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摘 要 :“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未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的大事,要将爱的教育在家庭中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爱的滋润中接受并播撒爱。
关键词 : 以事明理;物质财富;辨别善恶
世上很少有人自责对孩子爱的太多。父母者大都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无以复加的爱,却淡忘了对其进行关爱本身的教育,忘了教孩子爱别人,致使许多孩子唯我独尊、为我独用,稍不加如意就发脾气、动手打人、拿动物出气,更有甚者将自己的父母、伙伴杀死来解除心烦。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必须从小对其进行爱的教育。
1. “爱的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对爱本身的教育重视不够。包括家长对孩子或溺爱或放任不管;学校重视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还存在爱心遭冷遇的现象等因素。
2. “爱的教育”的策略
2.1、充分发挥“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的作用
《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未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的大事,要将爱的教育在家庭中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爱的滋润中接受并播撒爱。
(1)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理智的爱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是让孩子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娇惯孩子,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在他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而不是完全的替代。父母应给孩子以充分的爱,切不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非爱性掠夺,那样,孩子很容易形成利己主义,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2)父母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可以从关心家庭成员开始,逐步过渡到关心他人和社会。例如双日父母带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为老人买可口的'食物,和老人一起聊天逛街;参与慈善捐款;去动物园喂小动物等等。
(3)重视孩子的感情培养
为孩子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如果孩子不愉快,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不可胡打乱骂、把完好的东西打烂等。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表现出践踏玩具、折磨小动物等行为,甚至产生邪恶意念。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情交流,引导孩子积极情绪,防止孩子积累不满情绪。
2.2、充分发挥幼儿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是做社会人的基础。爱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在幼儿园可对幼儿进行以下几方面爱的教育。
(1)温馨的亲子入园体验活动――感受教师像妈妈一的爱
新生入园,是幼儿人生中一件大事。在每年的开学初我们都开展新生入园快乐体验活动。开学前的两天时间将小班入园新生分成小组,在家长陪同下来幼儿园体验生活。教师组织十来个孩子做游戏、喝水、如厕、玩玩具、人床铺等等,让孩子觉得老师是领着玩儿的,时时处处能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初步感受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温馨与快乐。亲子体验极大地缩短了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期,稳定小班情绪一般只需2-3天,家长对此非常满意。
(2)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形象――将爱迁移到幼儿生活中
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感情因素,发展其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我们将音乐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在幼儿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如歌曲表演《我的好妈妈》《我爱我的幼儿园》《小娃娃跌倒了》培养幼儿爱亲人、爱同伴、爱集体,爱周围环境的情感;再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充分表现了小乌鸦爱妈妈的真挚情感,在妈妈年老体衰飞不动的时候,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许多孩子唱这首歌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3)生命、生日、成长的活动――启迪、塑造孩子的爱心
关于生命是幼儿经常提及的话题,应当利用孩子的好奇,告诉他“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长大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幼儿初步认识到人的出生、生命的珍贵、如何爱护身体等问题。我们还开展了爱妈妈、关心残疾人、朋友生病怎么办、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救救大象、保护大熊猫、向灾区献爱心等活动,以此启迪、塑造孩子的爱心。
2.3、自省、自重、自爱从我做起,让大爱回归社会
为人父母者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又陷入了溺爱、宠爱的泥潭,怕孩子吃亏,就教孩子:“谁碰你一指头,你就踢他一脚”,还说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这样“爱的教育”下孩子哪里会拥有宽容和爱心呢?孩子总要长大成人的,毕竟要进入社会生活,仅有父母家人的爱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同伴之爱、人群之爱、社会之爱。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作为一种受体,他们的身心折射的是成人及社会中的结构成分。“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上,我们不但要捧给他们以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应该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这是一切为人父母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神圣的责任。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自省、自重、自爱,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宽容与忍让,爱护同情弱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爱心人物和事件,形成全社会“以爱为荣”的风尚,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爱,促使人人献出自己的爱,这样才能实现让大爱回归社会。
3. 结论
学生需要爱的教育,社会呼唤爱的教育。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作等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关心甚为密切。童年情感如果遇到障碍,例如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像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我们爱孩子,就应当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就应当对其进行“爱的教育”,使其拥有爱的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爱的空间,这比给他任何财富都重要。
②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不是正在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我认为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确实有些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和过来人来讲,这种模式的学习教育真的是地狱级别的,虽然结果是很好的,但是过程同样重要,而且这个结果不一定未来也是好的。
首先来看下衡水中学的这个教育方式,好处肯定是有的,为什么好?那是因为很多学生在上高中这个年龄的时候缺乏的是自主性,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必须是要有人去看管的,如果能自己主动的去学习那么成绩也不会太差,还有一点就是学生认为的会了,那可能只是会了百分之五十,所以考试的时候分数会有较大的波动。
我上的高中也是省重点,而且看管的也是非常的严格,学校整体高考成绩都很不错,虽然我也成绩不错,但是当时最大的愿望不是上一个怎么怎么好的学校,而是能睡一个懒觉,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愿望高中的时候根本实现不了,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仅是身体上,心里也是非常的疲惫和厌倦。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让孩子从小有自主性的学习,而不是靠这种严格的管理去让孩子学习,强迫这3年之后,孩子确实能拿到好成绩,但是上过大学的都知道,肯定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那就是上大学很多人都开始放纵了,因为被压抑的高中生活的逼迫的,所以上大学之后开始把这几年的压迫全部要释放出来,这就造成了上大学都在玩,而学习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教会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是很重要的。
确实学习不是只靠天赋,同样花费时间也能把成绩提升上来,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成绩好会让你这辈子有个好工作,高考考出高分就像是人生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我认为高考只是开始,上大学只是开始,是人生的起始点,未来你能赚多少钱,能有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仅仅是刚开始,很多人会认为高考考的好是起点高,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用这种压抑的生活还来的高起点会不会在未来被超越呢?这种情况是谁都说不好的!但是为了这种高起点给学生心理可能造成的伤害那确是一定的。
③ 论述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基本乱象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肢大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脩”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烂搭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历竖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85.96%、72.27%、70.83%。而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在城市,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择校。而在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陋、根本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很多农村学校实验仪器和图书严重匮乏。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而要做很多很多的实验,但很多学校,有的甚至是重点中学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而且,老师也更多的讲求应试教育方式,学校基本上每天上13节课。整天都是排得满满的,连吃饭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范围极为狭窄。整天除了学习基本上再没有更多的活动可参加了。老师也讲求粗暴的教学方式,体罚是常事。对于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更多的是高分低能。学校的寄宿设施,更是严重短缺,许多地方农村学校常常是一间宿舍住十几个孩子、一张床挤几个孩子。这又怎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怎么能更多地指望他们去改造自己的家乡?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很多地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不高引起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城市中的老教师都在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教师也都是高师院校严格培训的,接受的就是新的教学理念,更能为新课改注入新鲜血液。而农村教师呢?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老师教育观念陈旧,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多农村教师根本没有不断学习新教育理念的机会。而且民转公教师多,代课老师多,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多,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农村教师平均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42.9%,还有4.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素质的高低不同,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接受同等教育水平上的不公平。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联合国主管教育的官员说,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月占GDP的2.2%,还不到联合国推荐水平6%的一半。200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的地区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8.1倍。预计这一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而占全国人口28%的西部地区教育经费一直以来基本上只占全国的20%左右;每万人教育经费、高等院校数量、文盲人口、文盲率等数据,也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中最困难的,是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太大。据原国家计委社会司副司长李守信同志研究,目前西部人均知识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的35%,获取知识的能力仅相当于东部的14%,交流知识的能力仅为东部的31%,互联网的普及率仅为东部的12%。西部部分人群实际上处于与知识隔绝的状态。正是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正因为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差异,使很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低,有的甚至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很多老师不愿意留在农村,而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形成了农村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儿城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局面。
再就是社会和教育体制不健全不合理及其导致的教育腐败等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意无意的误读或曲解政府教育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简单比照经济领域体制改革的做法,借口所谓“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而推卸公共财政支持教育公平的义务,放弃对于公办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的法定责任。结果,在许多财政原本就拮据的地区,有所谓公共教育转制后放大的教育资源,并未惠及中低收入阶层人群。同时,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持能力滞后的形势下,我国某些地区甚至以收学杂费冲抵财政拨款,提留挪用教育正常收费,随时设置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的种种随意性很大。从大部分地区公办学校行为看,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向商业银行贷款,向施工单位欠款,巧立名目乱收费,不向社会实事求是公开收支状况等。政府财政拨款“缺位”导致学校收费“越位”,从而造成一些地区公办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存在。很多农村父母认为女孩子读太多书没什么用,就只送男孩子上学,而让女孩子在家帮忙做家务。很多农村家庭的女孩子早早的就结婚生子,对知识的渴望,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因此造成了边远农村地区经济长期落后,而经济的落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四、如何缓解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只要经济能上得去,自然而然就可以改变这些差距,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其实现在有好多的小乡村搞的教育很好。能够因地制宜,找到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有空余时间和精力去做教育方面的事情,所以,要改变教育的不公平局面,发展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隐性因素。而发展经济的重点又要放在农村,只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变农村中的落后思想,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差距进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受教育的大部分人也在农村,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体,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使广大农村学龄儿童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体制上和机制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要在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的同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支持重点应是首先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初中教育普及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及率。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认真执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新发展的教师都具备符合要求的素质。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应该鼓励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而且,在尽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新补充教师的质量,防止为了保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应该出台更多的优待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才到农村任教,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强化政府统筹公共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公办学校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政府是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今后,中国必须明确公办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经费分配时又能给的权责,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完善财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审计结论要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腐败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教育方面的新举措。从各地实际出发,规范教育收费,鼓励
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拓展教育资源。当然,我们促进教育公平,还要紧紧把握素质教育的主题,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素质,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由于教育不公平现象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在我国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的,所以要解决这种不公平现象,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它不仅要通过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步加以解决,而且要通过改革现有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制度来加以解决。但是,既然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想现在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是会得到改善甚至完全解决的。
④ 蒙氏教育的优缺点
一、蒙氏教育的优点:
1、通过蒙特梭利的教育,孩子在几何图形和数学思维上都很有优势。
2、蒙特梭利教具给孩子许多机会进行手部训练且提倡在运动中形成学习能力,这使孩子不但可以自如地运用双手,而且也有极好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3、蒙氏教育的孩子坦率并积极探寻,显现出自主的学习态度。这是因为蒙氏教育提倡以儿童为主,辅以教具。而每一件蒙特梭利教具和学具都有蒙氏教育的优点“自我纠错”的特点,
4、孩子可以用眼睛看或用手摸来辨别是否正确。只有体验过“自我订正”的人才会坦率,而且会自主地学习。
二、蒙氏教育的缺点:
1、因为中国并没有全面推行蒙氏教育,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孩子都是在幼儿园或辅导班接受这种训练,但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不能进行最有效的配合。
2、在孩子上学之后,由于我国的小学、初中以至高中都是一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而蒙氏班则是让孩子们席地而坐,没有课桌、板凳,孩子已经习惯了“自由”的活动氛围,也就不适应小学的教育模式。
(4)怎么对待掠残式的教育扩展阅读:
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的目的。
参考资料:蒙氏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