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慧耳教育是什么
扩展阅读
同学聚会如何调节心情 2025-01-19 19:25:23
同学在宿舍嫌弃我怎么办 2025-01-19 19:10:39

慧耳教育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05 13:34:21

A.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仁政,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礼治,周礼是儒家孔子所崇尚的社会政治规范,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尊君重民,孔子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不能自诸侯、陪臣出。人治与举贤才,孔子告诫鲁国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告诫鲁哀公,“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主张人治思想,孔子强调尚贤使能,呼吁“举贤才”和“举直错诸枉”(《为政》)。主张大一统;孔子憧憬文武盛世,怀念周初的一统天下,提出“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汇集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写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孔子之后,孟轲和荀况分别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教育主张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主张,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 的真正含义。
(二)教育主体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并以此谋生的人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孔子早年虽也“尝为委吏”,“尝为乘田”,但自从“大夫之后”,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教师这个社会阶层,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确主张了老师的专职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会,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提倡“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政治,改良社会政治,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反对了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成为当时积极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够确切的说法。刘謼南说:“夫文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实一,是正确的。从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养的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内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识教育。
(一)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张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中国历史是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二)文献知识在文献知识方面,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教授学生。对于“六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诗》即《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在当时主要用于典礼、应接和赋诗言志等方面。孔子认为学《诗》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把诗教当成修养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业的主要手段,并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乐》是孔子教育中一项重要教材,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审美、音乐功能等内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书》又称《尚书》或《书经》。现在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书》是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从政人才的政治课本。
《礼》是现存礼书经东汉郑玄融合“古”“今”两派后,定型为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讲各种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节仪;《礼记》讲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易》又称《周易》,讲解事物变化。《周易》以八卦为纲构成体系。基本符号“―― ”(阴爻)和“— ”(阳爻)两种,再由“―― ”和“— ”三三组合,而成八类,再将八类两相重而成六十四门。关于《易》的传统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翼,但未必全部可靠。孔子晚年专研过《周易》,并以《易》教授弟子。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后世有《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传》阐释它。孔子晚年专注于修编《春秋》,他曾感叹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三)体育锻炼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教学方法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关于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清初王夫之曾说:“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愈远,思正有助于学。”(《四书训义》卷六)
(二)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育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并不说孔子要把人分个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三)善于启发 循循善诱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总的精神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相长 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情况的书。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的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学习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和笃行。在这些学习的阶段中,又总结出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直至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善于总结 学习是一个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因此,不可能一时一地将所有的知识全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而要经过长期不断地积累,这就需要不断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子曰:“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道尽学宗,显然孔子认为,不断地复习总结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复习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每次的复习总结都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学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二)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孔子在这里对“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做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学”是“思”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充实新的知识,思考才能有所依据,才能不致陷入毫无根据的臆想;“思”是“学”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
(三)举一反三 孔子提出的一种演绎类推的学习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闻一知十”(《公冶长》)属同一性质的类推方法,这一方法更明确地限于由已知到未知的同类相推。孔子认为,只有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对知识进行学习,才能“君子不器”。
(四)谦虚诚实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学习中要善于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比自己好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对待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要养成谦虚诚实的学习态度。

B. 蒙氏教育五大领域,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蒙特梭利教学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及能力分别是:

1、日常生活领域

培养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组织能力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把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帮助别人,照顾环境,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为将来进入正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2、感官领域

培养幼儿视、听、嗅、味、触五觉敏锐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儿的每一项感觉都是灵敏全面发展。为学习数学及其他领域做准备,争强对于社会及知识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数学领域

培养数的概念,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关系,会做10000以内的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测量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语言领域

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幼儿更好的书写和阅读,使幼儿在童年时期就形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培养喜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强化听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领域

增长幼儿见识,开阔眼界,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儿从小就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基本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知识。

(2)慧耳教育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蒙氏教育特点

1、国情不同

首先,硬件方面:国外的幼儿园普遍在教学环境及教室设施上比国内幼儿园要好一些,对教具、教学辅助材料以及其它如电脑、打印机等教学实现的工具投入也更多。

其次,师资方面:国外注重有经验的教师,而国内更注重有活力的年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年龄偏大,但可以很好的运用即往经验组织教学,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但在教学上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使教学保持在一个正常开展的范围内。

最后,师生配比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师生配备比例偏大,按国外的要求观察、指导教学是不太现实的。

2、教育观念不同

国内幼儿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含量,而国外的幼教更注重幼儿自身发展与快乐成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对教育有特有的理解,国内的幼儿家长也在教学上对知识性的要求比较高,应该尊重国内的教育需求,在知识内容上应该适当加强,即不能搞传统教育的一刀切教学。

也不能过分强调自我发展丢掉中国重视知识的良好传统。另外,国内的小学也更注重集体教学,从而就会出现从蒙班个体教学向集体教学转变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国外蒙氏教学里比较鲜见。

二、总目标

在幼儿的发展关键期解放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挖掘幼儿的内在潜力,使幼儿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方法和经验,不仅思维解放,更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及适应现实社会的文明行为,成为一个优雅肯负责,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