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在哪里可以找到学前教育的资源
扩展阅读
20岁同学送什么礼物 2024-09-20 07:39:54
儿童牙疼一般多久 2024-09-20 07:22:08
长安忆歌词是什么 2024-09-20 07:22:08

在哪里可以找到学前教育的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3-02 12:34:33

⑴ 哪里有学前教育知识资源

这是师讯的幼儿园幼师课程你可以参考下,他们有比较多的幼师类的知识资料和技能课程。
1、 艺术课程:舞 蹈(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少儿舞蹈等)
美术基础(素描、油画、水粉、线描等)
乐理声乐(演唱技法、音乐欣赏、表演训练等)
钢琴伴唱(乐理与视唱练耳、弹奏技法、弹唱训练等)
2、 技能课程:(三大基础课)幼儿园卫生与健康、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课程设计;(辅修课)快乐英语、硬书板书书写、五大领域理论、表演与模拟课堂。
3、 考前课程:普通话、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
4、 特色课程:亲子、奥尔夫音乐、蒙氏、国学、手工制作及环境创设、体智能、播音与主持等。
5、 其他课程:学历课程、选修考证课程。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⑵ 幼儿教育的资源

http://www.ece5.com/ 真的不错

⑶ 请问在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学前教育视频

1网络搜索名称 找到下载网站进行下载
2网络搜索格式 找到下载网站进行下载
3用下载软件进行搜索 下载

⑷ 什么网站的幼儿教育的的资源比较全面而且丰富

网络文库里也有不少 宝宝树、育儿网、学前教育网、教育资源网等

⑸ 在哪里可以找到学前教育方面的国外权威点的论文期刊资料

以下几个途径
1访问EBSCO(教育学研究文献)数据库
2访问 Elsevier(ScienceDirect)数据库sci数据库
3谷歌学术搜索,可以检索到一些教育外文文献
其中第二个数据库是最权威的,但下载需要收费,不收费的部分就是摘要和部分正文
最容易获得正文的是谷歌学术,可网络上述几个数据库名字,就出现链接了
合适采纳

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有哪些

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有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6)在哪里可以找到学前教育的资源扩展阅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

1、选择合理的社会资源。要充分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例如:在参观植物园以后,可以引导学前儿童种植一些花卉,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试验和讨论。

⑺ 哪个学前教育资源网的资源比较齐全。

搜索下 幼教库

不仅有国内外动画片,还有绘画音乐,折纸手工,安全常识,数学古诗等教育内容。

⑻ 哪里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站啊,最好有关于论文的。

��1.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操作定义和所要观察的行为

��根据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我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具体地讲,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助人:儿童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如帮小朋友扣纽扣、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2)分享:儿童与同伴分玩玩具、分吃食物等;(3�)合作:儿童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如合作游戏等;(4�)安慰:在他人遭受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时,儿童给予安慰;(5�)公德行为:该类行为无明确的行为对象,是有利于集体、社会的良好行为,如关紧龙头、清扫拉圾等。

��2.确定亲社会行为的观察记录维度,编制观察记录表

��在本观察研究中,我们对每一亲社会行为做4�维度的观察记录:(1)行为者的姓名、性别;(2)行为对象的姓名、性别;(3�)亲社会行为的形式或类型与过程:亲社会行为大致包括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和公德行为5种类型,�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是指行为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观察者通过观察记录亲社会行为的整个过程,研究者则据此确定亲社会行为的类型;(4�)亲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是指亲社会行为对象在接受该行为后所做出的积极、消极或中性反应。

��3.制定观察细则,培训主试

��研究者制定出详细、科学、可行的观察细则。选用发展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为该研究的观察记录者,依据观察细则进行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

��4.预备观察

��主试对所选取的幼儿园儿童进行为期1�周的预备观察(每一主试观察一个班),以训练主试的观察、记录能力。

��5.正式观察

��预备观察后,立即进入正式观察阶段。正式观察为期2�周(有效观察时间为10天)。每天观察时间是从上午8:00到下午儿童离园时,�观察范围是儿童在园的全部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6.观察者信度

��正式观察结束后,随机抽取2�名主试对该研究的一个幼儿园小班进行一天的观察,获得有共同记录的15件亲社会行为。两位主试的观察一致性为:行为者的性别100%;行为对象的性别100%;亲社会行为类型84.5%;对行为的反应85.7%。

��7.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6.01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3个年龄组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情况见表1。对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次数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着差异(X[2]=0.21,df=1,P>.05)。对3个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的3×2((年级×性别)列联表X[2]检验表明,男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3个年龄组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X[2]=�4.41,df=2,P>.05)。

��表1�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布

��性别��年龄组

��小班��中班��大班

��男��97��128��253

��女��82��105��277

��表2�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

��年龄组��同伴��教师��无明确对象

��小班��154��12��13

��中班��184��35��14

��大班��498��14��18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比较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指向同伴、教师或无明确行为对象(如拣起地上的废纸)。各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2。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不同指向对象X[2]检验,结果表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1302.08,df�=2,P<.0001)。进一步对小、中、�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小、中、大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X[2]=223.72,X[2]=221.21,X[2]=876.74,df�=2,P<.0001)。

��(三)亲社会行为者与行为对象之间的性别关系

��942件有效事件样本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事件为836件。小、中、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分布情况见表3。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进行2×2�(亲社会行为者的性别×行为对象的性别)列联表的X[2]检验,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92.11,df=1,P<.0001)。进一步对3�个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分布进行X[2]检验的结果表明,小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X[�2]�=�5.05,df=1,P>.05),中班和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62.57,X[2]=210.72,df=1,�P<.001)。

��表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分布

��亲社会行为者��行为对象

��男��女��男女

��小班��男��46��31��4

��女��28��38��7

��中班��男��75��15��4

��女��21��66��3

��大班��男��175��41��22

��女��40��214��6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比较

��3个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分布见表4。对儿童5�种亲社会行为类型进行的X[2]检验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752.23,df=4,P<.0001)。�为了考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分布是否因年龄而变化,又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了3×5�(年龄组×亲社会行为类型)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3�个年龄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X[2]=98.76,df=8,P<.0001)。

��表4�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

��年龄组��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公德行为

��小班��52��33��67��14��13

��中班��71��47��91��11��13

��大班��50��107��343��13��17

��表5�同伴、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反应

��行为对象的反应

��行为对象��积极反应��消极反应��中性反应

��同伴��524��11��301

��教师��35��0��26

��(五)亲社会行为对象的不同反应

��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和教师的事件中,同伴和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情况见表5。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2×3(行为对象×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同伴和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反应之间不存在差异(X[2]=2.03,df=2,P>.05)。�为了考察亲社会行为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之间的关系,下面又对同伴之间的4种亲社会行为及行为对象的反应(见表6)进行4×3列联表X[2]检验,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不同,行为对象所做反应也不同(X[2]=452.51,df=6,P<.0001)。进一步的X[2]�检验表明,同伴对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所做的中性反应显着多于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X[2]=115.05,X[2]=152.58,X[�2]=24.14,df=2,P<.001)。�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显着多于消极反应和中性反应(X[2]=779.87,df=2,P<�.001)。儿童指向教师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及教师的不同反应情况见表6。�对教师对儿童的帮助、分享行为(另2种行为太少,�不作进一步检验)的不同反应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对儿童的帮助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X[2]=0.10,df=1,P>.�05),�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显着高于中性反应(X[2]=8.33,df=1,P<.01)。

��表6�同伴、教师对儿童4种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反应

��行为对象的反应

��行为对象��行为类型��积极反应��消极反应��中性反应

��助人行为��26��4��99

��同��分享行为��41��2��132

��伴��合作行为��452��5��38

��安慰行为��5��0��32

��助人行为��22��0��20

��教��分享行为��11��0��1

��师��合作行为��1��0��2

��安慰行为��3��0��4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论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我国一些通过家长、教师的评定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得的结论不一致。这些研究认为,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男孩。其实,这一结论与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的社会文化期待女孩更富有同情心、更敏感,因此应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教师、家长在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评定时难免受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现实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小。

��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88.7%是指向同伴,指向教师和无明确指向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较少,仅6.5%、4.8%。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在自由活动时,儿童的交往对象基本上是同伴,而且同伴之间地位平等、能力接近、兴趣一致,因此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做出指向同伴的亲社会行为。儿童与教师之间是服从与权威、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在儿童与教师的交往中,儿童一般是处于接受教育的地位,更多是表现出遵从行为,而较少有机会做出亲社会行为。因此,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教师的也较少。

��在学前儿童所做出的指向同伴的亲社会行为中,既有指向同性伙伴的亲社会行为,也有指向异性伙伴的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幼儿园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人次之间不存在差异,而在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人次显着多于指向异性伙伴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认为,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这一年龄特点与其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柯尔伯格、斯拉贝(Slaby,�1975)[6]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4—5岁以前,�儿童仅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自认,处于“基本性别同一性”阶段;5岁—7岁,儿童不仅能稳定、准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而且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性别,其性别认知达到“稳定性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水平影响他们的性别角色行为。斯麦特纳(Smetana,1984)[6]研究发现,获得性别稳定性的女孩比获得性别同一性的女孩更多地选择同性别儿童作为玩耍伙伴。在本研究中,小班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处于同一性阶段,他们并不严格地根据性别来选择交往对象,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别伙伴和异性别伙伴的人次之间也就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从中班起,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已相当稳定,他们开始更多地选择同性别儿童作为交往对象,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自然也就更多指向同性伙伴。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多种类型,国外的有关研究(Iannotti�,1985;�Eisenberg�&�Lennon,1980等)[3][4]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而其它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相当低。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学前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最高,占亲社会行为的53.2%,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分布占19.8%和18.4%,公德行为和安慰行为很少,仅占�4.0%和4.6%。大、中、�小班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分布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为大班儿童的合作行为所占比例显着高于中班和小班。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为儿童间自发的合作性规则游戏,儿童的合作行为的增多与主要在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性规则游戏增多。儿童间合作性规则游戏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有赖于他们的一定水平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等。研究表明[7],�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小班儿童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较差,游戏多为无共同目的玩耍,合作性的规则游戏较少;中班儿童的合作意识、自制能力有一定发展,但还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合作游戏有所增多;从大班起,随着儿童合作意识的不断提高、自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儿童之间的合作游戏迅速增多。据此,我们可以说随着学前儿童合作意识和自制力的不断发展,儿童之间的合作游戏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也不断增多并在亲社会行为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同伴对其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何种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Eisenberg(1981)[8]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仅对学前儿童的一少部分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同伴对儿童的近一半亲社会行为做中性反应,再次为积极反应,而消极反应极少。因此,她认为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积极强化。��本研究与Eisenberg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接近。同伴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做的反应因行为类型不同而变化。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基本上是做出积极反应,即回报以积极的社会互动—合作游戏,对儿童的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和安慰行为大部分是做出中性反应,一少部分做出积极反应,在极少情况下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错误解释时则做出消极反应。因此,从本观察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看,除合作行为外,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并未获得及时的积极强化,如感谢、赞许、积极的社会互动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做出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到及时的积极强化。

��四、结论

��本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数是指向同伴,指向教师或无明确行为对象的公德行为较少。

��(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分布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不存在显着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中、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四)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发生次数存在显着差异,合作行为最常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多,助人、分享行为次之,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最为少见。

��(五)教师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做的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接近。同伴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所做反应因行为类型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基本是做出积极反应,对助人、分享、安慰行为一般是做出中性反应。除合作行为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未得到及时的积极强化。积极强化并不是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

⑼ 请问想办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哪里可以找到资源呢

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学前教育机构那就是民办的机构,中国民教展就可以找到你要的资源。我听我朋友说,还有专门的学前教育展题展,汇聚了来自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托管机构、政府系统、行业协会、行业经销商等专业人士,展品包含了学前教育设备、教育课程、教育服务、园所管理系统、智慧校园建设等等。展会是在2022年4月7日到9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的,想了解的话,网络了解现在就可以到官网预登记报名,到时候就可以直接去展会现场参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