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教育怎么做好
导语: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幼儿教育怎么做好
一、抓好幼儿教育要纠正“小学化”的倾向
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和学前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对待,按照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错误做法。这种错误的做法主要表现在:(1)学前教育目标定位上的错误。将幼儿教育定位为正规学校的知识化、应试性的教育;
(2)学习容量安排上的错误。在幼儿园中实施的是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
(3)学习方法上的错误。有的幼儿园的老师采用的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的训练;
(4)活动方式上有错误。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机会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5)评价方法上的错误。采用测验考试等考核读、写、算的偏知识方面的能力来评价幼儿的能力;
(6)家园共育上有错误。幼儿在园接受以集体教学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在家进行大量的书写作业。
二、抓好幼儿教育应做好家长工作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玩乐中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不要认为坐在教室里教孩子认多少字、背多少诗歌才是学到了知识。但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观念上没有提高认识,他们认为游戏玩乐是在耽误孩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会不停地要求老师把孩子抓紧管严,才三四岁的孩子每天都要求老师布置作业。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托育机构,应该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长;同时依据家长公开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教育目标与作用;另外,与家长一起讨论目前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给幼儿带来的危害。所以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做好家园指导工作,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因材施教”。
三、抓好幼儿教育应加强社区活动和积极的舆论宣传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咐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与家长配合好,因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然后再与社会相互合作,随着社区建设力度的加大,社区对社区活动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幼儿园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也更迫切和多元。幼儿园由于拥有多才多艺、高素质的师资和活泼可爱的幼儿,常常成为社区活动的主力军,所以面对社区的教育需求和幼儿园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应向社区开放。
四、抓好幼儿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的办园宗旨
一所幼儿园如果不明确办园宗旨、办园理念,就不知从何抓起,整个幼儿园会一片混乱,所有老师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谈不上幼儿园的发展和生机。
五、抓好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本
幼儿在园一天的活动是否快乐,就可以证明我们是不是以幼儿为本。以幼儿为本,要求幼儿园的教师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去探求;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去充分展示;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互动;给衡笑知孩子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次震撼,让他们亲身去体验。
六、抓好幼儿教育要加大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
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奠定终身学习中所需要的基本升橡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21世纪的幼教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并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专业素养。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国家也加大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
总之,抓好幼儿教育,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带好头,应该明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能力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幼儿园还有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任务。幼儿园不应该进行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应按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来进行教育。因为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家长、社会应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
❷ 学前班的教育要点是什么
学前班的教育要点: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学前班“小学化”的倾空游贺向。(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斗派礼貌的教育。(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等能力,为人小学打下基础。(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5)正确磨源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❸ 如何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为什么要重视培养习惯?
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2)要培养孩子的什么习惯?
1、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这也是不好的习惯。试想,一个人语言文明、却举止粗野,或者举止得体,却出口不逊,这都是不和谐的。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2、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人是社会性的。孩子在一岁之后,越来越有了对伙伴儿的需求。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还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部世界,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
3、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劳动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长看来无异于帮倒忙。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现在有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不做一点自我服务性劳动,认为“我的任务是学习”,进而不爱惜劳动成果;还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学前班有许多的家长或爷爷、奶奶给孩子送午餐喂着孩子吃,这很不好,您连孩子吃饭的习惯都没有培养,您还会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呢?
4、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现代家庭对子女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会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们学校设置了门房,主要是为了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可是很多家长不能遵守门房的管理,没有到下课的时间强行进入校园,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您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您自己都不能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怎么能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明年我们将不会让一个非学校人员进入校园。
5、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
当然还有许多习惯,家长可以看一看幼儿教育的书籍,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确定训练内容。
(3)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从单个的行为训练开始的。具体要求分三步:首先让他会做,然后让他坚持做,最后是一直做。
如:想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可以先让他看扫地,然后告诉他怎样扫,再让他学着扫,学会以后,每天都想办法安排他扫一次(既使地面不脏),每次扫完都激励一番,不想扫时,就监督着让他扫,一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也就习惯了,他会认为扫地是他应该做的,只要让他做,他不但会做,而且会做得很好。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
首先,要保护孩子自然流露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给以支持和鼓励,为孩子表现好奇心和满足好奇心提供机会。
比如孩子们会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瞠目的傻问题,为什么月亮晚上不睡觉?公鸡为什么不下蛋?男孩和女孩为什么不上同一个厕所?……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家长不置可否,甚至取笑孩子,那么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该提这些问题,否则会显得自己很傻,慢慢的孩子会将这些“傻问题”都埋藏在心里,为了不犯傻,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也憋着不问,这样就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家长要用榜样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对周围的事物自己首先要有极大的兴趣,不要在孩子面前装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积极与孩子一起探究,这样孩子会在家长的熏陶下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再次,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提问、追问等),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和孩子可以相互提问题,这样可以迫使双方去不断地阅读书籍,眼界不断扩大,知识不断丰富,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
3、学会与孩子交流。
(1)理解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2)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3)学会拥抱,学会耳语。《父母必读》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文章说: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4)学会倾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
4、加强家 校联系
家长是沟通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
(1)家长与老师的交流要及时、主动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整天在学校,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说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和片面的。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每一位家长进行很好的交流。而学生自身的传达作用是不到位的。因此,家长必须充分、切实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经常及时、主动地和老师联系,与孩子对话,以便一方面把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和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意见反馈给老师,同时配合老师,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2)诚恳虚心地听取孩子的在校表现,中肯坦诚地反映孩子的在家表现。找老师交流情况,要尊重老师,要诚恳、谦逊。具体来说,首先要虚心地听取孩子在校的表现,不仅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表扬,还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讳疾忌医,护孩子的短。同时,如果需要,还应中肯坦诚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向老师反映,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要隐瞒孩子的长处,尽量让老师对你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既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也要适当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家长每次和老师谈话,事先都应该确定好交流的主要话题和要了解的主要方面,考虑好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以便交流时能有明确的目标,节省时间,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同老师交流,家长既要充分听取老师的意见,也要适当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能把“配合老师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家长怎么做”。家长若发现老师掌握的情况有偏差或解决的办法不能奏效时,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同老师交换意见。
(4)用多方式与老师交流。
家长同老师交流,考虑到老师工作繁忙,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到学校面谈,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建立起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密切沟通的平台。有些话当面不好说的,借助于这些平台也许可以更冷静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总之,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吧!!!
❹ 如何教好幼儿学前教育
孩子,是我们的情感寄托,也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多半取决于孩子在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呢?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
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要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要培养适应现代幼教需要的幼师学生,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如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起了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