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起健康的反义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疾病。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健康与疾病是完全不相容的两种现象。但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大家希望通过了解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原理来更好的帮助患者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在医学上,有准确的定义将健康定义为包括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从整体去对待的一种完全正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健康不仅仅是包括于身体的生理方面,同时它还暗含着人类的心理问题,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
这是因为周围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人类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适应度,而这个是适应度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又非常重要,当然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生理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患者生病的时间过久的时候,周围的人或者医生会建议患者去换一个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反言之,疾病也是这样,如果人的生存环境过于混乱,或者是过于焦灼,就很容易给人本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问题,当心理问题过于严重的时候,就会逐渐的引发成生理疾病。最为常见的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亚健康状态。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调查可以知道,会有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通常都会具有超负荷工作,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他的心理失衡,最终引发出生理周期的疾病症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如果从哲学范围来讲的话,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如果患者想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正确的看待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B.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医学上,有准确的定义将健康定义为包括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从整体去对待的一种完全正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健康不仅仅是包括于身体的生理方面,同时它还暗含着人类的心理问题,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
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如果从哲学范围来讲的话,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如果患者想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正确的看待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健康检查前要注意:
前三天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另外不要饮酒,因为这些有可能会影响检查的结果。检查前要注意不要熬夜,要注意休息。要禁饮食6-8小时,空腹进行体检,因为检查前如果吃饭、喝水,有可能会影响腹部彩超的检查、影响肝功能的检查。
进行健康体检前尽量不要服用药物,尤其是有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的结果。但是如果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要必须按时服药的,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服药,以免引起病情加重或者出现不良反应。
C. 如何来认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几篇文章讲的内容后,会发现,中西医对疾病的探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歧: 1、对疾病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中医的回答是:疾病是生命过程中的属性构成现象。西医回答是:疾病是物质存在形式所产生的变化。 2、对疾病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西医的回答是: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无疾病,要健康就必需消灭疾病。中医的回答是:疾病与健康共同存在于生命过程之中,生命的本身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相对变化过程。 3、对疾病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中医的回答是已知与未知之间存在连贯认识的知识圆圈论。西医的回答是:探索未知只能通过科学试验的社会实践。 4、对疾病本原的不同回答:西医回答是疾病的本原是细菌,病毒,病原体。中医的回答是属性体系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的分歧,恰恰反映了东西方对世界观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世界构成形式,世界存在状态,世界可知与否,世界本原等四个最基础问题的回答不同吗?所以,西方科学说了,最高的理论探索工具是哲学。只有哲学才能解决这些人类对世界的最基本认识。但是,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不同时代的人,对不同时代的自然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不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过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未来的社会的认识自然也不会一样,不同知识层面上的人对大自然中的自然问题理解与探索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哲学形成的初期,应该是各种不同的回答形成的百家争鸣。是新时代的回答取代了旧时代的回答,是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回答,专治或者暴力统一了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回答,是知识高层面的人的回答更替了知识低层面或者无知识人的回答的变化系统。所以,哲学应该是新旧,高低,智愚六气构成的对哲学提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回答内容的一个瞬息万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的大杂烩。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哲字定性为上折下口。即是表达有口则都可以表达对属性运动折点认识或者看法的意思。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也不客观。只不过它过早的走进了理学的时代。 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新时代认识更替旧时代认识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理学进步来表达这个时代的对世界认识的更新。二是高知识层面认识更替低知识层面的世界认识论。它应该发生在钟鼎文化的鼎盛时代所产生的,太极阴阳三焦……八卦九宫对世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高社会地位人取代低社会地位人的认识论发生在周天子神权天授的商周文化断档时代,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使中国完成了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世界的认识论统一所有人对世界认识的历史创举。春秋文化虽然仍然形成了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哲学时代,但是,很快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政专制下,恢复了高社会地位人对世界的认识统一低社会地位人对世界认识的易经天下。 中西医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同样受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影响在中国产生了现代的中医学,同样受西方哲学发展过程的影响在西方产生了西医学。在两个对同一世界的认识论不同,方法论不同的条件下分别形成的具体的疾病认识理论与健康认识理论。 那么,如何来认识中西医理论中对疾病与健康的具体认识,哪个更接近疾病本源的认识呢?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返回人类对哲学提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的四种回答方式:从结构形式,存在状态,可知与否,本原探索四个方面对疾病进行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知识层面上的再认识。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新旧,高低,智愚六气分析法。定巳动己,定己动巳挖掘属性科学的内核形成过程。 从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文化已经在哲学范畴内,完成了新旧,高低,智愚六气的理学统一。从中国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近代与五千年历史发展里程来看,是丢失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新发现的东西却很少。 相反在西方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旧理论的更新时代周期并不是很稳定的。从地心学说,到日心学说,从万有引力定律,到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足以展示出西方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就进行过数次更新。几百年的世界观变迁,展示出来的根本问题是对世界认识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不稳定性。 而中国的属性科学世界观所产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尽管经历了新旧,高低,智愚的三个阶段的统一过程走进了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但是,其认识世界的具体科学成果,黄道历法,古天文,星相术,中医等基础科学的理论认识,除了丢失之外,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迁,相反,通过西方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明了中国古天文历法,古星相学,所展示出来的科学性与一成不变性。只是中国人在五千年间,除了丢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西之外,就再没有作为了。
D. 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从疾病最严重状态到健康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非绝对静止状态。
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
(4)健康小知识症与病的关系扩展阅读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 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 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E. 简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从食物营养类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模式极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几方面,论述了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和营养的道理。
关键词:饮食 养生 合理营养 膳食 食物营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性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鱼类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棕榈油、椰子油除外),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量增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为宜,这样既照顾到必需脂肪酸的供应,又可预防一些与脂肪营养有关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发生。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活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导致热能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易于疲劳,摄入过多可致肥胖。膳食纤维为人体健康所必需,为人体内物质代谢所必需,不能由人体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给。钙、磷、镁、钾、钠等无机盐是组成机体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组织中含量少于体重的0.01%的铁、碘、铜、锌、锰、钛、钼、硒、铬、氟、镍等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酶、维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关系
F. 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病,证,症三者的关系?现在中医教科书其实没有搞明白;
病,证,症三者的关系?只有对阴阳五行学形成科学认识后才会真正明白;
阴阳系统论、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作者张睿老师谈病证症的关系:
病、证、症属于中医辨识疾病的基本程序。其中症就是指反映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包括通过一起检测手段获得的病理性指标),属于判断病与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概括的说,症属于对疾病的感性认识;病与证属于具备一定的中医学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的医师对疾病理性认识的升华。按照中医理论基本模式,“病”就是这个模式“是什么”方面要把握的重要病理内容,“证”就是这个模式“怎么样”方面要反映的病理内容,也是这里探讨的重点。因为传统上包括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等恰恰在某些方面认识不足。
病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一方,也就是正气(所谓正气就是五脏调节机能)与之斗争的邪气(致病因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决定中医病名的依据,假设邪气属于结核杆菌,那么病名就是结核病。所以,对“是什么”范畴致病因素(也称基础病因)的把握,属于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共性。中医的个性或特色,主要通过邪气对机体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带来的伤害“怎么样”——证要把握的病理内容来体现。能反映出具体的病位【空间】、证因【时间】、病性【虚实】与病势的规范的证型表达形式就是中医证的任务。换句话说,任何证型的表达形式,都必将具备病位、证因(证候病因)病性与病势,否则都是不规范的。
关于病与证的关系,请允许我可以用一个与疾病无关却能说明其原理的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某商场发生了火灾,消防部门一是要查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火灾(与中医的病因或病名的确定类似),再一个就是要查清这个火灾对商场造成了“怎么样的损失”(与中医证要把握的病理内容类似)。最后结论是,因为电线老化形成短路引发了火灾;由于该商场经营的不少商品属于易燃物品,消防措施也不到位,所以大火得以蔓延,不但很多商品被付之一炬,而且对商场的房屋构架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个例子说明,关于这场火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定性,与这场大火究竟给商场带来了“怎么样的损失”的定性,属于两个相对不同的概念。前者要摸清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火灾,后者要摸清的是,这场火灾对商场造成了怎么样的损失。这种因果关系的把握,与中医的病与证关系的把握具有原理的类比性。
现在包括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内的《中医基础理论》,其实有把“基础病因”与“证候病因”混为一谈的迹象。造成认识混淆的原因就是没有对阴阳五行学形成科学的认识,构筑最起码的“是什么”与“怎么样”的中医理论模式。因此,尽管意识到正气与邪气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但在具体病、证、症关系把握的时候,尤其对证型包含的内容,不能做出合符逻辑的判断。而是试图用“证候病因”取代“基础病因”。最后不仅导致中医的病名、证型的表达形式不规范,而且还带来了难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接轨的人为的封闭。
所以,在理论层面我们一定要弄清”基础病因”与“证候病因”是有确定性区别的;“基础病因”处于疾病“是什么”方面的逻辑范畴,也就是中医强调的正气与邪气的基本矛盾的重要病理内容;“证候病因”则属于疾病在“怎么样”方面的逻辑范畴,反映的是邪气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对机体的伤害“怎么样”的病理内容之一,把握的是疾病在时间方面对机体伤害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脏腑阴阳气化规律中异常的六气——“六淫”。
把握中医病与证真谛需要切记,病是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共性,证才是中医对疾病认识的个性。当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五脏调节机制紊乱而且自我调节一时又不能将致病因素排除或战胜致病因素时,就将呈现病态的反映。一方面说明,任何疾病都将有与其疾病的特异性相应的病因在作祟,这也是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人体的正气对致病因素作出反映,形成了正气与邪气(致病因素的称谓)的基本矛盾之后,才能显示疾病的存在。这种对疾病的理性认识,不但显示了中医与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区别与联系,更为中医对疾病更深层面------证的认识打下了基础,彰显中医对疾病动态认识的优势与特色。所以对病名的规范,没有必要羞羞答答的去回避与西医在疾病方面认识的共性,也不是因为迎合“中西医结合”的需要,在那里牵强附会,而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客观逻辑本身就具备的内容。
因此,中医的特色是建立在与西医对基础病因认识的共性之上。如果抛弃本应有的共性,只看到所谓的特色,就将是捡芝麻丢西瓜的得不偿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予以纠正,真正发挥出中医理论的优势。
张睿按语:规范病、证、症的表达形式,必将是一定时期中医首先面对的问题。只有病名与证型表达形式的规范性,中医的“是什么”与“怎么样”理论模式才会名副其实,反映出中医理论的客观本质内容,为中医的临床科研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保障。否则,一起无从谈起。
G. 如何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论疾病》
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其中,常人最怕的,并非死,而是病——在病中,更容易有生不如死的感受;那些甘愿自杀的人,便是明证。
身心的正常状态,是为健康;身心显着的异常状态,是为疾病。而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身心非显着的异常状态,姑且命作近疾。
显然,没有正常,便不会有异常;没有健康,便不会有疾病。其实,反过来说,也成立:没有异常,便不会有正常;没有疾病,便不会有健康。——阴阳相互依存,不同生,便共亡。
所以,对于人生的种种逆境,不必过于憎恶与怨恨。苦于天作孽,那便是命运,怨天非但无益,反而更苦;苦于自作孽,那便是报应,怨不得天,也怪不得旁人。
年迈不便的人,渴望着青春永驻;疾病缠身的人,幻想着健康长存:人们往往不能免于衰老与疾病,而常常希望它们彻底消亡。若果真有上帝,且愿意大发慈悲,将横亘于生死之间的“老”“病”抹去——那么,人们便如同定了时、却不知何时爆发的炸弹;而彼时对死亡的恐惧,将比如今对衰老和疾病的厌恶,更为可怕。
疾病还可继续分类:在身而不在心,是为身疾;在心而不在身,是为心疾;身心皆有累及,是为双疾。疾病之于人类,可谓不离不弃:在早期,科技欠发达,以身疾为主;在中期,科技相对发达,以双疾为主;在晚期,科技非常发达,以心疾为主。
须知科技是把双刃剑,既可治病(身疾),又能致病(心疾)。身疾的医治,固不容易;心疾的治疗,更为艰难。所以,我们欢欣于科技改善身疾的疗效时,更要警惕其隐藏的危害——功在当代,便过在未来;过在当代,便功在未来。
生物都有强大的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人类尤其如此。所以,疾病必定有着明确的病因,且后者的致病力,须强于人体的抵抗力,其才能显现于外。因而,要想防控疾病,须减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显然,后者更为容易,也更为关键。
对抗身疾,须健壮躯体;对抗心疾,须坚强精神;对抗双疾,须双管齐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躯体健壮的保障;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精神坚强的后盾:生活习惯不好,道德修养不高,却想着身心无恙,岂不是白日做梦?
古人云:“青青不伐,将寻斧柯;涓涓不壅,将成江河。”对抗灾祸,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损伤越小。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疾愈发普遍,也愈难改善。病在外,旁人尚易使力;如在内,则难以下手。解铃还须系铃人:若心疾患者疏于自救,甚至闭心拒医,便是孔子再世,华佗重生,也无计可施。
《增广贤文》有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对于心疾,除自救外,我再无良方,只有些许建议:返朴归真。
身越近于自然,心越归于朴素,疾病便越少、越轻——心疾最是如此。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利愈显,则害愈隐;功愈广,则过愈重。
对人类而言,利显而害明,功广而过轻的事,我只想到一条:爱护自然。须知善待自然,便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