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传统教育有哪些优点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事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优点在与知识的记忆和在现。缺点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不到发展和培养
②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
主要有书法、篆刻、京剧、皮影戏、国学、雕刻、漆器、纸艺、茶道、中医药学、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染织、刺绣、瓷器 、国画、对联、年画等
③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3)传统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④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兵马俑、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茶、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风筝、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
、国画、对联、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你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应该还不错吧。
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把我选为最佳答案好吗?谢谢!
⑤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传统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⑥ 优良传统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我军管理教育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共十项:
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二、官兵一致,尊干爱兵
三、发扬民主,依靠群众
四、严格要求,赏罚分明
五、说服教育,启发自觉
六、公道正派,不分亲疏
七、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八、干部带头,以身作则
九、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十、军民团结,拥政爱民
⑦ 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是爱国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有家国情怀
二是孝道教育,要懂得感恩,尊敬老人
三是人格教育,为人要正直,善良,品行端正
四是关爱社会教育,祖国是我们的大家庭,要有仁爱之心,立己达人,关爱社会
⑧ 什么是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严格纪律、注重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观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拓展资料
1、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
2、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
3、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
⑨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为人处事立国立业之本
儒学命运,和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
原始儒家,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四教汇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学对话,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走出国门,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天人合一,三纲六纪融合中国文化
治国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本土文化,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国文化,在和平永恒上引导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给中国人留下什么
传统文化,能否重回中国人生活中
诚信为本,体现儒家文化现实价值
手中之笔,连接起五千年灿烂文化
荣耀无比,我看到积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贯通,如何接纳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与心灵息息相关
和睦治之,治人治于人不绝对而言
超越物质,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归属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严明中找平衡
儒学启蒙,为弘扬中华文化打基础
走向未来,平和极需明确企业文化
思维差异,体现两种文化根基区别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并感恩于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回目录>>>
九流十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学宫里聚集过。
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着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
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回目录>>>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着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个人觉得儒学开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从董仲舒之后,分为三大块,一块是政治儒学,一块是学术儒学,一块是民间儒学。
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展开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有。但是我翻过有关的儒家学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学案,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查来查去,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回目录>>>
四教会通 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虽然经过唐代韩愈等人的"排佛和反佛",都没有消灭佛教,其势力反而越来越大。此时,很多思想家注意到,在佛教里,确实有一些儒家思想里所没有的内容。佛教,其抽象思维的水平非常高。到宋明时期,很多思想家就开始从佛教里吸收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来补充儒家思想。 从宋代开始,到明末完成的"宋明理学"基本上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儒学,或者说是第三个阶段的学术儒学,即"三教合一",儒家、道家和佛家融合一体。不管是以程朱为首的理学派,还是以陆王为首的心学派,大体上都做到了将三家融合为一体,但又有所区别。程朱突出的是"理",而陆王突出的是"心",一个是强调了客观,一个是强调了主观。
第四个阶段,是在明末清初。我觉得,这阶段出现了一个儒家的新里程,即"四教会通"。所谓的"四教会通"又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释、道与基督教会通,因为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遭到不少挫折,直到明末,才在中国一定程度上立住了脚,而且,开始有人来系统地研究它。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部分把儒家、道家、佛家和基督教这四种思想融和为一体的学者,比如徐光启,但是这些学者,仍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
所以,我个人觉得,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形成过以中国为特色的基督教,因为无法把这四种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四教会通"基本上是失败的。另一方向的"四教会通"就是儒、释、道、清。所谓的清,就是伊斯兰教,那时叫清真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期,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在唐代的"永徽二年说"(公元651年)。
当时,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人,基本上是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地的商人。由于初期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商方面,没有时间做文化交流工作。开初的几百年期间,伊斯兰教只是在此教的信仰者间传播,并没有和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到了明末清初,由于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后裔,逐渐地和中国社会融合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中国一个一个的少数民族,像李贽这样的人就是回族里面的精英,而他的父亲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徒。
除了李贽之外,另外一批非常有作为的思想家,以刘智、王岱舆、马复初等人为代表,他们把儒、释、道和伊斯兰教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用儒家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伊斯兰教的一些范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王岱舆写了一本书叫《清真大学》。所谓的"清真大学",实际上就是用伊斯兰教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清真大学》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领导的一个班子,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他们没有想到,在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思想家里,竟然出现这样一位思想抽象思维程度如此高的学者。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受到重视,甚至在国外,如美国的哈佛也引起注意。所以,我觉得"四教会通"型的这一批学者,其影响不可小看。回目录>>>
多元融合 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家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称之为"多元融合型"。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于当代新儒家。当代的新儒家,不管是梁漱溟、熊十力,还是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等等,实际上都在把东西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既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也可以看到西方哲学,甚至还可以看到印度哲学的影子。
当代新儒家的思想,不是对儒学、或者对儒家思想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重新的架构。但是,我对当代新儒家的重新架构和国内很多学者的看法不一样。国内很多学者,充分肯定新儒家的工作。而我个人觉得,新儒家的路子好像走错了。为什么走错了?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沿着更为抽象的方向发展儒学。以最着名的牟宗三为例,他把西方哲学的很多概念和中国儒家的一些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一些连哲学家也解释不通的理论。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引起争议的话,叫做"良知的自我坎陷"。
良知本体,作为能够认识自我的本体。本来通过像王守仁那样的"良知人皆有",发挥良知的作用,可以使人去做善事。但是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那么这个良知本体怎么自我"坎陷"?牟宗三在自己的着作里没有说清楚。而当代新儒家,包括牟宗三的一些学生也解释不清楚,所以,像这样越来越玄的哲学概念,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理解的。那么,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概念,于社会何益?
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代新儒家走的路子是不对的。可是当代新儒家有一些学者培养的几个学生,主要是指杜维明和成中英,他们走的路子,和其老师走的路子实际上不完全一样。最近这一二年,我特别注意美国的这些儒学研究者,所以,我最近也写成了一篇文章,叫做《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有的人提出疑问,说儒学是中国人的特产,怎么美国还有儒家学派,但是,现在,事实明摆着,美国就是出现了两个有显着特色的儒家学派。
一个是波士顿儒家,一个是夏威夷儒家。"波士顿儒家"这个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诗朗提出。波士顿儒家以查尔斯河之北为界,分为两派,以杜维明为首的一派,和以John H. Berthrong (白诗朗)为首的一派,不同之处在于,一派尊重孟子,一派尊重"荀子学"。其共同点,则是都主张对话。回目录>>>
儒学对话 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波士顿儒家的基本特征,我概括为:对话派的儒学。其基本观点是在当今社会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对话。尤其是杜维明,他和塞缪尔·亨廷顿是同事,但是多年来,亨廷顿提倡文明冲突论。杜维明坚持和他辩论,认为文明之间不应该冲突。文明除了对立的一面,更应该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对话",尤其在主张世界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时候,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加强交流,才能缓解矛盾。
我觉得像杜维明所做的这种工作,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多次召开儒家和伊斯兰教对话,儒家和基督教对话,及多次国际研讨会。在哈佛大学,基本上每几年都要开一次。其中一次在马来西亚召开。对话的结果非常好,也许会上少不了有一些争论,可对于加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另外,杜维明除了坚持对话以外,还坚持把儒家思想通俗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一些经典翻译成美国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英文版本。我觉得,这对传播和扩大儒家影响是功德无量的。
夏威夷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成中英。成中英也是当代新儒家的学生,但是,他特别注重用现代话语来注译儒家的着作,所以我把夏威夷儒家定名为"诠释派儒家"。诠释派儒家和对话派儒家的根本不同是,他不仅注意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同时也注意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
用现代话语来解释儒家的传统经典,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有了基础。所以,我觉得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到了"多元汇合型"的阶段。如果夏威夷儒家和波士顿儒家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能够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的话;如果大陆的学者都能像他们一样,把儒学的普及始终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重点,那么儒学的命运肯定会更好一些。如果继续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作为学者研究的对象,那么,儒学如何才能复兴?只有把儒学变成广大群众都能接受的、都能听懂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儒学才真正有用。
从九十年代初,我就特别注意有关实用儒学的研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实用儒学刍议》。我的意思是现代的儒学研究,不应该再争论儒学的是非功过。现在的学术圈中,还有人否定儒家思想,认为其一无是处。互联网上曾发过一篇文章:中国最大的弊端就是孝道文化。认为孝道文化害死了中国人、害死了中国。实际上这样的论断都是非常极端的。换另一个角度,也有不少学者对儒家吹捧得无以复加,认为儒家思想根本没有缺点。如果我们总这样争来争去,将永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回目录>>>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我认为,学者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认真研究儒家经典着作上,把儒家思想里能和现代社会接轨、并为社会所用的部份挖掘出来,使它成为一种实用的儒学。这方面,已经有人尝试了。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一直把香港的孔教学院,作为推广儒家思想的实验场。从小学开始,介绍儒家的经典着作,逐渐实现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接轨,从而发挥作用。我觉得他们做得很不错。 另外,新加坡的李光耀在担任总理期间,曾在中学里推广儒家伦理课程。作为宗教教育的一门课程,据说其推广的结果是,中学生中出现新的气象,他们开始对西方的物质主义比较挑剔,犯罪率下降。但是,此举后来变成李光耀政权一个比较大的危机,为什么呢?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华人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还有其他的民族。比如印度族,他们提出,儒家伦理教育可以进中学课本,为什么不开设一门印度教哲理教育呢?由于其他民族的介入,这几年就把儒家伦理教学从中学课本里取消了。但是那一段时期的推广,据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和新加坡学者交流时,他们对那时期非常有好感。 从大陆来讲,山东有两个企业,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广做得比较好。一个是海尔,海尔总裁张瑞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他盖的一座海尔大楼就是根据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设计的。在他的治厂理念里,也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另外一家企业是威海的光威渔具集团,专门生产钓鱼杆,老总陈光威,他把儒家很多思想,尤其以"礼义"为核心作为厂训,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如果把儒家思想里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挖掘出来,肯定会有所作为。
日本有一位近代实业之父,叫涩泽荣一,他写了一本书叫《论语与算盘》,非常有名,译成中文时,国内很多学者表示疑问:《论语》怎么能和算盘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涩泽荣一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叫做"道德经济合一论",即在经商的过程中,不能光顾赚钱,应该时刻记住孔子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说,不仁义的事不要做,不仁义的钱不要赚,只有把道德放在第一,把利润放在第二,用论语管住算盘,企业才能良性发展,做得更好。 《论语与算盘》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译成中文后,在中国的企业界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挖掘出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接轨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儒学更有生命力。回目录>>>
走出国门 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再看看儒学在国外的影响。现在的儒学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孔子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国门,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三世纪,朝鲜一个学者叫王仁,他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日本也有了儒学。
虽然,日本和朝鲜都接受了儒家的学说,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从朝鲜向韩国发展的儒学,越来越突出的是朱子学,即"程朱理学"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韩国当今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学,受孔子思想影响更大,之后就是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朝鲜(包括今天的韩国)、日本来讲,其儒学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学也很早就传进了越南。有人认为是在秦朝时期。但在越南,儒学发展的命运比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从法国占领越南后,儒学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直到南越时期,儒学的地位才稍高一点。最近几年,有些学者重新提出,应该在东亚设立一个道场来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被确认的准确时间为1593年。据北京大学着名学者朱谦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说,1593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首先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从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知道了儒家思想。后来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都曾系统地研究了《易经》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正是在研究《易经》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进位制,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在中国,也不仅仅在东方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回目录>>>
天人合一 三纲六纪和中国文化
对于诺贝尔奖得主的这段话,基本上,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生在世,有三个方面的联系,或者说,在三个方面要发生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一是人与人之间,一是人自身精神和肉体之间,这三个方面必然发生关连。而对于这三个方面,儒家恰恰都提出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思想。在人和自然方面,儒家特别提出"天人合一"。有诗句将其通俗化为: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要爱护,他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所以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非常突出,这对解决环境生态危机,肯定会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去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多数是消极的。可是,有一个大学者陈寅恪,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文化之要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句话,当时他的学生季羡林非常不理解。中国文化之要义,怎么就是这"三纲六纪"呢?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第一纪诸父,即父亲叔伯这一辈;第二纪兄弟,;第三纪诸舅,即母亲这一系;然后是族人,即自己家族里的一批人;最后是师长和朋友,此乃六纪。
陈寅恪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三纲六纪"。经过复杂的研究后,季羡林对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留学德国近十一年的资深学者,现在国内被誉为人文学界的泰斗。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他几乎坐第一把交椅。他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研究陈寅恪这段话,半个世纪后,突然大彻大悟:中国的三纲六纪,指的是,人生在世,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三个方面的"纲"加六个方面的"纪",共九个方面。如果能把这九个方面处理好,社会就稳定了。但是这九个方面,尤其是三纲,他提出必须加以改造。君为臣纲,应该改造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君改造为国家,臣改造为人民,就是把君和臣的关系,改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那么国家爱人民,人民爱国家,国家就稳定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要避免把它作为单方面的关系来强调,不是绝对的服从,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处理好这三方面,再加上另外六个方面的子关系,社会必然稳定。这几年,季羡林先生多次写文章,肯定三纲六纪。回目录>>>
治国治家 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就人自身来讲,活在世上,肯定会不断发生灵与肉的冲突,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断地发生矛盾,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利欲熏心的大有人在,挣钱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也不少,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人自身肉体和精神的矛盾?儒家特别提倡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不断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将其限制到最低程度。这在当今社会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满活力的,而且,对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们不是认识清楚了,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对当代人来说,应该用当代人的眼光来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为我们所用,来改变我们今天的人生,改变我们今天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更繁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儒家的命运是被看好的,儒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把自己的基本观点,亮一亮。然后,请大家多发表意见。(鼓掌)回目录>>>
本土文化 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Ping:感谢蔡教授的精彩发言,我感受很深。目前的现实是,很多培训学校、很多老师及员工,都不知道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或招不到老外、留不住老外。平和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是一家相当国际化的学校。从这4年的发展来看,流失到别的学校的老师很少,即使离开了,也很快就想回来。
说句实话,如何用中国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外国人打交道,我感受也很深。我常和学生们说,出国?
⑩ 如何用传统教育
如何用好传统教育,现代学校必须如此才能做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一)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道德倾向,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个人利益第一等等。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弄虚作假、追求享受、追求“名牌”用品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九五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我们感到,《大纲》中关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部分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内容和深远意义的。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在德育的内容中。如在爱集体、关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观念,勤劳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无不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我们经常跟学生讲述“学雷锋”,雷锋精神其实也体现着美德的光辉。如雷锋的热爱祖国、人民,体现了“忠”,他的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就体现了“仁”,他的勤奋好学、苦练技术,就体现了“勤”……学雷锋,要提炼精神,要追根溯源,这个“源”,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要纠正青少年思想中的错误倾向,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堵”,即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严重越规者处之以罚。而另一种方法就是“导”,用正确的观念、标准去教育、引导学生正面发展。而用以作“导”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说“堵”是对思想疾患进行消炎、怯邪,那么“导”就是施以营养和滋补了。
我校有着设计新颖、充满现代气息的校舍,有较高标准和教学和设备和设施。而要真正建设好高标准的新型学校,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把大家凝聚起来。于是,我校便把“造就人格道德”、“进行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继承和发扬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这种决策是正确有效的。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培养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形成良好校风、建设新型学校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结合实际,我们先突出学习其中一部分:
一是“孝”字。古时候有所谓“孝为百行首”、“人生五伦孝当先”的说法;《新三字经》中也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过去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自我人格的完美,才可以管治家庭进而治理天下,这种人格的递进关系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对社会有责任感呢?从社会效果来看,“孝”道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青少年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是“仁”字。“仁”就是仁厚、仁慈、具有爱心,就是“仁者爱人”、“为善最乐”。这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关心他人,把他人利益放在前面的思想。在今天来说就是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学雷锋、做好事、为希望工程捐资捐款、扶助残疾人,都是爱心的表现,是仁者之所为,是崇高品格的表现,是抵制利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青少年要怀有仁者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勤”字。古时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能补拙”。一个人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际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胜利的目标。“勤”成为通向成功的桥梁。对青年学生尤其是这样。“勤”包括勤学习、勤劳动、勤思考。《新三字经》中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如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等。克服侥幸心理,培养勤奋的作风,这不光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养成勤奋的作风。将令青年人一生受用无穷。
四是“忠”字。“忠”就是“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赞扬。从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到现代的共产党人,都应以天下为已任,立志为祖国人民作贡献。
以上四项内容中,“孝”字为基础,是起步的要求;“勤”字是保证,不勤奋,什么目标都成为空话;“仁”字为根本,是一种人生观;“忠”字是最高境界。高层次的追求,贯穿在“孝”、“仁”、“勤”之中。一个忠于祖国的人,必然是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关心、帮助他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勤奋努力,不尚空谈。以上四项,切合学生实际,易懂易记。我们通过报告会、演讲会,反复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要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还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
(三)
和任何学习活动一样,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讲求方法,赋予丰富的信息,多种的载体,去充实、吸引、教育学生,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内容上,我们注意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与德育序列内容结合。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是心血来潮、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长期渗透。因此,在制订学校的德育序列时,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也列入到计划中。每个年级,都提出道德教育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如“孝”字,是各个年级都要首先学习的;“仁”字,在高一、高二着重学习、实践;“勤”字在高三毕业班要突出教育;“忠”(忠于祖国,即爱国主义教育)字在不同的年级年年都提出不同的层次的要求,逐步深化。
二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习资料的选用,包括《中华美德五千年》、《新三字经》、《新增广贤文》、《社会公德四字歌》等。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如果一味讲古人、不讲今人,对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美德赋予时代的内容,结合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如在讲“孝”字时,结合讲青岛女孩杜瑶瑶的故事,讲甘肃宁县李勇“背着父亲去上学”的故事;讲“仁”字时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讲“勤”、“忠”字时,结合讲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讲江苏仪征大仪乡张稿龙边捡破料边学日语,赴日留学,讲郎平听从祖国召唤,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执教……使同学们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之中。传统美德又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通过第二课堂、艺术节等活动,
请专家、学者介绍中华书画、民间音乐、佛山地区三文化、艺术等,增家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的了解。
三是与现代人素质教育相结合。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是为了当好一个现代人。现代社会对青年一代有许多新的要求。结合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内容,作为现代人素质培养的目标:
自信有礼,包括健康心理、注重礼仪、善于交往;
拼搏进取,包括勇于竞争、把握机遇、不断进取;
惜时守信,包括珍惜时间、讲求效率、言之有信;
敬业创新,包括忠于职守、充实自我、不断创新。
一个现代青少年,应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看,才比较恰当。有新意,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在教育形式上,我们大力推进三项活动:
大力推进礼仪教育。每年三月,我们都要对学生作礼仪讲座,包括在校礼仪、在家以及在公共场合的礼仪;进行示范表演;设立礼仪使者进行宣传;开展历时一个月的校园礼仪大行动,培养学生文明举止、评选礼仪标兵;观看行为规范录像;举行“最佳中学生形象大赛”、训练学生行走姿势、介绍着装知识……我们还进行了课堂礼仪训练,召开有关礼仪教育的主题班会,开展“铲除香口胶污梁校园”的活动等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美的行为,从而自觉约束自己,做文明的中学生。现在,我校学生都能注意衣着整洁,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整个校园整洁有序,多次受到来宾和上级的赞扬。
大力推进“孝心献父母”活动。我们对学生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包括帮助、体贴父母、与父母沟通、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母亲节”要给母亲送礼物、给父母写一封信谈谈心等。对一些与父母关系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通过活动,家长普遍反映学生有进步。一些过去因花钱、交朋友、打电话等琐事屡屡顶撞父母的学生,体谅了父母的心情,改变了紧张的家庭关系;一些残疾人家庭的子女,注意分担家务,为父母分忧;一个因父母不和而心情烦燥、甚至动手打母亲的学生,也注意体谅家长,约束自己,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促进家庭和睦……明确的主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令我校德育工作生色不少,成效显着。不少来客都为我们那巍峨的校舍、和谐协调的色彩、修剪整齐的花木、草坪而赞叹,更为我们那精心的管理、文明健康的校风而赞叹。现代化的校舍内,一群炎黄子孙在勤奋地学习、工作,他们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傲,要努力培养建设锦绣中华的桥梁。这,就是沔城高中,一所新型学校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