自由飘游的集团.
大体说来,在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级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对于第三个特征,以色列的康菲诺(Michael Confino)综合各家的意见,归结为以下的五点:①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②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罪恶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③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④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⑤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
康菲诺综合出来的五点,大体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符,特别在责任感和关心世事方面.从曾参的“仁以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都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任感.谈到关心世事,更有到明末东林党顾宪成的一副对联的下句为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关心”的传统精神仍然跃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之中.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便写过一篇“事事关心”的杂文.他在一首名为“歌唱太湖”的诗中更写道:“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延绵不绝的明证.
代表“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无论在西方社会或中国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传统在西方是一个现代的现象.一般地说,其形成不早于十七、十八世纪.西欧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识分子的原型;俄国的intellegentsia的远源也只能上溯到18世纪.与西方相对照,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可算是源远流长,至少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算起,足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中断过.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一群为数不多、基本上是处理文字的人,即通常所说的“读书人”或“士”,他们在儒学的熏陶下具有一套传统.根据钱穆的意见,早期的“士”由习礼而至批评当时贵族的一切非礼,孔子是典型的代表.诸子百家可说是第一次最明显地表现出“士”在思想上对社会对贵族的不满.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的“士”在制度化的晋升渠道引诱与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高压下,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士”的特性在于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内发式的个人道德成就为基础,讲求个人修养,以成就普遍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而推演到政治设施,而不以成就知识为主题.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在精神追求上始终忘不了政治,即使是老子和庄子,着书讲学也对政治抱有很大的兴趣.
大致上讲,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近代知识分子有二点基本差异:第一,中国的“士”不象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追求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者师”,以儒学教化天下.第二,西方近代知识分子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们以“市民社会”为其生存环境,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民间立足,从事自由职业,独立谋生,在这种环境中相对自由漂游,与现存占支配地位的体制及统治阶级没有多少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国古代的“士”则制度性地依附于、服务于现存体制,他们既是现存体制的产物又造就并维护了现存体制,并且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或者后备军才有存在的价值,“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依附性的典型表征.尽管中国的“士”也讲求“弘毅”,讲求“以天下为己任”,但只是当处于顺境时,才表现出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一旦处于逆境,则转向老庄,退隐田园,即所谓“儒道互补”.
三、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实际上指的是哪些人
根据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典型的的知识分子可包含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在这里,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如果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竭其一生,不辞辛劳的发明了原子弹,为人类文化添加了重要的内容,但是他却没有在发明过程中,探究原子弹可能带来的后果,那么,这样的科学家是创造者,但不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分工,人们的社会功能日益细化,使得人与社会的关系趋向以单纯的职业关系为核心,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职业的专业化.我们有的是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可以为社会大众带来更便利的生活方式、更丰盛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是浅薄的,对生命的了解可能是单纯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在专业上,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内容.因此,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关注事关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如战争、贫穷、可持续发展等);一个小说家或电影导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写作、导演的东西不纯为感官娱乐而或明或暗地触及到较为广泛深入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知识分子有一个被认为是基本界说的特殊涵义,即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并不是指这种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把知识分子解释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 照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知识分子”条目,知识分子是“由脑力劳动者所构成的社会阶层.”“工程师、技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的代表、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教师、科学工作者和大部分职员都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在具体操作中,我国长期以来是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划定为知识分子.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使用的概念不一样,组织部称“科技干部”,人事部称“人才”.各部门对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确定,例如统战部就把自己知识分子工作的对象界定为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
有一点需要明确,并非凡是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人都是知识分子.例如,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就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国家公务员即通常所说的党政干部.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这支队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现在已经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其中硕士、博士也不在少数.如果仅从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来看,无疑同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许多人原来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就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是以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公务员虽然在工作中也要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但他们主要是管理社会,同知识分子在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我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作为政策对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会阶层.就此而论,国家公务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本身自然不能成为政策的对象.目前,我国在干部组织人事管理中,已经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凡是党政机关纳入公务员序列或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干部,无论其具有多高的学历,也无论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专业知识,都不在知识分子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