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有哪些小学哲学教育活动

有哪些小学哲学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 2023-12-02 05:51:05

1. 小学生哲学问题有哪些

“幸福是什么?”“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幸福的事情?”前日上午,江苏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举办“2015新儿童教育论坛”,一堂关于“幸福”的儿童哲学课程引起不少家长的注意。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梅岭小学西区校将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儿童哲学课,这门课程将成为必修课。
儿童,哲学,当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或许有人疑惑:哲学,大人还搞不清楚呢,儿童,有必要学吗?
曾有人这样回答: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开讲了!
什么是不幸福?“被训斥”
在前日的“2015新儿童教育论坛”上,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韩莉梅老师率先讲解了一堂“幸福”课。
“什么是幸福?”课程一开始,韩莉梅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并让孩子依次到黑板上去写下心中的幸福。黑板上的答案有健康、平安、和睦、父母的爱等,随后,韩莉梅又通过引导,让孩子写下“什么是不幸福”,此时学生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黑板上变为灾难、被训斥、批评、父母受伤、朋友离别等答案。
之后,韩莉梅通过一组漫画故事,让学生探讨一只绵羊的幸福与不幸福。现场,记者发现,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我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训斥,我觉得不幸福。”“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售货员在用别人的卡买东西,窃取别人的钱,但我却无法阻止这些,当时觉得不幸福”。
韩莉梅表示,这也是她第一次上这样的儿童哲学课程,感觉压力很大,“这样的课程难度其实比一般的语文课难度还要大,因为它要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同时内容又不能太空洞。”
她感觉,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能从细微处发现幸福,知道幸福无处不在,目的也达到了。
教什么?
不讲理论,从生活中领悟道理
梅岭小学西区校副校长李吉银告诉记者,开设这样的讨论课并非一时之举。“这节课只是一次预演。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将新开一门课程,这就是儿童哲学课。”李吉银表示,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将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三四年级一个月上一次,五六年级则是每两周上一次。并且,哲学课将拥有和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的地位。
李吉银表示,这门哲学课将主要围绕“人”来展开,区分开思想品德课。
“我们的哲学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深,不会教授小学生深奥的哲学理论,而是带领他们从生活中的哲学入手。关于幸福的讨论只是一个尝试,未来我们将围绕‘人’展开很多话题,比如人与生活、人的存在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等。”
课程形式将以讨论为主。“目前,孩子们所学的仍然以死知识为主,缺乏对‘人’以及‘人生’的讨论。现在的孩子温饱都不愁,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孩子不快乐?我想象这样每个月专门抽出时间,跟孩子们聊聊人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吉银说。
据介绍,这门课的教材将由该校老师以及外聘的哲学教授、研究院专家等共同编写,这项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同时,授课教师将以该校其他课程老师客串为主,该校也将在开课前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
韩莉梅介绍,哲学课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可接受程度分门别类开设,以发现和思想为主题,课程形式多样,包括听故事提问题、讲寓言想道理、说成语悟学问、开时事论坛和办辩论演讲等。
添负担?
不考试,过程比结果重要
韩莉梅还表示,这门课的教授难度比较大:“和语文课不同,哲学课必须要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引导,没有直接灌输。同时,授课内容不能太生硬和空洞,否则就失去了开这门课的意义。”
未来,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会有哲学必修课吗?李吉银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探索中,所以不想一下子铺开。等将来成熟后,我们会继续推进这门课的开展,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此外,对于“该课程怎么考核?会不会增加孩子负担”的问题,李吉银认为这并不重要:“虽然是必修课,但我们不打算对这门课进行书面考核。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如果孩子们能够在平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且获益良多,那还需要考试干什么呢?”
据悉,小学开设哲学必修课,这是扬州乃至江苏的首例。
学生们喜不喜欢上哲学课?五年级学生马梓凯表示,这门课和其他课很不一样,大家看了故事要说自己的想法,氛围轻松也很有意思。“课堂上,老师先讲一个故事,再让同学们从中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可以产生质疑,可以各抒己见,氛围很轻松。”五年级学生翁乙铭说。
“对于老师来说,这门课也在鼓励着我们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因为每个绘本故事都是由老师自己编写的,编写中必须思考,如何将课上得生动有吸引力。”李吉银表示。
小小年纪能够理解多少? 该校副校长解释说:“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将哲学引入到小学课堂的学校,所以免不了外界的压力,但现在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放,透过孩子的表达和变化,家长也会慢慢接受。”
专家观点
哲学教育 应加强引导 青少年思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吕嘉认为,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青少年时期即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人成长成人的关键时期,人的教育尤为重要。
吕嘉表示,目前我国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晚了,二是内容深了,结果导致我国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只让学生记住一些哲学概念与原理,却不能引发他们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
所以,吕嘉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哲学教育更应当自觉引导青少年的思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认识劳动的意义,认识自我,并积极投身自己所喜爱的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
他山之石
英国研究表明 学点哲学 有助成绩提高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为小学生每周上些哲学课可以显着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学及写作水平。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由教育募捐基金会主持的这项研究在英国48家小学的约3000名9岁~10岁(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中开展每周一小时的哲学课程,以提高他们的提问、论证以及辩论能力。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数学、文学甚至写作等各科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效果更好。专家指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学生,可以帮他们迅速地赶上同龄人,缩短富裕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此外,哲学内容还有利于小学生们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及耐心。

2. 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国着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和哲学家马修斯把儿童哲学确立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的目标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于提高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关注如何把哲学课程带人儿童的生活。
他在新泽西的蒙特克莱尔创立了儿童哲学促进机构,一直致力于哲学在儿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几乎在马修斯出版《哲学与幼童》的同时,李普曼出版了《课堂中的哲学》。此前,在1978年他已经编着出版了《与哲学一起成长》一书,对儿童与哲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教育重建:让学校生活成为哲学“冒险”
在1970年之前,美国的小学里没有哲学课。“几个世纪以来,哲学一直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们的专利。而今,为什么要在已经排得满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加上哲学课呢?”这是因为今天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工具价值和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儿童需要探究与发现,需要对意义的理解,甚至某种冒险经历——“为什么儿童的整个学校生活就不能够成为一次冒险呢?”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马修斯从哲学家的角度欣赏儿童不同,李普曼把对儿童哲学能力的欣赏直接转换为教学实践。
李普曼指出,儿童不仅希望理解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想知道它发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动机,并进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试图对一个2岁的孩子说:“看,天空真美。”孩子则回答道:“很美,谁画的呀?”孩子发现人们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一些美丽的画。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画出来的。哲学始于惊奇,而“成人已经学会接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混乱,并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再好奇事情为什么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惊奇与思考了。而在儿童的生活中,涌现的所有事物都带给他们谜一样的感受。“为什么在水坑的表面能够看到彩虹的颜色呢?”“因为水的表面有一层油啊。”面对成人这样的回答,孩子也许不说话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为什么有油就有彩虹呢?为什么游泳池的水看起来蓝莹莹,捧在手上就变白了?为什么这个引起那个?成人并没有解决孩子的疑惑。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还把儿童称为“道德哲学家”。《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贾德也说“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
在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学进行了长期的哲学课程实践。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所有的哲学课都不安排在学校的第一个课时或最后一个课时进行。《混乱中的儿童——儿童的哲学体验》一书介绍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华盛顿的公立学校中进行的儿童哲学课程。在他最初发表于1991年的着作《教育中的思维》中,他就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让不同水平的儿童更加善于思考和通情达理。他提出教室应该成为探究的场所,哲学课程应该重新设计,以提供“今日课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价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广到美洲、欧洲等许多地区,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学校在进行儿童哲学课程的实践。和马修斯引导儿童得出某种哲学结论不同,李普曼倾向于鼓励儿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教师只是讨论的促进者,而非引导者。讨论内容往往是没有固定结论的话题或没有答案的问题。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学课的主导精神。
三、李普曼与马修斯的分歧:教化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事实上,马修斯与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经对马修斯的工作给予了直接鼓励。李普曼主编的杂志曾经一度连载由马修斯主持的儿童哲学栏目——“加里叔叔讲故事”。马修斯通过李普曼的杂志和儿童分享哲学故事,进行哲学对话。马修斯则尊称李普曼为“儿童哲学研究的先驱”。不过在儿童哲学的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一)李普曼的“给儿童哲学”与马修斯的“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
李普曼和马修斯都承认儿童具有非凡的哲学能力。然而,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证明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儿童学习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致力于学校课程的重建,把哲学引入到儿童的日常课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认为,既然学校是广泛遍布世界的学习机构,儿童到其中来学习阅读、写作、地理、历史……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在学校里学习思维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应该和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向儿童学习,聆听他们的声音。《危机中的儿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克尔斯(Robert Coles)在为马修斯《与儿童对话》做的序言中说:“在我与美国及国外的儿童打交道的这么多年里,我有时会听到儿童说出令人惊奇的名言警句。我也会被孩子的提问窘住,甚至击败。”然而,多数成人依然对儿童的能力、思维与反思持怀疑态度,他们甚至没有认真倾听儿童的话,这正是马修斯希望改变的现象。他喜欢和孩子对话,这是他一生坚持的习惯。无论讲学或游览到任何地方,他都尽量寻找机会和当地的孩子们对话,倾听儿童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
马修斯觉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儿童言谈的人完全可以编出一部关于儿童哲学的着作。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这么做了。费鲁奇在他的《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里就说:“孩子的思考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的想法和举动都是突发奇想和无法预测的,随兴所至,走到哪儿算哪儿”。如果说成人的“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而小孩就“宽广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儿童“早就喜欢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还要做哲理性的评论,比十三、四岁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导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随着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与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强调“给儿童的哲学”,在他的影响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儿童哲学就是一种哲学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儿童哲学思维的能力。
基于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布莱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学里成立了“儿童哲学家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教师鼓励儿童从事各种有关哲学的思考和游戏。在2008年美国课程促进研究会的年会上,笔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诉笔者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自编自演一部“什么是真善美”的戏剧。格里非斯遗憾的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测试,如何解单项选择题的技巧与策略也成为课堂教授的重要内容。他说,美国的学生们只记忆,不思考,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这个鼓励思考的小哲学家俱乐部非常感兴趣。虽然第一届俱乐部成员的名额只有30个,但报名的孩子人数达到了72人。其他着名儿童哲学课程研究者还包括提倡培养儿童批判思维的约翰逊(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把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
而马修斯则信奉“儿童的哲学(Philosophv of Children)”。马修斯认为,儿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进行推理,从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的哲学行为。同时,马修斯一再声明,他提出“儿童哲学”的概念绝对不是认为儿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学家,只是建议生活在科学世界里的成人们在儿童面前要抛弃优越感,认真倾听儿童提出的哲学、认知或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理解儿童哲学也是为了帮助成人认识自然、理解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意义。总之,马修斯关注的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分支的儿童哲学,因此其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欣赏儿童,而非教育儿童。

3. 小学教育重要课程有哪些

(一)必修课程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自然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教育思想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6.阅读与写作(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

7.现代教师学导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

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网络知识和相关软件(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术概述(概念、简史和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媒体理论;教育媒体(宏观、中观、个人);教学设计(理论、过程、方法);教育媒体应用实验。

9.美学与美育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美学与美育是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