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乡村教育应该怎么看
扩展阅读
韩国的小知识 2024-07-01 07:49:28
零基础学电车要多久 2024-07-01 07:33:21

乡村教育应该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4-06-29 02:23:24

1. 你觉得乡村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因为如果教育出现的差异越大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后续的发展动力不足,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关注到农村的教育问题,而农村的教育现状应该如何进行改善呢?

三、相关现象的反思

小编觉得,如果对于人口流失严重的农村就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教育了,因为到时候也留不住人才。反而是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农村,或者是适龄儿童还比较多的农村,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的方式来让它们的发展更好。

2. 谈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认识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越来越严重,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可谓是举步维艰,前景不容乐观!
笔者走访过很多农村中小学校,似乎很难找到一所秩序井然师生合力生机勃勃的好学校。学校大量教室闲置,学生生源剧减,校园环境萧条冷清,大部分教师也显得慵懒倦怠,教学质量惨不忍睹,跟城区比差了十万八千里。每每谈到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沦落到这步田地?笔者认为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师资力量的巨大差异。城区学校工作环境好,教师的福利待遇高,绝大部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都通过招考调到城区去任教了。年轻教师更是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谁想一辈子呆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呢?毕竟教师也是尘凡中人!优秀教师紧缺科目教师大量往城区流动,导致广大农村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很多课程甚至都没有专任教师,音体美劳课更是形同虚设。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孩子享受到的基础教育似乎注定有点先天不足!
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留守儿童过多,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极不平衡,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要自己孩子的成绩还过得去,广大农村家长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往城里送,以致城区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却稀稀拉拉,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缺少优质生源,农村学校更加“难为无米之炊”啊!很多农村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只能无奈地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看管。很多学生本身就是问题孩子,旷课上网打架小偷小摸等现象见怪不怪。教师想管却不敢大胆管,想必教师严管学生给自己带来大麻烦的新闻大家也看过不少。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此恶性循环,给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另外,农村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也相当滞后。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长面对农村教育的困难局面,缺乏锐意改革的精神,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校长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人际应酬和应付检查上,没有花心思下大力气抓教学,没有采取过硬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很多校长只管抓安全问题,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只要不出安全事故不死人就万事大吉了。
中国的农村教育还有未来吗?要改变当前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政府要把提高教师待遇,尤其是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真正落到实处,要让农村教师下得来,稳得住。农村教育要发展,一支稳定雄厚的师资队伍绝对是关键!缩小城乡差距,力求教育资源均衡化,只有这样,农村基础教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3.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五点思考

上周六,应邀参加了潍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交流会,在会上看到了《潍坊市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从中真切感受到了各级各部门为振兴乡村教育所做的种种思考和努力,也让我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以下几点要特别关注。

一、把脉要精准。乡村教育之所以要振兴,最直接的表象原因,就在于其与城市教育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要给乡村教育振兴开“药方”,首先就要“号对脉”,看看这些差距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目前的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主要存在办学条件差、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不高等方轿稿面。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然也有教育内部体制机制的问题。所以说,乡村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多方协同,综合施策,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方见实效,切忌闭门造车,南辕北辙。

二、理念要先行。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前提,是行动的先导,乡村教育振兴也是如此。前不久,教育部召开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型孝兴衔接工作推进会,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由此可见,乡村教育振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各级各地势必都会非常重视,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方都要因地制宜,对本区域乡村教育的未来有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和“画像”,形成区域乡村教育的基本发展理念。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才能使区域乡村教育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和话语体系,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乡村教育良性发展生态。

三、路径要清晰。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坚持外塑与内生并重的发展路径。所谓外塑,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广泛链接、汇聚社会力量,通过施行资金倾斜、政策支持、资源支撑、平台保障等一揽子积极的外部因素推力,为乡村教育聚力、赋能,营造健康的乡村教育发展生态,推动乡村教育共建、共享、共生,从而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此外,广大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时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在为他们聚力赋能,支持乡村学校整体提升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典型培育、联盟结对、评选表彰、评价改革等措施,努力为乡村学校营造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基层乡村学校的创新热情,鼓励一线教师、校长以爱和责任去探索具体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用乡村教育的内生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和振兴。

四、方向要明确。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也应不同,千万不能简单的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来发展乡村教育,否则,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张婧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应有三个方向,一是扎根乡土,既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上要扎根乡土,更好的开发利用乡土教学资源,在社会功能上也要把学校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开放校园,让村民参与学校建设,并为社区提供支持和服务;二是联系生活,学习的方式和教育手段要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教育;三是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对乡村教育的评价和视野要更加长远,不能卜帆稿局限于一时一刻的学业成绩的得失。同时,她也提出,理想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小而美”的学校,是拥有紧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践行着有尊严的教育的学校。这些关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观点,非常值得各地借鉴和吸收。

五、误区要避免。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各级各地肯定要出台一些文件,实施一些工程,纳入督导评价,去推进,去落实。我认为,出台的文件,应简洁明了,直指制约乡村教育发展诟病的破解,凸显政策、体制、措施的创新点,直击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心坎,让他们一目了然,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切忌走入将之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或即将出台的政策进行简单分类集结的误区,那样虽然显得多而全,但却也显得重点不够清晰和突出。实施的工程,要明确投入和实施的主体,切忌走入因主体不明确而把任务一股脑全压给基层乡村学校的误区,那样不但会使本就因生源少而导致经费短缺的乡村学校“雪上加霜”,而且还会加重学校额外工作负担,让他们陷入无关的事务堆,削弱他们创新、发展的热情,特别是在涉及资金投入上,最好能列入财政预算,或者实行一事一议。在督导评价上,也要主体明确,简化评价方式,切忌走入重材料轻实效、与城市教育一个评价标准的误区,真正发挥好督导评价的“指挥棒”和“总开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