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费师范生在乡村振兴的优势
公费师范生在乡村振兴的优势:公费定向师范生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他们毕业后将回生源地,为乡村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也是实现乡村教育脱贫、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因此,亟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过程,切实使公费师范生“进得来”“学得精”“下得去”“留得住”,以切实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公费师范生的报考条件:
公费师范生安排提前批次录取,凡是达到以下三条的毕业生都可以自愿报考:
一、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达到部属师大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
二、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愿意长期从教。
三、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⑵ 乡村新生代教师: 如何扎深乡村教育的根
乡村新生代教师: 如何扎深乡村教育的根?
未来教育家项目
编者按:开学在即,随着乡村教师的代际更迭,越来越多的青年师范大学生走向了乡村教育的工作岗位,成为新生代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任教面临怎样的工作环境?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在乡村任教,如何扎深教育的根,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担忧:
在农村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去农村任教,你的顾虑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是每一个选择乡村教育的青年大学生都曾思考过的问题。
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为中国而教”在对1000多名乡村教师申请者面试时,也都会问及这个问题。
为中国而教(TeachFutureChina,简称TFC),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合作成立的一个公益项目。他们的使命是集结和支持优秀青年到乡村任教,改善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儿童教育状况,推动并促进中国儿童教育的公平和健康发展。在面试访谈中,为中国而教发现,不少青年教师面对回到县镇、农村学校的现实时,心里仍然充满担忧和害怕。
“2007年教育部6所部属师范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每年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返乡任教,然而只有不到20%的青年人到县城任教,到乡镇和农村学校的更少。在和师范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留在乡村任教的顾虑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今后的成长。”为中国而教教育发展副总监王南告诉记者,他们调查的新生代教师对乡村的恐惧大都来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 将专业“困”在农村。 他们害怕将来没有竞争力和机会再到城市从教,由于阅历有限,他们看不到自己在农村教育的未来 。第二, 担心被“同化”。 他们刚毕业,满怀着“改变”的斗志。可是5年后,10年后,20年后,孤单的他们是否能保持热情不懈怠,他们很没有信心。因为人是孤独的,在他们热情满满的年纪他们需要同伴。 第三,担心“教不好”。 留守、学业基础差、沉迷游戏、迷茫没动力,社会对于农村孩子的这些标签并不陌生,他们担忧自己的力量太过弱小,教育的效能感低。
“我们号召年轻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就要求社会除了关注现实的经济因素之外,还要关心年轻人内心的需求。”在王南看来,要让年轻人相信并且能看到自己有力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当地的农村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农村一样可以拥有学习资源,能够学习。让他们看到周围和自己一起在农村并肩战斗的,是一群优秀的人,他们是新生代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们现在选择留在农村任教,但是他们拥有流动的机会和能力。”王南告诉记者,正是基于青年教师这种心理需求, 从2011年起,为中国而教设计了一项名为“未来教育家”的培养项目。
每年,为中国而教都面向师范高校选拔具有较强的农村教育使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签约回乡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并为之搭建平台,通过基金会的资金资助,为他们提供入职初始阶段培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我们想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基层教育工作,努力突破环境限制,保持教育热情并不断学习进取,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成长为未来引领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王南告诉记者,为中国而教2017年招募的72名去乡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中,有50%以上老师担任班主任,而兼任学校教务或团委等工作的老师也达到1/4。超过一半的老师承担至少两门学科教学。 同时,他们积极地为学生开展阅读、科学、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工作。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紧张的局面,还积极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
欣喜:
“免费”师范生进入了“公费”时代
据统计,自2007年起,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以来,我国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免费师范生以其专业的教育实践能力,已迅速成长为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
但“免费”二字,无形中让他们成为弱势群体。2011届免费师范生小梁告诉记者,由于“免费”二字,让她总有一种被人可怜的感觉,好像是因为经济原因才走上教育之路。“当时报考免费师范生,是家里经济困难,但我的确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当老师的。”小梁说,不希望一直被人贴上“免费读书”的标签。
然而,国务院的一份文件,给更多像小梁一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师范生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情感慰藉——从2018年8月10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始施行。与此同时,2007年印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2年印发的《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同时废止,“免费师范生”正式升级为“公费师范生”。
对于这些怀揣乡村教育梦想的师范生而言,从“免费”到“公费”,名称上仅一字之差,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却不止一个字。文件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予以改进和完善。
“要一个年轻人在农村任教5到10年,多数是不愿意的,且不说一辈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敢去农村支教的原因。”王南告诉记者,令广大师范生欣喜的是,此次《办法》将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履约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由10年调整为6年,这有利于大学生们进一步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而且任教6年刚好能完成小学6年、初中或高中3年的完整教学周期,也为公费师范生营造更大发展空间,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次公布的《办法》也制定了在校期间公费师范生进入、退出的具体办法。 “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两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签订协议并由所在学校按相关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 这让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有机会选择乡村教师职业,为乡村教育做贡献。
业内人士表示,将“免费”调整为“公费”,不仅增强了师范生就读师范的自豪感,提高了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而且公费带有一定的政策约定,要求师范生毕业后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体现师范教育的公益性,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走到乡村教育的岗位上来。
发展:
用专业弥合乡村教育的“脱节”
“在乡镇和农村学校,老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本就非常少,并且要论资排辈,新老师外出的机会就更少。有些老师到基层3年从来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
“乡镇农村学校的青年大学生在学校总师资中占比还较低,特别是一些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学校,青年教师常感到孤立无援,担心在安逸的环境中会懈怠。”
“大学生多不满足于追求分数的教育,我们更希望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基层学校这样的空间相对狭小。”
“基层学校教学时间非常长,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一二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一些老师晚上23:00查完学生宿舍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加之班额庞大,作业量等也很大,以及各种迎检、资料表格、精准扶贫等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我们4/5的时间,所以发展自己专业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
“怀着对教育的美好梦想来到一线,但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却屡次受阻,同事不理解,校长也不支持。譬如,为学生播放电影会遭遇网线被剪,优盘被砸;为学生组织活动会被勒令停止。宛如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求教育的真谛。”
“绩效工资部分由于受当地财政状况制约,差距较大,有些老师月均收入仅2000元出头,而日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
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8项举措,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对乡村教师进行了很多支持,但对于很多青年大学生而言,在去乡村任教的初期,往往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进行心理斗争。
坚守,需要信念,更需要专业上的发展,来帮助新生代教师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拼接”。
“湖南的一位基层教育官员告诉我,新教师任教的头两年是‘塑模’的关键时机,‘模’塑得好,以后才能发展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王南告诉记者,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下,要开阔老师的视野,打开意识,让脑袋不同,必须要有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常教常新,克服职业倦怠。
“田野里的瓜果蔬菜,山林里的一片树叶,一个小石头,一朵野花,都是非常棒的教育素材。 ”周健,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湖南省娄底市古塘中心小学。面对乡村的现实环境,她尝试利用农村丰富的植物素材,带领孩子们进行创意美术体验。在她看来,孩子们其实很有想法和创造力,如果老师能让自己秉持一颗好奇心,并且愿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就一定能利用好乡村的天然优势,带领孩子将生活元素融入教育,让乡村教育有色彩。
“在中国,有70%的孩子生活在乡村,其中16%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乡村地区。因此改善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 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与反思。 ”为中国而教总干事荆攀告诉记者,不止一位农村校长向她表达这样的诉求:“很多知识方法在外面学的时候貌似可行,回到自己的学校却发现进行不下去。”在她看来,这种“脱节”有时候可能是由于知识掌握的偏差,有时候可能是理论方法的情景设计脱离了农村当地的学情。但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实践上的脱节,都需要有思考力有行动力的年轻人来助推和弥合。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成人榜样的陪伴和引领,而在目前农村教育环境中父母的缺位和教师的流动与流失,让农村孩子亟须有质量的陪伴。陪伴不仅意味着及时向孩子提供关爱,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信任的铺垫以及需求的洞察。”荆攀告诉记者,乡村教育特别需要一批有能力、有情怀的教师。而新教师所处的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也非常需要支持。为中国而教探索“基于群体动力的成长力”项目培养模式,在新教师入职初始两年为其组建专业成长群体,搭建专业成长的资源平台, 用定期集中培训、在线学习交流、游学、支持小型教育公益项目开展、同辈榜样激励等多种形式,支持青年教师“敢下去、愿留住、能教好”,持续、系统地帮助其获得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
今年,在田家炳教育基金会的全额资助下,为中国而教项目首次设立了“乡村新生代教师”奖。 通过层层甄选,15名来自全国中西部十几个省份的优秀青年教师获奖,每人得到了8000元的学习与生活梦想基金,以嘉许他们为乡村教育所作的卓越贡献,并希冀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用坚守和担当托起乡村教育的未来。
转自http://www.21tfc.org/content/553
⑶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录取后到哪上学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育路径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师范学校中进行,比如各省的师范大学。在报名阶段,考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选择报考指定的师范院校。定向师范生完成师范教育后,按照协议会被分配到乡镇中小学任教。
尽管这些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将被分配到乡镇学校工作,但近年来,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已经得到了显着改善。工作量相对较小,此外还有乡镇补贴,这使得毕业生能够顺利开始职业生涯,工作环境也更加舒适。
对于这些定向师范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们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的教学技能,还能在实习中积累实际教学经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优化,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和分配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也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乡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显着提升。此外,乡镇补贴政策的实施,也为乡村教师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支持,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定向师范生在毕业后,不仅能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能在乡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到来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⑷ 如何培育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
1、一专多能,师德为先:
小学全科教师将要扎根农村,到边远贫困的地方从教,不仅需要“全科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需要高尚的师德师风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面对艰苦环境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所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也因此显得更为重大,为此,承担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任务的本、专科师范院校要从三个层面抓好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专多能”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全科型教师。
3、滋养情怀,才能“留得住”:
小学全科教师的未来去向是农村学校或乡村教学点。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和关爱农村儿童、改变农村教育的强烈意愿,是小学全科教师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思想先导和动力系统,也是其自身特质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更需要保持教育的温度,用教育情怀滋养他们的专业成长。是通过设置《教师伦理与乡村情怀》等校本课程,将小学全科教师的道德伦理教育与乡村教育情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情感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