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什么教育
扩展阅读
南来的大雁歌词是什么 2024-12-18 18:33:10
带雨带烟的歌词有哪些歌 2024-12-18 18:25:38

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什么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18 16:02:45

Ⅰ 综合素质的教育观是什么

素质教育观强调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核心口诀为:“提素”“个性”“创”“两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倡导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口诀:四个转向。

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口诀:二独一发。

教师观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转变,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和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教师行为的转变包括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与赞赏,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口诀:你我他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爱国守法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强调教师要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关爱学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道德核心,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终身学习强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Ⅱ 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素质教育从实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 终生学习教育等,具体如下: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 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8.、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2)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什么教育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激励机制包括四个环节:

1、导向环节

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提高本地区居民素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使这一目标作为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励等作用。

2、检测环节,亦即评价环节

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素质教育目标、准则、制度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检测、评价。包括硬评价和软评价两种,前者指政府部门按既定的有关条例,对下级政府和学校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价。

3、分配环节

根据评价结果按一定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有关单位和个人。社会资源分配包括物质性的,如增加工资、颁布奖金奖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职称、颁发奖章奖状等。

4、反馈环节

反馈环节应特别注意两个问题,分配结果与评价结果是否一致,获得较少社会资源的那部分单位和个人,如何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应当根据需要不断地对激励标难、手段和过程进行及时调节,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