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唐代教育机构有哪些部门
扩展阅读
妈妈教育方式有哪些 2025-01-16 13:03:51
防线工作安全基础怎么做 2025-01-16 13:03:06

唐代教育机构有哪些部门

发布时间: 2024-07-29 11:02:16

1. 唐代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算学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分科细腻、系统庞大的强大学科体系,在现代的科学发展中随处可见数学的曼妙身影。在我国,人们历来喜爱并且擅长数学,而且十分重视数学教育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取得诸多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从西周起开设的传统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数”,把它看作一种技艺。北魏在公元455年至500年间就开设过“算学”,但由于史料不全,人们不知其详。

迄今为止,所知的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算学”出现在隋朝。隋建国(581)伊始,就设立国子寺(607年改称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央国立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独立的教育行政部门。国子寺(监)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前三者是普通教育,主学经学,后两者是专科教育。算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专修数学的学校,类比于现代,可以视为数学专科学校。隋代规定,算学设“博士”(授讲教师)2人,“助教”(辅导教师)2人,学生80人。

十八学士图唐代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隋代的制度,关于国子监的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扩大学校的规模,完善学校的有关制度。唐初,国子监设7种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都是普随经学学校),律学(法学专科)、书学(书法专科)和算学(数学专科),对各种学校的招生、毕业等都有具体规定,对教学也有详细的安排。唐代算学规定有“博士”2人,学生30人,30名学生分两个“专业”施教,每个专业15个人,学制6至7年。《唐六典》中有“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的记载,这说明国子监算学生来自下级官吏和一般比较富裕人家的子弟。进入算学馆的学生实行分科学习,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限1年学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共3年学完,《张邱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各1年学完,《周髀》《五算经》共1年学完,前后共7年;另一部分是《缀术》学4年,《缉古》学3年,也是7年毕业。两个专业同时都学习《数术记遗》和《三等数》。除共同学的那两种外的10种后来称为《算经十书》,是当时的朝廷组织编辑注释的古代及当代的数学着作,然后由皇帝诏令颁行为数学教科书。这在教育史上是很独特的。

还有两点也很独特,一是考试制度,一是毕业出路。算学入学时不考试,由主管机构按家庭出身选送,但入学后,考试又多又严格,每隔一定时间要考一次试。如有旬试、月试、季试和岁试等。算学每旬放假一天,假前一天考试,称为旬试,由主讲“博士”主持。后因旬试每旬一次,太频繁,师生负担过重而废除。每月终考一次,称为月试;每季度考一次,称为季试。每年终时进行的岁试是相对重要的考试,岁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去留,如果连续3年考试“下等”,则算学除名。当然,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毕业试,此试由国子监领导主持,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帖读”和“问义”两种。所谓“帖读”指的是按教材原文填空,任意翻开教材的一页,挡住两边,先空出一行字,再于其中“帖”住3至6个字,叫学生写出来。《数学记遗》和《三等数》两教材,用这种方法考试。一般出10个空,填对9个为及格。所谓“问义”,指一种简单的对教材问题的问答、笔答,要求是“明数造术,详明数理”,可以说是既要求掌握运算法则、具有运算能力,又要求通晓基本原理,从而包括了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考试的帖读,两个专业一样,问义则每个专业按不同教材分别进行,一共10个问题,第一个专业在《九章算术》中出3个题,其余7种教材每种中出1个题;第二个专业在《缀术》中出7个题,《缉古算经》中出3个题,10个题做对6个为及格(岁试做对5个及以下为“下等”,6个以上为“中等”,8个以上为“上等”)。算学学生毕业考核及格(称为“中式”)则按规定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之一——明算科考的礼部试(复试),而免予参加初试——乡试。唐代明算科举及第(及格、中式)即取得做官资格,再经吏部考核合格则可授“从九品下”的官职。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行按行政区设立地方官学。古书《通典》有个统计数字,说天宝年间全国州县学校学生达67100人,这充分证明封建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峰。与此同时,私塾也纷纷建立,私塾中不仅学识字、写字,也学一点算术,使算学教育在民间也繁荣起来。

唐朝算学教育比较普及的一个有趣故事发生在公元855年前后。据《唐阙史》记载,青州有两个小吏需要提升一个,然而这两个人的职务、工作年限及档案中的评语几乎完全相同,收集周围的反映也差不多,应当提拔谁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大伤脑筋,便去请示他们的上司青州尚书杨损。杨损说,一个小吏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能熟练进行计算,我出一道数学题,二人之中谁先得到正确的答案就提升谁。他出的题目是:有人在树林间夕阳小路上散步,无意中听到一些盗贼在树中讨论怎样分配偷来的布匹。他们说,如果每人分六匹,就会余下五匹,如果每人分七匹又短少八匹,问林中有多少盗贼,多少布匹?杨损出题后就命令两个小吏在大厅前的石阶上用算筹(古代小木棍一类计算工具)进行计算。不一会儿。其中一个首先得出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众官员无人表示异议,很称赞这种用人方法。史书上杨损是一个“政令颇肃”,不徇私情的官员。他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居高官又“采于舆论”,实行业务考核量才录用下面的官吏,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是难能可贵的。

算学在唐代的发展所说具有首创性。但是其发展道路却是相当的坎坷。显庆三年(658),废算学馆,龙朔二年(662)重设,学生减为10人。而国子学馆为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500人。可见当时重经史、轻科学的风习是多么严重。对致力数学的人待遇也极低,算学博士为从九品下,国子博士却是正五品,到了晚唐,明算的考试也停止了。因而这对算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挫折。但是唐朝开官办算学的先风,为宋朝的算学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