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_历史起源_特征
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以领域的面目出现的;在中国,教育技术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着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视听传播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着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
中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可以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鉴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
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其过程如图1.4所示。在应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称为传统的教育媒体:教科书印刷品、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及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称为现代的教育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同时,教师常常进行的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验等,都是属于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Ⅱ 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史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1、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2、AECT94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AECT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1、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2、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
1、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2、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3、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不久,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其特征是: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和课程表;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力基本相同;教材统一,学习进度一致;教师面对学生集体授课,授课方法多种多样。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震荡性的冲击,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广泛而持久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