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答题: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教育的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社会的存在和延续离不开教育。教育在任何社会都要承担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生产力的需要。
同时,也要承担传授社会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规
范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生产关系的需要。正是因为教育具有这两大社会职能,所以教育 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如我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 很多方面与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教育具有历史性的反映。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怎么理解扩展阅读
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哺育下一代,但动物一直以生物实体的形式存在。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其他社会现象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如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也影响很大,但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
㈡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活动
问题一:概括的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活动 概括的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活动
教育本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问题二:教育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什么活动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
问题三: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促进教育,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问题四: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 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 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 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 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 长的准职业者。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简而言之,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从自身需要出发而形成的一种半强制行为。
问题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正确的爱,赏识,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导。中国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看清教育是什么,不是像垃圾桶什么东西都能向孩子灌输,重要的是连家长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我们的教育中大多数的家长不会爱,有的是溺爱,有的是冷漠,不懂得真正的爱,不懂得生命的成长状态,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发展,家长要懂得放手,在失败或悲伤时要懂得赏识,在孩子迷茫时要懂得引导,在孩子不听话时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没有问题,教育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家长在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道德标准要做到自己和孩子的榜样。理解孩子就像自己理解朋友,理解他人一样,不要溺爱和冷漠、抱怨、鄙视、看死等等。没有正确的爱,孩子就没有远大的前途。
家长要做的往往要比孩子多。福一点记住了,教育是不要求回报的,孩子不是你的摇钱树,尊重生命,孩子也是属于社会的,世界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有时可能荒唐,但是,这是他的巨大进步,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开始有了独立的萌芽期的发展。
人不是机器,孩子更不是。要知道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满足和自由,不要把分数看的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学的不是考试技巧,而是知识,保留住自己的好奇心。要懂得宽容,而不是纵容,懂得亲情,而不是溺爱,懂得赏识,而不是抱怨,懂得尊重,而不是辱骂,懂得放手,而不是束缚。
对孩子来说,好的教育方法,超过教授知识。
问题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呢? 按照英文解释ecate就是e+cere就是lead out,相当于汉字的“导”。而教育的目的呢只有两个,主要是导成作什么事的人,次储是及导成不做什么事的人!
还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就是监狱,监狱则同教育相反,监狱主要是导成不做什么事的人,次要是导成作什么事的人!
就这么点事儿!
问题七: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形态有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的本质: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㈢ 教育学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及其社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教育只能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动物界没有文化,其群体生活是生物遗传行为。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创造了文化,不仅过着动物所没有的物质生活,也过着动物所没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包括教育。动物没有“文化”,也根本谈不上教育。动物个体在生活中也熊改变某些行为,习得某些“经验”,但不能变成类的经验,不能在代际间保留、积累;动物的经验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类文化是劳动和生活中的经验,通过工具和语言等物质载体一代一代地传递、继承、积累而成。只有人类社会才可能有这种既以生物遗传为基础,又超越生物本能的社会传递活动。这种一代一代的社会传递便是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传递工具。教育在形成中就具文化性。
主要是与动物界相比得出的结论参考《中等教育学》
㈣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永恒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由于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
,因而关于“什么是教育”,中外教育史上人们的认识见仁见智.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 一词都与对儿童的培养有关.“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在甲骨文中为“”,左边示意孩子在经典(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因《易经》对八卦的论述带有权威性,这里可能借其代表经典)的规范下言行,右边示意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轨,否则会受到惩罚(形是一只手举着木棒).“育”在甲骨文中为“”,为妇女怀孕之形,其本义是妇女生育子女.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 连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个“教”字来论述有关教育的事情.如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 58-147 年)所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更为完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赋予“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 “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而“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示范、学习、培育等多种含义. 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法文均为 Ecation,都来自拉丁文E-cêre 一词,词首E 在拉丁文中原意为“出”,词干cêre 意为 “引”,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发展.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法国着名思想家卢俊认为: “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赫尔巴特又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上述中国与西方有关教育的认识显然存在着差异:西方注重“内发论”,即强调教育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固有本性的发展;我国注重“外铄论”,认为教育即外力对儿童的塑造.但二者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种共同的认识正确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教育是人类
永恒的范畴.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方面,教育之所以必需,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其根本在于: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并不是能打开实现所有人类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动物界只拥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和简单的动物心理,只有人类社会的主宰—人才具有意识.而教育恰恰是在人类所独有的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出于人所意识到
的社会需要而不是本能的需要,这与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护和照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动物对下一代的爱护和照顾完全是一种单纯的繁衍后代的本能活动,这种本能活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简单的行为定型,它在意识上是不存在的.而教育则不同,无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教育活动的动机,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意识.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来进行经验的传递,这也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们的信息主要是储存在遗传基因中,以遗传方式而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的
.动物对周围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大量的适应动作可以说都是来自本能.
在高等动物中,除本能外,当然也有某种“智力”活动的存在.但是这些后天获得的经验,正因为没有人所独有的意识和语言
,因此就不能以教育这种传递方式为下一代动物所掌握,所以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人却不同,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在遗传素质中有所表现,但是对人类来说,遗传不是传递经验的主要形式.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
人类有意识、有文字、有语言,借助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使得人类的经验不仅能够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这种外化了的经验就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二)教育的广义、狭义之分 教育作为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对象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其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等,又有无固定组织形式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教育不专指学校教育但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比广义的教育要晚得多,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是在奴隶社会时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指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个由人、财、物、事所占据的空间和时间构成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门类、若干层次、若干因素组成,并以一定方式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 教育(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为代表)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的系统由若干子系统(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构成;构成各子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为数众多的基层教育实体(即机构,如学校);每个基层教育机构相当于子系统的一个器官,而每个“器官”又是由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教学等)构成的;每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又由一系列单项教育活动组成.这种单项教育活动正如同人的肌体组织的细胞一样.那么教育的“细胞”由哪些要素构成呢?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最初的和最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专门场所,教师和学校中的其他教育人员成为学校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就无所谓教育了.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一定方向和目标发展.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具有指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它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子女,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指在学校里从事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伴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概念的延伸,教育对象也扩大了,不受任何年龄的限制,可以从胎教开始,只要愿意的话,可以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受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越来越离不开教育,为了学会生存,适应发展,人们不仅必须接受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还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教育活动就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受教育者一旦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又称为教育资料.教育的三要素中,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均要以教育措施为中介.它包括“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教育场地和设备”.教育措施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测量器. “教育媒介“即是教育过程中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即物化的知识形态,如书本、广播、录像、电影、电视、报刊及多媒体软件等. “教育材料“即教育内容,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共同依据.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是以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接受水平、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教育方法的要求等方面为条件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科技水平和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但对学校教育而言,概括起来不外乎体、智、德、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实验手段、现代电化教育手段等.“教育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方法,如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程序教学、小组讨论、讲授、实验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资料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路线.如在采用电化教育手段之前,教育活动比较简单,而在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如无线电广播、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以后,教育过程逐渐复杂,同时使教育过程的复制成为可能,继而昭示了简化教育过程的前景.在广播学校、电视学校,教师本人只在录制、摄制的场合是教育要素,而在学习现场不再是教育要素.在采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场合,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程序编制未必都由教师承担,在这些场合,专门的教育场地都不再是教育的必要要素.可见,随着教育过程的复杂化,教育要素也在不断变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但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反过来,不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不同的活动.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活动及其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客体,我国教育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教育措施(教育资料)是教育活动的手段.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仅仅归结为教育者的活动,显然是片面的.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既离不开教师教的活动,也离不开学生学的活动.因此,教育活动不是只有教育者的活动(教的活动),而且还有受教育者的活动(学的活动),教育活动是学的活动与教的活动的结合.从总体上看,教的活动是主导活动,学的活动是主动活动.与此相适应,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着主动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两个平行的主体,而是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的“复合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对教育活动主体的新认识,必然导致对教育活动客体(对象)的新的看法.我们认为,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是相对的、变化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都扮演着双重角色,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教育者而言,他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在教授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教学内容构成认识的客体,学生构成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处于施教的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在作为主体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他又作为客体成为学生认识和作用的 对象.就教育者自身而言,他还是主体我(I )和客体我(me)的统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教育内容和学生的认识与改造,提高了自己,发展了自己,正所谓“教然后知困“. 就受教育者而言,他首先是教的客体,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教育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既把教育者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又把教育内容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就学生本身而言,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本身必然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发展人自身,所以,学习者又以自我为客体. 综上所述,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学研究课题之一,就是要探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资料)三者内在的联系,使三者配合默契,处于最佳的调控状态之中,并保证教育活动顺利高效地展开,促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育的特点 关于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具有社会性.在原始社会中,教育还不曾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开始,便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 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两种社会职能,即传授社会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育是促进新生一代和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不仅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共始终,具有永恒性.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教育现象尽管十分复杂,教育的形态、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任何教育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区别或其质的特点就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所包含和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就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或者说把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到社会要求的规范和水平上来.具体讲,教育就是要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或从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从没有某种道德品质转化为有某种道德品质,从身体柔弱转化为身体强健,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思想转化为行为、习惯等等.简言之,教育就是要把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通过培养人,以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 (二)教育的其它特点 1.教育具有阶级性. 这是阶级社会里教育的属性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教育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针甚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但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并利用它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2.教育具有民族性. 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础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教育内容大量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受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影响.教育的民族性所体现的一般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特点,而对民族文化中积淀的落后、保守、愚昧的因素则可以通过教育的过滤予以消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的积垢,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 3.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教育均具有自己的历史.我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教育传统为主流,以“修已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则形成了不同于我国的教育传统.教育的这种传统,成为影响我国及西方教育发展走向的历史遗产.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以及西方教育史上历史悠久的“内发论”趋向,都可分别从各自的教育历史中找到源头.此即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具有迟效性 教育投资不能立见成效,需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才能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教育成果一般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实际生产活动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物化的生产力;同时受教育者在学习、训练期间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还有一个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过程.教育投资效益的取得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5.现代教育的超前性 超前性是现代教育的属性之一,亦称“教育先行“.一般指教育目标须参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须优先于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需要服务,学生当前的学习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而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选择不仅应服从于现实的社会需要,还应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出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的准备.教育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是人类自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所在. 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永恒性、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迟效性,在阶级社会还有阶级性,现代教育具有超前性
㈤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永恒的社会现象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为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为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为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5)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怎么理解扩展阅读
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
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