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什么是人格与规范教育
扩展阅读
做动漫mad可以找什么工作 2024-12-25 01:54:38
相信自己歌词有多少字 2024-12-25 01:53:52

什么是人格与规范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5 17:45:58

㈠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导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定不能忽视的,父母要知道找对方法不能盲目的教育,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通过人格教育、创新教育、民主教育、情感教育、成功教育、生死教育,帮助家长重塑科学的家教方法,培养健康、快乐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7、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8、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9、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0、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几种不同类型的孩子表现以及教育方法:

精力过剩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

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功:

(一)创新教育——营造宽舒、自由的心理环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家长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就体现了创新教育。家长不要在一道题上去具体指导什么,而要从大方面去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大学习观,课内、课外、社会活动等都是学习的范畴。我们鼓励孩子学习奋斗,不是要他读一个名牌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而是要他将来对社会做出贡献。走自己的路,别重复别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去生活,去发展。不仅父母与他平等对话,开展讨论,甚至家中来了客人,谈起社会的事,也允许孩子与客人争论,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使孩子敢于质疑。

创新教育要求家长要有开放的心态,营造轻松自由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成员在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要“直白”,即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心平气和地来展现自己的心理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也不必顾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家长对孩子有所创造的期待如能渗透于整个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孩子将会逐渐体现到创造气氛的激励,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动力。

现代的好孩子不再只是听话的孩子,而是有独立见解、有创意的孩子。对孩子要尽量让他自己安排生活,少陪读。鼓励孩子多创新。孩子有创新就会有信心。

(二)人格教育——培养自信、独立、合作的孩子。

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孩子人格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传递给孩子。

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辽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学习上有点失误,父母不大批评;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难过关了。”浙江文科状元陈春仙说:“我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但人格伟大,给我奋斗的精神和力量。”甘肃文科状元张瑞采的父亲是人事干部,她说:“我爸爸从来不收任何人的礼物,教育我做无私的人,我就照我父亲说的那样做。”

我认为人格教育应从3个方面着手:

①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一个人个性成长的重要心理储备。家长最初的客观评价是奠定孩子自我评价的基石。如果孩子在学校社会遭到不客观评价,他能在家中获得感情呵护和客观修正,他会是很幸运的。家庭应该为孩子的精神发育建立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社会的第一课堂,孩子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及自信心首先来自于家庭。孩子需要疼爱、接纳和安全感,只有父母的爱、保护和支持,才有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在社会上奋斗的勇气,才能够排除精神上的各种困扰。儿童少年身上存在的缺点、错误、不完美,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家长不能苛求和挑剔,应看重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每个孩子内心都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聪明的家长应努力去发现、开采,并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家长的责任是教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尊重长处发扬优势,同时纠正短处。若是有的短处暂时难以纠正,就要勇敢地承认它们,要鼓励孩子欣然接纳自己,在发展长处的同时,进一步完美自己。

有人对中美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学生在自信心、独立性、冒险性三方面的品质明显落后于美国学生,这也是中国人在中国领土上从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学生普遍自卑,这与中国的父母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有关。

我们中国的父母是如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多数家长总喜欢找出孩子的缺点加以批评。由于中国教育普遍以分数论英雄,只有10%的中国孩子尝试过成功的快乐,而其他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较自卑。

孩子自信心不足的表现:遇到挫折失败,易产生轻生念头;因学习等压力发生自虐行为:考试焦虑症、学校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障碍不断增加;缺乏自知之明,敏感、多疑、自卑,自我否定,破罐破摔,或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盲目乐观而且缺乏勤奋之心。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该找出孩子的优点加以表扬。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家长作一个统计,一周内发现了孩子几条优点加以表扬;几条缺点加以批评。如果你一周内表扬孩子的次数比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这样,你的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被培养起来了。

②独立意识的培养。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学会独立处理与周围人的矛盾。当孩子碰到一件事情时,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在旁加以引导、督促。

③合作意识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而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和感情,待他长大成人后是很难弥补的。

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一个整天争吵不休的家庭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孩子。为此,父母必须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邻居、对同志、对来客要热情、平等、有礼貌,以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爱护别人的好习惯。其次,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要处处考虑别人的意见,做事要与人合作。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使之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培养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家长要教育儿童关心别人,遇事为别人着想,因为只有会关心别人的人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而要使孩子学会关心别人,要教育他们从小关心自己的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关心家庭中所遇到的困难,知道父母在为自己操劳。

(三)民主教育——让亲子平等交流

传统文化要求孩子一定听父母的,父母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与孩子缺乏交流,也不听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喜欢让孩子自己出主意。现代教育应是家长能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现代家庭要求成员之间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道德与心理上的平等关系。

缺乏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养成怯懦、盲从、自卑和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而富于平等精神的家庭则有利于养成孩子自信、自尊、积极、开朗、乐观的性格。

家长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尊重孩子,平等对待自己的子女。家长与子女是父子、母子关系,除了生存的依赖关系外,还有最可依赖的朋友关系。应有长幼之分,也同样应讲求理解和沟通。

对子女的要求必须合情合理。合情,符合子女的意愿:合理,符合身心发展规律。反之,提出子女根本办不到的要求,也是不尊重子女人格的一种表现。家长不能任意剥夺子女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必须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积极鼓励子女的独立自主,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去做喜爱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直言不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幼稚的错误的意见,也不要急于训斥或奚落。鲁迅先生提出应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正是家长与子女民主平等态度的概括。

(四)情感教育——培育充满爱心、好学乐群的孩子

中国人的情感很细腻,但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亲子交流也很枯燥,无情趣,孩子也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孩子也不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考虑问题。

情感教育的首要方面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爱世界,爱属于世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学会感受爱、表达爱、体会爱。家长应让孩子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用平常心来看待成败,这样也会减弱孩子的嫉妒心,不至于无法容忍别人的成功。

刘海洋学识超群却独缺爱心,人格严重缺陷。“伤熊事件”应引起中国教育界和所有家庭对“人才”标准的深刻反思。应试教育使众多的青少年在最富于理想的学生时代把丰富多彩的追求化为单一的成绩追求。仁爱之心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而片面的过度的知识教育却导致部分青少年严重偏科和情感的荒漠化,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的某一极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培育,造成情感冷漠、缺乏爱心,为实现个人欲望很少考虑后果。

情感教育的第二方面是让孩子学会交往。当孩子遇到苦恼时,通常会向谁倾诉呢?学生首选妈妈;其次选择朋友;再次选择爸爸。还有的选择老师或选择对谁都不说。可见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仅次于妈妈。可父母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朋友,甚至武断地限制孩子交友。父母们在允许孩子选择朋友的问题上的基本标准是“能对孩子的学习有益”,选择与孩子志趣相投的父母仅有少数(有人选择了两项)。父母们的这种择友标准,会使孩子们中间出现一个交友怪圈,谁与比自己学习差的孩子交朋友?而当孩子需要认同的时候,需要依赖的时候,需要肯定、帮助或批评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该找谁。

孩子不知道怎样学习时,父母肯定会着急。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和朋友及其它人交往时,父母还会着急吗?还会给他们一些引导和方法吗?近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提出一个新概念:同伴教育。就是说同伴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

(五)成功教育——调整恰当的期望值

一个成功的人是什么?答案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一个成功的孩子是什么?不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而是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当今中国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翘翘板原理”。中国孩子的自下而上状态犹如一个华丽的翘翘板:一边是物质生活的“小皇帝”;一边是精神上不能自主、得不到新生的“小奴隶”,简单地在生活上强加给孩子各种各样的挫折教育,父母两头施压的结果只能是翘翘板折断,孩子人格分裂,体验到深深的挫败感。如果生活上是父母惯坏了孩子的话,那么在学习上,恰恰是孩子惯坏了父母。孩子对父母的各种要求都尽力满足,使望子成龙的父母贪得无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会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失败,家长高期望导致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大,怕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由于达不到父母提出的高期望目标而丧失信心,自卑自责;因持续的失败感和内疚而形成紧张不安、伴以恐惧的焦虑情绪状态,甚至出现考前失眠,考试时胸闷、心跳加快等神经系统反应;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话,不分是非一概反对;为父母被动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为此,家长应对孩子寄予恰当的期望,根据孩子的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地制定出适当的期望值,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拔苗助长。

(六)生死教育——让孩子对生命负责

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了解什么是死亡,死亡对周围人意味什么,以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就轻生。例如:武汉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作业没做好被老师批评而上吊自杀。万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检测得出结论显示:我国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对于屡见不鲜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开展生死观教育。

与尚未成年的孩子谈论生死似乎过于沉重,长期以来,成人对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和闪烁其词的说法。这样的结果,会不断地传达给孩子关于死亡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让他们觉得死是一件很好玩、很容易的事,还带着一点儿神秘。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学习习惯和生活心理的培养,所以在这个阶段实施生死观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小学生会被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老师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做死。与此同时,也辅之以生的教育,老师也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们,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有认识了生的可贵,才能珍惜生命。在我们的“生死教育”中一定要告诉孩子:不仅要爱党、爱祖国、爱亲人,还要爱自己。爱自己不是错。

㈡ 什么是人格人格培训

什么是人格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心理学借用了这个词,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把人格比喻为面具,好象是一种亵渎,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的贴切。
那么什么是人格?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就像初生的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应多于知识培训
我们所说到的教育,不仅包括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今天,知识培训和人格培训都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社会性质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为了完成构建和谐的社会的目的,教育就应多注重对人格的培训.
首先,大学教育对人格培训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蔡元培先生也曾说教育乃养成国民人格之事业,一个国家拥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是什么风雨也吹不垮的,甚至还能为全人类谋幸福.相反,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品质恶劣就会给周边的人和民族带去灾难,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知识对于人格健全的人,就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知识对于人格不健全的人,犹如强盗手持火把,徒增危害而已!
其次,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人格和知识的良性循环.一个心地纯真,用心一致的人,学习起来就自然事半功倍.试想,一个心思混乱,思想恶劣的人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心境和动力呢?健全人格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这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人格健全热爱学习的人,就会被知识领着走,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就要被知识拖着走了.
最后,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多于知识培训更符合社会的择才标准和国家的育人方针.我国教育向来主张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可见,教育把德放在了首位.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饥如渴,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没知识而有道德的人至多成为社会的废品,一个没道德有知识的人却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综上所叙,我认为教育注重人格培训应多于知识的培训.

人格培训:
http://www.xujinsheng.com/02_08.htm

㈢ 怎样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包括那些

1、培养习惯,在生活中融入人格教育。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合作,勤劳,不虚荣,不攀比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勤劳和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以及礼仪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2、教育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并通过动手动脑,变得思维敏捷和聪明。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勤劳,不虚荣,不攀比的人格教育。

3、增强孩子普遍核心的六种价值观,分别是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的职责与权利。

4、在尊重方面,具体要求就是教育孩子宽容对待他人不同意见或分歧,要平和处置愤怒,侮辱,争执,不说脏话等。



(3)什么是人格与规范教育扩展阅读:

口吃、尿床、孤僻、说谎、装病……这些存在于儿童身上的问题,都需要大人严肃看待。这

些问题,都源于儿童被忽视或他们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若不在儿童时期将这些问题纠正过来,这些问题在以后将会衍生出各种大的问题,严重者会让孩子走上歧路,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因此,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

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因此,“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困难,也可以抵御邪恶,如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

㈣ 怎样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根主心骨也应该是培养孩子成“人”,这里的“人”是指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具有独立意识、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善于合作的个体,是一个既独立又合群的社会人。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人格教育。
从心理结构来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态度、信念、价值取向等因素。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及不同表现水平使每个人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每一个个体以此不同的表现而相互区分。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人性格开朗,能与人积极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则孤僻冷淡,对人对事消极对待,萎靡不振等等,前者与后者是健全人格与不健全人格的一些表现。那么,健全人格由何而来呢?
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现着重从家庭中家长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阐述其对儿童的人格建构的影响。
首先,在家教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由于儿童的模仿性极强,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处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孩子们经常置身于亲朋好友常相往来之中极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如父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好算计,孩子长期置身于好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极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义习气,将来走向社会极易养成投机取巧陋习。同时,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识、观念等也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其次,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健全人格建构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体,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
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很明显,在所有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只是属于家庭的,同时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一员,将来他总要独立生活,走向社会,从小就应教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处处事倍恭亲、包办代替。然而,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保护型教养方式仍居多,造成了孩子依赖性强、易反抗、任性、孤僻等不健全人格。
第三、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全人格建构起关键作用。“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一生成长总是会打上环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的豪华装修,而是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孩子应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动时间。家庭的精神环境内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多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建构“全面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具有应激能力。”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如由家长“过度的期望带来过多的无望”、由家长“过度的保护带来过多的无能”、由家长“过度的溺爱带来过多的无情”、由家长“过度的干涉带来过多的无奈”、由家长“过度的指责带来过多的无措”,正是由于这么多的“过”带来了孩子过多的“障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有蔓延上升趋势。媒体多次报道中小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该发生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家长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观念上的滞后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外,儿童不健康心理的另一杀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注重把孩子培养成正直诚实的有用之人
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立身之本,诚实是道德的基础。“学会做人”,先要学会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学做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