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德安县授渔教育怎么样
扩展阅读
蒙太奇的歌词怎么写 2025-01-23 03:01:47
怎么画动漫腿型 2025-01-23 02:34:54
停暖为什么要交基础热费 2025-01-23 02:34:05

德安县授渔教育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4-01-06 05:18:55

1.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着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个观点,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二、不是“解惑”是“解放”,不是“学会”是“会学”

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惑”远没有“解放”更重要。课改专家李炳亭对此有惊人之语:“现在的课堂快乐吗?课堂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组成12年。请问孩子12年快不快乐?上学不快乐走上社会会快乐吗?孩子在传统课堂中失去了创造力,个个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他还把课改比喻为“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楼就自杀。实际想一想,追求幸福的教育就不应该将学生限制在教学内容中,因为学习内容只是工具,如果学生不能在获得这些工具的时候获得快乐,而且不能因为这些工具的获得而使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的话,我们的教育还有何意义呢?

“解放”什么呢?解放学生的地位,由听从到自主,由被动到主动,由应付到牵引;解放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到多元,由僵化到灵动,由守旧到创新;解放学生的课堂,由灌输到探究,由独学到合作,由听记到思考;解放考试的压制,由选拔到督评,由频繁到简约,由单调到展示;解放教师的苦累,由弄虚到务实,由作假到求真,由硬塞到盘索;解放学校的压力,由牢笼到乐园,由教室到舞台,由压抑到放飞。解放所谓的目标,由缥缈到实际,由群育到独生,由漠视到尊重。

至于“学会”和“会学”的关系,已成了耳熟能详的套话,没有展开论述的必要。在此简单说说由“学会”到“会学”的机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的是精华,差的“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去。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的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的是结果,“会学”重视的是过程。遗憾的是体制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死盯着“学会了没”,而对“会不会学”只强调于虚无的教育理想上,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谁都知道“会学”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学会”上,这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症结所在,也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

三、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学会“做人”和“学习”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不重视“育人”,不教会“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学”将焉附?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社会的邪恶想抗衡,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四、角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真正的人

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表述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个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阐述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着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素质教育的精髓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必须遵循育人之道。角色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师生学习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学会做人,学生不能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他们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学习的需求、交流的冲动和表现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角色课堂的目标是五结合:教师预设空间与实际空间相结合,预设教学目标与现场生成目标相结合,群体参与与个体参与相结合,知识传承与探究性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泾渭分明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而角色课堂的精髓是引导学生用“角色”去统摄知识,为了展演主动去获取、创生、运用知识;教师是策划者,开发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看似教师“退居二线”了,实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背上一桶水,将学生的小杯子倒满,就OK了,现在,需要师生共同去寻找水源,共同来“挖井”。教师要充满角色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探索气息;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用角色串通角色,用入境引导入境。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五、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角色课堂的目标

角色课堂倡导建构性学习,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兴趣,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角色学习能够在学生原来的认知储备上,借助角色主动地建构出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基础的。


怎样激活思维呢?首先,设置的问题不仅要激趣、导学、促疑、解惑,还要讲究科学性,富有艺术灵感。学生不是知识的附庸,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经验的积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情感内涵,“情动而辞发,披情以入文”,使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让不同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其次,源于生活的素材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前提。比如初一学生写了首《清洁工》:“每天早晨早起床,夏天顶着红太阳。冬天下雪无处藏,为了人民的健康。不惜自己帮人忙,他们精神实在强。”我把它修改为:“别人酣睡他起床,默默无闻奉献忙。扫去青春亦无悔,留下洁净迎朝阳。”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表达效果,交待完写作的“起承转合”后,还可以在“青春”与“朝阳”上留空,把学生的思维彻底激活。

第三,学习环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无奈地记,思维的闸门紧紧地关闭,没有激活的可能。而角色课堂学生在平等的交流和多元的展演中,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建构。在这种宽松、民主、愉悦的状态下,学生的情感之火被点燃,求知欲望被激发,很自然成了课堂的主角。

第四,相互尊重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保障。“需要的满足与激发是同时存在的”,这是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真正安于学习且进步迅速。而角色课堂是强调相互尊重的,专注地倾听与不吝的掌声都是角色课堂的催化剂,在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中,思维最易被激活。

学生的思维机器开动了,他们的大脑皮层开始活跃,角色满天飞,联想随意来。再加上展演的相互感染、过程的变幻莫测、结果的心神领会,学生会在情感与理智的交流沟通中,完成一次多元的心灵对话,它是超越那种一问一答的浅层次的互动,是一种详实、充实、丰实之美,是学习的最好境界。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