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教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普通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下面,我想和各位老师一起讨论几种心理学原理:
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 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 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② 教育心理学的几种理论
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刺激——反应联结
基本规律: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2.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俄国
没有食物,只有铃声产生的唾液是条件刺激
看到食物就产生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与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3.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 消退 惩罚
4.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模式——信息流 控制结构 (期望 执行控制)
5. 1-4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6. 7-10属于认知学习理论
7. 苛勒——完形、顿悟说
德国 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成完形
8.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过程包括 获得 转化 评价
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9. 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美国
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分类: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2. 奥苏泊尔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掌握事物 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人学业的成就“三好学生”) 附属内驱力(获得教师、家长的赞扬)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
3. 学习动机的种类:
社会意义:低级动机(个人、利己主义)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爱好、求知欲)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个人前途,父母期望)
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个体需要引起)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
4.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外部强化 自我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 马斯洛 五需要 (从低级到高级排列)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认知 审美 创造 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 维纳 三维度六因素
6因素: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3维度:稳定性 可控性 内在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国 班杜拉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构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A. 直接强化:外部因素(惩罚 奖励)
B. 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
C. 自我强化: 自我评价 自我监督
5. 学习动机的激发:
a.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b.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
d.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美国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交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7.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学习,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 迁移的种类:
性质分类: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相互干扰、阻碍作用)
内容分类: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概念层次之间的影响)
自下而上的迁移(归纳) 自上而下的迁移(演绎)
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 重组行迁移
迁移的内容不同:一般迁移(原理 方法 策略 态度)
具体迁移(石——磊)
9.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经验类化说 关系转换说 学习定势说
10. 学习定势说:哈洛 定势是指先于一种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 心理准备状态
11. 现代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外界环境迁移理论
12.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1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最初遗忘的快,忘得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后来,几乎就不遗忘了。 负加速型
遗忘的理论解释: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 动机说 同化说
14.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5.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16. 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17.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18.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19.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20. 练习曲线: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候出现暂时的退步。
21. 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程序性知识 (做什么,怎么做)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分类:
(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 (类属)上位学习(归纳) 并列结合学习(没有类属和总括关系)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
2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23.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提纲 图形 表格)
24.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25.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6. 问题的三要素:给定的条件 要达到的目标 存在的阻碍或限制
27. 问题分类:有结构问题(目标明确,1*1=1)
无结构问题(目标含糊, 怎样创造天才儿童)
28. 问题解决:特点:目的性 认知性 系列性
29.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30.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 已有知识经验 定势和功能固着 动机和情绪 人格特征
31.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抛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画图表 路线图)
32.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33.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 灵活性(变通性) 独创性
34.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 智力 个性
35.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头脑风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假设方式:算法式 启发式(依据经验和直觉)
36. 态度的过程:依从(从众 服从) 认同 内化
37. 格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38.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39.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0.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41. 艾里斯: 情绪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我们心理健康的标准:对自己有信心 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42. 皮亚杰 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
10岁之前:他律道德 10岁之后:自律道德
43. 格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力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45. 戴尔的经验锥形图: 直接经验逐渐减少,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46.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 (光线 温度 空气色彩 空间资源)
课堂社会环境(教师 学生 课堂情境)
47. 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 发现学习
48.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指导教学
49. 转换 解释 推断 可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50.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51.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52. 课堂气氛 是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成员的人际关系
53. 课堂的三大要素: 学生 学习过程 学习情境 构成课堂结构
54. 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
55. 课堂纪律是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 准则和控制
56. 信度是指 测验的可靠性,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57. 效度是指测验的准确性
58. 区分度是指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9. 难度是指 项目的难易程度 百分比
60. 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难度
61. 非测验行评价技术的种类:案卷分析 观察 情感评价
62. 教师的成长划分阶段: 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
63. 提出“经验+发思=成长”的教师公式的心理学家是 波斯纳
64. 教师的反思经验: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65. 微格教学: 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成录像,课后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