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如何教育孩子当君子
扩展阅读
画动漫用多少色马克笔 2024-12-18 08:57:55
编辑歌词用什么音乐 2024-12-18 08:53:50
皮卡丘是什么动漫里 2024-12-18 08:42:37

如何教育孩子当君子

发布时间: 2024-12-18 05:50:29

① 如何做一个少年君子

年君子”的活动在我们学校里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
做一位优秀的少年君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我们
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
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因而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学校自觉使用普通话,而且要正确规范的使用。
博览群书,是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做到的。说到读书,有人会摇头说:“读书苦啊!读书累啊!”我可并不是这么认为。我认为读书很有乐趣,因为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交了一个好的朋友,它可以教会你如何做人,也可以告诉好多你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在老师和爸爸的引导下,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就像我的一位真诚朋友跟我交谈。
书给了我知识,书给了我智
慧,书给了我毅力,书给了我希望,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心窗。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
语言美是文明礼貌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说好普通话,还要能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
小学生从小就要讲文明懂礼貌,言行举止都要彬彬有礼,文雅而不粗
让礼仪之邦的美称发扬光大,绝不能让礼仪之邦这个美称在我们这一
代手中丢掉。
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只是做少
年君子的一部分,我们不但要讲文明懂礼貌,还应该博览群书。我们
平时还应当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举一动做起,让
我们争做少年君子吧!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少年君子吧!让我们好好学
习,讲文明、懂礼仪,无愧于这个“少年君子”荣誉称号吧!

② 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

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应该说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已经走了很多的弯路,我们现在应该悬崖勒马,重新厘清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是与非,把儿童教育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们应该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根上去寻找智慧,去重续那几近断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来拯救我们的下一代。

修身为教育之本,修身为教育之始

中国古人对成才的概括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包含伟大理想同时也涵盖了巨大功利的历程,是从修身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学习做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大家学做人呢?做人,换个说法,就是不做禽兽。古人常说,“要自别于禽兽”,就是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二是心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但心灵的进化,相对滞后,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例如贪婪、自私、无序、残暴等等。实际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半人”的阶段。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炼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变成一颗美好的心。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是万物之灵;人身上有仁义礼智等善端,禽兽没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长为君子,而禽兽没有这种可能。仁义礼智四者,仁最重要,居于统领的地位。孟子还说: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你听到他的哭喊声就会起恻隐怵惕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和见识,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开始,唤醒人的良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孟母三迁”是古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典型。孟子能成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和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他的伟大是从他妈妈殚精竭虑地搬家开始的。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成王做太子的时候,为了保证他的根性纯正,让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太师、太傅、太保,分别负责太子的身体、德义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从他周围逐去邪人,不让他看到恶行;又挑选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学问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都是正人。长期与正人相处,自己岂能不正!就好比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语一样。孔子说:“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太子上的小学,有东南西北四处,称为“四学”,所学的内容各有侧重:东学如何尊亲,南学如何尊老,西学如何尊贤贵德,北学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来树立太子良好的道德基础。古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殚精竭虑。

知行合一,注重礼仪

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要关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唤要“唯而不诺”(唯,是紧凑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书、吃饭、玩耍,要立即停止,尽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懒懒散散,不以为意)。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抱负,必须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东汉名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只扫一间屋子?”薛勤反唇相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劳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深谙此道,并运用娴熟。古代的儿童读物总是把历代的忠臣良将作为重点来介绍。京师的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东西两庑还有历代先贤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对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等,都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学宫一般还祭祀当地的乡贤,以此激励青年后学。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儿童时代,看到学宫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发奋读书。他在衣带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古人特别重视正面人物对社会的垂范意义。因此,《二十四史》大多有《孝友传》、《忠义传》,内容极为丰富,里面的杰出人物,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例如青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入死,打击匈奴,屡建奇功,皇帝要奖励他一栋豪宅,他不为所动,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司马光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如今大家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殊不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无私奉公,声望极高的政治家。另一位北宋的名相范仲淹也是如此,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类似的教材,对学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应该很好利用。

③ 父母怎样做,孩子才能成为“君子”

1、以身作则,发挥家长榜样引领作用。让我们家长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点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遵章守法,热心公益,保护环境,助人为乐,礼貌友善,尊老爱幼。大手拉小手,潜移默化地熏染、影响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学会“文明”,在行为中去贯彻“礼仪”,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
2、行为榜样是儿童认知形成的基础,儿童观察父母的所作所为,就如同照相机一样将其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此时的儿童没有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无法判断这种印象是好还是坏,只会好奇而极力地模仿。
3、言行榜样,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们很多的表现和处事方法都很容易被孩子效仿。因此,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不得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
4、规则榜样,孩子在慢慢长大中,家里定的一些规则,也要慢慢跟着改变。但不管如何改变,顶出来的规则,是一定要遵守的,并且是由爸爸妈妈先遵守,这样不但彰显出示范作用,而且还让孩子有样子可模仿。如果一旦孩子没有遵守,犯了错误,家长一定不要直接就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去改。否则惩罚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只是一个摆设。
5、为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自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律也不是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家长的督促指导下慢慢培养出来的,这种督促指有效教育。

④ 教育孩子的古语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