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古至今的中国教育发展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陆历孝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5. 重视继承和整理古代文化,教材的编纂,重视保护古代中国文化;
6. 归纳教育的经验和实践,首先倡导启发式教育学生,提倡实施因材施教;
7. 注重培养道德教育,总结具备道德修养应该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项;
8. 提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主张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劳累,他提出“素丝说”,主张用教育来建立兼爱的美好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早稿兼士,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创造性,这就使得墨家私烂晌学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不仅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还是一个教学团体。直到春秋末期产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庄周,道家对教育的贡献是发明例黄老之术,这更适合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与儒、墨两家学派抗衡。再后来出现了法家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虽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颇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完善,就如当今社会我们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对于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也会更加有利,教育事业是使我们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个学派的思想教育我们后来的教育事业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前要。
在后期儒学发展速度很快,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论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他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和“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其教育内容是儒家的经典和伦理道德思想。;而朱熹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其教育内容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教育阶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朱熹对教育贡献最大的是他的朱熹读书法,其内容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他们两人对教学原则都有独到的见解,两人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上都有重大的成就,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
近代中国的教育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融合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旧的民主主义转变成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教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近代教育建立了很多学堂,使得学校管理制度得到了提升,这个时期的教育我国借鉴了国外很多教育思想,把我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相融合起来,这首先就应该谈一谈“洋务运动”,虽然说这场运动失败了,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失败才使得中国的国民有所觉醒,其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1.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批近代企业从中国出现了。
2.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除了以上的各种改革教育思想运动,还有其主要人物,首先,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传统教育内容只重儒学的思想改革了,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开始发展,培养了中国一代新人,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张之洞还把书院改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可为功不可没。其次,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都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后一条尤为重要,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最后,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思想有很深的见解,他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他认为社会化和科学化是职业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办学方针,以上这些伟人的思想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对于我们日后教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
从古至今中国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好坏都有,使得我们如今的教育发展迅速,现代的教育也有其弊端和优点,首先其弊端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每个家里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正是由于家中孩子少,现在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加散乱,父母过分的偏爱孩子,使得孩子都被宠坏了,但是正因为这一缺陷,学校成为教育孩子最好的场所,在现代社会,科技变得更加发达,学校里的教学应用了很多多媒体设备,这对于教学更加方便了,这同时对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喜欢上网,手机是他们必备物品,以上这些东西对他们有利也有弊。其次,中国现代教育将古近代教育发扬光大,取其长避其短,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主要观点: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在知识创新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现代教育对个人实践很注重,认为社会实践比起高的学位更重要,当然,学位高也很重要,只是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的死板知识,而是更加的灵活,注重将自己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之中。再次,现代教育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现人人皆平等,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其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相结合,使得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以上为现代教育发展对学生的作用。现代教育对老师也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承了古近代教师的有利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现在的教师不仅只是教育学生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特征,然后做到对症下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实行因材施教,而且更注重的不是老师教会多少,而是学生自己自身学会多少。现代教育的知识是不固定的,是没有限制的,根据现在的情况,职业教育更加受欢迎,更注重的是技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提倡新颖。
综上所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原始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奴隶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铺垫期,近代教育是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过渡期,这些阶段对我国教育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这为我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想为以后会努力按照上述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勤奋、可敬的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明天会更美好。
B. 教育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语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
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
2、最早对“教”和“育”进行单字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最早出现“道”和“德”:老子《道德经》。
4、最早连用“道德”一词:荀子《劝学》。
5、文艺复兴时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6、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9世纪中叶,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论。把“课程”用于 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7、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学记》。
8、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着作:《学记》。
9、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0、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凯洛夫的《教育学》。
1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2、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着: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终身教 育》。
13、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4、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孔子(中国);苏格拉底(西方)。
15、“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
16、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 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
21、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
22、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3、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教育家——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教育 (汉语词语)
C. 孔子在教育上有什么主张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没落贵族,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后来到了鲁国。
孔子只有3岁的时候,父亲孔仡便亡故了。据他自述,在15岁时就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19岁时结了婚。后来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邻居常夸他多才多艺,但孔子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会赶车。
大概孔子在26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一回是当“委吏”,这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另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理牲畜的小吏。
在孔子30岁的时候,开始招收弟子讲学,这是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开端。他的第一批弟子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等,以后还有有名的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还有子路、子贡、颜渊、冉有等等。
在洛邑孔子会见了大思想家老子,当时老子正担任“守藏室之史”,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手里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把它送给老子。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虚心求知的孔子。
孔子得到老子的教诲,非常感动,回到鲁国,跟弟子们这样赞美老子:“像龙一样。”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来到鲁国,与孔子问对,很是赞赏孔子的话。当时鲁国发生了“三桓”叛乱,鲁定公被三桓驱逐出国,孔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决定离开鲁国。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了齐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
孔子先当了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大道理,遭到老政治家晏婴的反对,孔子便干脆离开了齐国。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37岁。回国之后,孔子便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在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是中都的行政长官。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各诸侯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空是掌管工程的长官,不久他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掌管司法的长官。
这个时期,孔子虽然担任司寇,可是他是主张用道德来感化人民的。
鲁国在政治、外交上取得胜利,又削弱了贵族势力,因而国内的秩序暂时安定下来。这就更加重了齐国的忧虑。为此,齐国君臣经过商议,又想出一个对付鲁国的办法,即通过离间鲁国君臣关系,来逐步削弱鲁国的力量。孔子的处境显得越来越尴尬。于是孔子辞了职。
孔子辞职后,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去了卫国。
卫灵公听信谗言,便派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感到很别扭,就决定离开卫国。
公元年489年,吴国大举攻陈,陈国陷入混乱。孔子听说当时楚昭王非常开明,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国去,曾派人来接,于是孔子决定到楚国去。
孔子走到楚国边境上,楚昭王打消了用孔子的念头。
经过一番思考,孔子决定还是回卫国去。孔子再一次来到卫国,卫灵公也有意请孔子来担当重要职务。
过了两年,吴国进攻鲁国,曾为孔子弟子的冉有等七百名武士,英勇杀敌,坚决抵抗,吴国方才退兵。季康子感到鲁国情势这样危急,又见孔子的弟子们这样有才能,于是便派人到卫国来请冉有。孔子非常得意地说:“这回有回国的希望了。”
冉有回到鲁国,当了季氏的家臣总管,不久齐军入侵鲁国,冉有作为统帅打了胜仗,立了大功。季康子问孔子是何样人,冉有如实叙说了孔子的才能和抱负。
季康子遂派人带了重礼,迎接孔子回国。这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68岁了。他离开鲁国,在各地过了14年的漂泊生活。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鲁国。
经过14年的奔波,孔子对政治生活不那么热切了。他觉得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于是他把他晚年的主要经历投在教育事业上。
西周以来的文化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叫“官学”。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官学”限制,开创私人讲学的人。他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周代贵族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孔子主张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士”、“君子”。“士”是周代统治阶级中的最下层,“君子”是在位者的统称。所谓“学而优则仕”,即是说学好了就能做官。
孔子很注意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和培养。他针对弟子不同的性格施于相应的教导。
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读书。他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
孔子对弟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而形象,耐于咀嚼。他的循循善诱、触类旁通的启发教育在教育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
孔子在当时以博学多能着称。他的博学是由于“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得来的。他教育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最反对主观自是,他说要杜绝四种弊病:一是捕风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很死;三是固执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观的“我”看得太大,处处放在第一位。他教育学生在知识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断求知、积极学习的态度来鼓舞弟子。他所谓的“学”主要是指人伦道德的修养和力行方面。他强调“行”的重要,但他也很重视读书。
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学行并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即学和思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思”就是推理,有所发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周礼”即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制度几乎是最完美的制度。他说:“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到了春秋末期就是“天下无道”了。所谓“无道”,就是天子诸侯、大夫、陪臣等级制度不能维持了。
孔子认为“礼”必须以“仁”为其先决条件。把“仁”应用到政治上,就是他的“爱众”的思想,这是孔子所讲“仁”的内容的另一方面。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呢?孔子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忠恕违道不远;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但是孔子认为“仁”的世界观只有封建阶级的“君子”才能俱备,小人是无缘份的。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这是孔子对传统有神论的一种修正。
但是孔子所了解的“天”似乎也有神秘的一面。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把“命”视为是一种与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孔子虽然认为人的生死富贵以及成功失败,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是人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持比较明确的怀疑态度。孔子还经常把诗歌和音乐当作向弟子进行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他对音乐十分精通,且充分肯定诗歌的价值。
孔子晚年在鲁国集中力量把古代相传下来的文献加以整理,参考了大量各国的史书,着手编写了历史着作《春秋》。《春秋》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记载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年、月、日),都很准确。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这在2000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春秋》中虽然有不少孔子的企图,但他是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编写的。孔子在编写《春秋》上,删繁就简,千锤百炼,一丝不苟。他自己曾说:“后代人知道我孔丘的,将因为这部《春秋》,后代人责骂我孔丘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他简直把《春秋》当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孔子病倒在床,再也没有起来。7天过后,在弟子们的痛哭声中,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遗体被安葬在“孔林”(今山东曲阜城北门外的泅水旁)。
总而言之,孔子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最着名的、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享有盛名的人物。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最早的史学家,他的言论和成绩是无可比拟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这样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菜,设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崇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