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考试、评估、督导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劳动人事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逐步实现“平等受教育”。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广泛地产生了希望受到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但由于薄弱学校的存在让家长不能放心,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的现象,加剧了“应试”竞争,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同时,在客观上也可能进一步加大学校间原已存在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这一切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4、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制度改革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各个层次上的升学考试工作都做了认真研究和改革试点的部署。小学升初中制度改革的总的原则是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要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中间再没有选拔考试。
5、抓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学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实验,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要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6、加强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校长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教师更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职前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希望各级师范教育系统、教师培训系统都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7、切实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8、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产生“应试教育”倾向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我国社会用人制度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尚未完善的条件下,学历往往成为判断人的知识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与“应试教育”中追求高学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国家教委要配合劳动、人事部门逐步实行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重学历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还应加快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为全体受教育者都能提供成才的机会和条件。
在我国跨世纪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领域有两个核心的问题: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两者都离不开素质教育。我们相信,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关系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即一流素质教育一定能够在全国得到成功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