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的功利性该怎么治
扩展阅读

教育的功利性该怎么治

发布时间: 2024-11-05 06:36:58

‘壹’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都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有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1

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逼着他们学这学那,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而各级各类学校也是这样,招收学生,不是看你品德怎样,学习能力怎样,而是看你数学、英语、作文有没有获奖,音乐、美术、体育……有没有八级十级证书、全国获奖证书。孩子们从小就为获奖、为拿证书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未来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李跃儿:儿童学画画,西方国家的家长很少抱有功利的目的。他们是为让孩子得到精神享受,以及受到艺术熏陶而学画画。而中国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会认为这是“白花钱”。在中国,一提到艺术教育就是学画画、学钢琴,而且一定要考到九级十级才算见到了成效。可他们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多出“成效”、快出“成效”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我有个朋友的侄子,本是一个小天才,却被他的父母折腾坏了。

朋友给我看这孩子几年前画的画。我惊呆了……这个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把人的内在的精神通过线条表达出来,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奇迹。比如画他爷爷补鞋,扎针时使的那种劲儿,嘴抿起来、目光凝视、眉头紧皱的样子,往鞋里扎针时每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细节,手与脚的那种协调与呼应,全都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比例都画得非常准确。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的受神经指挥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后来一到学校就想吐,不愿上学了。问原因,朋友说,一是天才儿童过于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因素。我从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大人身上。因为这孩子小时候太优秀了,大人的心劲也大,就像大多数家长那样非要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孩子的'妈妈一下就给孩子报了四个兴趣班,整个周末,大人与孩子都在疲于奔命。你想想,这样被动地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孩子能不厌烦学习吗?孩子的爸爸的教育观念就是让孩子听话,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就打就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

这样的父母,他们从不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为了表现大人多么有能耐、多么会教育,他们天天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还要孩子多出成绩、快出成绩。孩子愿不愿学、高不高兴、身心有没有受到伤害,他们是不予考虑的。

以获奖、拿证书为目的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它使得老师急功近利、家长急于显示、孩子急于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而是放在眼前的奖状和证书。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孩子小时候是个获奖专业户,但一旦长大成人,丧失了作为孩子的年龄优势、技术模仿优势,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是——既成不了优秀人才,也成不了创作人才,甚至连普通人才都成不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有的孩子接收能力快,可能多学几样对其还有好处,可是有的孩子接收能力慢,学的多了,会让其感到烦,更是连学校的基础内容都排斥。所以做为家长,要把握好度,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安排孩子的学习行程。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2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近年来在青少年教育中广为流传的名言与口号。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其健康发育,虽然是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却未必能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基础教育的超前化与重压,显然已成为当下幼儿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也算适逢其时,有其必要性。

譬如“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这些属于幼教范畴的教育话题,借征求意见稿的东风,自可以有明晰而科学的判断与认识,这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过度期盼及超前教育的家长们,可谓是及时的提醒与劝慰,有弥足珍贵的意义。问题是,目前超前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与过热问题,仅仅是因为家长们不知道“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吗?说句老实话,在信息浪潮裹挟下的父母们,虽有急功近利的仓促与功利,但大约还不至于愚钝呆笨,“拔苗助长”式的各类超前教育,与其说是家长们缺乏科学详细的参考,倒不如说是现实所迫的无奈之举。要知道,如今择校热依然如火如荼,甚至从幼儿园上小学,也已是非考不行,“择优录取”。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不少幼儿园开始开设所谓的“小学班”,用小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有的幼儿园甚至已经开始讲授小学课程。

《“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曾经成为让众多教育家和学者为之哗然的瞠目事件,在现实诸般压力之下,“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见怪不怪,并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向。这绝非是一个好现象。在急功近利的喧嚣中,孩子不能被绑架,并成为功利社会和不按照教育规律成长的牺牲品。本该嬉笑游乐的快乐童年,不能成为习题与考试重压的岁月,也不能成为各种培训班和特长班的角逐场。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童年负责,也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负责。很难想象,没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没有歌声与笑语的日子,会一路阳光,恣意灿烂。

因于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有其必要性,但更需提醒的是,严禁“拔苗助长”之类的要求导向,绝非只诉与家长听。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整个社会,如何去营造和引导健康、科学的幼儿教育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天真、快乐的童年,显然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必须考虑和重视的内容。

‘贰’ 怎么改变功利主义教育 没那么多工作岗位

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教育的非功利性则体现在: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持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和谐统一和平衡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深入,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人力资源开发, 将知识及技能的取向推向极端与绝对, 出现了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可以说教育的功利性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角落、每个层面。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使他们丧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为人的精神性。”[②]
在批判一样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事物的实质。因此在对功利主义教育批判之前,我们有必要回本溯源,了解功利主义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是功利主义?它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功利主义哲学派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③],主张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只有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个人幸福有保证之后才可谈社会利益。因此,边沁从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出发,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主义伦理理想的工具,提倡实用性课程,强调实用学科的价值,忽略了人文学科在人的发展中的潜在的价值,有急功近利倾向。
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下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功利主义则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和方针,受教育者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在高考旗帜的指引下,升学率成为衡量各个学校的指标,学生们接受的是填鸭式的学习,学习的乐趣,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被扼杀在题海之中,人的全面发展谈何而言。也因此破坏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功利主义追求名利的特点,各种对高等院校及教授的功利性评价,学术虚假繁荣和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真正的科学精神被湮没,进而造成文明进步和和社会发展的停滞。
那教育功利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功利主义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是各种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功利主义完全是社会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教育功利主义泛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激发了人们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人们对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前途;受传统封建利己主义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人们对金钱、名利的欲望极度膨胀,教育成为满足个人欲望,出人头地的工具。
但或正所谓“知易行难”, 教育功利化之弊几成共识,而反教育功利化之举则步履维艰。尽管如此,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并寻找解决措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明白了功利化倾向成因,那么消除其影响就可从此入手,因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适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取代市场经济是势必不可取的,那么唯有遵循市场规律,将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兼顾统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二、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观念,培养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也是必然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及拜金主义的影响也很难消除,因此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力量, 长时间、大范围、多层次、多角度给人们宣传人生、理想、信念、价值、奉献和服务等正面思想, 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讨论、扭转人们的思想淡化、肃清我国几千年来已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学而优则仕,强化现代教育意识[④];三、回归教育本质,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教育的本质或意义,是健全人格,增强体质,提高素养,增长见识,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综合性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与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或装饰。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如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当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同功利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密切相关。因此解决教育功利主义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在消除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时,要避免从教育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变革现实教育的过程中完全拒绝教育的功利性。正如 洪超先生所言:“教育本身并不排斥功利,或者说,教育在育人上确实具有相当程度的功利性。提升学生的智慧,改变人的生命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就具有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