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德国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扩展阅读
佳绩教育怎么那么贵 2025-01-19 12:45:59

德国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 2024-05-15 07:14:46

① 德国家长对待孩子的小学教育,何以如此从容

一、你跟德国小学教育目的和定位相关

做为处于幼儿园和中学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逐渐教导孩子从幼儿园环节的游戏式学习汽车转向系统式学习。除开教给阅读文章、撰写、测算等基本的文化专业技能及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每日任务以外,德国小学教育任务也包括维持和关爱“小朋友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求知欲和学习的乐趣”。因此,德国小学维持慢节奏课程教学,跟随儿童认知水平的高速发展由浅入深。

五、小学教育的坦然与淡定从容也得益于德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引导

德国社会发展并没有攀比之风,每个人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德国人人民性情偏向于实干,注重由浅入深,可以静下来做事情。教育热点问题在德国并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上极少有宣传策划课外补习的教育广告,也很少有生产制造紧张和市场竞争氛围的文章。新闻媒体更多是向德国父母传送科学合理的、健康的育儿观念,包含抨击过度关注和保护幼儿的“直升飞机父母”及其过度苛刻小孩分数的父母,让父母们了解课外补习和课外作业对于大部分孩子起不上改进成绩的功效,让她们不盲目做事。正是在之上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德国的父母及其小学教育才能够做到坦然和淡定从容。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轻轻松松”的教育不仅让德国孩子的心理更加身心健康,并且也没让她们日后因而但在知识和技能获得层面处于缺点,更没有防碍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② 德国拿走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说起德国教育,可谓有口皆碑,人口仅为世界总数1.1%的德国,却获得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很多专家学者更是对德国的幼儿教育交口称赞,认可德国教育中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强调生存技能、自我表达的教育理念。至于8200万的德国人为什么能摘取一半的诺贝尔奖?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其实,这些教育重点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专利,欧洲其他国家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③ 德国爸妈教宝宝去遵守规则的时候,都是如何做的

序言:不同的国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而德国的家长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规则。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遵守规则,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手势或者是肢体语言来让孩子明白,不能够违反规定。

三、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选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德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选择体罚的方式,也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很多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想让孩子变得听话,但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享受自由的权利,所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④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中国有何不同

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也对此予以确认。例如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热爱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如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临放弃早餐、或是迟到的选择;忘了将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便意味着得继续穿脏衣服;人人都有记事本。
一、“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德国人的教育也异常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在德国引起了全民的重视,报名参加专门的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
而家长从细微之处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练。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
二、“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他们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之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三、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母亲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的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的散乱的关系反映出其自身的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很早就会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计划的生活,孩子学习分配他的零花钱、支配他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而他们认定,笔记本有助于孩子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同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种鉴别的态度。
孩子在周密地设计自己时间,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