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我国庭教育伦理缺失的现状 (一)庭教育理念的伦理缺失 1.重智力开发,轻品德优化 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着其今后成才成人,关系着其 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但我国的 中小学教育仍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大多数家长仍然只关心和重视孩子的成 绩、分数等,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的发展。许多家长从考试成绩来评价 孩子的好坏,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分数低就是坏孩子。殊不知,青少年的身心承 受能力是有限的,极个别的孩子因无法为压力找到解压办法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求 得解脱。17 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 是靠母亲一个人的照顾。吴凤仙工资不高,有时还要靠帮别人做活来赚点钱供徐 立读书。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之后,徐力妈妈要求他以后的成绩都要排在班 级前 10 名。徐力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认为母亲提出的目标难以实现,心 理承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压力。2006 年1 月17 日中午,徐力在家吃过午饭后,因 对母亲管束的不满,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可见,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 为动力,但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 紧,将智力视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 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2001 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伤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 时说道:“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 2.重物质投资,轻心理素质的培养 过分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已成为当今中国家庭 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我国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 有所提高。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 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至于心理和 精神层面,大多数的父母则缺乏对子女必要的呵护和关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 康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一方面,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与孩 子的心理沟通和心灵交流,未能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对其开展教育;另一方 面,有些家长教育素质偏低,他们很难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伦理缺失 1.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些家长只顾疲于帮助孩子应付各种考试,对考试分 数过分看重,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 于是很多家长不惜花一切精力来抓孩子的学习,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在这 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 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深入学习和 适应社会。 2.重个体教育,轻责任感的培养 在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注重对孩 子个体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导致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骄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而现今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如果让 这种子女投身社会,恐怕没有不被淘汰的。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和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孩子理解和体 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伦理缺失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常见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 1.粗暴型 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再 加上很多家长都信奉这样的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才”。于是, 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家长忽视孩子的自尊心,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打 骂、命令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 身体,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伤害,结果导致部分 孩子形成了极端的性格,亲子关系恶化,严重者离家出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甚至厌世轻生。 2.溺爱型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我国的顺利开展使得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 子女家庭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培养孩子。但也正 是因为只有独生子女这根独苗,使得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和生活的重 心,独生子女自觉或不自觉的陷入被溺爱之中。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溺爱也是爱,但是溺 爱最终给孩子带来的只能是伤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 件变得富裕。于是,一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盲目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3.放任型 由于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应酬或是外出打工、忙于生计,导致家长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结果用保姆和家教来代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有些家长 根本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他们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在物质上 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由于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 历有限,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还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结果有些青少年因 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包办型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爱子如命的家长。这些家长 害怕、担心孩子会上当受骗,染上恶习,结果多采用限制、禁止,甚至是替代包 办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交际能力差、逆反等不良结果。 2007 年8 月30 日的南国早报上有一篇题为《开学送子亲友团“高烧”不退》 的 文章,文章中指出大学新生入学时,几乎每个大一新生的身后都跟着浩浩荡荡的 亲友团,人们对此己经见怪不怪了。报道中提到了一位叫彭博的孩子,三年前, 彭博离家读高中要住校,父母第一次出动,一手帮他包办了所有开学事宜。那时 候,彭博16 岁。3 年后,彭博已经成年,可他依然什么都不会,父母像两个书 童,一路上帮他扛行李、找宾馆、安排吃饭… … 。还有被安徽一所高校录取的 杨可面对记者的提问摆摆手,摇摇头,笑着说:“我不行,没有父母送,我连门 都出不了,我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多待一段时间,不然我会哭。” 二、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 1.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 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随之涌现,这也造成了各个家庭在经济上出现差异。 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好坏影响着 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 的教育投资情况。 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一方面不能给予子女正常的、必要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 父母因忙于生计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甚至有些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 而让孩子辍学去挣钱。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 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过分优越的家庭条件可能使某些孩子养成爱慕虚荣、 养尊处优的品性。其实,让孩子幸福,并不是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非 但不是给孩子幸福,反而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深厚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积淀到今 天,再加上当下考学、就业等压力,导致当下的家庭教育观是学习至上。我国家 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扭曲。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各方各面都在急速变化。人们在巨大的竞 争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实际。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明显, 所以在考学、就业等压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家 庭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导致学习至上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个性、人格、智力、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孩子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但也使得很多孩子沉迷于网 络的虚拟中,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造成了孩子精神和情感的贫乏。 (二)家庭自身因素的制约 1.家庭氛围的影响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 中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6�1 慕贤》 )可见, 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 的健康成氏;相反,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的、紧张的、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 子就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墨子将孩子比作“素 丝”,他认为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和个性。 2.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教 育两种形式。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加剧,隔代教育再度兴盛,成为一种 普遍现象。“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 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 老人占了 66 . 47 % ,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 71.95 和 73.45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比有很多优势。首先,祖辈家长有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可以弥补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空缺,减轻家长负担。同时, 也可以让老人在退休之后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隔代教育也有其 消极影响。大多数老人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即使是不合理的愿望也会无原 则的满足。同时,由于社会阅历、时代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祖 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内容、方法上存在分歧,结果使孩子陷入迷茫、 混沌而不知所措。 3.家长自身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 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孩子 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 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此外,某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常常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唯独重视孩子 成绩的好坏与否。 (2)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身教的作用。《 论语�6�1 子路》 中 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父母的言行风范对子女 的影响之大。父母的言行影响这孩子,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自身修养高 的家长,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而自身修养低的家长,则会给孩子的 成长之路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人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这些都是在强调父 母自身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 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 关心,易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能形成乐观向上 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 孩子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 J 心当作是一种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 (三)学校与家庭互动的不足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者既相 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彼此优势。一方面, 家长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获得更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学校 能够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有针对性的对孩子施教,以达到二者和谐发展。目 前,我国家校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合作机制,主要原因有: 首先,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合作观。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 的权利和义务,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只要孩子不出现问题就不与学 校沟通,缺乏合作过程中的主动性。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校沟 通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无暇与学校互动。在家校教育合作过程中,学校是引导者。但有些学校的领导、 教师对家校合作认识不足或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自己如何教学生是自己 的本职工作,家长不应该过度的干涉,把家长的意见当作是挑毛病、是对自己威 严的挑战。此外,有些老师认为某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低下,不屑与 这些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结果导致家长与教师关系僵化。 其次,家庭、学校沟通形式单一。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召开家长会或是让 家长签字,但在开展过程中并未有双向互动。一般来说,家长很少有机会发言, 只是听老师总结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教师才会请家长 到学校来,并且对孩子一味的指责,有时连家长也一起批评,并未真正与家长共 同探讨孩子出错的原因,为其找到解决对策。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建立起有 效的家校教育合作机制。
2. 中国为什么没有两性教育
中国性教育缺失原因概览:
一、教育者知识储备与态度建设不足
- 教师与家长性知识储备有限,多源自非科学渠道,性态度保守,难以传授性教育知识。
- 缺乏专业性教育培训,教师在性教育主题下感到“不会讲”、“不好意思讲”。
- 家长对性教育重要性存疑,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学,缺乏与孩子直接沟通。
二、教育主体监护人态度影响
- 认为性教育对“成功”学习无实质影响,担心性教育内容引起孩子早恋问题。
- 认为性教育应由家庭而非学校主导,担忧性教育会让孩子“提前知道”,产生负面影响。
三、一线教育管理者顾虑重重
- 怕出问题,家长对性教育接受度低,校长不敢轻易开设性教育课程。
- 怕曝光,媒体关注引发质疑与反对,项目推进压力大。
- 怕麻烦,性教育投入大、产出低,校长考虑权衡后可能不愿推进。
四、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足
- 缺乏性教育的硬性标准与评估机制,目标多,措施少。
- 健康教育被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体育活动冲突。
- 政策层面口号多,与实际操作脱节,性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建议性教育内容应全面覆盖性别平等、同伴交流、自我保护、家庭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强调性教育的综合价值,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关注微信订阅号“born_with”,共同推动儿童性教育的发展。
3.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朱先生总结为四条: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和缺理想。朱先生的文章很好,也切中时弊,但有一点没有提及,所以本人不吝献丑,在此狗尾续貂。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我认为大概缺程序或规则第一的信仰或习性为最。严格讲,这不只是教育的问题,只是在教育中已习惯成自然了。在家长制和等级制社会中,自然的和人为的等级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秩序,并且维护这种关系和秩序,才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大大小小家长或“家长”为核心所构成的结构链。于是家长或“家长”就成为天然的权威,也是下属者的道德、人格、智力和知识的源泉,不仅在道德、人格上要比下属成员具有优越性,甚至在智力和知识上,也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所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之类谚语,就是辈分高、地位高的人在智力和知识显示优越感的通俗表达式。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很巧妙地在师生关系中把现实中通行的尊卑秩序复制出来了。 以此关系和秩序为基调的社会和教育,未必是一无是处的。它常常是可以具有温情脉脉和关爱的一面的,用现在的话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即便是来自家长或“家长”的最严酷的惩罚或体罚,惩罚或体罚者和被惩罚或被体罚者双方,都可以具有相同的人文理由或关爱理由:即一方是“为了你好”或“玉不琢不成器”,一方则自认是“为了自己好”,从而彼此认同,再严酷或无理的惩罚或体罚也就被温情化、合理化了。只是在被认可或起码是名义上被认可的现代规则或标准下,这样的社会和教育才被当成问题。无论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全是权威或权力说了算,而不是程序或规则说了算,权威或权力全能化了,在越发繁复的现代社会,这既做不到,也常常会为害更甚。在教育上演变为什么都是老师说了算,并且领域和对象可以无限延伸,结果就是什么都需要定于一尊,什么都需要标准答案,堵塞了学生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更易使学生形成依附型人格,不想也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这种教育空间中,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念头在学生内心闪现,本身就象是一种罪过和恐惧。但这还不是最糟的。 应该指出,这种社会或教育中是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并不是说其中没有程序或规则,而是说程序或规则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真实地位,没有真实约束力,尤其对程序或规则制订者自身不具有约束力。古人说“官以权犯禁,儒以文乱法”,就是指这种程序或规则没有真实约束力的状况。 教育是全方位的事体,如果将权威或权力独尊或全能化在教育中完整复制,无论是为了何种目的,哪怕是最高尚的目标,必然导致教育中独尊无疑的各类标准判断泛滥。那么,学生除了需要死记硬背外,还能有想象、智力和行为上的广阔空间吗?无论是道德和人格、智力和知识上,还能有光明磊落地去超越老师或权威的动力和勇气吗? 如果说以上的议论过于抽象和空洞,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不久前一次全国性的中学语文应试比赛,其中有一道填空题目是:太阳出来了,冰雪____。试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太阳出来了,冰雪融化了。填其它内容均不得分。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考生填写到:太阳出来了,冰雪在广东湛江没有。结果被判零分,还有一位考生答道:太阳出来了,冰雪放在冰箱里,也就没有融化。这个答案同样十分有创意,但也被判为零分。” (苗体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人民文摘〉2003年第五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太阳出来”与“冰雪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恒定的,因此这样的题倒是一种考察想象力和思维发散力的好题,但却把它弄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标准题。这样的题也不是不可以搞成标准答案的题,但前提是必须给出程序或规则,因此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程序或规则而言的,离开了特定的程序或规则,答案就是不确定的。但是出题者并没有给出这种唯一答法的程序或规则,却规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见在老师那里,还是自己或权威第一,而不是程序或规则第一。 再看一个国外的例子。2001年第五期《英语世界》上有篇叫《针尖上的天使》的文章,说的是一位学生不满老师对他的物理题答案判零分,认为自己应得满分。老师为什么要给零分?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按常规方法去答题。是这个学生没有领会或揣摩出老师的蕴涵意图,而无法按此意图去答题吗?也不是。这个学生就是想另劈溪径,突破用气压测量高度的方法。充当裁判的教授认为学生要求满分的理由充分,但答案不足以显示其物理学能力,所以主张应给予一次机会,并指出这次的规则:答案应显示某些物理学知识。这次老师给了几乎满分。这位学生不仅知道常规方法,还能设想出很多种更复杂的物理方法,去得出大楼的高度。最惊奇的,不是这位学生能设想出很多更复杂的方法,而是他有非凡的见解,认为很可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跑到大楼地下室管理员那里,对他说: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气压计,如果你告诉我这个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 且不说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勇气为判分不公正去据理力争,也不说我们的老师是否会同意用请第三方当裁判的公平规则来解决这种争议,反正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感觉:这的确是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和程序。该题只说“借助气压计,指出怎样确定一座大楼的高度”,但并没有规定如何使用气压计来得出结果,因此通过用气压计与大楼管理员相交换的方式来获得有关大楼的高度,并没有违反规则和程序,也与道德无关;并且如果不是闲得无聊或找事解闷,人类的确也没有义务,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行的情况下,非得荒谬到用更费力费时费神的不经济方式去解决问题。我相信,这种奇思怪想也只有崇尚规则和程序第一的美国学生,才有勇气想出来并敢表达出来,我们的学生即便闪现这种念头,恐怕连内心的道德关还未过,就被吓回去了。可见,道德也会杀智的。 2003年的高考题是要求以〈智子疑邻〉的题义做文章,并且列了六条规则。有一位考生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且只用了200多字就完成答卷。文章很好,新颖出奇,征服了所有的评卷老师,于是一致通过给予了满分。我不是学中文的,读那首诗更是觉得无懈可击,觉得答卷学生年纪轻轻,文字工夫却了不得。但是,当我发现高考答题规则中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规定时,我只好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文章再好,但违反规则,而且是禁止性的刚性规则,起码无法给满分。既然规则已立,评卷老师有何权力舍弃规则而给满分?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事以发现千里马似的欣喜口吻报道在新闻媒体上,却未见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不守规则的评卷行为有任何异议。似乎在教育者及其主管者那里,对此也已习以为常,即便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和程序,兴致所止,说违就违了,说破就破了。掌管教育的成人们自己都不把程序或规则当回事,而且还是自己立的程序或规则,的确不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形成程序或规则第一的品性,无法要求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会有信守程序或规则及主要以规则,来确定是非对错的内心信仰,从而形成严谨、自主和宽容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育缺少这一品性,所以我们教育的天空,很难开阔起来,我们教育的功能也很难丰富完整起来;所以朱先生说的四大缺失,大概也在所难免。我们总是为我们没有获诺贝尔奖而焦虑,但在我看来,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恰恰是再正常不过了,而培养出了反倒不可理解了。不要小看我们教育上的这一缺失,这样的教育最容易培养出两类习气。
4. 中国学校教育最缺什么
作为教师,我一下子想到了中国的教育,中国学校教育。我马上就问自己,中国学校教育又缺什么呢? 当然这个题目太大,我一下子也想不到多少,但我觉得中国学校教育最缺的应该是活动,最缺的是锻炼,最缺的是磨砺。以至所有的学校教育都陷入了“说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不管是老师的讲也好,还是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罢,它们都逃不脱书本的范畴,跳不出理论说教的怪圈。虽然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真的感受得到,不会从心底里明白、体会。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过:“在小学,虽然每个学生都能熟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是学生到处浪费的现象仍是随处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根本没能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只不过是把背诵诗句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完成而已。”其实,不光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一样,没有切身的体验,就是他们理解了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怎样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你跟他们讲锄禾、汗滴、很辛苦,他们知道了,但他们并不明白是怎样的辛苦,所以我们跟他们说不要浪费,要珍惜粮食,简直就是跟牛弹琴一般。即使他们当面说得好好的,但转过头依然是我行我素。他们现在体会最辛苦的应该就上学了,如说到放假,他们会一跳三丈高。如说到少一点作业,他们会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这就是体验的作用,千言万语,不如亲自行动。 中国学校的教育缺的就是”活动“。这里我讲的活动包括“体育、游戏、劳动、锻炼、磨砺等等。在学校,学生的活动少得可怜,学生动手操作也是表演式的应付罢了。这一切让学生生活在理想的王国之中,生活在老师的说教之中。先看一下我们学校的体育课吧,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开设不足,有的即使开设了,也只是摆设而已,经常被所谓的“主课”霸占。活动课的开设就几乎为零,学生远离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倒是陷入了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悲哉!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是他们心灵的空虚,他们只能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找他们的安慰。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娇生惯养的时代里,小孩就是一切,金贵至极,那还舍得让他们劳动呀!上学轿车接送者有之,上学帮拿书包者有之,回家代写作业也有之。就别说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更别想让孩子参加别的体力劳动罗。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亲身体验生活的感受;也失去了在活动中意志力的磨砺;更失去了在活动中德育培养的机会。没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少了在游戏中感受友谊的宝贵;少了在活动中感受挫折的勇气;更少了在劳动中感受汗水的艰辛。于是便有强迫学生戴红领巾之怪事,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领悟红领巾的含义;也有天天讲要爱惜粮食,却还是有很多同学依然如故——倒,因为他们不知道粮食背后的汗水;也出现了花钱如流水,穿戴必名牌的公子哥,因为他们不了解钱背后的艰辛故事。于是也就有了为了一点小事而离家出走的花季少年;有了遭受一点挫折就跳楼身亡的优异学子;也有了父母说几句就砍杀父母的不孝之子。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在悲叹生命的同时,又何不悲叹我们的家庭教育,悲叹我们的学校教育呢? 看看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在做什么呢?他们除了上课就是作业,除了作业就考试,当然还有看书,还有琴棋书画。看上去是丰富多彩,实际上学生是苦不堪言。他们生活在四周是围墙的水泥笼子里,看似舒适、安全,但却少了自由与磨砺;他们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却失去了蓝天与大地;家长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但学生却失去了欢乐的童年 。这些到底值不值呢?其实现实中那一条条扭曲的人性,那一个个可悲的小生命,已经告诉了我们。 总之,?缺的就是活动、锻炼与磨砺,动手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延伸阅读:中国教育教育缺失本文转载地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