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科学课堂如何进行环境教育论文
扩展阅读
英语语言学知识点 2024-11-05 15:59:23
朱迪歌词有哪些 2024-11-05 15:45:48
英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2024-11-05 15:30:45

科学课堂如何进行环境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2024-11-05 13:30:21

Ⅰ 求一篇关于高中数学环境教育的论文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意识的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都对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概括和创新性研究,只有在素质教育的环竟中实现。当前,学校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成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也欣喜地看到我国正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实施素质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正努力适应新形势,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本文把自己观察到地变化趋势讲述如下。
一、 转变教师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特征,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的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向动态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数学观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开始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了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尽当好导演,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组织方式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地满堂灌为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
三、实施“问题解决”,培养创新品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问题及其解决。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实践。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挖苦讽刺,而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与自学习惯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自学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忽视自学,学生只能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广泛涉猎知识,开拓视野。因此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了大批肯动脑筋、勤于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
五、加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摆脱固有的模式,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灵活性),不要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引导学生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把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敏捷,反应速度快(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结果独立的进行评价和分析,敢于有论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坚持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思维的批判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暴露学生自己的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教学,学生与教师都从中受到启发,使得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增强学生数学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突破并扩展以数学教科书及其其他参考资料为主要来源的信息源,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数学课堂教学,扩充知识容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直观演示数学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利用计算机软件呈现大量的空间几何体,帮助学生认识其结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Ⅱ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农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又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科学课中进行环保教育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当前小学生环保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表现
农村地区的孩子普遍卫生习惯较差,学校附近的村子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装、尼龙袋、油纸、废弃物),以及孩子们不整洁的个人卫生状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孩子们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保知识浅薄
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环保常识。比如:白色垃圾、废弃电池等电子产品、干净的江河水变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就只是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看见废纸废物主动捡起。 (2)环保目的不明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在对我们学校16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认为不保护环境,地球就变成了垃圾场,大树、小草、花都会死,河水会变得不干净。学生们觉得我们环保就是让周围变干净,看不到垃圾,让大自然更美丽,人类生活更美好。其实环保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寻找保护的途径与方法,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均衡相处。
(3)环保意识缺乏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宝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自然水、浪费水资源严重,也没有节约电的意识,教室里常常无人了灯还亮着,完全没有意识到缺水、缺电的严重性。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进行节约教育、环保教育。
(4 )环保行为习惯差
学生普遍环保行为习惯差,明知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纸屑,不能进草坪踩踏,但是,校园里却经常看到原本打扫干净的地面常常会冒出纸屑等杂物;进草坪玩的学生也常有发现。
二、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更丰富、知识面更广泛。 (1)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
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环境现象和环保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从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在宽阔的马路上,一阵风吹过,路边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等。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进行环保教育。
我在教学《水污染》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到污染严重的河边实地的调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这些漂浮物来自哪里?闻闻河水有什么气味?因此,面对发黑发臭的河流,让学生想到的是“什么原因使河水发黑发臭?”、“河水发黑发臭有什么危害?”,从而使学生对水质污染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环境探究意识。
在学习《从岩石到土壤》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标本和土壤标本,让学生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增长一些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采
集标本过程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了解实际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识远比单纯的岩石和土壤的标本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获得一些水土流失、树木保护水土、植物生长与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增长了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渗透环保教育。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教活动。
一年一度的环保节日有: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各地有异,一般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通过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的问卷调查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五)、让环保教育得到课堂拓展,学练结合,让学生形成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要让课堂得到拓展,让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环保作用。 (1)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废弃物,进行课堂环保拓展教育。 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会发现我们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很多教具、学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丢弃的废纸板或废木条等废弃物来自己制作而成。为此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捡回废弃物,为教师制作教具或为自己制作学具,还可以实行一些制作比赛,评比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2)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环保能力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方式,拓展课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调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电,并认真分析是否达到了节约用水电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捡废弃物去卖,看能否给自己挣本子费。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课堂知识,而且久而久之,环保也就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