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班队会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扩展阅读
挖老屋基础有什么后果 2025-02-01 11:44:06
歌词什么什么的发白 2025-02-01 11:38:56
提高全民素质知识讲座 2025-02-01 11:34:39

班队会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9-17 14:13:49

① 如何做好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养成教育的重点又放在一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比较陌生。所以,一年级上学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抓好本班的班级管理,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合班队会渗透养成教育

班队会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最喜欢上每周一的班队会。在课堂上通过说说、做做、演演来学习《小学生品行准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我们班开展了“我上劳动小能手”主题班会。

上课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值日吗?”“不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做值日太累。”“还得拖地、拧拖布,太脏”另一个同学抢着说。噢,我明白了,怪不得你们放学就走,留下老师一个人做值日,是不是老师不累?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再吱声。看到学生这样,我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累不累?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况叙述老师工作的繁忙和辛苦。我又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自己上怎样做值日的、做值日的好处,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明白了做值日的重要时,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今后该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在趣味中,情景中学生自然地受到了教育,懂得做值日应冲锋在前,不怕苦与累。在以后的卫生清扫中,值日生都抢着干、争着做,不是值日生的同学也乐于帮着做。

二、结合学科内容渗透养成教育

语文中的入学教育是渗透养成教育的好内容,学生能结合画面说出尊敬老师、上课遵守纪律,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教师在教学中督促学生按要求去做,严格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教育和学习习惯

语文口语交际:“这样做好不好?”文中两幅图分别画着两件不该做的事情:一件是几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踢足球;一件是一位阿姨在院里的水龙下洗萝卜,水龙头一直开着,盆里的水已经溢口出来了,图中都有人在旁边劝说。全班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在草地上踢足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到别人的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从中还懂得了要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共环境及应节约用水。

三、引导学生读好书,鼓励学生观看有意义健康的电视节目,在书中、电视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我们班成立了图书角,学生在课间捧着拼音读物,津津有味地读着。有的同学读完了,还高兴地为同学们讲一讲。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看书、喜欢讲话。他们总是问:“老师,我可以看书吗?”“老师,这本书你看了吗?可有意思了!”“老师,我给您讲讲。”瞧!多么好的孩子呀!

四、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学生在亲身经历升旗仪式时,感受到应尊敬国旗,爱护国旗。通过学习《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知道五星红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懂得了五星红旗上那颗最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团结在新中国共产党周围的我国各族人民,五星红旗之所以是红色的,表明新中国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爱国主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五星红旗在每个小朋友的心中永远飘扬。

五、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自己上课时,侧重观察学生听课的情绪、注意力,回答问题及完成作业练习的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等,采用各种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班级奋发向上的气氛。在班上开展竞赛活动:谁最遵守纪律,谁最积极回答问题,谁改错误最快最好等,与个人光荣榜、小组红旗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的基础上,将“作业合格”的目标分解成“作业书写工整,独立完成”、“按时交作业”“老师批改后及时改错”、等几项目标,由于这一目标符合学生学习进步的规律,易于启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随着分目标的逐个实现,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可通过向学生讲述革命领袖幼年时期勤奋学习的故事,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如:《渴求知识的列宁》、《酷爱书籍的毛泽东》、《吃墨水》、《童话王国里的大师---安徒生》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好品质、好思想,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又要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某些错误的看法或不良行为苗头,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促使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证和发扬,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

影响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很多,除班主任外,还有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等,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教育学生,我注意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一种统一的教育力量。

总之,我利用一切时机,切实抓好一年级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② 如何做好养成教育方面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和领会不深刻、不彻底;动作行为不到位、不规范,所以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一、 提高认识,强化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所谓“知为先、行为后”。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也就是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或解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纪、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侧通行;不在楼道内大声说话;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要及时完成、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 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我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放学站排进出校园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校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教师勤于督促并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平时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被值周生扣分的学生,我们的教师都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没有放弃和气馁,孜孜不倦的、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
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永远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老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比如,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操场上有了垃圾,同学们却视而不见。那么我校的教师们身体立行,从自身做起,伸伸手、弯弯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乱丢垃圾的害处:不但影响校容、校貌,而且还容易滋长寄生虫、病菌,漫延、传播传染病等,会给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们在认识上有所改变,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逐渐养成无论在操场上、还是教室里、还是在大街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就随手把它拣起来的良好卫生习惯。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感受到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快乐,也就是伸伸手、弯弯腰,举手之劳而已。同时还会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爱我家乡,提高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
四、 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
首先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卡及家长座谈会等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我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作法: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沉溺于游戏和进游艺厅、让孩子学会自理、对来客要有礼貌、不乱花钱、不乱吃小食品等,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学生放学回家后,明确告诉家长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督促和强化中,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长。这样,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就达成了共识、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我校积极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定期邀请相关的领导、模范人物来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进而要求学生: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农民画馆、南照山烈士陵园、北大营军营,到社区、到街道参加公益事业劳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但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公共道德观。
五、 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或无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促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比如:开展“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文明守纪好少年”评选、“班级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选、“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卫生小标兵”等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榜样的感召下,促进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和规范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关爱、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理解、送他一份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