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建模论文
主要就是应用数学里的一些模型
② 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个生活的问题 一句话 急!!!
[小学数学]简单的统计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③ 用数学知识解决几个生活中实际问题
对数螺线与蜘蛛网
曾看过这样一则谜语:“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只等飞来将。”动一动脑筋,这说的是什么呢?原来是蜘蛛,后两句讲的正是蜘蛛结网捕虫的生动情形。我们知道,蜘蛛网既是它栖息的地方,也是它赖以谋生的工具。
你观察过蜘蛛网吗?它是用什么工具编织出这么精致的网来的呢?你心中是不是有一连串的疑问,好,下面就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在结网的过程中,功勋最卓着的要属它的腿了。首先,它用腿从吐丝器中抽出一些丝,把它固定在墙角的一侧或者树枝上。然后,再吐出一些丝,把整个蜘蛛网的轮廓勾勒出来,用一根特别的丝把这个轮廓固定住。为继续穿针引线搭好了脚手架。它每抽一根丝,沿着脚手架,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走到中心时,把丝拉紧,多余的部分就让它聚到中心。从中心往边上爬的过程中,在合适的地方加几根辐线,为了保持蜘蛛网的平衡,再到对面去加几根对称的辐线。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蜘蛛引出的辐线数目不相同。丝蛛最多,42条;有带的蜘蛛次之,也有32条;角蛛最少,也达到21条。同一种蜘蛛一般不会改变辐线数。
到目前为止,蜘蛛已经用辐线把圆周分成了几部分,相临的辐线间的圆周角也是大体 相同的。现在,整个蜘蛛网看起来是一些半径等分的圆周,画曲线的工作就要开始了。蜘蛛从中心开始,用一条极细的丝在那些半径上作出一条螺旋状的丝。这是一条辅助的丝。然后,它又从外圈盘旋着走向中心,同时在半径上安上最后成网的螺旋线。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脚就落在辅助线上,每到一处,就用脚把辅助线抓起来,聚成一个小球,放在半径上。这样半径上就有许多小球。从外面看上去,就是许多个小点。好了,一个完美的蜘蛛网就结成了。
让我们再来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小精灵的杰作:从外圈走向中心的那根螺旋线,越接近中心,每周间的距离越密,直到中断。只有中心部分的辅助线一圈密似一圈,向中心绕去。小精灵所画出的曲线,在几何中称之为对数螺线。
对数螺线又叫等角螺线,因为曲线上任意一点和中心的连线与曲线上这点的切线所形成的角是一个定角。大家可别小看了对数螺线:在工业生产中,把抽水机的涡轮叶片的曲面作成对数;螺线的形状,抽水就均匀;在农业生产中,把轧刀的刀口弯曲成对数螺线的形状,它就会按特定的角度来切割草料,又快又好。
猫捉老鼠
问题:如果3只猫在3分钟内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多少只猫将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
这是一个古老的趣题,常见的答案是这样的:如果3只猫用3分钟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它们必须用1分钟捉住1只老鼠。于是,如果捉1只老鼠要花去它们1分钟时间,那么同样的3只猫在l00分钟内将会捉住100只老鼠。
遗憾的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刚才的解答实际上利用了某个假定,它无疑是题目中所没有谈到的。这个假定认为这3只猫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同一只老鼠身上,它们通过合作在1分钟内把它捉住,然后再联合把注意力转向另—只老鼠。
但是,假设3只猫换一个做法,每只猫各追捕1只老鼠,各花3分钟把它们捉住。按照这种设想,3只猫还是用3分钟捉住3只老鼠。于是,它们要花6分钟去捉住6只老鼠,花9分钟捉住9只老鼠,花99分钟捉住99只老鼠。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计算上的困难,同样的3只猫究竟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捉住第100只老鼠呢?如果它们还是要足足花上3分钟去捉住这只老鼠,那么这3只猫得花l02分钟捉住102只老鼠。要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这是题目关于猫捉老鼠的效率指标,我们肯定需要多于3只而少于4只的猫,因此答案只能是需要4只猫,虽然这有点浪费。
显然,对于3只猫是怎样准确地计算猫捉老鼠这种行动的时间,这个趣题没做任何交代。因此,如果允许答案不唯一,那么,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3只、4只、甚至更多。如果要求答案唯一的话,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是:这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没有更多关于猫是怎样捕捉老鼠的信息,因此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简单的趣题启示我们,在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也包括其他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领会题目所给出的全部信息,既不要曲解题义,也不要人为添加条件以迎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这个趣题也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人生启示——只有合作才能产生最佳的工作效益。
表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
一块表面涂着红漆的大积木(正方体),被锯成27块大小一样的小积木,那么,这些小积木中,(1)三面涂漆的有几块?(2)两面涂漆的有几块?(3)一面涂漆的有几块?
这时,就不能再用把积木锯开的办法来回答问题了。但只需认真观察一下,你就能发现,把正方体锯开以后,只有位于正方体八个角上的那些小积木,是三面涂漆的。也就是说,三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等于正方体的顶点数,有8块;
涂漆的那些小积木,位于正方体的两个面的交界处,但不在正方体的角上(即顶点处)。因此,只需首先确定正方体的某条棱上出现的两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而正方体有12条棱。于是,立即可以求得,两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为1块×12=12块;
一面涂漆的小积木,位于正方体每个面的中心部位。即不在正方体的顶点处,也不在棱上。因此,只需首先确定正方体的某一个面上出现的一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而正方体有6个面。于是可得,一面涂漆的小积木的块数为1块×6=6块。
通过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样,就能运用数学知识迅速而又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上面归纳出来的分析方法,即使把这个正方体锯成更多的小积木,我们也能轻松地回答类似的问题。
建议班级购买一台饮水机
在炎炎夏日里,同学们遇到的难事就是饮水问题,为了使同学们过一个卫生清洁的夏季,班级决定出钱买一台饮水机,而每人又应出多少钱呢?即使买了饮水机,是否比过去每个学生每天买矿泉水更节省、更实惠?下面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学生矿泉水费用支出
温州市景山中学共有37个班级,假设每班学生平均为60人,那么全校就有60×37=2220(人)。一年中,学生在校的时间(除去寒暑假双休日)大约为240天,设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为60天,在班级没有购买饮水机时,学生解渴一般买矿泉水,设矿泉水每瓶为一元,学生春秋季每人二天1瓶矿泉水,则总共为60瓶。夏季每人每天1瓶,则总共也为60瓶,冬季每人每4天1瓶,总共为15瓶,则全年平均每名学生矿泉水费支出: 60+60+(60÷4)×1=135(元);全班学生矿泉水费用 135×60=8100(元);全校学生矿泉水费用:8100×37=299700(元)。
二、使用饮水机费用
一台冷热饮水机的价格约为750元,1字牌大桶矿泉水为每桶10元,现每班都配备饮水机。设每班春、季两季、每2天1桶,则需60桶,夏季每天2桶,则需120桶,冬季每6天1桶,则每班需20桶,则一学年每班需要“60+120+20=200(桶),一学生每班水费为200×10=2000元。电费折合为每学年每班为300元。则一学年配置饮水机每班水电费2300元。所以,一学年每班饮水机等合计约为2300+750÷3=2550元;每个学生平均一学年的水电费为2500÷60=42.5元;景山中学全校全年饮水机等费用约为37×2550=94350元;
显然,通过计算,比较两项开支费用,各班购买一台饮水机要经济实惠得多,一学年每个学生可以节省:135-42.5=92.5元;每个班一学年可节省: 92.5×60=5550元;全校一学年可节省:5550×37=205350元。
205350元,一个了不起的数据,而我们每天又可以喝上卫生清洁、冷暖皆宜的饮水机的矿泉水,等我们毕业时还可以把饮水机赠给下届同学,何乐而不为呢?我向昌乐二中提出倡议:在每个教室里配一台饮水机。
巧用数学看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化,合理化.但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某报纸上报道了两则广告,甲商厦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 10000元 1名,一等奖1000元 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请你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于是我们首先作了一个随机调查。把全组的16名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8人愿意去甲家,6人喜欢去乙家,还有两人则认为去两家都可以。调查结果表明: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在实际问题中,甲商厚每组设奖销售的营业额和参加抽奖的人数都没有限制。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有几种答案。
一、苦甲商厦确定每组设奖,当参加人数较少时,少于213(1十2+10+200=213人)人,人们会认为获奖机率较大,则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顾客。
二、若甲商厦的每组营业额较多时,它给顾客的优惠幅度就相应的小。因为甲商厦提供的优惠金额是固定的,共 14000元(10000+ 2000+ 1000+1000=14000)。假设两商厦提供的优惠都是14000元,则可求乙商厦的营业额为 280000元( 14000 ÷ 5%=280000)。
所以由此可得:
(l)当两商厦的营业额都为280000元时,两家商厦所提供的优惠同样多。
(2)当两商厦的营业额都不足 280000元时,乙商厦的优惠则小于 14000元,所以这时甲商厦提供的优惠仍是 14000元,优惠较大。
(3)当两家的营业额都超过280000元时,乙商厦的优惠则大于14000元,而甲商厦的优惠仍保持14000元时,乙商厦所提供的实惠大。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有两家液化气站,已知每瓶液化气的质和量相同,开始定的价也相同。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两站分别推出优惠政策。甲站的办法是实行七五折错售,乙站的办法是对客户自第二次换气以后以7折销售。两站的优惠期限都是一年。你作为用户,应该选哪家好?
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有很大相同之处。只要通过你所需要的罐数来分析讨论,这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都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利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和决策,都将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客”。
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非原创)
④ 一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调查报告
班数学教学质量调查报告一、调研目的 1.了解五(3)班学生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水平。 2.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和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对象 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五(3)班全体学生。三、调研工具 这次调查的工具是:“2009---2010学年度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综合测试卷”。调查工具由中山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组编制。编制的依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册。四、调研分析 1.总体情况。 这次质量调研试卷共设计了六道大题。其中第一大题的45道小题是口算能力的评价,包括分数加法、减法以及∏的相关计算的口算。第二大题是三道解方程,主要是解关于整数、小数、分数的方程。第三题是分数加(减)计算、和运算律在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运用,第四、五大题的14道小题是对概念掌握水平的评价,第六大题3道题是评价学生手脑并用、动手实践和绘制圆并根据所画的圆进行相关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第七大题的4道题是评价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这次期初质量调研的五(3)班53名学生数学学习总体情况如下: 表一:五(3)班数学质量调研各大项情况统计 项 目正确率%口算部分92.1解方程部分95脱式计算部分83.4概念部分76.7操作部分75.9解决问题部分62.0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解方程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有关概念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分别达到: 92.1%(解方程)83.4%(计算),其次,学生对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及对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题等也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对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得不是很好。 2、具体分析。 (1)计算能力。 表二:五(3)班数学质量调研计算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 正确率%1、口 算 92.12、解方程 953、脱式计算83.4 测试口算能力的有45道题,测试笔算能力和简便计算的有4道题、解方程有3道题。从表中反映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好。其中口算能力平均正确率达92.1%,这说明在平时的学生中学生们十分重视口算的训练。解方程学生学习水平也很好,平均正确率达95%,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包括简便计算在分数加减法中的运用学习水平也比较理想,平均正确率分别达83.4%。 从学生卷面看,计算部分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不仔细,看错运算符号或数字,弄错运算顺序。②书写不规范,解方程格式不对,写倒数用了等号连接。③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 (2)概念理解。 表三:五(3)班数学质量调研概念学习情况统计 项 目 填 空 ( 76.1%) 选 择 (82.1%) 题 号 正确率% 题 号 正确率%162197.6 2 93.4283.4 3 91.8392.7 4 72.6494.6 5 94.9582.1 6 72.3641.8 7 68 8 53.8 这次测试概念掌握情况的题共有14道题,其中填空题8道、选择题6道。概念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加减法意义公因数公倍数以及圆的有关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尤其是考查公因数和公倍数及数量关系的填空题第1、2、3小题,不过第一题有很多同学审题不认真,把题号看成了题目中的数字,造成了错误。第8题圆的相关概念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错误较多。选择题第1、3、4小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本册单元基本概念教学是比较扎实的,但第6小题也是一些学生看不懂图意造成错误,对圆的灵活运用上缺少灵活性。说明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但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3)操作能力。 表四:五(3)班数学质量调研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 正确率% 1 92.3 2 68.7 386.4 这次测试操作能力的动手动脑题共有三道题,第1小题“是在规定的点上画一个规定直径的圆,这道题既测试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画圆动手实践能力。第2小题是测试学生对意义理解的能力,很多学生都能画出大概线段,但没有对线段平均分,没有体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概念。第3题是考查学生对两个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在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尽可能大且纸没有剩余的正方形。 从表上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画法掌握得很好,而第2小题“用图表示出女生人数”失分较严重,平均正确率只有68.7%,造成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平时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对这种题比较陌生,能理解这个的意义,但不能将其转化成图形。②平时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多,缺乏对图形理解能力。(4)解决实际问题。 表五:五(3)班数学质量调研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正确率%1(1)94.31(2)97286.5362.4498.3调研试卷设计了4道题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的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能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答,但很多学生在解完方程时,带上了单位名称。第二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和约分的掌握,从此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点有些脱节,不能灵活运用,在分数约分时就会约分,但在解决问题遇到不是最简分数时就不知道要约分了。第三题是在一个给出了半径的大圆中有4个小半圆,求出4个小半圆的面积这和。很多同学都知道题目的意思,但在计算时出现了失误。包括对小圆半径的理解,以及没有求出圆面积的一半。第4题是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填空,由于是对图进行直观分析,所以学生对这道题目掌握得比较好。 从统计数据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提高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4道基本题的平均正确率都在87.7%以上,其中3道正确率超过90%,这是好的一面。通过分析,要让学生灵活掌握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例题教学要扎实,突出解题过程的指导;二是练习设计要精细,强化基础并兼顾提高;三是辅导学生要耐心,及时查漏及时补缺。 五、调研结论 1、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基础总体看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计算能力、统计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学生掌握得较好。这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计算、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教学。 2、学生在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细心验算等)、动手实践、综合应用概念以及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这些问题在少数学生甚至还比较严重。 六、反思及改进措施:1,每一节教学中,更进一步突出重难点,侧重知识的层次性,课堂上对优秀生及学困生要格外关注,尽力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课堂质量。2,建立优秀生和学困生档案与记录。档案与记录形式不限,但不能是形式化的。3、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中进行学习,并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意识,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的变换各种题型,让学生会融会贯通。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克服学生出现比较普遍的审题做题不细心,过于马虎的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总之,要提高全班的数学成绩,考前辅导是不够的,要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要学生掌握好每个知识点。只靠一部分优秀生是远远不够的,要全班每一个人都好才能大家好,所以对后进生应及时辅导,每个知识点不能含糊。把后进生当朋友看,偶尔给他们一点小恩小惠,让他们喜欢老师,这样才能提高全班同学的成绩。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⑤ 如何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已普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下面是我从事数学教学以来对该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刚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我国的领土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再问:“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数吗?”在学生说出大概的数目基础上,教师准确的说出中国人口数为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并介绍这是我国最近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结果。此时学生已经对人口普查产生了兴趣,老师可趁机导入新课“人口普查内容项目很多,但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学不想学?”接着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揭示课题。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布置实践作业: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我校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脑中印象,又让学生去实际调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实际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三、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四、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五、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例如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首先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再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比如有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可以一起探讨什么类型的地板砖可以无空隙镶嵌,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平铺,那么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平铺吗?至于地板砖的花色品种选择后拼成的图案又得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如何支付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总之,教师除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经验用以解决新的或疑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将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⑥ 如何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例如五年级数学的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的教学内容的看起来挺简单,但实质上对学生的要求挺高,这单元的知识是在四年级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的,要求学生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求,但把这部分的知识放到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去解决就很难了,尽管我在教学时认识到这个难点,但我没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旦考试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确题意、不会分析题目,更不知道怎样去寻找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所以我班学生在这单元的考试中得分比较低。从这个教训中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因为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的灵活性特别强,而且现在的数学特爱考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才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我自己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单元的知识时,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学,我就是提供给学生的学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图形的特征,最后进行交流总结。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法。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升和毫升”的教学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容器的容量进行调查认识升和毫升,通过动手操作制作1升的容器,感受1升的容量有多少,再动手倒1升的液体到500毫升的量杯中发现1升=1000毫升。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例如“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位置在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的特点”,我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会去找出答案。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⑦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手抄报,7年级的,急急急急!!!!
路子园 路子园自从回来斗龙世界以后,她变得美如天仙,可她的快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路子园想看书,她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开一看,正是她在斗龙世界时和美含一起制作的书啊!她想美含,想去找她。她坐不住了,跃起来,去找汪美含。走的过程中,她看到小达家里失火了,赶紧去救火,火灭了,小达看见路子园变得这么美丽漂亮,心里充满了一丝感叹。子园说:”安小达,知道汪美含家在哪里吗?“安小达说:”我家刚失火,我还要看我的爸爸妈妈呢!!没时间告诉你!!”路子园生气的说:“我刚刚才帮你们家灭完火,你既然不谢谢,还用这么卑鄙的语气对我说话!你这个朋友白交了!”说完,就走了。其实,小达是喜欢路子园的,他只是刚刚面对又那么漂亮的子园说不出话,才这样说的。小达惭愧的低下了头·······
子园走着,遇见了天乐,也问他,天乐其实很很很早就认识路子园了,喜欢她,今天·············天乐说:“我带你去!”说完,抓起子园的手就走了。到了美含家,美含见天乐抓着子园的手,很愤怒!因为她是喜欢天乐········天乐走了,美含没好气的对她说:“不就是你长漂亮吸引天乐了吗?用不着过来报信!!!"子园说:”不是的,你喜欢那个傻小子我会替你保密的,可是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美含你误会了。“美含说:“我们小时候认识的,4岁,我们现在20岁了,你不记得吗?”子园说:“记得什么?”们含说;‘'我们是天上来的,你是水龙转世的,我是火凤凰转世的,死前我们说好了,只要是对方喜欢的人,都不许抢,现在好了,你喜欢某某,我也不能喝你抢了!“
第一集到此结束!下集再见!
⑧ 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在实际生活寻找数学,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俗话说:“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如饥似渴投入到学习中。经过实践,教师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中体现到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和整理。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部”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向同学汇报,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她买洗衣粉用去12元,买苹果用去18元,买猪肉用去23元,共用人民币53元。学生的踊跃发言,扩大学生信息交流,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从中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会议室长是8.3米,宽是7.5米,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学生设计用40c m× 40c m、50c m× 50c m、60c m×60c m、70c m×70c m等规格的方砖来铺地的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交流和优化,最后选出用50c m×50c m的方砖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块的方砖,既美观,又不造成浪费,比较经济实惠。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识识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信息中学会做数学,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学习是新新课程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教师不光从数学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学生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一位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编了一道题:星期天我们全家去运河商场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4元钱的红梅烟,妈妈花5元钱买了一袋花生,我买了一本词典和两本书,一共用了45元钱。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和的几倍?他列式为:45÷(4+5),计算结果等于9。这个学生做出这样的结果使我心中受到触动,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话要补充的?”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用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应该向他爸爸妈妈学习”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这些话不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学校的篮球场面积计算出来,在第三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求让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告诉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丈量出篮球场长是56米,宽45米,根据长方形公式=长Ⅹ宽,即是56Ⅹ45=2520平方米、;有的学生说我尺来量出来;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丈量,并通过计算,把学校的一块空地计算出来,学生能够计算出来,这表现了学生不但能够亲自实践,而且在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在开发性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生学习“10的加减法”时,教材上有一副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知道画的是8个小朋友,10把椅子,教师启发学生:“小朋友坐下来后,还有2把椅子是空着的?”学生经地思考,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答方法。张小明同学提出的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人和一把椅子相连,最后还有两把椅子没有人相连,就有两个椅子是空着。”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其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各种数学运算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