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弟子

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弟子

发布时间: 2023-12-13 07:45:49

1. 孔子注重从那几方面对弟子进行教育

孔子是从三个方面来教育弟子的.即:
其一,从学习方法方面来教育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讲的是: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其二,从学习乐趣方面来教育弟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讲的是:与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其三,是从为人态度方面来教育弟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讲的是: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会,但这时我却不会生气.而这样为人的态度,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2. 孔子如何教育弟子

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就是十二个字吧——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
孔子非常喜欢把自己的弟子相互比较,而且是当着众弟子的面进行比较,也不介意弟子们拿他跟别人比较。比如,有天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问子贡,他(子贡)和颜回相比如何?这个颜回是孔子弟子之中道德与品性方面的楷模,后世称为“复圣”。子贡回答说,我哪能跟颜回相比呢,我只能见一而知二,颜回却能见一而知十。孔子听了后就说,你确实比不上颜回,连我也比不上他。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说子贡不如颜回,这是非常伤子贡自尊心的做法,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学生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师父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习惯了拿自己和别人相互比较,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人家的有点。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感到羞耻,而后奋勇直追,赶上他人,甚至超越他人。当一个人将多个人的优点累积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就十分了不得了,这就叫博采众长。
孔子小时候没有贵族身份,当时的官学只收贵族弟子,于是孔母就将孔子送到周室的一位官员门下读书。孔子在这里遇见周室一位乐师襄子,他向襄子学习乐艺,襄子说他的琴艺已经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的乐艺还是不够好,于是他坚持学习、练习,直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超越了老师襄子。所以,孔子后来说,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向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惯于拿自己跟他人比较,客观上承认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
孔子能从一个贵族身份都没有的人,能做到鲁国大司寇(相当于现在一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并广纳三千弟子,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品质。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教授门徒,也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需要强调的是惯于比较有三种形式,一是拿自己跟身边优秀的人比较,二是拿自己跟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比较,三是自己跟之前的自己进行比较。一个人不断向周围优秀的人学习,博采众长,这个人就会慢慢变得比周围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这已经是难人可贵。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就要开始向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学习,这是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层次。而自己跟自己进行比较,则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持续进步,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含有惯于比较之意的言论。前者是跟他人比较,学习人家的优点;后者是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不当的言行。
说到这里,恐怕又有一些惯于自我逃避的巨婴来嘲笑我,控告我提倡模仿他人,这样是不自由,不个性。请永远不要耻笑效仿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人,自己效仿他人也好,向他人学习也好,自己并不会变成第二个他人。举个例子,我们读了三个思想家的书籍,并将书里的思想提炼出来,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新的思想。这个新的思想确实有这三个思想的影子,但也必然会有许多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练习书法也是如此,就算学他人书法,最后还是会慢慢自成一家。
再说说现在吧,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学家,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这些人总是强调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教父母毒害自己的孩子。请问,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同事、同学?如果在座的有这样观点的人,我只能说您的孩子真可怜,他那么小,那么年轻,阅历那么少,他需要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老师,不是要您这么一个社会老油条级别的朋友。您的目的是将孩子教养成才,和这个目的相比,那点渺小的自尊心算得了什么啊。您现在无比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总有一天会面临比较,他会拿着您和他人的父母进行比较,别人也会拿着他和另外的一些人比较,比如谈对象、相亲、工作求职、职业晋级、婚姻等等,哪里没有比较。您把他教成个“玻璃心”一样的人,到时候面临比较,遭遇打击,他就自我逃避,不敢面对自己比他人差劲的客观现实,甚至一味觉得别人有眼不识泰山,天天喊着自己要自信云云。请问,怪谁?怪您啊,是您教出来的嘛。
当然,像这种“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班上第一名,你争点气啊”的话要尽量少说,您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向孩子耍脾气。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比如,孔子拿自己和颜回比较,自己承认在道德品性上不如颜回,要向他学习。这就是为门徒立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做父母的要亲身实践来引导孩子,训练出他自觉惯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思维,并继续完善“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整套逻辑。如果只会斥责孩子,如果自己都不成样子,那何以教他啊。就像有些父母自己窝在沙发里一刷抖音就是几个小时,却叫孩子少玩手机……

3. 提倡儒家思想的孔子,是如何教育和鼓励学生的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年时期的大学问家,孔子一生中曾在鲁国、陈国、卫国,这三个国家位居政府人员,孔子的从政经验历时十四年之久。其中孔子在卫国做过两次政府官员,在卫国从官年数多达七年之久。

孔子身处四方政局动荡时期,孔子一边教育学生励志成为救世良才,一边又渴望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够普遍推行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孔子心中保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却也在官场多次失意不得志。


结语: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政治理念里面有仁爱和道义在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说话就能直言直行。但如果一个国家政治观念无道的话,国家的人民群众说话也要正直,只是在正直的基础上就要小心谨慎以防惹怒上位者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杀身之祸。

孔子认为入仕从官者在宣扬自己的思想理念时要对时政上有一定的掌控权,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身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