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调皮的小孩放假怎么教育
扩展阅读
桩基础多少m 2025-02-13 17:42:06
请问义乌儿童医院在哪里 2025-02-13 17:39:06

调皮的小孩放假怎么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13 14:13:35

⑴ 孩子太过调皮,作为父母该怎么教育他

现在教育孩子都讲究科学育儿,例如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要多包容等,可是也有父母很困惑——“这些我都试过了,但是用在我那顽皮的儿子身上,普通的教育方法全部失效,作为父母,我该如何教育他呢?”




其实我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与烦恼。




只有这样,也才能帮助这类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不至于到了小学后,各种无视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甚至做出违背学生原则的事情。

⑵ 说什么都不听的孩子怎么教育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曾遇到过孩子不听话,不管怎么讲道理都不听的情况,最后不得不和孩子大吼大叫。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平常上学还好,一到了放假,家长的训斥,那基本上可以算是狂轰乱炸!
说什么都不听的孩子怎么教育
1、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许多家长对孩子说话总是不加思考,看到什么不如意就对孩子发号施令,说话的时候也是随心所欲张口就来。当家长一遍遍地说,看到孩子当耳旁风的时候只知道动怒发火,从来就不知道反思自己说的话孩子能否理解,往往就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局面。

2、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所以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其实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家里面还有个孩子,压力肯定就更大了,这些压力也非常容易影响到家长的心情。
有的时候如果孩子再出点什么事情,家长就会“火山爆发”,把所有的情绪都洒到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叛逆。所以说,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特别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和孩子保持一个好的交流方式,孩子才会选择听家长的话。
3、尝试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不仅是表达对孩子的要求,还要和孩子沟通彼此的情绪、情感和想法。跟孩子确定特殊的亲子时光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家长要多了解孩子,找出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家长愿意聆听孩子,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更合理的要求。

3、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没有基本原则,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想做什么做什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一个特定的计划。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孩子有一天因为调皮把杯子打碎了,但是由于今天家长心情好,所以就没有责怪孩子。
但是又有一天,孩子又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杯子打碎了,这一天家长的心情刚好又非常不好,可能就会责骂孩子。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
孩子没有主见,很多家长都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毕竟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为孩子铺好路,以后孩子里可以少走弯路。但是家长如果长期这样替孩子做决定,没有给孩子她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剥夺了她们独立自主的机会。
这样持续下去,孩子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只会变得缺乏自主意识,以后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来做决定,即便长大了也会没有担当,根本没有办法独立处理事情。

⑶ 400分 关于寒假教育管理孩子 跪求大家了啊``

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家长的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先说吃饭的问题,孩子不吃饭,我的意见是不要理睬他,要知道,孩子是饿不着的,你应该给他定一条规矩,吃饭的时候必须自己到桌,如果不来,过了时间就没有吃的了,你们吃完以后就将一切都收拾干净,等他玩够了想吃饭了,你们就要告诉他,由于他自身的原因,这顿饭是没有吃的了,要吃就必须等到下一顿,也不能给他吃任何零食,更不能给他零花钱,只要你能硬下心来这样做,你就会发现到吃饭的时候你就不用像抓贼一样地到处抓他了,他的习惯慢慢地也就会改过来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你们对孩子还是比较娇惯的,在很多事情上肯定是顺着孩子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当然不会教育处好习惯的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定下规矩就要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说教与批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的,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不要责怪孩子的习惯不好,应该多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孩子,只要多学习,不断地自我提高,就会找到就育孩子的最好方法,还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多与孩子沟通,多尊重孩子,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变得懂事了、听话了。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介绍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好的家教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着,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1999年推出80万言教育专着《发现母亲》,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近年来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母亲评选,是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十大杰出母亲的评委,同全国数百位优秀父母进行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并对他们的成功个案详加分析。他还同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监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实。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