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俗的教育功能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俗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俗的传承,另一种是共时性传播,即民俗的扩布。从我国目前民俗传播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历时性传播,还是共时性传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历时性传播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问题。从共时性的传播来看,国外的民俗文化对我们冲击也不小。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迁,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传播服务,使民俗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大众传媒与民俗传播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②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正如乌丙安先生在他的《民俗学原理》中曾经提到的:“民俗信息的‘传’的传统形式正在与现代大众传播的‘传’的形式形成了全面碰撞和微妙的重整嫁接,必然引起民俗学的密切关注。”③
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对现代传媒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作过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④
三、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类似于“龙牌会”这样的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应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⒈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
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⑤范庄“龙牌会”被学者称为中华民族龙崇拜的活化石,而正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得发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的民俗活动,可以传播到全中国。
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媒介的报道,可以介绍保护民俗传统的重要性,唤起公众的关注,同时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龙牌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全区域的民间活动。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如今的“龙牌会”,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参与此项活动的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⒉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
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尤其是“龙牌会”这种属于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
第二,大众传媒会由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时,会根据政策导向和受众特点选择民俗报道的切入点。比如在对“龙牌会”的报道过程中,会避免民间信仰中的敏感问题,将“龙文化”作为报道的重点。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纸质媒体大都会用较大篇幅描写新奇刺激的“勾龙化白蛾”传说,而电视媒体则选择热闹喜庆的花会表演作为报道重点。对于不能亲身参与“龙牌会”的受众,只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物了解这些已经丢失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大众传媒有时会导演民俗。以“龙牌会”为例,在专门供奉龙牌的龙祖殿修建之前,“龙牌”供奉在当值会头的家中,“龙牌会”期间要将“龙牌”从当值会头家请出,在绕村子游行一周后,请入事先搭好的“龙棚”,有一套繁芜的仪式和过程。而龙祖殿修好之后,已不需要将“龙牌”请出请入,而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同时配合媒体拍摄的需要,每年“龙牌会”期间,还是会有抬“龙牌”游行的仪式,使得活动中神圣性逐渐隐没,而“娱人”的色彩愈加浓重起来。有些媒体由于在花会表演过程中,没有抓拍到理想的画面,有时还会要求中断表演,重新开始,从而使得民俗活动的表演性越来越强。
四、对大众传媒传播民俗事象的展望与对策
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民俗内容会越来越多,涉及面会越来越广
①大众传媒与民俗结缘是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播既要传承传统文明,又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既要取悦于受众,又要引导受众。大众传媒再现民俗,在题材上有着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迫使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大众传媒应站在人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民风,挖掘现实生活中独具神韵的民俗万象。总之,大众传媒需要通过民俗,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自身的品位,扩大竞争优势。
②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民俗知识
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又具有受众广泛、形式多样、覆盖面宽、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实现人际传播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在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和教育,是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径。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报道,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服务
①加强民俗事象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寻找民俗传播的契机
民俗文化属于大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找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符合现代人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传播形式,还要将符合现代社会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手段不断加入其中,才能保持民俗文化发展的长久生命力。
另外,在大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寻找民俗传播的良好契机,以使受众更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一项民俗事象的意义。例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每年二月二期间,河北省的报纸和电视都会对“龙牌会”进行报道,但都只是简要的报道,如能制作专题节目对“龙牌会”的来龙去脉,以及期间活动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对广大受众了解“龙牌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会起到良好效果。
②加强理论指导,慎重筛选民俗传播内容
在纷繁复杂的民俗传统中,究竟该选择哪些民俗事象进行传播呢?这就要求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加强民俗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民俗事象选择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那些保存比较完整、群众基础比较好、形式比较活泼、表演性比较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民俗事象进行传播。
另外,在民俗节目制作过程中,还要将其放入整个文化空间中进行全面考虑,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个民俗事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占有尽量全面的民俗素材。这样才能在后期节目制作过程中,选择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真实民俗生活的内容加以传播。
③寻找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的受众,是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⑥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事象时,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传播方式也需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要避免生硬的说教性的传播,而是要在形象性、通俗性上下功夫,对于比较难懂的内容,尽量用通俗的语句和完整的画面进行解释。
在“地球村”日益形成的今天,社会变化不断加剧,大众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下的,民俗文化依然影响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在外国文化对我国冲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充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播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无论在学理研究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扩布和推广。
注释
① 引自《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页
② 引自《新闻与大众传播媒介》,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页
③ 引自《民俗学原理》,乌丙安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页
④ 引自《民俗传播学》,仲福兰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1页
⑤ 引自《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权玺,载于中国民俗网--民俗研究 2008年4月29日
❷ 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幼儿园的活动有哪些意义
所谓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可见,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讯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不同成长年代和成长背景中的人对于节日的感受与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忧思与紧迫感。因此,如何对待青少年中产生的轻视自身文化的倾向,任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等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知道,与西方文化历来崇尚的"爱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独有的伦理型文化正是最为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培养的文化,其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最高范畴的理想型教育对于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传统的中国的国民,就更应当清醒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觉;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雨露。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诚如郭沫若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礼节、礼仪,这些礼节、礼仪体现着道德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日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各放异彩。从古至今,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方式随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变化,但总有一些植根在深处的东西时代绵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我们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附着的教育意义之后,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以及春节的不同节日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从而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儿童自主、自信、主动发展就必须以这一思想为宗旨。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让孩子做。如: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及端午节的习俗。使幼儿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然后,示范、讲解包粽子的方法,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参与包粽子,最后让孩子品尝粽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端午节"使之成为孩子内心热爱和期盼的节日,幼儿主动积极性得到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途径 (一)、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教育应在幼儿园各个环节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即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还与生活、游戏活动相结合,如角色游戏"拜年"。通过游戏再次让幼儿感受春节那种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学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除了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还可以结合节日,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如中秋赏月活动,闹元宵逛灯游园活动等。通过集体庆祝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表现能力,体验过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二)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 《纲要》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强调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了幼儿丰富的学习与成长世界;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可见,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所以,在节日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节日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幼儿感受节日,让幼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节日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