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如何面对今后教育发展的状况
扩展阅读
虎妈如何教育狼爸 2024-11-24 22:28:20
居家照明知识大全 2024-11-24 22:28:09

如何面对今后教育发展的状况

发布时间: 2024-09-22 05:38:44

‘壹’ 面对新特征众多的教育,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做应对准备

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做以下应对准备:

一、加强自向修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民老师就得不断的深入学习,现代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装好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现代教师应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渴望,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

即使今天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终究会因为知识,意识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做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

二 、拓展教学艺术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孩子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课堂要有创新,教师首先要努力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前的教学注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测为目标。

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唤起学生特有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反思自已,偿试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不停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提高自已,反思自已的得与失。

三、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区别应当有现代教育观,吸引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每人正确看待每个孩子们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当然,有独特性也就意味着有差异性,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教育新特征,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师的成熟期拉长

以前,只要用心、投入,成长为成熟教师很快,但今天很难确定一个教师成熟的时间节点。教育变革持续化,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适应能力的强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适应快则成长快,适应慢则成长慢。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强

今天,教师面临的压力日趋加大,工作的不确定性大量增加,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工作的成就感逐渐呈递减趋势。这一切都会无形中增加教师职业的倦怠感。倦怠期,教师难以对工作保持较高热情,投入程度也会下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三)个体发展差异大

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从未像今天这么大。从向上看,教师代际间差异在拉大,20世纪 1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出生的教师共处于一间学校的情况并不罕见。他们之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

‘贰’ 未来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如何你是怎么看待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的教育主要面临以下趋势:

所以,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定是在于培养新的接班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网络线上教育,我的看法就是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见风就是雨。

‘叁’ 未来基础教育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也是两个挑战;第二个问题,创新教育;第三个问题,文化复兴;第四个问题,如何把握两个机遇,迎接两个挑战。
一、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明确有力的口号提出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教兴国”四个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几年前提“科教兴国”的时候社会舆论是什么情况。当时谈科教兴国,科研经费不足;西部地区的普九困难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相对地、相当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里似乎科教兴国就只是一个空的口号。现在是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比十几年前更清晰地感觉到,科教兴国的步伐是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而且在落实,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一个教育工作者抱负的时候,这是机遇。而挑战呢?就是挑战我们主观的条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创新人才的大批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条件。单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反过来说,社会环境又需要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系统去影响、去打造,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还缺少一个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环境呢?要知道,中央的号召需要社会的呼应。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家长看孩子看什么?看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已经有个潜在的目标: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点高中是不考创新的,只考课内的东西,很现实。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去鼓捣一点新的东西时,家长就要干预:你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学生去玩去鼓捣一些新的东西,也要干预:做完作业就完了?你不会把书再温一温吗?为什么美国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商业上成功,有的在办公司上成功,有的成为高新技术能手,有的发明专利销往全世界,有的拿诺贝尔奖?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不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们追求新、追求奇的时候当然会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维、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我们不具备这个环境。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不是创新的民族,而是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国富民强,就要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从洋务运动一直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团结起来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了。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禁锢并没有解除,有时甚至又加强了,加强到最顶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经济上,我们解放了,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毕竟谁也不再争论姓“社”姓“资”这类问题了。但是,在学术上、在教育上,我们仍然受到禁锢:一是自己传统的禁锢,二是美国教育的禁锢。科教兴国、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个机遇,但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成千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发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创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各项工作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与创新规矩。
第二个机遇与挑战:文化复兴。其实,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环境不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给人创新灵感的,不是数学,不是化学,是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于突发奇想,或者说不同凡响的思维给以容忍,给以支持,就是一种文化。从小处讲,一个学生,看到一个东西,能够勾起他过去所遇到的别的东西,把二者联起来,然后想象,所想象的是世界上没有的,这也是文化问题。国家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一个人受教育最系统、最完备、最全面的场合。除了学校还有社会,但社会给人的教育是无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统。唯有学校是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全面的培养场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续和创造的主体。学校主要靠什么?当然靠教师,所以每一科的教师,包括音体美的教师,都承担着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但是广大教师目前都没有精力顾及。这既有外部的多种原因,同时,教师在自己业务水平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二、教育的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超常的思维。例如,孩子堆积木,本来应底下宽上面窄,有的孩子却要挑战底下窄上面宽,这就是创新,至于他能不能搭起来,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创新不一定成功,科学允许失败。创新是一种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时候重复就是创新。何谓重复就是创新?就是.把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再经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就出现新的东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体制创新到机制创新,具体到学校、就是教学计划创新、课程创新、教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一切都应该创新。一个方面的创新是不行的,是站不住脚的。从某种层度上说,创新也是一种回归。今天如果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编出这样一套课本,从培养人的文学修养、阅读能力和道德熏陶需要出发,让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毕业的时候能对中华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能常常挂在嘴边,这样的课本就是创新,而这样的创新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的重复。
体制也是这样。完全公办的教育模式并不合适。我国宋元明的书院,就是私立大学。朱熹、王阳明都是书院的山长,就是教授兼院长,从来不上课。不上课有人来求学吗?大批的人翻山越岭,担着书箱铺盖来。是山长的道德学问就把人吸引来了。他们怎么学习呢,经常开讨论会,全是学生个人的见解,导师不做结论。这些着名的山长和教授只是办讲座,讲自己的观点,学生昨天讨论什么他不管,学生再讨论可以不同意老师的。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如果我们采取那种办法教书,培养人,这是一种历史的重复,也是一种创新。当然需要适时、适度。
课本也是如此,教法和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当然今天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靠线装书、靠毛笔,有多媒体、互联网为什么不用。但是,电子的东西永远代替不了人,因为教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老师的形象、老师的道德对学生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电视讲座里面的人是没感情的,教育本身是情的教育,不单有课上还有课下。
应该从体制上给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现实是,教育系统改革还有很多事要做。很多该管的没有管,或者没管好,很多不该管的,事无巨细都管。要把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换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政府的职能转换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实已经证明,创新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体制和机制是一个卡脖子的地方。那么现在怎么办?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只好戴着镣铐跳舞。在还没有进一步改革的体制和机制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要鼓励老师探索,让老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去学着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的复兴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所谓文化复兴其实就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离开传统不行。全世界的学者取得出一个共识:文化的前进与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在原来文化基础上的吐故纳新。摇滚乐是大洋彼岸的花,掐来以后插在我们的土地上,是长不大的。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声乐上,人们所能接受的不是这种旋律、这种节奏、这个响度。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饮食也是如此,从小培养的口味,永远改变不了。
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路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人(包括社会)的关系;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为了这个核心的传播,就要有教育系统、宗教系统、法律系统、政权系统、科学研究系统,等等。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特别体现在人文科学和哲学上,当然和自然科学也有关。
在中华文化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和谐,多求诸己,少求诸人,讲究律己,成为人人的习惯。自古中华就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古文中比比皆是。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呢,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孙子身上,所谓望子成龙就是这么来的。西方基督教等宗教的理念是什么?只顾今世。来世呢?在天堂,在上帝那里。所以我们是务实的。对未来是希望下一代比我们过得好,下下代比下一代过得好,越来越好,追求一种和谐大同的社会。以宗教为本的国家,都把未来寄托在天堂、上帝这样一些虚无的东西那里,在那些国家这种理念自有它的作用。
我们文化的现状怎样?一方面,中华文化潜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边边角角,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学生没有觉察到。大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政治体制,小到穿衣吃饭里面的文化。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华文化受到了百年的毁坏。开始是洋务运动,里程碑的毁坏是五四运动。在学习西方好的东西的同时,把我们的东西彻底打掉了。打倒孔家店,就是一个最突出的说明。当时一批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最先觉醒的一批社会精英,要打倒孔家店,而文化这种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打不倒的。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胡适,回到家,所奉行的还是儒家文化。我们在这一百年里做什么了?百年的西化,是我们主动的西化——当然和现在敌对势力的那种西化不一样——是历史逻辑的必然。经过一百年了,我们回头看,我们祖宗是不是那么彻底的坏,西方文化是不是那么彻底的好?不是了。近30年来,改革开放,中国人向全世界学习,把一切好东西都拿来,但可惜的是,这30年,在社会层面基本上是美化,美国化。
所幸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村落里,在每个家庭里,中华文化还没有动摇,或者说正在动摇当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代沟”。代与代之间从来都是有沟的,没有沟就没有进步。但现在这个代沟是国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理念,跟老一辈差得太远,这不是年龄造成的,而是外来文化的侵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了。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区文化,这是极有远见的,这是对中华传统的尊重。在同一个社区要彼此照顾,甚至要舍己为人,因为人活着,要追求精神,追求感情,不是只追求物质。
文化如何复兴?这是一个大工程,文化建设不是以年计,不是以年代计的,动辄百年。但是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这就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课题之一,也是文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课题。中国的教育系统,从唐代以后,宫学和私学从来都是两条线,有时候官学突出,有时候私学突出,孔子就是第一个办私学的。宋元明的私学、书院,培养什么人?培养思想家、道德家、学问家,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队。官学培养什么?培养官僚系统、政府工作人员。官学和私学有一个共同点,都从儒学入手,培养人的精神与道德。所以历来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不考治国的本领,就用古代的经史子集让你学,可是,学出来了就有一批能干的干部。书院培养的是做学问的,一进政府就是着名的官员。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培养人的精神与知识,特别是通过知识给你一种思维的方法,万物一理,一通百通。西方的学校教知识和技能。教会呢?主要培养信仰。西方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政教分离,把人的灵魂交给教会,进学校只学知识和技能,它因为有教会做补充,所以社会就稳定,大家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后来教会的力量慢慢衰落,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于是又兴起社区,不是我们现今居委会管的那个社区,是各种民间组织,NGO,就是非政府组织。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这种熏陶,放到那里去,学校里只教ABC,1234。
文化复兴的任务迫在眉睫。那就是重拾我们的传统。西方的洋学堂是培养熟练工人的,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的,我们则肩负着双重任务,把它的教会、民间社团的任务都加到学校里来了。德是第一的,各个民族没有例外。通过课堂给孩子们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知,就是知识与技能,一个是智,就是精神与道德,就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在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德智体时把知当成了智,现在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智。如果我们学校都注意了,那么对学生思维、精神的培养就会是渗透式的,养成学生的自信、忧患和勇敢,不偏重于知。所以,文化复兴需要学校系统,需要回过头看看我们祖先办学的情景,课程改革方案不能只瞄着西方,特别是只瞄着美国。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法当。
文化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有一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多只取了这个话的一部分含义,就是培养一个人要比种一棵树的时间长,要难。树人的的确确要百年。营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形成一种育人的传统,大则整个社会,小则一个学校,需要百年。北京大学经过百年才成为世界上被人注意的学校。世界各种文化,要成气候、出现高潮需要百年。真正营造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环境,让孩子一进来就受到各种熏陶,老师点拨点拨就能成长起来,需要百年。这就是说文化建设不是以年计,不是以年代计,而是要以百年计。我们文化的毁坏也是经过了百年,今天的现象是百年来历史的汇聚。
现在不仅我们民族需要,我们的软实力、持续发展需要,而且世界向我们提出了要求。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没有现代科技就成不了强国,但是没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就足以亡种。文化这个东西是任何先进武器摧毁不了的。现代化城市,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东西,一颗核弹瞬间可以把它报销。但是民族的文化、精神使任何武器拿它无可奈何。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赢得胜利,靠的是什么?如果今天需要再来一次万里长征,再来一次御侮战争,虽然现在我们的武器比当年强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至少堪忧。所以说文化复兴既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需要几代人努力的过程,又是一个急迫的事情。
四、我们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第一,要把我们老师的整体水平、整体素质的提高放到一个最突出的位置上。没有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是一句空话。无论是迎接哪一个挑战,抓住哪一个机遇,关键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要把教师的终生学习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有的老师不学习,怎么办?那只好逐步地分流。这样对老师多少有点伤害,可是几十、上百个孩子得益。要看到这个远景,看到未来的必然趋势。
第二,教育管理水平要急切地提高。要把学校的管理放到两个挑战、两个机遇的大背景下,放到百年来中华文化自我毁坏,百年来西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思维,不是外国的都好,我们的冲突里也有好东西。
我们现在教的是中文、写的数理化课本,整个指导思想是西方的。在当今地球上,主流思想是西方的。要读一读有关西方文化走向的东西,读一读反思中国文化的东西。这似乎与教育工作无关,但这些弄明白了,可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发,就可以超越自己,超越下达的文件,用自己的理解,用新的理念来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这就是创新的开始。这个提高,不是到培训班去,不是仅仅学校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对世界主流文化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文化复兴决不是古代文化的克隆。我们是要在它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往前走。凡是我们没有的,又适合我们的,就拿来使用。
这样一个文化复兴的伟大工程,教育系统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大家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有很多体制、机制的镣铐,要用文化复兴、用学校的改革来迎接时代、人民给我们提出的两个机遇,两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