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跟踪每个人的心理发展。
3、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的方式关注特殊人群。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的方式,引导每个社会成员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重新树立健康的心理。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形式灵活多孝宴唯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庭与学校的桥梁,建立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育祥搏人环境,共同实施巧培心理健康教育。
㈡ 如何开展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各类流行性疾病的重要措施。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抓好学校的健康教育是根本上解决不良卫生行为问题的战略举措。通过学校健康保健卫生教育,是增强学生健康观念,培养健康习惯和建立健康行为的最有效手段。结合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提高认识
学校健康教育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医务室为成员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使学校对健康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切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即学校领导、医务室与班主任、学生会及各班卫生委员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组织学习教育部、市教育局下达的有关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等文件,进行动员宣传教育。使学校教职工及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
二、制订计划,措施落实
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学校健康教育要达到的提高学生健康促进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预防艾滋病等流线性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健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少缺课;改善体质和精神健康。每学期召开由各班卫生委员参加的会议,提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流行病防控等工作目标要求和任务安排,保证工作部署到位。
三、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学科
按照学校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各相关组织工会、团委、学生会的协同作用,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形式,将有关知识渗透到思想品德、自然、生物课、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使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反复强调、不断渗透、贯穿整个学年,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贯彻、落实、有效。
四、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
学校高一起始年级,每年8—9月份新生入学进行军政训练期间,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生理卫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等VCD片;开展禁毒、预防艾滋病板报展览;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人手一份;并备有一定数量的《性病与艾滋病》健康教育小丛书,供学生借阅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㈢ 如何进行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的要点:
1、做病人的可信朋友,做忠实的倾诉对象,当病人把心里的困惑都和你说了,病就好了一半了;
2、避免说教式的劝慰,避免和病人辩论,少说、多听、多做,主要是取得病人的信任,启发病人敞开心扉;
3、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医生密切配合;
4、注意保护自己,调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抵制和疏散病人的心理垃圾,防止病人好了自己倒了。 (1)综合知识
护理人才应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需要;发展和应用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使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措施;应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用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效地交流,并能清楚地表达个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关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健康的影响;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
(2)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
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自主性(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正直(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的准则和执业的标准);公正(坚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则)。 (3)护理核心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能力;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
护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5)身心素质
护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体,良好的情感特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6)整体护理观念的渗透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根据病人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其目的为保证病人得到满意的、连续的护理。其中包括:
1) 病人对住院期间提供的护理服务满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并能正确服用和自我观察;
4) 病人学会一定的促进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时病人和家属掌握回家后康复及照顾病人的应注意的事项;
6) 出院时病人及家属知道需要复诊的日期和再次医疗的指征和途径;
7) 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当前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资料来源: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副司长讲话,2001年)
1) 护士数量不足:医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绑承包、护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资源配备的科学依据;
2) 护士职责界定问题:界定不清,辅助系统不到位;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护士工作量增加;
3) 护士观念问题:注重技术操作,忽视专业能力;注重医嘱落实,忽视病情观察;注重治疗措施,忽视健康教育、心理与康复等护理的提供。
4.总之,我国整体护理实践的现状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体护理已从模式病房到全面铺开,但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护理体制和整体护理观念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护理各领域,但护士对护理程序仍停留于形式上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主客观资料认定、危险因素的理解问题
临床护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临床路径的尝试
1.临床路径的特点:
适应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体现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个案管理的形式体现护理的连续性;更新文件书写的方式。因此临床路径简洁、高效、全面,能够体现治疗和护理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具有较好的前景,但应与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相适应,由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关于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发展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
1.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 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 (positivism) * “循证实践” (EBP):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审慎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变革的过程。
2.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循证阶段--系统综述:
1) 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2)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科研的证据;
3) 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
第二阶段:施证阶段--根据证据实施循证护理:
4)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作出护理计划;
5)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
3.证据的等级和推荐意见分级 * I级证据:
● 对多项RCT的系统综述 (I-a)
● 单项RCT(95%CI较窄)(I-b) * II级证据
● 多项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统综述 (II-a)
● 单项队列研究(包括质量较差的RCT,如随访率小于80%)(II-b) * III级证据
● 多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统综述 (III-a)
●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 (III-b) * IV级证据
● 系列个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V级证据
● 未经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
护理领域的证据的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卫生保健系统实践活动中设计最严密的、最能科学地反映干预效果的证据,被称为“最佳证据”; 但护理专业独特的人文性决定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报告也提供护理证据。
㈣ 如何进行健康教育
1.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开起,不同学段开设不同深度的健康教育教育课,让学生形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完整社会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1]
2018年1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解读《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2]。
中文名
健康教育
外文名
Health Ecation
形式
社会教育活动
方式
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目的
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快速
导航
教育内容
教育意义
教育目标
策略措施
害病原因
教育覆盖
教育目的
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5、增强健康理念,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
教育内容
按照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
纲要提出: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
2010年,县及县以上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至2010年,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服务设施和网络。至2010年,建立国家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至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70%、60%;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60%和50%
。
——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至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60 %以上。
——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