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法第几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
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
教育法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从而制定的。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❷ 关于教育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答案】:B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正式以教育法的形式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B项应该是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而非2018年修订,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为正确选项。
A项: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质量的尺度。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让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爱伦•凯等。卢梭激烈抨击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残害,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反映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的规格和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在课程方案中得以体现。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❸ 劳动教育要尽快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要尽快落到实处
劳动,让人类和动物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的祖先们,正是因为会劳动,慢慢地创造出这个美丽可爱的社会。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劳动成为让人们讨厌的事情。虽然,我们的教育法,各个阶段的教育纲领中都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这只是一种文件上的表述,从来没有把劳动教育正视过。劳动教育只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若隐若现的存在校园。从学校层面、老师层面、家长层面都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新。在家长的意识中,劳动教育是一种底层的教育,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没有劳动教育的考核,只有学习成绩的评比,学校层面根本不会考虑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他们看到学习好的学生都是不劳动或者是少劳动,劳动都是带有体罚性。
我们也能理解,很多家长都是经受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害怕长年累月的趴在地里的劳作。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孩子原来这种高强度的劳动方式。这就形成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劳动,被迫背井离乡的陪读求学。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平台,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更的更好,也会远离劳动。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农村的孩子从来没有去过地里,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从来没有参加过劳动,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家长一直告诫孩子,好好学习吧,只要好好学习,就不会想我一样劳动。无论家长、学生都是对于劳动抱有偏见。为了让孩子远离劳动,家长不择手段。
其实,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首先,劳动能够磨练学生的脾性,能够增加学生的抗压能力。长期的劳动,能够让学生有很强的幸福感。其次,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能够促进亲自的关系。现在的父母和孩子关系有了鸿沟。家长除了问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够传授孩子基本的劳动技能,比如说母亲教会孩子做家务,做饭,父亲教会孩子基本的劳动的工具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了劳动的技能,也让孩子和父母有了沟通的机会和沟通的话题。最后,劳动教育,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能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劳动教育的落实,仅仅在文件上或者是立法层面,都不会有更大的进步。劳动教育的落实,就从孩子学会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的基本的劳动工具使用开始。没有行动的劳动教育,永远养出一批好吃懒做,好高骛远,不知感恩的孩子。同时,劳动教育的推行,需要改变父母的观念,需要让父母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父母是劳动教育的第一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