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自我教育的途径:
1、找到目标。自我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有身体锻炼,专业学习,兴趣发现等等。比如:英语8级、驾照、6块腹肌、建筑师资格证等等,有明确的的目标和驱动力,自我教育就开始了第一步。
2、时间管理。自我教育最容易半途而废,主要的原因就是懒散,没有规划,不自律。如何提高成功率呢,时间管理很重要!做好每日、每月的计划安排,时间节点科学安排,合理利用,确保执行,这样就会有一定的效果。
3、目标分解,逐步落实。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很多个的小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精确精准。比如说英语8级的目标,我们就需要对听力、阅读、词汇、翻译、语法等等各个项目作出规定,正确率如何才是目标达到。
4、结伴而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就不会觉得枯燥和没有方向感!
前途光明,我们拭目以待!谢谢!
② 自我教育的形成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过,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最多只能隐约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对自己长相的认识是从水面、镜子、照片和录像间接认识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长相一样,还需要旁人的确证和自己的推断,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比较正确的稳定的认识。
一岁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往往还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觉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为是另一个小孩在对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别人告诉他“镜子当中那个孩子就是你”时,他还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过他观察镜子中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是一样的,才会逐渐通过推论,确认镜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就更不容易,开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妈妈说我吃饭吃得快”,“老师说我写字写得好”。把他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也要有一个反复统合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另一方面,小学生这时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他人评价(比如上一年级后,就会在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老师的评价)。这些评价,有时相同、相似,而有时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这些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断地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家长对他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有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气质类型等等。
直到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等。
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西方心理学说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据研究,4、5岁,10岁,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正确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的前提。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
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现实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智力测试时,面对着一堆能组成马的形象的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因就是她处在一个教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的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同时,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就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是她还是不愿离去,边装边说“我能行”。后一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从笔者1996年在北京城区对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进行的调查来看,在四个环节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环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最能口头说应该怎样做(自我评价),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认识),但行动差(自我践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没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这四个环节只能中断。也不能出现螺旋式的上升。所以,目前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然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还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仅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局面,从而满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而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筹备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过程。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近期的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显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不但有来自外部的影响,(如隔壁电视机传来生动节目的声音,做完作业的同学来邀请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干扰(如自己的懒散习惯,遇到了总也解不开的难题就心里发怵等等),都会干扰计划的实行。所以,要不断地对自我践行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看看哪些和原来预想的设计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准备如何解决……
低龄孩子自我监督更是困难,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多是向外,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在违犯纪律,而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在违犯纪律。为了帮助他们,有的教师或家长不但要采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进行提醒,有时还要教会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自己的表象,以此来监督自己(如建议他们设想自己飞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样做作业的景象)。 通过自我监督发现了问题,有些是属于外界并没有什么干扰,是自己主观上就没有付出努力,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这种自身的坏习惯,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解决了。当然,毅力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
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干扰引起了自己的心理冲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坚持下去(如隔壁电视声的引诱),这就要善于重新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能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这些做法,只要是同学出于自愿,往往效果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的不同,这就需要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最佳表现。过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发明永动机,誓不罢休”的可怜人,当代也有成千上万个“不当上文学家,死不瞑目”的糊涂人,当他们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纸厂时,也从不思考自己当文学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仍然是咬紧牙关,一篇篇地写下去。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战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下去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热心助人,将一位被别人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强加给乔安山。这时乔安山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个自我评价,如果认为“救人反被诬”,“好心不得好报”,从事情的全部过程看,看来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当前社会现实,做了一件傻事,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会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而乔安山却是坚定地用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来评价这件事,宁肯自己受委屈,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自我评价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③ 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启发和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同,并内化为学生自愿的行为,自觉的要求,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就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学生原本的思想状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程度,是其是否接受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时,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规律,从他们原有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例如,现在的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讲排场,比吃穿,挥霍浪费现象严重。在我班就出现了“过生日,送人礼”的现象。动辄送几十元,上百元的礼物,回送的更要加倍,给家长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助长了互相攀比的坏习气。根据中学生心理具有的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他们渴望友谊,珍视友情但又不知如何发展友谊以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的状况,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几个问题:①在你过生日时,给你送的礼物最贵重的同学是你最好的朋友吗?②接受贵重礼品时,你在想什么?③送出贵重礼物时,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们倾诉了“接受礼品时,高兴之余,想着如何还?”“送礼物时,妈妈不理解,不给钱,闹起家庭大战”等尴尬事情。由此,我因势利导,给他们剖析了“好事变坏事”的原因,举例阐明了“什么是真挚的友谊?”“送贵重礼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后,让同学们讨论:用什么方法向朋友祝贺生日?通过这次教百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友谊的认识,摈弃了送礼的坏习气,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深“调查研究,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就某一教育主题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明确教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引路,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要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但教学方法较死板,学生对他有逆反心理,上课时,课堂纪律不好,我多次做;作,仍无好转。通过思考,我意识到:我的教育根本没有引起学生共鸣,他们只认为那是说教。于是,在班会上,我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喜欢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因为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值得我去学习。今天,我们不带任何成见的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老师有什么优点?”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共总结了语文老师的9条优点。我一一列在黑板上。我又问,“咱们的语文课上得好,还是英语课上得好?”“当然英语课上得好?”大家纷纷说。“那么你们在上语文课时哪点不如上英语课?在上语文课时有什么缺点?”同学们共列出了11条缺点。对照语文老师的9条优点,学生们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们班上语文课的纪律好多了。
④ 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也叫学子;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1
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 1972 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 这份报告的面世,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改变, 是今后几十年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可见,自我教育亟待进行,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事情的学生,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还不成熟。 他们很在乎身边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这对他们认识自我有很大的暗示作用。怎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理想等。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社会自我、 集体自我的把握和认同。
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告诉学生,首先要遵守社会与集体的规则。二是同时又要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带着个性融入社会,既能与他人打成一片,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又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主见。 三是防止两个极端:高估自己或贬低自己。 人们容易高估自己,因为都喜欢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别人的优点,容易低估自己,盲目自大。 因此,需要别人的提醒,时刻要保持冷静。而低估自己,则是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 自卑心理很重,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
二、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要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光有认识,有热情是不够的,要把这一认识和热情变成一点一滴的行动,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明确的自我教育目标。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很重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让目标看得见、够得着,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步的喜悦。完成了这个目标,再确定下一个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强化了自我教育。 于是,开学初,我利用班会时间,指导学生制定这一学期的自我教育目标,并帮助学生把理想目标细化,使之从小事做起,切实可行、逐步提高。通过教育目标制定的这种方式来加强教育针对性。
三、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 只有把所有的人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样,对于每个学生,实行全员的自我管理,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发挥,自我个性、活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作为教师,不论在何时, 我们都要认识到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到班级集体的荣誉、感受到班级集体的责任,才能唤起学生的使命感、义务感,每个人的自我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班集体就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 因此,在日常班级事务中,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每学期初,教师根据各自学校的工作计划、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我讨论、集思广益,要求每人提出适合自己的年龄、 爱好特点的主题队会,教师汇总后,组织学生讨论后,认真确定好每一学期的主题班、队会计划,并选好主持人,做到人人参与。 从制定到实施,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全员参与。 班队活动既成为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 组织能力、适用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经常参与各种竞争,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上进心以及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要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营造竞争气氛。如经常采取男同学与女同学比,小组与小组比,同桌与同桌比,班干部之间比等形式,鼓励竞争,引入竞争,用"比"促"竞"。还用评选"小画家""数学家""故事大王"等方法,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带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 每个学期,教师针对这些方式,建立比较好的评比方法, 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激励学生参与竞争。比如,班级出手抄报的时候,如果愿意参加的人太多,可把他们分组,让他们自己分别去找资料、排版面,公平竞争。 他们向教师提供方案后,老师让设计最好的小组去出手抄报,通过班级内部的竞争, 使班级的手抄报质量得到提高, 在与其他班级的竞争中更有可能获得胜利,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竞争,敢于表现自我的能力。通过竞争机制,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一个人要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自己一生的价值,就要把握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人才。 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当,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仅如此,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2]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2
一、教育中的非教育现象
开篇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到我们对学生个性的重视还不够。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就不能尊重每一个人,就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样子去成长、发展。创造力、理想、兴趣、爱好等等,都不会顾及到。
在校园中,我们总是把学生当作集体中的一员来看的,学生只是班级中的一个,是班级的代表或缩影,而并不他本人自己。
我们往往看不到学生自身的需求,只是按照集体教育的要求去塑造,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教育,则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这时期的教育更重要的就是自我教育。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其自我形成的过程进行得究竟是否深刻。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让他学习知识,认识周围的世界,更要让他走进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成长,树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信念,进行自我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往往效果欠佳?
原因是,只是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被教育者,没有把学生自身的教育力量激发出来。
当学生进入青少年时期,我们却仍旧按照年幼儿童的要求一样来教育他,把他们当作被教育的对象来看待,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
一个人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在教育他,而他并不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自己,因为他并没有在与别人的多重关系中来造就自己。
这是我们教育往往费力却不讨好的原因所在。
我们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各种自认为很重要的生活知识、人生道理,灌输一些科学真理和道德准则到学生头脑中,但我们只做了头脑的教育,却没有做到入心的教育。
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一番道理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心,被学生所接受,并成为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行动、感受时,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成为自我成长的有益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前途,就应当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件事情去考验和尝试自己的力量,去锻炼自己。
为了要解放创造力,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陶行知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六个解放”: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巾必须撕下来。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戴上有色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实。
(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特别要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
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时间消化学问,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独立地做一点事情,通过一些事情考验和尝试自己的力量,锻炼自己,哪怕失败了也是自己的成长经验,也为会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提供宝贵的借鉴。
老师如果不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不能解放学生的手脚,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做事,体验过程,经历错误,这对于成长是无益的。
劳动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教育机会。
但我们的劳动,对学生而言,往往只是一种义务而已。
智育也可能给学生一定的教育。但我们的智育往往只是面对学生的抽象的思想,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
活动也变成了布置下来的任务。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如果少年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并没有教育自己,没有感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别人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关系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在活动中,没有教育影响的作用,活动的自我教育价值,也很难体现出来。
怎样才能让活动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呢?
我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利用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同学年龄段的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让学生在关心别人的同时,看到自己的真善美的力量,看到自身改变他人、改变自己的力量,就会让自我教育的作用显现并放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