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怎么振兴公立学校教育
扩展阅读
重温经典意思是什么 2024-11-30 09:32:36
英国数学知识大全 2024-11-30 09:24:33

怎么振兴公立学校教育

发布时间: 2023-12-02 21:01:24

❶ 振兴学校教育,作为普通老师该怎么办

综述:

1、向一些在实践卓有成效的前辈先辈们取经,及在网上找资料学习。

2、根据自己学校和班级或学生特点,制定合适的规划和计划。

3、每天晚上总结一下当天的工作,不断改进。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一定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方式,不断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需要全校一起努力,一般需要与名校合并来提高教学质量,这才能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有效提高生源。

还要积极争取各类公益项目支持,最大限度弥补学校音体美等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解决课程开设不齐、不足问题。

❷ 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一、政府主导投资,保障充足的经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

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判迟瞎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世界各国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历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的两个问题。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解决这两个难题的共同做法。与我国毗邻的日本、韩国,是二战后经济崛起的两个典型,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资,把普及义务教育经费列为投资重点。

日本义务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1949年为71.2%,1950年为72.1%,1951年为69.9%,1952年为65.9%,此后一直保持在50%以上。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把文教经费预算的75%投入到初等义务教育。在韩国光复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共投资536.7亿韩元改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86.7万韩元用于向562万名小学生提供教科书。

由于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始终占旦早有主导地位,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有稳定、充足的来源,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都建立了适应本国国情的、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权划分比须明确,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同时,转移支付的额度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上,使经费的投入更科学合理,减少了随意性。

二、制定教育政策法规,集中体现政府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政策法规的制定集中体现了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选择重点。日本在二战后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强调国家发展教育的意志,出台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依照这些法规,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规模大小,在校学生数多少,学校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1954年还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对边远地区教育给予倾斜和扶持。上海市为了促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1990年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1997年制定了《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规划》,明确提出了学校建设的“法制化与标准化”要求。

三、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扶持薄弱学校,是加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是近几年我国各省市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普遍采取的比较有效的做法。上海市1999年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3年撤并520所薄弱学校,按新标准改建300多所中小学,学校设备设施和其他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之间差异缩小。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新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将学校布局调整与改造薄弱学校结合起来,缩小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

四、建立教师交换、轮岗制度,是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采取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策略。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特别对偏僻地区薄弱学校状况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江苏省也采取了一些教师交流的措施,促进省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比如建立并落实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每年从苏南地区学校中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口支援苏北地区农村学校,任教三年等。

五、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芬兰基础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有特色的教师培训。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芬兰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和攻读学位。我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1999年至2002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轮训。上海市探索形成“理论学习——导师指导与教育实掘空习——专题研究”的研修一体化培训模式,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率达到10.6%至45.9%,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十五”期间,上海市将加大信息技术、外语、艺术和综合类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能力、中国文化底蕴和法制观念上有明显提高。

世纪之交,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果。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拉大,不同群体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并将此作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确立和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则,是从落实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出发的战略决策。基础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是经济总体水平提高和社会文明总体水平提高的基础,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具有如此鲜明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特征的基础教育必须均衡发展。得不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发挥必将会受到影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提高基础教育总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组成部分的教育事业,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使每个地区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使每个社会群体的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必须在积极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才能展示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是教育工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其中艰巨的任务之一。形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要逐步消除差距,实现均衡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但它决不是远离我们实际工作的抽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正在成为我们制定教育政策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且逐步成为我们衡量和评价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准。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遏制当前不合理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趋势,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不动摇。

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 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不仅给教育本身,而且对社会都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通过政策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涵义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世纪转换之际,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根本原因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沿着非均衡发展格局演进,并产生了相当多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部法律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①法律酝酿过程中和颁布之后,中央政府启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面向中国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提供帮助,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期望减缓教育的差异。在整个90年代,政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影响涉及全国22个省份和自治区,义务教育扶贫资金的总计投入约为人民币100亿元,兴建了56921所学校。②就中国本来并不发达的经济状况而言,上述追求均衡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应该说是显着的和令人鼓舞的。然而,现实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惯性依然强大,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人们怎样看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以及如何消解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形态

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呈现多种形态。

第一,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例如,1999年,按全国平均计算,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是2695.90元,城市初中和农村初中生均经费分别是1101.84元和861.64元,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分别是625.36元和519.56元。③这种差异说明,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因而实际上享有着不同数额的教育资源。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在1994年至1999年期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增长1162.17元,增幅75.77%;城镇初中生均经费增长353.21元,增幅47.17%;农村初中生均经费增长246.16元,增幅39.99%;城镇小学生均经费增长236.87元,增幅60.97%;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增长189.96,增幅57.63%。③这些数据表明,基础教育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增长差异扩大。如果考虑到不同地区原有的差距,那么达一问题将会更为严重。

第三,教育资源分配呈现校际差异。其突出表现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这一现象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因而,这里不再赘述。

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滋生了极为明显的消极后果,这些消极后果对我国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非均衡发展导致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产生差异。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我国实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一些边远落后区域由于自身经济相对落后,因而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区域发展和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统计表明,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而初中、小学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④

第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社会中的一些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处境。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不仅表现于不同地区,同时还表现于同一区域和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校之间,并形成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分别。前者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后者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上,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中学相比。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一方面引发了普通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择校浪潮,另一方面,使一些出身于无力通过金钱、权力和社会关系择校的家庭的受教育者面临相当不利的处境,形成了阶层教育差异。这种差异是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最为深刻的负面影响。一项调查告诉人们,在我国大学本科院校中,出身于不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分布明显地不平衡。例如,农民和工人在从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69%以上,而他们的子女在大学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只有29.4%。相形之下,国家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从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只有2.02%,但是,他们的子女在本科高等学校学生总数中的比例却高达15%。⑤这一现象说明,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实际上成为阶层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换言之,家庭职业地位较低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总体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无法享有真正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因而走向了不同的社会职业阶层。

第三,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助长了性别教育差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性别教育差异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其一,在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格局下,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一些没有能力为子女择校的家庭更多地让女性儿童接受一般学校的教育,而由于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无可争辩地高于一般学校,因而,更多的女性儿童实际上面临不利的教育境遇,并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放弃接受教育。这种情形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其二,由于女性儿童在教育中面临不利的处境,因而,她们在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持续性地处于不利境地,在整体上无法与男性受教育者竞争。因此,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处境不利的人群面临日益不利的境遇。在本质上,这是一种扩大差异的教育发展趋势。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男女学生比例差距并不太大,但是,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后,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男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61.69%,女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38.31%,两者相差23.3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体制中没有包容对女生更为有利的目标和取向,是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践中,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还有着其他负面表现。其一,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扶贫工程”中的努力成效受到抑制。其突出的事实是,非均衡发展实际上潜在地包容了整体向优倾斜的价值取向。质量、层次较高的学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资源,就读于其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质量、层次较低学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学校获得的资源相应地较少,就读于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所能享有的资源和教育质量明显是次等的。这种向优倾斜政策直接淡化了社会的公正。其二,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还铸成学校等级意识和学生等级意识,并将这样的意识发散至整个社会。在竞争重点学校的压力下,相当多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竞争之下,学校和教师被迫将注意力投放于有望进入高质量学校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业成绩一般和较差学生的需要。部分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不仅没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体验,有时还会遭受歧视,甚至中途辍学。与这样的意识和实践相应,社会关注更多的是重点学校,人们向往的是发达地区,而接受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或生活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人们,往往在社会上受到低层次评价。

三、实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设想

在实践中,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忽略了地区、民族、阶层、性别和平等等多元价值。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政策应该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

第一,贯彻教育平等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入学机会平等和资源分配平等。在入学机会上,不仅要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能有学校入读,而且还应切实地进一步消解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为此,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无差别的个人入学机会平等原则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平等精神。法律规定的平等教育机会不仅是指人生教育起点入学机会的平等,更应该包容人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所享有的教育质量平等。保证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教育质量平等,其实是保障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平等的基本条件。缺乏这样的条件,就没有教育机会的真正平等,其他一切平等设想和措施也都会落空。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平等精神。因此,消解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异,以及贯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入学机会平等原则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平等原则,是真正克服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二,贯彻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是美国学者莱伊·道格拉斯(Rae,Douglas)提出的处理平等问题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在莱伊看来,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平等。其一,区分平等对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平等的对象包括简单的无差别个人平等、组内平等和组际平等。个人平等是指每个具体的个人无差别地享有平等的机会。组内平等是指将不同组别,追求每组内部成员的平等,而忽略组与组之间的平等。组标平等是指将平等对象分为不同的组别,追求组际平等,而忽略组内平等。男女平等的主张便是这样的平等。因为无论是何种女性主义,其间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而没有顾及女性内部的平等。其二,明确资源平等类型。在这里,平等的内涵包括边际平等和整体平等。前者是指将可以平等化的资源平等地分配于平等的对象,而不考虑每一对象原有的基础和这种基础所造成的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后者是指当可供平等化的资源少于平等化的要求资源时,不平等地分配可以平等化的资源,以求缩小或扩大分配结果上的差异。其三,阐明平等原则。多种平等取向加以组合,可以获得多种平等选择。因此,平等引起的争论实际上与人们在不同选择意义上讨论平等有一定的关系。面对多种选择,莱伊提出了选择平等的原则,包括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考虑原则是指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差别对待原则的内涵是指,如果人们存在差别,应该对之实行差别对待,而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平等考虑”,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处理平等考虑和差别对待的准则,达一准则要求平等或差别待遇切合平等化对象,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

莱伊的思想给人们的启发是,就我国现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言,实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在现阶段,我们能够做的是吸取莱伊的思想,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政策。这样的政策应该包含:其一,在教育资源方面实践整体平等原则。促使教育资源倾斜流向条件较差的学校、村镇学校、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缩小同一层次、类型学校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尽量淡化受教育者由于进入不同学校或处于不同地区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其二,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利益最大化原则。无论为受教育者提供何种教育机会,采用什么原则分配教育资源,都应该平等对待、差别对待和最大化原则并重,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应该最大化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利益。利益最大化原则应该是逐步缓解教育差异,迈向均衡地发展基础教育的可行的和现实的思路。

第三,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这是美国学者柯尔曼(Coleman, james)提出的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⑥柯尔曼开拓出新的探讨教育平等的思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教育平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循着以上途径作出努力。其突出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专门规定,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政府特别设立专门的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金,促进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出这些法律规定的前提正是确认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的设想,并据此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和整个社会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此外,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的助学金制度也在试图缩小教育差异。这一制度尝试减轻一些出身于低职业阶层家庭的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面对不利的境况。不过,所有前述法律规定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应该更为广泛地贯彻于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不仅使来自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低职业阶层的受教育者和女生优先获得教育机会与资源,而且还要克服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使这些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能发挥出更为突出的重要作用。

❸ 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做好学校教育

要做好学校教育首先在教育这一方面要寻找更好的老师,学校为了组织好学校教育也应该招寻更多的好老师。有了好老师以后才能够更好地推行学校的教育,所以说老师对于学校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学校如果想要好好地推进学校教育的话,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优秀师资力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学校教育,有了好老师以后这些好老师就能够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

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说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没有做好自己的言传身教的话,那么学生同样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说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学生从自己的身上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而并非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给学生做出一些错误的示范,这样是没有办法好好推行学校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